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主要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和德国造MG32ˉ24式马克沁重机枪,部分丹麦产的麦德森轻机枪!

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抗战时期进口机枪排行榜:

第一,ZB26轻机枪(捷克式),从1927年开始到整个抗战期间,因其优异的性能和适中的价格,中国共进口和仿制了近12万挺。捷克式轻机枪口径7.92mm,采用20发/30发弹匣供弹,可靠性极高,直到朝鲜战场仍在使用。

第二,布伦机枪,由于采用英式7.7MM口径被我国战士称之为77勃然机枪,后来因7.7mm弹药供应不便,改用加拿大版的7.92mm布伦机枪。该枪总共进口40000挺。

第三,DP轻机枪:这款苏联制作的机枪,在中国装备量不多,不是国民党不想大量采用,而是提出十万挺的合同,因战争各种因素,最后苏联只提供了二万五千挺给国军;DP轻机枪在战场上的表现一般,其火力较强大(弹盘容弹量为六十发)、价格非常低廉。

第四,BAR轻机枪,由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BAR选用的材料也极其优秀,所以进入中国市场的BAR机枪堪称艺术品,被装备于当时的精锐部队,如中央的税警总团,龙云的滇军等。在抗战初期,共计16000挺BAR中国军队服役。

第五,哈其开斯1922型轻机枪,1931年开始从法国进口,至全面抗战时期,已经购进2620挺,1937年后,又增购进1900挺。

由于我国军事工业非常落后,几乎所有的武器弹药都靠进口,也因此而得名——“万国牌”。

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中国军队的火力支柱:

毛瑟C96手枪在抗日战争中我国使用的枪械很多很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我国军工生产力比较落后,武器大多都只有进口,只有枪械可以自己生产,但是射击距离、子弹威力、准确度都比较差。当时只有向世界上先进的枪械生产国家进口。

毛瑟C96手枪

这种枪在我国非常出名,在现在不少电视剧里经常路面,又被称为:快慢机,德国大镜面,驳壳枪等。枪口径为9mm,全长288mm,有效射程100米。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国军、地方武装中广泛使用。

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

这把步枪可以说是全球出名,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步枪之一。进口我国以后被称为“水连珠”。枪口径7.62mm,全长1308mm,全重4.22kg,这把枪可以说是一代枪王AK47起源.但是我国只进口了5000支。

伯格曼MP-18冲锋枪

伯格曼MP-18冲锋枪

称为史上第一支最实用的冲锋枪,因为它的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上面不规则布满散热孔,因此被我们称为“花机关”。该枪口径9mm,枪长832mm,全重4.1kg,射程70米。其优点是射速快、持续攻击力强。最近很多电视剧里出现,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名字。

ZB-26式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

产自捷克斯诺伐克,因此被我们称为“捷克式”轻机枪。该枪口径7.92mm,枪长1.1米,全重9.6公斤,射程1500米,采用20或30发弹匣供弹。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以快速更换枪管,以保证持续火力射击。这种枪我国一共进口了4万挺,是我国进口最多机枪之一。

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也是当时我国军队使用得最多的重型武器。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水冷结构。同是我国当时以它为原型,研发出了第一款国产民二四重机枪。

毛瑟Kar98k步枪

毛瑟Kar98k步枪

这把枪可以说是全球狙击步枪的始祖,二战最高的狙击记录1300米由他创下的。但是在当时我国军队只是当它是普通步枪,并没有进口狙击镜。所以在战场上的效果只发挥出了了80%不到。

捷克ZB26轻机枪

捷克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该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维护方便,研制成功后除装备捷克军队外,还曾大量出口,其中国购买的数量最多,数量超过3万多挺。一般来说,国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ZB-26轻机枪274挺,平均每个团60多挺,精锐王牌师装备的数量更是达到了700挺。

笨重的苏联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最实初是苏联研制的PV-1气冷马克沁航空机枪。1926年,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将其搬到了地上,去除了同步器,安装了两架脚,命名为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不过,它明显有些生不逢时,因为同一年,苏联的DP轻机枪诞生了。这种武器共生了2450挺,其中1400挺以军事援助的名义运到了中国,换回了不少的农产品。

上:托卡列夫轻机枪,下:DP轻机枪

上:托卡列夫轻机枪,下:DP轻机枪

抗战期间,这种武器主要装备中央军的精锐部队。不过它体型笨重,空枪就重达26斤,再加上枪架弹药什么的,重量达到了60斤左右。让瘦小的中国轻机枪手在长时间徒步行军的时候苦不堪言。

