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国时期匈奴其实还没有统一,著名的冒顿单于是在秦代才杀父自立,让匈奴各部有统一的领袖。他父亲头曼单于为儿子打下很好的基础。
而匈奴各部落的特点是,如果没有最高领袖就会陷入无止境的互相残杀中,争夺牧场、牲畜和人口。
所以,匈奴真正强大,是在秦代以后。
但即便如此,在战国时期匈奴和其他胡人也是很难对付的。
大家看看李牧的战绩。
自赵国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白了就是被胡人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到了李牧时代,随着匈奴的崛起,北方的外患更为严重。
同最多出动数千兵力的襜褴、林胡不同,匈奴、东胡的部落众多,实力强大,甚至出现了拥兵万人的超大部落。
匈奴骑兵骁勇善战,机动灵活,善于骑射,利用战国陷入战乱的良机屡屡入侵,一次就能出动骑兵数万。
一时间,赵国北部边境屡屡告急。大量赵军被凶悍的匈奴骑兵杀死,更多的赵国百姓被成群屠杀或者掠走成为奴隶。
同秦国的战事久拖未决,赵国无力对抗匈奴,基本只能以被动的防御为主。
这几十年来,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还有很多赵人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匈奴骑兵早已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出了城池就是地狱般的场面。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
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无数的良田被放弃,这里的老百姓一日数惊。
匈奴骑兵凶恶善战,赵军和他们交战鲜有胜利,长此以往出现了恐慌情绪。很多赵军看到匈奴战马就不敢应战,一味逃走。
李牧自上任开始,就坚定执行自己的长期战略。
他亲自出马,教授士兵们射箭和骑马,以编组大量的弓箭手和骑兵。训练艰苦又无情,几年后就建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就带兵上,李牧非常体恤部下,每天下令宰牛犒赏士兵,不惜截留当地财政也要让士兵们生活无忧。
长期以往,李牧受到官兵的一致爱戴,官兵士气也非常高昂。
这边,李牧深知人民的支持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李牧下令赵军不得扰民,抢掠民财者斩、奸人妻女者斩、毁民田苗者斩、乱占民间房舍者斩。
在李牧的爱民政策下,赵军和民众相处和谐,民众将赵军视为保护神,全力支持。
对于匈奴人的入侵,李牧巧妙的采用坚守不出的战略。
李牧在北方部署了大量间谍,还设置了大量烽火台,只要发现匈奴骑兵的踪迹就提前报警。
这边,赵军官兵和居民就带着牲畜和财物,全部撤入营垒中!
李牧规定,如果擅自出击应战匈奴,一律斩首。
匈奴人的弓箭不可能攻破坚固的营垒,只能悻悻的空手撤退。
这样几年过去了,匈奴人每次南下都劳而无功,收获极少,无法以战养战壮大自己。
而赵军坚守不出,伤亡轻微。
更重要的是,匈奴人见李牧一味避战,认为他是个懦弱无能的庸将,对他非常轻视。
见李牧每年花费大量军饷练兵,却不敢出战,赵王非常不满。
说起来也是,哪有这样打仗的?你匈奴人敢来,我李牧就敢躲?
恼怒的赵王,终于耐不住性子,将李牧撤换。
新任的将领指挥不了李牧的军队,偶尔几次出兵也无法抓住匈奴人的主力,反而伤亡不小。
几次战斗下来,赵王被迫将李牧派回。
李牧开始拒绝上任,在得到赵王不会干涉用兵后才回到部队。
见李牧回来,赵军士气高涨。
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
这边,匈奴人还茫然无知,一味认为李牧无能。
南下期间,匈奴非常嚣张,甚至围绕着赵军营垒乱转、表演马术、斩杀捉到的零星战俘、公开奸淫捉到的赵国妇女,对赵军百般羞辱。
此时赵军从上到下群情激奋,发誓要和匈奴决战,保卫国家和人民。
这样一来,赵军如何能够不胜?
