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巜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真有删诗之举么?

孔夫子周游列国巳68高龄,他感到时日不多,就停下脚步组织学生做文化礼乐整理工作,为周易做序丶增删诗经丶编纂文书丶制定礼乐丶整理史料,并亲自写了鲁国春秋。

其中增删就是集中了大量的民间诗歌,给予润色斧正丶淘汰差的丶保留精华三百首,就给后人留下了中国的最早《诗经》,这是一件创世纪的诗坛佳话,为中国诗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不朽功绩。

这是孔夫子亲自主持、学生集体参予的编辑工作。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编纂大型诗书的开山之作,不亚于大明编永乐大典丶大清编康熙大典的历史意义。同时奠定儒家权威地位。

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孔子删诗,《论语子罕》: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故删诗之说,汉人信而不疑,后世学者欧阳修,王应麟,郑樵,顾炎武相继补充证据,故相信此说者甚众。其论据约有四端:

1,汉代去古未远,司马迁掌握材料多,《史记》以严谨著称,权威性強,所言可信。

2,以情推之,古国甚多,古诗当不止三千。而今本国风,有历多代国君才采录一篇者。可见被删不少。孔子删诗甚有可能。

3,对照书传所引之诗,有的是诗经全篇未录者,有虽录而章句不同者。可见删诗或删全篇,或删章句,其为删诗则一也。

4,书传所传诗经未录诗(逸诗),确有与诗经所录有章节重复者,证明"去其重"是可信的。

有这么多证据,故删诗说信者甚众。

但是,到了唐朝,就有孔颖达首先提出了质疑:“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篇,未可信也。宋朱熹对孔子删诗也提出怀疑。再后,王士祯,崔述,近人钱玄同,顾颉刚,范文澜都认为并无孔子删诗之事。其论据计有五条。

1,先秦古籍引诗,大多见于今本《诗经》。而王士祯《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仅50余首,司马迁说古诗三千,当是汉儒传言,不可信从。

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扎在鲁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及雅颂,编次与今本诗经略同。其时孔子年仅八岁。可见,孔子之前,《诗经》的编次与篇数己经定型了。

3,今本《诗经》仍保存不少"淫诗",不符儒家道德标准,但并未删掉。可见孔子并未删诗。4,孔子只说自己"正乐",未说"删诗",其门生也未言及。孔子多次说"诵诗三百",可见,孔子之前即以“诗三百“概称《诗经》了。

5,《诗经》在孔子时代,已广泛流传和应用,列国大夫在朝会,郊祀,燕享中赋诗献诗,平时也习诗诵诗。而其时孔子并无尊崇的地位,以一人之见作删削改定,谁又会听从呢?又怎么会广为流传呢?

否定“孔子删诗"似乎也是言之凿凿。

综上所述,目前对孔子删诗的真伪,尚难遽断。须待有新材料的发现,方能定论。但是,郭沫若说:“古人说孔子删诗,虽然说不一定就是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沫若文集》17卷)这个见解则是公允,中肯的。诗曰:

孔子删诗古所传,

真耶伪耶难分辨。

鼠年新春说删诗,

恭祝条友万家欢!

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应“学而时”之邀,回答“孔子删诗"说,我的回答依据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所言。正式回答前,作如下说明和澄清。据《毛诗正义.诗谱序》载,言东汉经学家郑玄和唐孔颖达均否定孔子“删诗"说,我则不以为然。理由极其简单,第一,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离孔子最近,只差三四百年,知道孔子之事最多最详尽;第二,《史记》一书所载之史实皆真实无误,为什么只有“删诗”是假的?

