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权呢?

现在提起古代欧洲或者阿拉伯国家,总离不开“政教合一”四个字,即宗教和政治相结合。事实上,这样的国家,咱们在近两千前的东汉末年就有过。

这便是张鲁在汉中所建立的张鲁政权!

说起三国,咱们一般的印象就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或者说之前的群雄割据,比如袁绍、刘表、张绣等等,是东汉末年所形成的一个局面。其实在三国之前的军阀混战时代,还曾经有过一支相当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这就是张鲁政权,其雄踞汉中三十年。 张鲁何许人也,据说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当然真实性有待考证。而他的祖父则是大名鼎鼎的张天师张道陵,道教创始人之一。道教中的五斗米教派,就是奉张道陵为祖师爷。而张道陵死后,五斗米道系的首领之位就有张鲁父亲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位哦)继承。而张衡死后,五斗米道便传到了张鲁手里。

张鲁曾经是益州牧刘焉的手下。不过刘焉死后,他的儿子刘璋却不怎么喜欢张鲁这个人。刘璋派人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家眷,还派出手下讨伐张鲁。不过张鲁技高一筹,总能够化险为夷!

后来张鲁索性自建山头,袭取巴郡,雄踞汉中。而作为五斗米教派的首领,张鲁曾经用这个教派的思想,统治百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当时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所以张鲁拥有很大的群众基础。

当然,张鲁政权之所以能够在汉中盘踞三十年而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其广大的信徒基础。他的统治思想相较于当时的各地军阀,也要更加平和仁德,他教人诚信,不施严法,犯法者还有三次被宽恕的机会,(不知道“事不过三”这句俗语是不是这样来的? )

除此之外,他还开设“义舍”,赈济那些赶路的饥民。就是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义舍”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如此宽惠的政策,在加上当时汉中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张鲁政权, 在东汉末年颇具实力。这也使得周边军阀不敢轻易去招惹。

当然张鲁自己也很聪明,他为人低调,一直人缘都不错。

当时东汉政权由曹操把持,但是当时曹操没有多大的精力去管他,就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以示拉拢。

而当然许多人认为汉中实力强劲,兵强马壮,主张让张鲁自立为王! 不过另外有一个叫阎圃的属下却是建议,当时张鲁虽然发展的不错,但还没有强大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根基尚且不稳。如果这时候就称王,大家都会把张鲁当成首要的讨伐对象,这对于这一支割据势力来说,太不利了!

正好,汉中地区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可以保证粮草的充足!而且汉中的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阎圃建议张鲁应该韬光养晦,暗中壮大自己的实力。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了,再自立为王!

而张鲁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

事实上,后来明朝朱元璋所实行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与张鲁的这个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这样的策略,使得张鲁没有成为各路反王的首要征讨目标,得以存活长达30年。

当然,这也使得后人在讨论三国时代的时候,只会关注到魏蜀吴三个国家,但是总会忽略掉张鲁政权,毕竟张鲁并没有真正成立自己的国家!

最终曹操腾出手后,率军十万征伐汉中,张鲁迫于形势,感念百姓,不愿生灵涂炭,最终选择了投降 。而曹操也是给与优待,封其为侯,食邑万户,名副其实的万户侯。这在东汉已经是为臣者最高荣誉了。

算起来,这也是得以善终了!

三国的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权呢?

张鲁这个人大有来头。

据说他是汉初名臣张良的后代,祖父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张陵。张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以张天师之名闻名天下。张陵在川蜀鹄鸣山学习道术,据说他写了一本《老子想尔注》,收受门徒时,门徒要敬献五斗米,故而称为“五斗米道”。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非天文学家张衡)成为第二代天师,后来张鲁继承其业,成为第三代天师。

张鲁不仅是个宗教领袖,也成为重要的军阀头目。在刘焉主政益州时,张鲁受其重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后来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一起发兵夺取汉中。张鲁颇有野心,袭杀张脩,夺其部众,盘踞汉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焉死后,刘璋继任益州牧,由于张鲁不愿归顺,刘璋大开杀戒,把张鲁娘家亲戚都杀掉。

张鲁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与中国其他各地政权完全不同。不置长吏,各部首领都是宗教大头目,称为治头大祭酒。初学者者叫“鬼卒”,而信教者则称为“祭酒”。这种特殊的政权模式,在中国独树一帜。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凉州后,下一个目标,便是盘踞于汉中的张鲁。

汉中之战打响。

鉴于此次战争的重要性,曹操决定亲征。

当曹军抵达阳平关(陕西勉县)时,汉中宗教领袖张鲁惶恐不安,打算举旗投降。张鲁的弟弟张卫不以为然,认为阳平关依山伴水,山势陡峻,万夫莫敌,岂能轻易拱手让出呢?他拒不投降,沿着山岭修筑堡垒,绵延十余里,气势颇雄。

