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这个题目老王特意放了几天,专门去想办法找以前打过仗的老同志探访了下,结合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大致可以确定,过去解放军打仗真的有靠喊发令,但这种喊叫不会上到很高的级别,主要是连排在使用。

一般部队在指挥员发号施令后,会有个“传令”制度,即指挥员发布一条命令后,战士们会沿着阵地,用同样的复述,大声将这条命令一个个传达下去。尤其是战壕里,很快一道命令就能传完,基层干部还会积极游走确定传令的正确和速度。

比如指挥员喊:“打”,旁边的士兵会纷纷喊:“打”,并依次将这个命令传到很远的地方。指挥员喊:“停”! 收到命令的士兵会停止开火并大声复述:“停”的命令给其他人。各级基层班长排长有义务敦促自己的手下严格执行命令,并将命令传给他人。

比如我军的“手榴弹雨”就多半是靠这种传令下达的,只需要下达个“准备投弹”的命令,传下去后,一声“投”,就能让士兵跟着同伴的喊话和动作,飞溅起一片让敌人绝望的弹雨。

在战事没开打的时候,甚至都不用靠喊,战士们低声传达命令是基本的素养。

这种“传话传令”一般用在阵地战中,进攻时根本就不会这样,没功夫也没条件一个个传话,这时候都是直接靠吼来解决问题,只要能喊明白就行,有的逼急了的或者脾气火爆的,张口就是脏话也很常见。

连排级别的沟通基本都在吼叫中结束,那时候的部队不讲究什么方式方法,人杂部队也杂,地方部队编起来的和老底子部队以及别的部队补充的、国军那边的解放战士之间差异相当大,所以有时候司号也不灵,一般近了靠嗓子,远了直接派个人去沟通,剩下的看默契。

如果战斗级别高了,这时候就得靠仨东西解决问题:1.司号手 2.通讯员 3.信号弹

在步话机真正普及到班排中去之前,大抵人们就靠这三样东西维持部队的联系。正好老王的爷爷当年曾经是四野134师的通讯员,曾经听过不少老人的讲古。

那个年代团部所谓的通讯员与现代的概念可不一样,更没电视里那什么滴滴答答发电报的待遇,普通通讯员就是强化版的战斗传令兵,正确叫法应该是“徒步通信兵”。

徒步通信兵由头脑灵活、腿脚快、文化水平相对高一点点的士兵担任。我依稀记得他讲过战场上传令的事,最长的“通讯”从衡阳跑岳阳,一个人野外跑了好几天,九死一生;最短的从阵地后面跑到阵地最前面找机炮连,爬了四个战壕,递个纸条。

大部分时间命令就是靠一张张纸条来传递,如果对方指挥员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通讯员还得帮忙念出来。

更简短的传令连纸条都没有,直接就是口头指令,比如“XX点行动”、“快去支援XX地方”,或者干脆就是“到后面开会”、“还打鸡儿打!要你们撤!”

但也有高级文件,会附带详细的命令、文书、地图下,接受者要写个条子按手印回馈给通讯员。当年没有印泥,都是枪里抹把油按黑手印。通讯员把条子带回去,就表示任务完成。

当年徒步通讯员绝对属于伤亡率比较高的兵种,有时候战况激烈,得一连派几个通讯员出去。通讯员在一团混乱的战场上要找到传令对象不容易,像《兄弟连》里那种当着敌人面跑去跑回的事儿就没少发生。美军靠这本事能得勋章,对我军通讯员则是家常便饭。

部队级别如果再高点,会有电话连或电话排,可以直接把电话线拉到阵地上去。或者有马的部队还会搞“骑兵通信兵”。

但绝大部分的“冲”、“打”这类命令靠的不是通讯员,除了开头那种“口口相传”外,再就靠的是信号弹和司号手,或者直接用驳壳枪特殊的枪声做引子。

为了战斗的突然性,信号弹是首选,但这个东西当年比较稀有,而且多用于整体大战役的约定命令,所以大多时候发动攻击用的是司号手,司号制度八一南昌起义时就有了。

有句话叫“司号员动个嘴,千军万马跑断腿”,靠号声部队可以很明晰的接收前进、撤退、冲锋、集合等很多很多命令,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是当时战场上比吼叫更有效的联络方法。有时候高级别的号长会带着整排的司号员集体传令,上百门铜号一起吹奏可以声震百里。