书归正传,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日‘〈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壬道,成六艺。”引文完毕。引文中,有些词语略加疏通,以备理解。其一,孔子之前之古代,有《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去其重”,剩下“三百五篇”。去,读qu,上声,训诂为“除”“除掉”“去掉”“放弃”“丢弃”诸义项。重,Chong,阳平,形容词,重複的。衽,ren,去声,名词,卧席,睡觉铺的席子;又动词,睡卧,《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始於祍席”,意思是始於北方狄人的入侵。祍金革,睡觉抱着武器,穿着铠甲护身服。

司马迁之语是可信的,他是史学家、思想家决然不会编造,真实可靠。再者,孔子既然能撰写《春秋》又能给巜易经》写爻辞,读巜易》,“韦编三绝”。又教其弟子巜礼》巜乐》。司马迁说真话记实事,岂有不可信之处?孔子删诗是确凿无疑的,否则拿出证据,臆说无证无据才不可信。我也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已而已!(20200125)谢系统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共收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500年的诗歌大约3000多篇,择取其中的精华305篇汇集而成《诗经》,那么孔子“册诗”一说肯定是毫无疑问。

“册诗”说最初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司马迁与春秋的年代并不久远,所依据的资料自然比后人掌握得多,也更可靠。周王朝大小诸侯国近两千个,孔子从前人收录众多的诗篇在三千左右,完全有这个可能。而选取有代表性的305首作为教科书是十分可信。

《史记》以严谨著称,权威性强,所言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后世史学家对《史记》有着很高的信赖和尊重。

出于基本的估计和判断,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说到孔子大规模“采诗”行为,所收集的诗歌一定非常之多,远远不止300首,这种推理也是绝对正确。

面对众多的诗词,孔子册除平庸的大部分,或者删除某一篇其中的一个章节,留下最精华的305首,对《诗经》的编辑、完善、传播、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册诗”就是去伪存真,正本清源。

唐代之后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争论了一千多年后,直到近代又形成了共同的观点,认为孔子的“册诗”不能成立。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册诗”,“册诗”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反对“册诗”说的理由基本不能成立:都说孔子编辑诗只有八岁,不可能“册诗”,那他这个年龄又怎能有能力整理诗词。孔子编写《诗经》实际是在他周游列国之后与弟子共同完成。

“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证实孔子的《诗经》只有三百首,不存在“册诗”。这种提法更不正确,诗三百是表明《诗经》的收集数字,并不说明500年的历史只有三百首诗歌。

列国大夫之赋诗言志,如果“删诗”,孔子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其实孔子的晚年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在各个诸侯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不必考孔子是否“册诗”,只要明白孔子对《诗经》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项创世纪的诗坛佳话,为中国诗词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不朽的功绩。

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谢悟空邀!

小可对天发誓,100%是真滴!但是如果题主向我要证据,I’m sorry,唯一的证据就是现存的诗经符合史记中的记载。我们重新来看这段话。

古者诗三千馀篇,

这里的诗指的是民歌,确切地说是孔子之前的民歌。太史公是汉朝人物,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物。太史公肯定没有数过春秋之前的民歌,以他的严谨应当是从当时的资料中进行引用。顺便在这里强烈鄙视一下那些动辄质疑太史公之人。太史公在编写之前的史实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查询资料,在不同的资料中相互对比,甚至亲身走访和验证。

另:三千是虚指。三千馀虽然不一定是虚指。但同样没有证据这不是虚指

及至孔子,去其重

重,指重复,这种重复分为两种,一重是完全重复,一种是相对重复,比如歌词等。这是编撰者的本职工作。相当于后世学者的“补遗”、“补缺”,以及现代学术论文中的“查重”机制,没听说谁谁在明明知道全唐诗的情况下,自己又写一本全唐诗,这不是扯么?

也就是说,去其重,是文人编撰图书的本职和本份。这一去,便相当于“删除”了许多重复的民歌。

取可施于礼义,

《诗》本是民歌,是孔子赋于其礼的含义,比如让小可吐槽无数次的《关睢》,明明是一首少男倾慕少女的恋爱诗,非要转化成为王化之源。

按现代的观点来说,内容要健康正面,思想积极向上,那些促使人变坏的,让人变得邪恶的诗作是不能编撰其中的。比如类似十八摸的诗歌如何有资格编进诗里?

