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每天也要吃饭,没见缺粮食;一打仗,就总是喊着缺粮食。咋回事?因为打不打仗,区别大了。
首先,一打仗,粮食的损耗率就高的惊人。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
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
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
其次,打仗意味着原本的产粮能力大幅下降。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
第三点,一旦战争时间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
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
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一遇打仗总喊缺粮,一般是指出外征战时出现的普遍现象。据城而守则相较好,因为每座城中都会有军粮储备,只要不是被长期围困或被贪官将军粮贪墨,一般很少发生缺粮的情况。
俗话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只要一走出家门,交通、吃喝、住宿、上厕所等,那一样不用花钱,其开销绝对是在家时的数倍。当然,一遇打仗,军粮的消耗绝对也是平时的数倍,所以一遇打仗总喊缺粮就很正常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代打仗普遍缺粮的现象呢,难道就没有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吗?
探解打仗缺粮的根本原因打仗缺粮的根本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一是内在因素;二是外在因素。
内因
就是打仗期间,本身的作战规律造成的缺粮,以及内部矛盾引发的缺粮。
常规作战形式引发的缺粮。古代军队行军打仗,一般携带5天的粮草量,最多不会超过10天,可以对500至700公里区域的范围进行远征。如果遇到敌人坚壁清野,城池久攻不克,就需要依赖持续的后勤支援。一旦粮草供给不力,就只剩退兵一途了。例如:诸葛亮北伐中原,大都因为粮草供给不力而退军。
军粮储备不足引发的缺粮。前线军队粮草的供给形式,主要依据国家的军粮储备。根据隋唐时期的文献记载,古代军粮储备的技术是没有问题,小米可保存9年,大米5年。实际上,小米保存的时间更长。例如: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那么,军粮储备不足,应该是造成打仗缺粮的一大因素。
粮价膨胀问题引发的缺粮。自古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奇货可居。每遇战争,如果是大战、持久战,粮食的消耗量就会非常惊人,那些大族豪强便会趁机“囤积居奇”,造成市场粮价膨胀。因此,这些大族豪强也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如:刘邦搞了个“约法三章”政策,岳飞制定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规。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更加助长这些地主贵族们的嚣张气焰,最终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购买粮食的生存环境也会更加困难。例如:东汉末年、明末等时期,为何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就是因为吃不起粮食,为了活下去,只好铤而走险,去抢去劫去造反。如此以来,也会给朝廷征粮增加负担和困扰,进而造成前线缺粮几率增大。
内部矛盾引发的缺粮。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正史十一路),都有记载孙坚因袁术未及时拨付粮草而被董卓军打败;李严之所以被诸葛亮贬为废人,也是因为供应粮草出现问题所致。可以说,古代打仗,因内部矛盾造成军队缺粮的现象,也是常有发生。
其实,造成多数打仗缺粮的情况,大都由于运输、消耗、阻截等外部因素引起。
道路、运输、气候等不利条件,造成前线缺粮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专门的粮草运输机构,多称为“漕运”。主要将征收的财物(多指粮食)经水路运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当水路中断时,则需转为陆运,多以车载为主,如遇山路或狭窄地段,还需人畜驮运。所以,也称“转漕”或“漕辇”。例如:秦始皇攻匈奴时,由山东向蒙古乌加河一带转运粮草;秦朝进攻南越时,则令监禄凿灵渠通过湘江,再经西江水道运粮;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