一般设置正规的解放军部队从连级开始就有司号员,营级有司号班,班长也不叫班长,喊“号目”,团级是整排的编制,排长叫“号长”,到师级则成为“司号连”,而且很多司号部队都有特务连编制,要不就是跟着通讯连和通讯营一起。

这些司号员当年都是很被人佩服的存在,当然他们也有牛逼的本钱,多牛呢?你见过能用号声聊微信的吗?

按照普通号谱是20项,起床、冲锋这些,但复杂号谱可是有大几百条的,号手们根据谱子,可以吹出完整的句子,例如这个红军时代到号谱,看见它的意思写的是啥了吗?“少共国际师 政委 跑步到 一方面军 总司令部”。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很惊讶?那些电视剧导演哪能明白我军的精妙。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算是领教过我军这些司号的威力,志愿军的联络并没有完全局限在司号上,甚至那个年代的革命前辈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司号制度容易暴露的缺陷,从而演变出一种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器交流传令的方法。

这种战场沟通即能传令,也能扰敌,有些美军几十年后的人生都无法摆脱那些喇叭、笛子、铜锣、哨子组成的噩梦。志愿军可以通过这些东西进行联系联络,形成互相的配合。

所以你看,除了吼叫外,我军还有这么多通讯传令的方法,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并不一定需要大喊大叫呢。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在战争年代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现代战争则是两码事!因为现代战争都有无线通信设备,长官的命令可以直达士兵,不用大喊大叫,士兵也能够听到,在战争年代,“喊”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几乎在所有的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的镜头,就是长官用喊的方式在战场上指挥士兵,给我冲,给我狠狠的打!

这是不是真的呢?

纵横认为大部分情况下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唯一传递命令的方式。

先来说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组织形式,基本上就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排序。

班、排一级的指挥基本都靠喊

班是最小的作战单位,一般来说一个班在10个人左右,在打仗的时候,班长对这10个人肯定是用语言来交流的。

排是比班更高一级的作战单位,排长是军官,而班长不是军官,两者有巨大的差别,一个排在50人左右,规模就像我们读中小学时一个50-60人的班级差不多,正常情况下,排长会亲自带一个班,打之前会提前告诉其他的1-2两个班,等排长命令的时候一下,整个排基本基本都能听从指挥的,让打就打。

连一级有指挥所

连是排的上一级作战单位,一个连通常有三个排,从连指挥排,和排指挥班是完全两码事,一个排只有五十多人,但是一个连则在180人左右,相比之下,完全用喊话指挥战斗就不靠谱了,距离是一方面,在阵地中枪声太大,所以,连长一般不会具体的去指挥士兵,而是通过排长和班长传达作战命令。

连队基本都会设指挥所,里面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是通讯员,专门负责向各排负责传达命令的,在具体指挥战斗中,还会有号手和旗手来指挥战斗,在以前有些人误会,认为士兵必须要懂旗语和号声,实际不用士兵懂,只要班长和副班长懂就行。

抗战期间,与中国连队同一级别的日军作战部队是中队,180人的中队中,有8个通讯员,可见通讯在基础作战单位中的重要性。

营一级不在最前线

营是连的上级,一个营通常有三个连,是部队中的中级指挥机构,正儿八经的基层干部,一般来说,连长是需要拿枪上待在前线的,营长的指挥所就不是太前沿的阵地了,中国军队一般一个营有三百五十人到七八百人不等,待遇自然就不一样,人数少的营,其实就跟连长差不多。

美军一个营人数能比国军多一些,在《兄弟连》中,温特斯上尉从连长调到营部工作后直到战争结束,再也没开过枪,属于完全的后方了,中国军制跟美国没法比,大部分情况下,可能会驻在前线往后一点的后方阵地,绝对不是第一线!