黄色诗歌,赌博诗歌,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这些俚曲儿不可能纳入任何一部诗集之中。孔子对诗的要求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叫做“郑卫之音”,所谓郑卫之音,在狭意上讲就是不雅的音乐,不雅的民歌,哪怕是按现代的标准,这些民歌顶天可以当成资料,却不可以成为诗歌。

作者,要对读者负责任。

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这一句说的是内容和时期,比如商朝民歌,周朝民歌,还有国家的兴衰(岂不是后世的以史为镜?)然后是纯粹的男女之情。也就是说,哪怕是男女之情,人家挑出来的是爱情诗歌,把那些泡妞的,嫖妓的,通奸的全删除掉了。

孔子能不能做出这种事来?

太能了!

这就是孔子的爱好之者,编书和做评论,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中的哲学内容据传都是孔子编撰的,而《周易》在孔子之前,仅仅是一本占卜之书。经孔子之手,成为哲学经典!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删除了十之八九,剩下305篇孔子都能演奏并歌唱(歌以咏志乎?),重点是第二句“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韶,武,雅,倾都是健康的音乐,都是礼仪的音乐,都是符合人思想道德情操的音乐。

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周礼中的乐曲大多都是四字一换的,因为孔子把这些礼乐还原到了应当有的样子。

从逻辑上看,当时是这样子的。

1、搜集到许多民歌。

2、把重复的删掉了。

3、把邪恶的删掉了。

4、让民歌和礼乐结合起来了。

这不就是孔子,以及所有儒家学者的拿手好戏么?只要是我不喜欢的,不认同的,统统滚蛋!

另:这好像是一首文化类别的问题啊!

孔子"删诗"伪耶真?有何依据?

某些人以那种极其轻薄的语气批孔子,说他曾删诗,原话是:“据说他(孔子)删改过《诗经》,经他一删改,只剩下现在能看到的三百首了,剩下的八成儿都被他那点儿道理给灭了。没有孔子,我们今天说不定还能多看几首先秦的诗。

其实,孔子删改前人典籍,与秦始皇焚书也没什么区别。被删掉的再也找不回来了,不就跟烧了一样。被改过的面目全非,全成了篡改者的主观意志,还不如一把火烧了,也少让今天的人中毒。”

“孔子删诗”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

孔子删诗的说法始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明确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适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孔子屏风”(或称“孔子立镜”)载孔子事迹:“天下闻其圣,自远方多来学焉。”接着又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据此可知,孔子授徒远在哀公十一年前。具体时间,华锺彦先生判定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华先生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

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曾提出:“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分析,可释此疑。从传世文献来说,《国语·鲁语》记载,孔子前数百年,生活于两周之交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曾“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而今本《诗经》中《商颂》仅有五篇。一斑可以窥豹。

近年来出土文献中,发现诸多逸诗。上博简存有逸诗两篇,清华简《耆夜》包含五篇逸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存有《芮良夫毖》和《周公之琴舞》两种,清华简《子仪》篇中有乐歌三首。《周公之琴舞》录歌诗十“启”,其中成王所作之“元纳启”系今本《周颂·敬之》别本。有学者指出:从统计的角度来说,《周公之琴舞》的诗篇数目与今本《诗经·周颂》所存相关篇目恰为十一之比。凡此,可证清人崔述《洙泗考信录》所言文献引诗“逸者不及十一”的统计,片面性很大。

另一种说法自唐代至清代,便有不少学者对提出质疑。《左传》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学习礼乐文化,鲁乐工为他演奏的诗乐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经》。而此时孔子年仅8岁,不可能有能力做删诗的工作。孔子对《诗经》所做的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如司马迁所说,是为《诗经》的三百零五首诗定下了标准配乐。诗、歌二者本就没有分别,以音乐与诗相配,才能最大程度得发挥其端正情感的教化作用。

孔子删诗,中国最早的文学审查,体现了思无邪的中和之美。

因为在任何一种事物的积累过程中,必然是泥沙俱存,鱼龙混杂的。诗歌也是这样,本来是用来歌颂人们美好的思想,展现人性美丽的诗篇,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也难免会被用来表达那些丑陋的思想,抒发那些龌龊的情感,记录那些卑鄙的事情。于是,后人去面对它的时候,就很难看清先人的初衷,很难判断何为主流,何为末流。具体的说,就是看不到或者看不清“思无邪”的美丽本质,甚至还会认为诗歌无外乎是用来抒发一下情感的,至于这种情感的正与邪,却是无所谓的。殊不知,这种无所谓的想法本身,就是对诗歌这种文体,甚至是对文字这种记录人们思想的工具的侮辱。

