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一部嬉笑怒骂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堪称其中经典桥段。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其背后的深意,更叫人笑声里连连感慨:明清年间的“举人”功名,就是这么牛气。
确实,虽说放在讲究出身的明清权力场里,“举人”功名显然要靠边站。举人出身的官员,有时更是吃苦背锅的命。但放在民间基层,“举人”这个身份,就是老百姓眼里,无比强大的荣耀光环。
特别是放在小说的主人公范进身上,从“秀才”到“举人”,简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来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待到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一个“举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桥段,放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上,却是无比写实。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间。这个年代,却也是明代秀才与举人,两个身份反差开始拉大的年头。
先说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举人差了一级,而且明朝开国后,也给秀才提供了丰厚的米粮补贴,看上去也应该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时,秀才身份却已严重贬值。一是明代物价飞涨,秀才的衣食补贴却百年没涨,生活自然越发贫困。外加读书应考的成本也增加,于是“穷秀才”就越来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后,常回忆起做秀才时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杨继盛的泪奔原话说:“其苦难言万一矣”。
那么既然苦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明清秀才们,依然咬着牙挨着骂,忍受着一次次落榜的羞耻继续考呢?
因为这只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放在明清年间,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别。首先是级别高,只要愿意参加选官,基本能担任八九品官职,就算暂时不做官,却也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放在乡间百姓眼里,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
特权当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领的那点补贴了,而且有免赋税徭役的强大特权,名下的土地财产,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免去国家赋税。于是好些田主都会把财产寄在举人名下,就为少交一点税。所以哪怕中举前是个穷光蛋,中举后没几天,就是各种田产财物排着队送上门。“范进中举”里“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的桥段,实在是小儿科。
不夸张说,只要中得举人,一夜之间从穷草根变地方土豪,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神话。
最重要的是,举人的身份十分高,别看在国家高层权力场上不受待见,但放在乡间地方,却是如雷贯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在乡间的话语权十分强大,属于地方上声望极高的士绅阶层。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见了举人也是客客气气,为了自家官位稳固,也必须维持好与当地举人的关系。“范进中举”里张乡绅慌不迭的跑来跟范进攀交情,就是这个原因。
如此社会地位,也叫明清年间的举人们,成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正如明朝学者陈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贤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润!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学子们,就算考到满头白发,也要咬牙狠钻的执着。科考功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范进中举的故事说起《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穷光蛋书生,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年龄大了找不到媳妇,后来好不容易娶了胡屠的姑娘为妻,却被老丈人看不起。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巅峰,像范进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穷书生,只能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但科举竞争十分激烈,加上官场腐败,舞弊突出,像范进这样没后台的穷光蛋,很难出头。
后来,范进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但秀才不能做官,无济于事,于是范进再去考举人,却屡试不第,在老丈人面前依然抬不起头来,整天挨训挨骂。
为了再次考举人,范进无心过问家事,家中无米下炊,老母和妻子饿的头昏眼花他也无心照料,最后只得把家中一个生蛋的老母鸡卖掉,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突然有人报喜范进高中了。
这个时候的范进已经50多岁,但他中举的事依然成为爆炸性新闻。
这下不得了了,不仅范进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大转弯,就连很多陌生人,无论是当地官员、乡绅,还是破落户都来巴结他,送房送地,送钱送人。
众人为什么巴结范进范进只是中了一个举人,不是什么大官,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巴结他?
很简单,因为明朝举人可以做官。
明清时期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如果高中进士,可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一个县城几百年出不了几个;范进中的是举人,比进士低一级,但也可以做官。
一个人考中举人就进入了朝廷人才库,可以参加吏部组织的大选。当有合适官缺,吏部大老爷们又瞧上了你,你就可以做官,虽然官品很低,只能做诸如教谕、县丞、主薄等正八品官,但好歹是公务员编制,国家正式干部,放到现在也是副县级,多少人奋斗一辈子熬不到。
另外,举人虽然起点低,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在地方上干得有声有色,也是有提拔机会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来硬是干到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死后赠太子太保,堪称全天下举人们的偶像。
巴结范进的不同目的范进高中后,还没等对外宣传,消息就在全县城传开了,原本门可罗雀的范进家门,瞬间变得门庭若市,各色人等都来探望,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但出发点又不相同。
1,张乡绅,送白银五十两,房子三进三间
张乡绅可是县城里的头面人物,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现退休在家。按理说,以他的身份没必要对一个刚中举人,还没正式做官的范进如此重视。
但张乡绅混迹官场一辈子,很清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范进以后能仕途上进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海瑞也有可能。自己现在退休了,影响力小了,攀下范进这个新晋举人,也好日后有个照应,反正在官场上多交朋友绝对错不了。
所以张乡绅不但送给范进50两白银作为贺礼,还送给他一处三进三间的房子,另外还和范进攀起了关系,说范进的老师是自己先祖的门生,他和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
2,其他人,送田产,送店房的
原著中没有提及给范进送田产、店房(商业门头)的是哪些人,推测应该是县城里拥有田产的地主、拥有店房的商人们,这些人送给范进田产、店房,意图就更明显了。
虽然范进还没正式做官,但眼光得放长远点,搞长期投资,趁现在还能巴结得上,抓紧拉拢感情,不然等范大老爷做官以后再巴结,就显得太落后了。
另外,这些人赠送田产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因为举人做官后可以免田赋劳役,那些地主把田产转到范进名下,可以减免赋税,这是古代官员和地主勾结偷税的常见手段。
3,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的
所谓破落户,是指城市或农村失去常产(土地或住房)的人,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典型的就是给官老爷家里当奴仆,至少生活有了保障,能混个温饱。
事实证明,张乡绅的眼光确实毒辣,范进中举后,因母亲病逝守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内,范进不需要劳动,不用担心收入来源,可以依靠别人送的财产,从容准备考试。
三年后守孝期满,范进入京参加会试,又一举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最后一路升迁,官至正四品的京官通政。可以想象,范进一定会对当初赠送他财产的那些人给予帮助和回报,这便是他们当初巴结范进的目的所在。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明清时期,每年举人名额只有1100人左右——大致是每个省不到100个名额,也就是说,成绩要达到全省前100名之内才有机会中举。
所以举人的特权是让人十分羡慕的:
1、免徭役、不纳税。普通农民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而举人赚的钱、产的粮都是自己的。
最为重要的是,举人免税的可以覆盖整个家庭及其家奴,因此,就会有农民主动将田产献给举人,以免除赋税。
2、豢养家仆奴婢。
3、见官不避。普通老百姓见官不避是重罪,从杖责到流刑不等。
4、过堂不用刑,不下跪,同时犯了罪可以用功名折抵刑罚等级。
除了明面上的权利,还有一个巨大隐形的福利。
《范进中举》县里的土豪张乡绅来拜访范进,势利的胡屠户“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而且聚在范进家里的邻居各自散了。
这样很有威势的张乡绅不仅给范进送了五十两银子,还送了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的房子。为啥?