团一级指挥最重要

团是营的上级,一般一个团下辖三个营左右,一个团的人数基本在1500人以上,像李云龙部在平安格勒会战前八个营那是不正常的情况,团级指挥单位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指挥层级,一般来说,是介于前线和后方的重要层级,团部指挥功能齐全,如果团部被端,对部队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这就是《亮剑》中山本特工队要偷袭独立团团部的原因。

在实际情况中,团长一般是不上前线的,美国营长都不用拿枪,中国团长还用去拼命?李云龙是大头兵出身,所以经常以团长的身份去干连长的活,正常作战中,团长是绝对不能离开指挥部的。

在中国电视剧中,所有团长端冲锋枪上战场冲锋的,一边冲一边喊,冲啊,给我狠狠打,都是扯淡,命令都是通过通讯兵下达到营,然后再到连,才是战斗的常态。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就这个问题我还真问过一个志愿军的副连长!老人家是我同学的父亲,个子不高,但很精神!一米六的个子,教练用手榴弹一扔就四五十米,我问他老人家,电影上那种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场景是真的吗?怹回答我说,我在朝鲜战场上就喊过,当时志愿军守阵地,美军攻击!战况激烈,伤员送不下去,弹药补给也是问题,美军突破了阵地上来了!老人家当时是排长。拿起步枪高喊,同志们,党考验我们的时候来到了,上刺刀,伤员背靠背!一顿刺刀,美军撤了!那场战斗在怹大腿根到快接近膝盖的地方有一条刺刀留下的伤!如果不是老人家的兵机灵,击毙了一个枪都对着老人家举起来的美国兵的话,估计也就牺牲了,后来养好伤后又参加的战斗,被美军的炮弹炸伤,临到去世,身体里还有不能取出来炮弹皮!所以战场上有很多举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感觉到很荒诞的事情,比如说你大喊的时候很容易被击中,但他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有的时候指挥员就像一面旗帜,他们的喊声能够激发战士们的勇气与斗志,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吧!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可以肯定的说是不可能的,现代化的战争中,一个连的防守宽度就能达到500米左右,一个营可以有1.5-2公里,团、师级别以上的单位防守宽度更宽,在如此宽的防线上靠指挥员拿嘴喊来指挥战斗显然是不可能的,根本就听不见,听见了也听不清!

一线的指挥员指挥作战并不是靠喊的,而是通过控制机枪等武器的射击来下达命令的,例如在防守中,一般班排长来决定何时开火,士兵只需要听其枪声即可,只要那边一开火,那么就意味着命令已经下达,士兵可以开火射击了,这种方式简单有效。

连、营以上的单位都是要设置相应的指挥所的,以协调前线各单位的作战和预备队的使用,所以这些指挥官一般是不允许上第一线作战的,通过合理的部署尤其是预备队的及时合理投入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指挥官在指挥所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在一线的作战,如果指挥官不顾部队的指挥而执意在一线投入作战和指挥是对整个部队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指挥官才会投入一线作战。

所以影视剧中经常有那些团长甚至师长亲临一线用喊话的方式激励官兵,下达开火命令的情景在实际作战中是完全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等一个人的喊话来行事显然不切实际。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无论是过去历史,还是当今现实战斗中,这样的事当然会发生。指挥员有各种不同级别,作为连、排、班一级指挥员,就是命令的直接执行者。战斗无非以三种方式展开:开火射击、冲锋攻击、就地坚守。冲、打、守,三者皆要通过基层指挥员的直接口令,下达执行。

只是不同作风的军队,会产生不同作风的指挥员。使意图相同的攻防命令,会由于指挥员表达方式与作风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一:

小时候看电影,腐朽的国民党军队打仗,每逢战况激烈,军官挥着枪,缩在后面力竭声嘶的吼道:

“弟兄们,给我打,给我冲!给我顶住,顶住!”

然而,却由于战斗作风散漫,基层指挥员贪生怕死,畏缩不前,更谈何身先士卒。

所以,士兵们往往枪打得有气无力,冲锋冲得畏畏缩缩。到了要拼死顶住时,却怎么也顶不住!