见时机已经完全成熟,李牧终于开始了战略决战。
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确认情报的准确性以后,李牧开始了作战部署。
战役的关键,在于要将匈奴人引入赵国境内以合围歼灭。这并不容易,为此李牧用尽方法迷惑敌人。
首先,他命令大批牧民驱赶数千牲口在边境放牧。
匈奴骑兵一来,这些牧民奉命丢弃牲畜逃走。匈奴先锋虏获大量牲口,认为此次赵国并没有准备,兴奋之余让余部迅速倾巢而来。
不过,匈奴人终究是马背上的战士,开始还是比较慎重的。先锋部队走走停停,观察赵军是否应战。
在这种情况下,李牧命令数千老弱赵军拦截,许败不许胜。
这数千人刚和匈奴先锋交手,就大败,丢盔弃甲逃走,匈奴人追击斩杀了一通,大获全胜。
由此,本来就极度轻视李牧和赵军的匈奴人,认为赵军又会不战而逃,更是没有任何顾虑。
各部落都急于先一步进入赵国抢夺战利品,不觉放弃谨慎,疯狂抢先南下。
于是, 10万匈奴骑兵,浩浩荡荡、昂首扩胸,杀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得知匈奴人中计,立即集中了全部精锐主力迎战: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这些部队训练多年,战斗力极强,士气更是高涨到极点。
官兵纷纷表示,不需要任何奖赏,也要入侵的残酷敌人决以死战。
于是,匈奴大军首先遭遇了赵军正面的主力。
李牧这么多年来示弱的结果,让匈奴人狂妄到了极点,根本不把赵军放在眼里。匈奴人认为只要全军一次冲击,赵军一定会溃不成军,夹着尾巴乱窜。
数万匈奴骑兵耀武扬威的集结起来,向李牧的正面猛烈冲来。
按照以往的战术,匈奴人冲击到赵军的阵前,立即射出大量的弓箭,通过远程火力先重创赵军。
没想到,此次迎接他们的是赵军10万精锐弓箭手。
这些弓箭手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更有强弓硬弩以及金属箭头,更有甲防御敌人弓箭的衣甲。
双方激烈对射中,匈奴骑兵完全不是对手。
在赵军可怕的箭雨下,匈奴骑兵一片片的被射死。匈奴射过去的箭雨,却软弱无力,动摇不了赵军的阵脚。
匈奴人极为震惊,这是以往多年战争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一下子就懵掉了。
不过,匈奴人毕竟是英勇的战士。
无奈之下,他们立即转为猛烈的冲锋,试图近距离肉搏,冲散赵军的箭阵。
在没有马镫的当年,骑兵近距离肉搏非常危险,这完全是败中求胜的方法。
没想到,冲锋的匈奴骑兵,却遭遇了1300辆赵军的战车。
这是古代的坦克,赵军战车不可能可以利用车速进行激烈肉搏,上面的弓弩手还可以持续射箭。
战车兵可以站在车辆上挥舞兵器,双脚可以借力,而匈奴骑兵一旦武器打空,往往会落马摔死。战车的长戈可以达到2米,而受技术限制,匈奴骑兵战刀才不过半米长。近战也完全是一边倒!
在赵军战车冲击下,匈奴骑兵远程近程都不是对手,很快溃不成军。
在正面交锋的同时,李牧迅速派出精锐步兵和骑兵进行两翼包抄,切断匈奴人的后路。
这里是赵国境内,赵军对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
1万3000名骑兵首先行动,击溃了匈奴后方殿后的小股部队,一举切断了退路。
稍后,赵军精锐步兵也纷纷赶到,配合骑兵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人才感觉不对,考虑全军撤退。
遗憾的是,匈奴人并没有统一的指挥,数十个部落只能散乱的互相联络,分头向后撤退。
结果,他们很快撞进了李牧的包围圈。
此时匈奴、东胡、林胡各部落已经失去联络,各部如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无论他们撤退到哪里,都会遭遇赵军步兵、骑兵和弓兵的迎头痛击,丢下大片的尸体。
与此同时,李牧指挥部队迅速收拢包围圈,战车、步兵、弓兵、骑兵巧妙配合,四面推进。
此时,匈奴骑兵又体现出自己的弱点。他们毕竟是武装化的牧民,能胜不能败。遭遇毁灭性打击后,匈奴各部落出现了全线的溃散,部落领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部族。匈奴人分为几十股,四处乱窜突围。
于是,下面的战斗成为一场单方面屠杀的歼灭战。
赵军迅速收拢包围圈,数日之内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几乎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
赵国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和失去主人乱窜的战马。战国士兵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