古代最好的路,应该是“秦直道”,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也仅有736公里。唐朝时期,修筑了5万里的驿道,如同现在的“国道”。这些都算是比较好的道路了,而相比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来说,也仅占极少的比例。然而,古代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山路,如遇暴雨天气,道路很容易被冲毁阻断。同时,桥梁也多为简易的石拱桥、木材临时架设桥等,同样也容易被洪水冲毁。
但是,双轮牛车和马车、人力独轮车以及人力背运,则是古代最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样的运输工具+当时的交通道路,一切顺利或许可以按时将军粮运到。一旦路途发生雨雪等天气(如:路断桥毁)或作战地域交通环境恶劣(如:巴蜀地区、百越地区、漠北地区),绝对很难按时将军粮交付前线军中。
运送消耗成本过大,造成前线缺粮
据西汉《九章算术》记载:(牛车)一车25斛,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西汉时期,每里约为现在的0.42公里。也就是说,重车21公里/每天;空车29.4公里/每天。
另据《养牛与牛病防治》记载:拉重车为重役,11公斤/每天草料;回程空车为轻役,6.7公斤/每天草料。
按照明清时杂役服役律来计算,每人每天为0.4公斤。
若每车配牛1头、杂役2人(包括车夫),去程则为每车每天11.8公斤;回程为每车每天7.5公斤。
假设运送目的地路程为1000公里,每车载粮食500公斤,则去程共需1000÷21=48天,每车人牛消耗48×11.8=566.4公斤。如此来看,军粮还没有送到目的地,就吃完了。就算每车多为干草,但食量是不变的,依旧还是不够。如果单纯靠人力运送,则消耗更加的巨大;如果再加上押运官兵,则消耗还要猛增。
所以,古代运粮多采取接力转运的形式。如果按照常规每段接力330公里算,则去程为16天,回程为11天,粮草消耗为11.8×16+7.5 ×11=272公斤,送达率为46%。但是,达到1000公里外,还需要2段接力,送达率则为46%÷2=23%。这个结果是比较理想顺利的,如果路遇雨雪天气、役夫及马牛受伤生病、车辆受损修理、接力点人员消耗等,再加上押运官兵消耗,送达率可能还要不断打折。或许,实际送达率有个10%就不错了。
同时,还有史料记载:秦汉时期,从关中运粮到河套以外,前方军队每消耗1石,后方则需要供给30石。
再看看后世的“淮海战役”,出动的临时民工就有543万人,人数达到了参战部队的9倍,其粮食的消耗量绝对也是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所以,孙子兵法上讲,夺取敌人一份粮食,就相当于为后方节约了20份粮食。由此可见,打仗就是打钱,就是消耗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如同一场灾难,绝对不可轻启战端。想想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虽然张扬了武功,却将文景之治两代人的积累几乎败了个精光,最后不得已“下罪己诏”以平复天下之怨。
军粮征收困难,造成前线缺粮
打仗期间,如遇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百姓田中颗粒无收,闹起了饥荒,生存都成问题,又那来的粮食交赋。再加上地主贵族“囤积居奇”,征收军粮自然也就更加困难。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意思是说,东汉桓帝时期,男子都去打仗了,在田里忙碌的只剩下一些媳妇和婆母等妇孺。田地失去了男劳动力的情况下,田地的产量绝对会大打折扣。百姓收成不好,征收军粮又岂能顺利。
征粮不顺,军粮供给当然也容易出问题,前线缺粮的风险同样也会增大。
截粮、断粮道等,造成前线缺粮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乌巢屯粮重地被曹操一把火烧掉个精光,瞬间造成袁军缺粮,从而引发军心动荡,曹操也因此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时,秦昭王亲赴河内,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全力阻截赵国的运粮部队和后续援军。最终,造成40多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多数战败投降后被坑杀。
还有一些围(攻)城战,在难以攻克的情况,多以断敌粮道为主。
所以,供给粮道被断、屯粮大寨被烧等,都是直接造成前线缺粮的主要原因。
战争时间过长,造成前线缺粮
战争打的时间越久,国家的负担越重,军粮供给的压力也就越大,前线缺粮的几率自然也就越高。
战区百姓逃散,粮食自给率严重下降,造成前线缺粮
每逢战争,如果军队救护不力,百姓为了活命,便会纷纷逃到安全地带(如:深山之中)。没有百姓从事生产和支持,只能依靠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前线缺粮的现象也极易发生。诸葛亮六次北伐,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在歧山一带建立蜀国的根据地,以减轻后勤的补给压力。