起初曹操以为阳平关可轻而易举地拿下,到关口亲自侦察后,才懊恼地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山地战不同于平原战,高山峡谷是天然的防御工事。张卫还是有两把刷子,营垒布置无懈可击,曹军仰攻,山势太陡难以攀爬,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张卫居高临下,箭矢如雨,擂木巨石从山顶砸下,曹军伤亡惨重。一代兵神曹操也要望山而兴叹了,前进不得,后勤运输也跟不上,眼看军中粮食一天天少了,缠斗下去,不是办法。

曹操自我解嘲说:“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在诸割据政权中,只有汉中是以宗教立国,故而曹操称之为“妖妄之国”。曹操打起退堂鼓,令夏侯惇、许褚等将领召回山上的部队,打算开溜了。

战争的魅力就在于有无限可能性,一个偶然事件,居然令曹操反败为胜。这个事情说起来十分蹊跷,山顶的曹军部队奉夜撤退,岂料山路曲折,竟迷了路。这支部队就在山里头转悠着,误打误撞,闯入张卫的一个营垒。这个营垒估计比较隐蔽,守兵没料到大半夜的曹军会杀到这里,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在曹军的突袭下,竟然溃不成军,阵地轻而易举地丢失了。

曹军付出惨重伤亡强攻却毫无进展,误打误撞竟无意中撕破敌人坚不可摧的防线。幸运女神对曹操可算是眷顾有加!

随军同行的侍中辛毗、主簿刘晔非常兴奋,马上差人火速通知夏侯惇、许褚说:“我军已占领贼人重要据点,贼兵已经溃逃。”夏侯惇、许褚闻讯,不相信,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该不会是端掉敌人一个小据点,误以为是要塞吧。为了一探究竟,夏侯惇马上出发,结果让他大为惊喜,从此他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了。

战场形势发生变化了,曹操自然不撤退了,果断从突破口发动反攻。失去天险的张卫如何抵挡,防线全线动摇,兵败如山倒,他自己也匆匆逃去。

天险阳平关失守,张鲁泄气了,他放弃汉中,退往巴中。临走之前,府库里大量宝贝没法带走,他把府库封了,留给曹操。曹操入南郑(汉中治地)后,见到府库中的财物完好无损,罗列整齐,就明白张鲁并没有顽抗到底的决心。他甚至还派人前去慰问张鲁,这是感谢他为国家保存许多物资。

在曹军强大军事压力下,与张鲁结盟的蛮族首领朴胡、杜濩、任约等先后归顺中央。盟友投降后,张鲁已成孤家寡人,孤掌难鸣,权衡利弊后,决定放下武器,向朝廷投降。因为张鲁撤退时把府库财宝完好无损留给曹军,曹操对他有好感,遂授予他镇南将军之衔,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部下阎圃也被封为列封,算是风风光光了。以前投奔张鲁的关中将领程银、侯选以及马超旧将庞德也一同投降,曹操同样优待有加。

三国的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权呢?

张鲁在汉末乱世的军阀中绝对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宗室刘焉请求放任地方,被朝廷任命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经过两年的经营,刘焉控制了蜀郡,开始谋求外扩,将目光投向了地理位置优越的汉中。

古人称: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为了夺取汉中,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焉命张鲁为都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同领兵,攻打汉中太守苏固。

而之所以任用张鲁和张修,是因两人身份的特殊。

张鲁乃天师道开创者张陵之孙,张陵在鹤鸣山传道,民间更有其青城山“除鬼”,并在青城山改造“鬼城”,以鬼道治民的说法。张氏一族在蜀郡的影响很大,传至张鲁已是三代。

刘焉入蜀以来,张鲁的母亲便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张鲁因此而发迹,成为刘焉手下的亲信将军。

至于张修,则创立了五斗米道,百姓信奉甚众,曾多次在蜀郡和汉中组织起义,民间号召力很强,在归顺刘焉后,也成了独挡一面的大将。

在张鲁和张修一同领军攻打苏固,占领了汉中后,张鲁趁机又袭杀张修,吞并了他的部众,并随即截断斜谷道,切断了汉中与大汉朝廷的联系,使得蜀郡和汉中处于半割据状态。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去世,其子刘璋接任益州牧。

继位的刘璋为了事实上吞并汉中,便以张鲁不服调遣为由,杀张鲁母及其家室,然后派兵攻打张鲁,但被张鲁击败,于是汉中正式独立。

张鲁割据汉中后,“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因五斗米教也被张鲁吞并,在整合教众后,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便成型。

新入教的信徒,被称“鬼卒”,而首领称“祭酒”,部众多的则称“治头大祭酒”,而张鲁则为“师君”,统领全部教众。

这样一来教中的职务替代了地方官职,祭酒等首领既管理教务,也管理行政,治理地方,汉中地区的治理全部运行在五斗米教的体系之内。

并且张鲁以教义治理百姓,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修路补过,建立义舍,宽刑、禁杀、禁酒等,而深受百姓欢迎,绝大多数百姓都开始信道。

在汉末的乱世当中,汉中的张鲁可谓是一股清流。

直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投降,汉中的政教合一政权才宣告瓦解。

三国的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权呢?