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
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这边,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余下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消亡。
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
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此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开创了步兵歼灭骑兵重兵集团的先例。
正常来说,以步兵歼灭10万骑兵基本没有可能,李牧却做到了。
李牧创造的这个经典战役,不但前无古人,也是几乎后无来者的。
战国真正的战神就是李牧大将军。
由此,北部战争全部结束,赵国得以击中主力对付南方的秦国。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感谢悟空邀请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第一因为当时七国称雄,互相摩擦不断,就像一滩浑水,而外族显然不敢趟这浑水,
第二虽然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但那就好比兄弟打架,你一个外人去招惹,恐怕讨不到任何好处
第三不管你外族打哪个国家,另外的国家就会虎视眈眈,等你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在出击,只能落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四,外族势力的炼铁技术落后,而都是游牧民族,没有中原这边的军队体系完善,战斗力根本无法跟七国相比
为什么刘邦称帝后外族势力敢来冒犯,那时因为当时的汉朝才成立不久,内部矛盾也多,而且刚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已经无力去对付这些外族势力,而且外族势力大多都是以抢掠为主,这里抢不到就去下处抢,汉朝的军队在没有彻底消灭他们的能力的时候实在不敢贸然出击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大家好,我是刘邦!感谢寄暇学宫的邀请,让我给大家解答一下这个疑惑。
看到这个提问,俺心里啊感觉很别扭,啥叫“打得刘邦不敢出头”?俺要是没有出头,能叫匈奴给围在白登山那儿吗?
(弹幕:为什么后面也没有打匈奴?)
哦,这个嘛!因为俺刚刚打败项羽,是不是要让老百姓修养生息?
(弹幕:赵国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万人,还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赵国当时有李牧啊,俺有谁啊!
(弹幕:谁叫你把韩信他们都给杀了……)
别跟俺提韩信,还不是因为他们投降了匈奴……
(弹幕:韩信不是被吕后杀了吗?他什么时候投降匈奴的?)
哦,对了,我这儿有两个韩信。这个名字有什么好,都起这么个名?弄得俺看奏章都要先问明白是哪一个韩信。你们说俺容易吗……
(弹幕:说重点!)
刚才说的那个韩信,是被封为韩王的韩信。韩王韩信,韩王信,这么叫的话儿就分清楚了哈!当时俺怎么没有想到呢?
(弹幕:这个是俺先想到的!)
请问刚才发弹幕的那位是谁啊?
(弹幕:俺是司马迁。)
请问你是怎么描述俺的……
(弹幕:跑题啦!)
哦!
俺让韩王信去防御匈奴,结果匈奴一来他就投降了。要不是因为韩王信投降,我能被匈奴打败吗?
(弹幕:推卸责任)
不是推卸责任啊!韩王信他们投降匈奴之后,匈奴就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弹幕:不说实话,走喽!)
别走啊!大家知道为什么俺能坐稳老大的位子吗?
打败项羽之后,俺就当上了老大。别看俺是老大,但是下面的那些人都是老大杀手。谁当老大他们就杀谁!
项羽以为给他们划块地封个王,他们就会就此安稳下来。结果呢,还不是被他们一起给灭了。
那么对俺来说,谁对俺威胁最大?当然不会是匈奴,他们离着俺远着呢!
真正威胁到俺的,就是那些异姓王和功臣。项羽就是前车之鉴啊,为了巩固俺的位子,必须要消灭他们。
在没有巩固好我的位子之前,我是不会主动去打匈奴的。
所以说不是匈奴打得俺不敢出头,而是俺不想去打他们!
(弹幕:想除掉那些异姓王,你可以叫淮阴侯韩信去打韩王信啊!)
你是哪位?