因缺粮曾引发军队哪些疯狂行为《孙子》说:取用于国,因粮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意思是说,每逢战争,最好的是抢敌军的,其次是抢百姓的。如果从敌军和百姓那里都抢不到粮食,也会将敌方的伤兵或百姓杀了,当食物充饥。
例如:袁绍围困东武阳期间,由于城中的老鼠、马鞍都吃光了。无奈之下,守将臧洪将自己的爱妾杀死,煮成肉汤给守城兵将们吃。
前奏苻坚守御长安期间,将斩杀的1800名入城敌军全部做成了军粮。军官们还把这些人肉带回家中,给家人食用。
在古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见,由于军中缺粮引发了多少人间惨剧。
探解打仗缺粮的措施一是战备储粮。只有平时做好“谷满仓,粮满屯”的战备储粮,战时才不会为缺粮而担心。秦朝军队之所以强大,主要还是因为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据秦律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食储备达10万石以上。
二是军粮保质。选取保持期越长的军粮进行储备,则越适合储备与运输。例如:保持期最长的小米,可长达20年之久,也是历朝历代军粮储备的重点。
三是军粮管理。无论是军队运输,还是储备,都应该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防止军队浪费与人为减损。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
四是战略仓库。应当于边患路途多建补给仓库,并保证其仓库的军粮储备。
五是交通运输。平时做好战略路途的维护与建设,并不断提升漕运的承运能力。
六是防截防毁。军粮押运环节、粮营屯守,都是战争中的重中之重,必需高度重视。
七是促进生产。正所谓:“小河淌水大河满”只有百姓有收成,无论是军粮战略储备,还是临时征收,必然也会顺利许多。
八是平稳粮价。朝廷应当有“平价粮仓”,用以抑制商家哄抬粮价,以维护市场粮价的正常运行。
九是以战养战。打到哪里,杀到哪里,抢到哪里,基本上不考虑后勤补给。这是草原民族贯用的作战风格,但是却容易失去民心,不利于治理。
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军队并不是缺粮食,而是无法解决粮食运输问题。
古代所有军队的驻扎地,都是距离产粮区或者是交通要隘不远。
以北宋为例,为什么不选择西安作为首都,也不选择同在河南的洛阳,而选择开封呢?
这就是因为,运输粮食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如果选择西安作为首都,一定要在西安附近驻扎大军。
但陕西的粮食产量严重不足,而从粮食充足的中原运输粮食到西安,有一个讨厌的三门峡。在古代,大规模的粮食运输必须依赖水运,依靠陆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三门峡这里大船过不去,只能将粮食卸下转为陆运。这就需要经过山地纵横的豫西山区,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但运到陕西的粮食仍然不足。
最终,北宋无奈,将首都设在河南。相比地理位置偏僻的洛阳,开封的位置更好,就选择在开封作为首都。
道理就是这样。军队一旦开战,其实各国都会储备大量粮食,关键在于如何运输到前线。
不要说古代,就算是近代。长征期间,国军围剿长城的红军,将其围堵在松潘一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然而,为了国军胡宗南的不过12个团,四川用了上万民工挑夫运输粮食。然而一担粮食,从成都平原跳到松潘一线,就被挑夫吃掉了一半。而且,民夫累死在路上的很多。
一线胡宗南的部队极度缺粮,一天只吃一顿饭。高原反应加上饥饿,胡宗南部还没有和红军交手就病死了数百人,野战医院每天都有人死去,士气低落。
在古代,如果作战离开水运县,又原地己方地盘,那么即便本国存放可以维持几年的粮食,如何运到一线就是极大的问题。
即便是淮海战争,为了60万解放军作战,后方根据地动员“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高达543万人,几乎是10个人维持1个军人。
要知道,解放军也是有汽车的,还有机动动力的船只,尚且如此。
在古代,就更可怕了。长平之战期间,强大的秦军粮食也极为困难。战争后期,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黄河以北,太行道以南),上次所有郡民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这才勉强渡过难关。
其实说白了,古代的大规模战争就是后勤战。如果双方实力差距并非很大,一旦陷入持久战就看谁能够保证粮草的供应。
近代出现了铁路以后,才彻底改变了作战模式。以往的作战主要是围绕着水路前进,二战则是围绕着铁路前进。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谢谢悟空的邀请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确实啊!士兵在平时也要吃饭,为何古代的军队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喊缺粮呢?