张乡绅看重的是范进中举之后获得的人脉圈!
直接关系:范进的“老师”——主考官;范进的“同年”——本省同届的举人;
间接关系:老师”的“同年”与其他届的学生们。
举人的老师至少是省部级的领导,还有近100名前途无量的“同年”,以及老师的人脉圈,这是何等强大的人脉圈子!这三种关系在古代是十分亲密的关系。
古代所谓的“官官相护”说白一点就是同乡、同年、老师等三种人脉圈组成的官场网。
所以,自古以来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
西方国家有一句名言——知识改变命运。而在中国的名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范进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社会的现实,踩高捧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范进中举出自讽刺小说中,封建社会的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知识改变命运。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范进首先是中了秀才。秀才与财富无关,仍是穷秀才。只有中了举人后,则是穷书生秒变财神爷。
在当时社会,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官发财,显赫一方。所以许多趁势附炎之人接踵而至,纷纷前来巴结讨好。
另外,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送粮送房产呢?是不是很奇怪?且不知当时社会一当为官以后,所有资产是无需交税的,所以那些地主绅士把房产、田地挂在范进的名下就可以不交税,只需向范进回租交很低的租子就可以了。
范进后来怎么样了呢?作为一个十年寒窗图破壁的老童生,仍然楔而不舍,后来继续苦读终于考取了功名,成了进士,擢升为正四品官,相当于现在师厅级官员。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儒林外史》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但是内容写的是明朝万历时期的事。这个大前提导致了一个bug,后面再说。
先说说明朝的举人有多牛。根据统计,明朝276年一共录取了11万多名举人。
当时明朝有1427个县级行政单位,平均下来,每个县三年才能考上一个举人。在很多教育孱弱的县,十几年考不出一个举人,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所以,举人在乡下是稀缺资源。
考中举人后,政治地位提高是显然的,按现在的行政级别来说,举人起码也是科级干部,如果运气好,还能混个县令当当。在乡下,绝对是当地一霸。
另外,除了有了一点当官的可能性而外,举人的福利也是实实在在的。明朝为了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给了读书人一些免丁粮的特权。
根据《大明会典•卷二十•赋役》记载,万历三十八年。
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也就是说,明朝万历年间的秀才享有几十亩土地免缴田税、免两丁徭役的权利;举人享有近千亩土地免缴田税、免数十丁徭役的权利。
拥有如此丰厚的待遇,范进中举后突然喜极而疯,乡绅们刻意逢迎,就不难理解了。乡绅们把田产挂靠到范进门下,和范进分红,也比向朝廷纳税要少的多。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说过,假设天下有十万顷土地,其中就有五万顷是记于官绅名下的。这些人不纳税,还能从朝廷领银子。朝廷哪有钱打满洲人?
说到这里,要说前面提到的bug了。明朝官绅的这项福利,仅限于明朝和清朝前期。
因为,举人不纳粮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举人没有这个权利。明朝以前的举人,只是一种一次性功名。也就是说,某个秀才参加科举,考中了举人但是没考中进士。举人身份就要收回去,归零到秀才功名。下一次科举时,还是秀才身份。还要再考举人,考上了才有资格考进士。
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由于他在一些省份试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项政策。废除了官员和读书人免税的特权,导致很多秀才破产,沦为“穷秀才”。
举人由于有当官的可能性,所以在清朝时依然是乡下士绅追捧的对象。而秀才由于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范进没中举前才会那么惨。“穷秀才”这个称呼,是从清朝才开始有的。
我前面也说了,《儒林外史》成书于清朝乾隆时期,虽然书里面的是背景是明朝,但是吴敬梓写的还是清朝的事。
吴敬梓生活在安徽,晚年迁居南京。安徽和江苏两省,早在雍正时期就大力推行了“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在吴敬梓看来,他自己就是一个穷秀才。所以《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才会把范进没中举前写的那么惨。
其实,明朝的秀才也没那么惨。明朝的秀才虽然不如举人,但在明朝也比普通人混的好得多,不像书里面范进那样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