如今有的人说:这是在丑化国军,实际国军很勇敢,打仗很英勇。

怪了,打仗很英勇,很勇敢,那美式装备的数百万大军,为何会一败涂地?

世上从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历史记录结果,美式现代装备败给了小米加步枪,就是铁一样的事实,决不要试图为失败者翻案。

明明自己受了洗脑、中了毒,却偏偏要说是别人中了毒,那岂不就是天下第一笑话!

二:

解放军的战斗作风。与国民党军队的最大区别就是:

国军指挥员:“弟兄们给我打,给我冲...”

解放军指挥员:“同志们,跟我冲!”

命令意图相同,然而指挥员身先士卒与否,以及对军心士气的激励,效果完全不同。

“给我冲”与“跟我冲”,一字之差,代表了两支完全不同的军队、与完全不一样的战斗作风。战斗结果,当然就会有天壤之别!

来说一个具体战例。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39军的云山之战。

在39军向云山外围敌军发起攻击时。116师346团2营四连,作为突击尖刀连,担负趁机直向云山城内穿插的任务。

穿插目的是:直捣敌军心脏,打乱敌军防御,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而隐蔽行进的四连,在云山城外,让美军一个迫击阵地挡住了去路。全连被敌军猛烈的封锁炮火阻挡在了河滩上。

四连连长王振斌观察了地形,给一排一班班长郑长官下达了任务命令。

王振斌说:

“你带一班悄悄摸上去,用刺刀解决掉敌人迫击炮阵地,能不能完成任务?”

郑长官说:“能!”

然后,郑长官带着一班迂回,利用夜暗匍匐前进,他自己就爬在全班第一个。

在靠近敌阵地一二十米,被敌军发现时,郑长官低吼一声:

“跟我上!”

言毕,就第一个身先扑了上去。

全班战士当然人人就像猛虎一样跟进冲击,硬是一枪不发,用刺刀把美军捅得纷纷弃炮而逃,为全连打开了进城通道。

  • 这场战斗,见时任39军军长吴信泉将军所著《39军在朝鲜》一书的战斗回忆中。
而现代化战争的战斗中,作为直接与敌军交火的一线步兵。仍然同样是要在班、排、连级指挥员的口令下,才展开射击、或者攻防战斗的。

正规军队与武装土匪的区别是:

同样全副武装,军队是有组织纪律,必然是在统一的协调指挥下展开行动的。

而土匪则是杂乱而全无章法的。

就比如一个步兵班的伏击行动,或者攻击、防御。

必定是要班长下令射击,才统一开火的。

向目标发起攻击行动时,也仍然需要班长的口令指挥,再分组战斗队形前出攻击的。

若防守一地,那么上级没有允许撤退时,班长一定就是命令全班继续坚守,哪怕打到最后一人。

而无命令之下,自行撤退,那就是临阵脱逃,要受军法处决的。这一点,中外军队皆同。

(图片来自网络)

影视剧的战斗场景中,指挥员呐喊:给我冲,给我打,给我守住。在现实战斗中,这种场景会发生吗?

我参加过对外战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在战斗中出现有利于冲锋的态势,一线指挥员都会下达冲锋令,不大声喊,所属部队战斗员是听不到的,毕竟那时候对阵双方都还在射击,只不过敌方有撤退的意图,枪声也稀落下来,我方的重机枪和轻机枪阵地还在扫射,阵地上喊冲锋,发令守住和加大射击亮都属命令,喊冲锋是在气势上压到敌人,喊打是敌人已经进入我军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喊顶住就是与敌人决一死战,不得后退,这大多处于掩护或殿后时的口号,为了掩护主力撤出阵地,创造新的战机,小股部队留在阵地上目的是迟滞敌军,以小股部队的代价换取主力的安全撤离,这就有了守住或顶住的口头命令,湘江战役时,为了掩护中央纵队,红三十四师师长率全师六千余人与敌死战三昼夜,全师阵亡,无一生还,战场上指挥员喊上述口号很常见,没有经历过战争是很难想象得到的,电视剧或电影里的这几句台词倒是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