这就要首先知道一个情况,平常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各支部队是分散驻扎的。但要了打仗时,军队会集中起来的。
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明军从全国范围调集了四万多精锐:辽东铁骑一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八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
那四万大军需要多少粮食呢?根据后来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估算,四万士兵,十个月就需要粮食两万五千吨,而当时一个省的粮库存粮才两万吨。
很现实的情况,这些士兵本来都是在原驻扎地吃饭,现在都要靠辽东地区供应粮食,而原本养一万军队的辽东地区突然多了三万张吃饭的嘴,能不缺粮吗?
军队集中于一地,自然需要各地往集结地输送粮食。但问题来了,输送粮食的人和牲畜也要消耗粮食啊!比如《宋史》记载,“每人给面斗余,盛之于囊以自随。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臣每见国朝发兵,未至屯戍之所,已于两河诸郡调民运粮,远近骚然,烦费十倍。”
而民夫的人数要比战斗部队要多,比如宋代的《梦溪笔谈》记载,“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这个情况,就好像比如一个大型企业,各个分公司都有自己的食堂,然后某一天,所有分公司的人都突然去其中一家分公司的食堂吃饭,那家食堂的饭肯定不够吃啊!后勤部门管食堂的肯定要喊缺粮啊!
总之,军队集结越多,战斗时间越长,粮食消耗就越严重,而且还要考虑敌人对己方粮食的劫掠与焚毁。
你说能不缺粮吗?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这个问题大概说的是古代士兵的战争待遇和为开战前的待遇吧。实际上,即便是古代的士兵,他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进行时。一日三餐都未必就很充足,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
比如说明清交替之时的萨尔浒大战之前,即便是关外的辽东明军,也就是辽东地方的当地的军队。经常出现拖欠士兵薪水和粮食的情况,就更不用说在当时的大明帝国关内了,明朝中后期的福建地方,就有不少地方出现士兵没有钱粮拿的情况。
抗倭时期,漳州卫所的官军,三个月没有领到粮饷。同样的泉州地方的官兵,十一个月没有拿到自己的工资,甚至有地方二十个月没有领到薪水。
更不用说一旦爆发战事,这些即将成为战场前线地方的后勤情况会有多么糟糕了。而且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中国各个朝代都会出现过这样案例。一旦王朝进入衰落期或者是当地的行政机构被彻底破坏。那么,就算是这个王朝的军队来到这个地方作战,作战部队一旦没有粮食的话,失败是必然的。
北宋最后的生力军种师中所带领的种家军,最后可以说就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导致的惨败。在战场上,种师中和金兵进入相持阶段后,宋军每人能获得的口粮不过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给一只鸡塞牙缝都都嫌少,更不用说给人了。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国库就会吃紧呢?难道国家的军队平时不吃粮食吗?其实是这样的,之所以一打仗,国家的粮食和军饷就会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军队数量暴涨,二是粮食消耗激增。
先说军队数量暴涨的事。在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朝代,都没有职业化的军人,国家供养的正规军数量很少。粮食军饷响应也比较少。
一旦爆发战争,国家就要征发农民、商人、囚徒等等,用这些普通人组成军队,军队数量因此暴涨。比如汉武帝时期,每次出征匈奴,都是临时征发大量普通民夫。
军队数量暴涨,消耗的粮食和军饷当然也暴涨了。
再说说战时粮食消耗的问题。古代打仗,绝大部分粮食不是军队吃掉了,而是被运粮的民夫吃掉了。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效率极为低下。大量的民夫押运着粮食送往前线,每天的消耗极为惊人。
古代有一个估算,叫做“千里运粮,十余其一”!意识是说,把粮食运往千里之外,路上就要消耗掉十分之九!
军队平时是在某一个区域固定驻防,其所需要粮草都有驻地周边就近供应,运输距离短,运输消耗当然要少的多。
一旦打起仗来,军队远离大后方作战,往往出现“千里运粮,十余其一”的状况。粮食消耗成倍增长,粮食当然就紧张了。
另外,在战争中,由于敌方攻击、偷袭、破坏而造成的损失,数量也非常惊人。
比如,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十万大军的粮草烧的干干净净。这要消耗多少粮食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