明显水土不服的DP机枪

DP机枪又叫转盘机枪、大盘机枪等,在中国名声大躁还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不过这种武器实际早在抗战初期就来到了中国。同样是苏联军事援助的,究竟数量有多少,笔者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

该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特别是41发超大的弹容量,火力持续性很好,中国军队引进该枪之后,主要装备了第74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不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在苏联性能优良的DP机枪在中国有些水土不服。首先,它枪身加弹盘比较笨重,瘦小的中国军人用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其次弹容量大的同时DP机枪也极易卡壳;最后这种武器不能换枪管,在苏联寒带地区问题不明显,但是到了中国,特别是南方,打200发就要休息。

苏联DP轻机枪

苏联DP轻机枪

勃朗宁大师的作品: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

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的前身是枪械大师勃朗宁在一战时为美军设计的M1918自动步枪。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FN公司进行仿制生产,改用7.92×57毫米口径枪弹,而且射速可以调节(快慢两档),于1930年定型,称为“M1930 式7.92毫米勃朗宁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

中国是M1930轻机枪的主要用户,在1933年上半年时就采购了5000挺,到了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的,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所以总数量有可能超过2万挺以上,引进的数量仅次于捷克式。

实际上,在那一段时期中国引进的轻机枪还有多种,比如芬兰的M26机枪等。军阀及地方武装私下购买的更是多不胜数,这些万国造武器对于中国抗日来说,同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为了购买它们我们通常都要付出高价。

抗战

抗战 现在我国不紧拥有了自主生产各种武器能力,而且这些武器都是全球最先进的武器,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支装备落后部队了。但是我军有一样东西还是和以前一样,那就是军魂:不论敌强我弱,不论身陷绝境,都有强敌一战的决心,不会后退,不畏生死。

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抗战时期进口的机枪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从资料记载来看:

1.ZB26轻机枪

该枪知名度最高,中国一般称捷克式或者二六式轻机枪。据捷克资料,从27年到38年,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共有32272挺原厂货(一说30249挺)出口到中国。国内从27年开始仿造,据统计国内有三十家以上的兵工厂仿造过ZB26,原厂及仿造总数在10万挺以上。

2.布伦轻机枪

该枪长得类似似ZB26,弄混的人不少,根据资料,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约4万挺布伦轻机枪,并将口径从7.7mm改为7.92mm。所以,以轻机枪而言,抗战期间进口最多的其实是加拿大造布伦轻机枪。

3.DP-28轻机枪

玩吃鸡的朋友应该很熟悉这只大盘鸡。据统计,苏联在抗战期间向中国提供了约5600余挺DP-28轻机枪。

4.MT轻机枪

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37年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联卖了大约1400多挺给中国。

5.拉提M26轻机枪

该枪产自芬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曾经向芬兰下了高达三万挺的订单,不过在日本的压力下,只到货1200多挺。

6.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31年开始,中国向法国购买M1922,到37年,一共买了2620挺,之后又分三批,分别购买了700,200,500挺,桂系因为和法国是老关系,也买500挺,总计4520挺。

7.刘易斯轻机枪

该枪是上世纪10年代的老家伙,中国曾在28年到30年间向英国购买了3000挺,不过因为是使用英制0.303吋(7.7mm)口径子弹,和国内常用的7.62mm子弹不匹配,所以抗战期间不是很常见。

8.麦德森轻机枪

上个世纪的00后,38年到40年期间,中国向丹麦订购了两批3300挺,这枪算是世界上第一挺轻机枪。1908年,广东制造军械总厂已能仿制,搞笑的是38年国民政府向丹麦订购的全套设备和图纸,39年取得进展后成立了兵工总署51兵工厂筹备处准备生产该枪,结果图纸和设备却在滇缅路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被炸了个干净,51兵工厂也只好继续生产捷克式了。

9.启拉利轻机枪

该枪由著名的瑞士SIG公司生产,28年到39年,国民政府向瑞士购买了约3000挺。川军的华兴机械厂仿制生产了约6000余挺。

10.马克沁M1910重机枪

39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300挺。

11.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30年开始到35年,中国向法国进口了1192挺该枪,抗战爆发后,又订购了1300挺,不过法国人太软,在日本的压力下,最后只到货300挺。

12.ZB-37重机枪

依然来自捷克的高级货,37年中国订购了1000挺,不过到货的只有850挺,这枪太复杂,以当时国内的技术难以仿造,所以毁一挺少一挺,不是很常见。

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捷克轻机枪。

抗战时中国进口最多的机枪有哪些?

当然是捷克产的ZB-26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这两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