(弹幕:淮阴侯韩信)
看来吕后杀你,一点儿也不冤!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族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北方的鬼方、林胡、匈奴、白狄,东北地区的东胡、濊貊、肃慎,西北地区的楼烦、犬戎、义渠,东边的东夷,以及南方的荆蛮、百越。
西周时期,国力强大,周边外族无论是实力还是规模都无法与周天子率领的众多诸侯国相比,根本不敢入侵中原。
到了春秋初期,由于周平王迁都,周王室控制的土地急剧减少,实力下降,同时礼乐崩坏,诸侯互相攻伐,周天子的领导力大不如前,齐桓公与管仲首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代替周天子行使权力。
“尊王攘夷”的意思就是尊重周王室,联合诸侯,侵占蛮夷的土地,所谓的蛮夷就是外族的通称。尊王攘夷的目的就是打击蛮夷,维护周天子。
这也成为春秋时期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虽然华夏诸侯国众多,但是一有外族入侵的时候,各诸侯国就会放弃成见,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所以春秋时期,一有外族入侵,基本上就是被周边国家及诸侯国联合吊打。
到了战国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战国后期的战争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了,只要能灭亡对方,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但是能活到战国的诸侯国,都是相当强大的诸侯国,是在春秋时期,几百年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强国,比如战国七雄:秦、韩、赵、魏、燕、齐、楚。
战国时期已不是春秋时期,靠近外族边境的诸侯国都是非常强大的诸侯国,即使不用联合其他国家,其实力已经具备吊打外族的实力。
比如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与西戎接壤,西戎是指西边戎人的统称,包括山戎、犬戎、阴戎、义渠等部落,秦国从立国开始,就一直与西戎进行战争,一直打了好几百年,才最终将西戎的领土收编为自已的领土,一直到战国晚期的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灭亡义渠开始,秦国才真正消除了西边戎人的威胁。
还有地处华夏北部的赵国,赵国当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灭亡了白狄建立的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二族,同时收编了大量林胡与楼烦的骑兵加入赵军,使得赵国越来越强大。
就是后来逐渐强大的匈奴,也在赵国名将李牧的打击下,不敢侵犯边境,但是对于中原民族来说,赖以生存的是耕地,游牧民族的地盘抢来也没有用,而且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中原民族缺少马匹,不能持久对战。
另外地处边陲的诸侯国,对外族只有防范,而没有兼并的兴趣,因此为了防范外族,赵国、燕国都修建了长城以防范外族入侵。
这一时期的外族,实力无法与中原诸侯国相比,况且这个时候的外族,也是处于分裂和混战时期,没有统一强大的外族,能够与中原诸侯国抗衡。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就更加强大了,不仅南征百越,而且北击匈奴,秦始皇从南北两个方向中不断打击外族,征服了百越,同时将北方的匈奴赶出河套地区,驱逐到北方八百里之外,匈奴鉴于秦朝的强大,几十年不敢南下放牧。
仅仅过了15年,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华夏大地又处于混战时期,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在中原大地混战的同时,北方的匈奴出了一个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冒顿单于。
冒顿鸣镝杀父夺得单于之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把匈奴发展得强大起来,先后大败东胡,吞并楼烦,击败月氏,使丁零、浑庾、屈射、鬲昆、薪犁等外族臣服,成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
而中原地区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由于秦始皇时期15年不断的征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七年的战争,实力大大降低,在匈奴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原政权实力处于下降,在这个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中原政权与匈奴民族的战争,这就是白登山之战。
白登山之战是由于刘邦所封的韩王信所引发的,韩王信的封地在代地,由于抵抗匈奴不力,受到刘邦的斥责,韩王信就干脆投降的匈奴,刘邦率军征讨,之后便发生了白登山之战。
白登山之战是匈奴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目的就是引刘邦进入包围圈,刘邦当时并不知道匈奴的实力如何,当时刘邦又是刚刚建立的王朝,志得意满,春风得意,根本就没有把匈奴放在眼中,实力不如匈奴,还中了匈奴埋伏,这仗怎么打?