所以,孔子删诗就是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过程,就像人们洗刷掉身上的污垢,才能漏出美丽的容颜,或者即使不美丽,也是真实的容颜一样。这其实是一个用减法算的加法,这才是孔子作为一位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者的伟大之处,也是后世的人们,对他报以无比的崇敬之情的原因,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让我们知道,人性曾经真的美好过。这就为后世的人们,树立一种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并且为这种追求,奠定了坚实的信心基础。

华锋教授的观点,我认为是对的。第一,在孔子之前,《诗经》就已经基本定形了。因为《左传》中明明记载有一个事情:吴公子季札到鲁国去听音乐,听什么呢,开始就听了《周南》呀《召南》呀,十五国风听了十四国风,可见当时《诗经》已经基本定形了,而这个时候孔子还很年幼,好像才8岁,那他肯定没有删诗的可能性。第二个,我们认为,孔子对于《诗经》是做了巨大的贡献。大家都是喜欢国学的,你们读一读《论语》,《论语》中孔子有十几处谈到了《诗》。孔子晚年不去周游列国了,回去整理《诗》、《书》了,说明孔子对《诗》、《书》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这两点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不必考虑孔子是不是删诗,明白孔子肯定对《诗经》做出巨大贡献就可以了。

而笔者认为,对于之前已大概成型的三千首以上的诗,孔子在其教学过程中整理和编辑过,此为“删”的本意。“删”是会意字,从刀从册。册是简册,把若干竹简编穿在一起叫“册”。简册的内容有取舍,要用刀,所以从“刀”。孔子创私学,需要一个简要的版本,自然要对以前有所取舍了。现在的诗经,基本就是孔子教学的版本。孔夫子是历史上最早的高级编辑,是编辑学的鼻祖。

孔子自己也隐隐约约说过,他编的《诗经》,一大特点是“思无邪”,也就是说现存版《诗经》都是思想纯正、具有教化意义的正统诗歌。有的人据此考证出来,孔子删去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言辞过于露骨、放浪的诗篇,比如当时郑、卫一带诗风以淫靡著称,孔子就弃而不录。

例如《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青年男女春天聚会,在水岸祝福祈求。在万紫千红中穿行,相互调笑,互赠芍药以定情。如此美好烂漫的乐曲,孔圣人并不排斥,且编入教材。“思无邪”,除了说诗本身“无邪”外,更是教诲弟子正确领会,见到爱情诗篇不要产生邪念! 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由此又想到删与不删,历史是公正的,诗河大浪淘沙。那些广为流传的是因为有生命力,而平庸的东西难免淘汰。即使像乾隆贵为天子,有万首诗词,写在绢帛,珍藏秘阁,实际无人欣赏,不过是诗的木乃伊而已!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传统经学中的许多经典未必都是孔子编撰完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孔子在中国文化传续过程中的枢纽性作用,没有孔子,上自伏羲炎黄的中华文明就不能得到准确的传承,后世汉唐宋明的文明,就将失去发展的基础与方向。所以,对以五经,或者六经为基础的经学的研究,并不是保守与迂腐,而是对我们自身文明的脉络的把握与坚守,离开了它们,我们发展的文明,就不在是中华文明。

一点感慨

现在社会稳定、文化昌明,加上书籍电子化后保存传播更加方便,按理说读书学习应该不用担心资料来源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书多了,人们却不愿看了。

无论是买来从不看的装X党,还是只看工具书的资料党,又或是丧失了深度阅读能力的段子党, 在他们眼中,书早已失去原有功能作用,而是退化成装点文化的饰品。

从这个角度讲,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焚书,毁灭了书籍的价值。

我们痛心于有形的焚书毁书的同时,也更应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无形焚书的一员呢?参考文献:李颖,诗三百与孔子删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