在三国时代,是男人的天下,女性们没有尊严与人权。熟读三国时会发现,马超很悲剧,本来有着不俗的战绩,可是遭到了灭族之祸,又在小阴沟中帆船了。最后不得不投奔刘备,可是一腔热情却没有挥洒的平台,郁郁而终,生命结束在47岁那一年。

不要为他感到悲哀,因为马超的结果,都是咎由自取。为什么遭遇灭族之祸?还不是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不顾及老老小小两百多口人,直接发动了潼关之战。后来的各种遭遇,也是因为他的野心太大。他不值得可怜,真正可怜的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庶妻董氏,被丈夫牵连,一生很悲惨。

据说,当时马超到了汉中,在张鲁手下讨生活。本来张鲁想让他做自己的女婿,可是发现此人的人品不行,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历史记载中,马超在汉中有家室,董氏为他生了儿子。可是后来马超发现张鲁没有什么大作为,就偷偷给刘备写了请降书,并且偷偷带走很多部下。他没有舍下自己的部下,20岁却抛弃了董氏与孩子。这是不负责的男人,没有想过自己的背叛会牵连这对母子吗?

开始的时候,张鲁没有因为马超的背叛而迁怒他的老婆与儿子,反而觉得他们是孤儿寡母,给予了很多照顾。可是,曹操来到了汉中,张鲁投降了。因为曹操与马超有一些陈年的恩怨,对他的家人也不会客气。那年她25岁,曹操硬生生逼张鲁杀掉了她的儿子,想想一直相依为命的儿子被人杀害,作为母亲该有多痛苦?

痛苦的遭遇没有结束,董氏长得不错,自然没有逃过曹操的魔掌。不过曹操没有将董氏囚禁在自己的后宫,反而将其赏给了张鲁的手下,令这位可怜的女子成了玩物。

有人说,她为什么不反抗呢?在男权时代里,弱不禁风的女子如何反抗?别说曹操与马超有旧怨,即使没有,董氏也逃脱不了做玩物的命运。就连孙夫人都是这样,自幼被家人捧在手心里,可以随意的舞刀弄枪。可是依旧摆脱不了为政治牺牲的命运,在花儿一样的年纪里,嫁给了四十多岁的刘备。还有义士臧洪的宠妾,被剁成肉羹,十分残忍。这就是旧时代的落后,女人只是牺牲品!

三国的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权呢?

首先,我们所说的三国时期,就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起自220年,结束280年。

当时,主要是三种势力,一是军阀割据势力,二是宗教势力,三是山贼势力,而这个张鲁所建立的政权,则属于两合水儿,军阀加宗教势力的混合体!

张鲁号称自己是西汉张良的十世孙,这一点,如同刘备号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有异曲同工之妙,子由也无从稽考,但是,天师道(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五斗米道)第一代天师长道陵却真是张鲁的祖父,张鲁也由此成为天师道第三代天师!

当时的东汉王朝正在不遗余力剿杀黄巾军,无暇西顾,张鲁直接据汉中自立,东汉王朝为怀柔起见,给了张鲁一个镇南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衔,这样,张鲁在巴蜀,汉中地区趁机推行自己的天师道,也就是五斗米道,建立了陕川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在他所创立的政体中,张鲁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不断进行实践,去打造一个农民阶级渴望中的理想国。

行政规划上,与历代政权截然不同,全统治区域内,设立24治,以“治”为管理单位,各治以祭酒为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

以《道德经》为理论经典,设立“靖庐”做为病人思过修善的所在,对违法的人,规定事不过三,而后动用刑法,施行禁酒,设立“义舍”,教导人们不蓄积私财,多余的米,肉交义舍,供过往之人食用。

就这样,在群雄林立的三国时期,张鲁的理想国竟然存在了30年。

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丝毫也没有难为张鲁,又被封为镇南将军,而且,张鲁家眷,徒众浩浩荡荡迁往邺城,安居之后,张鲁照样四处宣讲他的理论,五斗米道的信众不减反增,连我们熟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

后世也有很多人推崇他,称他为三国时期唯一的一个理想家!

毛泽东主席在八届六中全会上向大家推荐学习《张鲁转》,借古论今,充分肯定了张鲁当年所进行的理想国乌托邦的实践探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