于是刘邦选择了示弱,先是以陈平之计解除白登之围,接着采纳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匈奴与汉朝一样,都不想占领对方的领土,只想夺取钱财,在刘邦选择示弱的时候,匈奴也接受了刘邦的和亲。
刘邦考虑的是西汉王朝刚刚建立 ,内部又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异姓诸侯王的威胁,政权平衡过渡的问题,多年战争的创伤人口大量减少的现实,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刘邦选择了与外族匈奴和解,而不是战争,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如果这个时候,刘邦与匈奴开战,那么西汉王朝很可能因为与匈奴的战争而灭亡。
从某种原因来说,刘邦的做法是现实的,正确的,并不是被匈奴打得不敢出头,这是刘邦的政治谋略,虽然实力不如匈奴,但是并不是不敢一战,而是为了更重要的原因,才选择和解的。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先把题主的问题简化一下。这里的外族应该指的是匈奴!既然是匈奴,那就很好解释了。还有春秋战国中,与匈奴打过仗并且胜利的主要是赵国和秦国,燕国打得是东胡,也算外族。其他国家没有打过匈奴。那么为什么到了汉初会被匈奴虐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秦赵的军事力量比匈奴强大秦始皇的虎狼之师却匈奴七百余里,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下也加强了对军事力量的管理,后期的李牧也是将匈奴打得满地找牙。这些都得益于秦赵的军事力量碾压匈奴,匈奴当时还在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力量和中原王朝对抗!
第二:汉初刘邦的军事力量不如匈奴秦朝灭亡之后,那支虎狼之师到了两个极点,一个是靠近匈奴,守护长城,一个是在南方守护南疆。并且还有一个很麻烦的是,秦军为了让百姓不造反,销毁了很多精良的兵器,虎狼之师的名号很大部分得益于精良兵器(当然还有军功制度和军队纪律)所以到了汉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带着10万大军打匈奴,还被匈奴骗了,导致白登之围,这是汉高祖一辈子的耻辱!
第三:汉初内部还不稳定,导致打不赢匈奴。汉初的时候,不仅仅是匈奴一个敌人。早期还有楚霸王项羽,后期还有陈郗造反、英布造反,还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重。所以汉初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打匈奴这件事情上!打不赢匈奴就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了。等到汉武帝时期,汉初的矛盾重重基本上都化解了,国力也强盛了很多。那汉武帝的卫青、霍去病就带着军队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题主能够满意。
参考文献:《史记》
为啥春秋七国打的外族不敢抗,而到了汉朝打的刘邦不敢出头呢?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说到匈奴,给大家伙的第一印象,这家伙坏的那叫个厉害。自打有这个民族,咱中原这嘎达,就没多少安生日子可过。
这帮人高兴了,骑着他们家的马到中原地区摸一把;不高兴了,他还来;缺衣少食,他也来。一口菜刀不嫌少,俩口菜刀更开心,粮食没捞着,虏俩人口也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但凡中原地区除了房子拿不走,似乎只要能拿得动的,都在他们的目标之内,美其名曰打谷草!
跟这么个人做邻居,咱也是遭老鼻子罪受了。
其实匈奴这波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加久远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汉时期才被轰出了草原,西迁,至此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家伙就干翻了蹲在欧洲牛叉轰轰的罗马帝国,这帝国崩的那叫个稀里哗啦,现在说起来欧洲还嘎嘎的痛。
当然汉朝的这些年的进攻,也只是让匈奴分裂了,到了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匈奴这个民族,还建立了好几个国家。
但汉朝这些年不遗余力的进攻,让匈奴也正式的走向了衰落。
了解这段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靠着匈奴的有三大脑袋,一曰秦国,二曰赵国,三曰燕国。
这里头最为出名的就是赵国的李牧,那架势有着一局定乾坤的能力,就一仗打的匈奴人,脑瓜摇的像拨浪鼓,想撩中原,瞅着赵国的军队,那是一顿呲牙,压根就不敢碰,捎带着咱也获得了几十年的相安无事。
那么到了汉朝刘邦手上的时候,给大家伙的印象就是,匈奴人那脑瓜子抬的比天还高,就差脑门装俩眼珠子了,眼高于顶啊!
又恢复了打草谷的风俗,这还不算最可气的,最可气的是,匈奴人打个招呼下来,咱就得拿一闺女当公主的嫁出去,还捎带老鼻子多的东西。
就这婚姻还得咱掏钱,一副委曲求全的样子。
其实这里头有着根本性的原因,咱搁这里给大家伙捋捋。首先俺问大家伙一点,五个手指头伸开就这么甩出去,和五个手指头攥紧了这么打出去,那个威力大?
耳光打出去,威力不大,羞辱性强,拳头打出去,打好了,这家伙指不定就休克。
那就对了。
春秋战国时期,匈奴人还是一个个的部落,你让他们选一个头,他们都摸脑壳:“不好意思!俺们都想当!”
得咧这就是一盘子散沙,就算是为了壮大声势,几个部落联合起来,那也只能打个顺风仗,一旦遇到挫折了,就俩字——跑吧!
这比兔子都跑的快,就没多大凝聚力。他们没事干,蹲一块,自己都能打起来。
当然您也不能说,因为这个他们的战斗力就差,不是的,他们的单兵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骑兵这个兵种在冷兵器时代那可是重火力啊,匈奴人一出动个顶个的骑兵,一个人至少骑俩匹马。
那么到了汉朝刘邦那个时候,匈奴就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领导,这就相当于五根手指头给攥了起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懂了什么叫户籍,这要是出兵一家伙能拿出多少,顺带着把咱家汉字给扣了过去,进行学习,所以之前他们连文字都没有。
当然这一套体系,是咱大华夏第一号汉奸,同样也是个太监,叫中行说的一个东西,给建立起来。
他们前后为嘛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匈奴这波人被蒙括带着人,一股脑的就把他们赶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
这家伙好,没吃的没喝的,你不凝聚起来,这就得是个死。
而且秦朝那会将所有国家修建的长城给连接了起来,整个长城就变成了一条高速公路,而且是那种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
那个地有破口,这家伙好,秦兵顺着长城就能过来,绕道啥的,压根就不存在的。
所以他这口子一开,前脚进去打草谷,后脚要回来就瞅见一堆人拿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蹲在哪里等着。
“不要脸的东西!放下你们的东西!不然就弄死你!”
不投降,噗噗的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他们傻眼了!
你看打草谷难多了吧,你要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把他们凝聚起来,你就是打进来,劫掠完成,你喵了个喵咪的还是走不了。
所以那个时候要破长城,还想要好端端的回来,这就必须有着更加庞大的部队才成,一个两个部落去打草谷,回都回不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产生疑问:“春秋战国时期,他不也有长城吗?为嘛会让一两个部落联合起来就能成功的打草谷呢?”
其实也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能和秦国时期的长城比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那是在两个山头之间建了那么一道墙壁,遇到山头了,遇到河流了,他就不建了。
可秦朝的长城,你别说山头了,俩山头包括沟里头都给你修上了,连河流都不放过。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你一段长城被突破,别地的士兵想要救援,你翻山越岭,渡河沟,费多少时间,等到你过去了,他们早撒丫子跑的剩下一屁股影子了,追都追不上。
秦朝长城那是高速公路,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在最短时间之内就能聚集,怕了吧!
说道这里估计还有小伙伴有疑问:“那汉朝时期,使用的还是秦国的长城啊,为嘛会出现被打草谷的问题?”咱前头不是说了吗?这个时候的匈奴已经不是小打小闹,形成了一个围绕政权的初级国家,所以这种对抗是国家与国家的对抗。
而汉朝初期,您自己算算已经经历过多少年的战争了?
春秋战国这就不算了,秦统一六国这打了多少年?消耗了多少财力,多少民力?跟着秦始皇又开始对全国的体制,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了让整个国家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修建秦直道,这就相当于将零散的土地用道路给捆绑到了一块,这得花多少钱,多少民力?
这秦直道到现在还能用!
还有修长城,为了让国家有一个完整的安全的环境,又耗费了多少钱,多少民力?
这些事也为有些人抹黑秦始皇弄了点把柄,说他是昏君,暴君,俺想踹他们一脚,没有秦始皇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怎么将大华夏紧紧的绑到一块?真扯!
你翻翻历史上,那个干嘛事都喜欢和下边的人商量着来,到最后他一辈子都干不成一件事。
每一个伟大帝王都有一意孤行的一面,没有这个啥都干不成,这才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根本原因,拿着抹黑秦始皇真扯的厉害。
哎这一说就扯到别的身上了,咱接着说。
秦朝也没有维持太长时间,就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整个天下又没有消停日子可过了。
但灭了秦朝,又进入了刘邦和项羽对峙时期,这一打又是好些年。
当刘邦逼着项羽乌江自刎,这天下才有了一个安定的模样。
这个时候刘邦作为一个皇帝想要凑几匹纯色的马都难,将相出门也只能整个牛车出行。
你有这个实力和匈奴拼一下吗?别扯了!不能一局定乾坤,就只能认怂了。
当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才有了这份实力。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