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主要的责任在刘备和诸葛亮两人身上。
刘备的责任是,对蜀汉的军事人才急功近利的使用。在夺取益州后,刘备为争夺汉中,男人作战,女人运输,使益州的人员遭受极大的损伤。而最大的损失是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对蜀汉军事人才的损害有多大,只看一件事就可见一斑。当时黄权率领一万五千蜀军在江北防备魏军,后刘备失败,后路被隔断,黄权被迫率领这部分的军队投降魏国。魏国国君曹丕大喜,对这支军队中的高级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受到封赏的人员达到上百人之多。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权等诣行在所,帝置酒设乐,引见于承光殿。权、合等人人前自陈,帝为论说军旅成败去就之分,诸将无不喜悦。赐权金帛、车马、衣裘、帷帐、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这只是刘备所率领的军队的少一部分,可想而知,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损失的军事人才要有多少。可以说,刘备的夷陵之战,让蜀军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后,苦心积虑,恢复蜀军的战斗力。他一方面依靠刘备留下的军队做基础,另一方面编练新军。但诸葛亮虽然练出了十万精锐的军队,但却没有能够提拔出足够的合格的高级将领。原因有一下几方面:
一、诸葛亮性格苛刻,对人才追求小节,不能因材而用,结果造成蜀国很多人才只是犯小错便被打入冷宫,不得提拔任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严。
二、诸葛亮没有识人之明。凡是诸葛亮喜爱提拔的人才,最后事实证明都不堪大用。比如马谡、姜维。马谡失街亭,姜维失汉中。而能用的人才魏延等人他又不信任,怕难以驾驭。
三、诸葛亮自身军事经验少,大多是纸上谈兵,奇谋为短。这也造成他无法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四、诸葛亮为人谨慎,不敢放手使用将领,每次用兵都是把所有的将领都抓在手里,不给他们锻炼提高的机会。
所以,蜀国后期军事人才越来越匮乏,诸葛亮一死,更是无法支撑下去了。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蜀汉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汉室后裔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是后世为区分东西汉,刘备称帝国号是汉。蜀汉内部也自称季汉。蜀汉在东汉也指汉中巴蜀之地,三国也是如此。蜀汉后期只是姜维算得上是大将,其余皆不堪大将将。但魏、吴、蜀的大将都集中在前期,后期大将都少。但蜀汉跟东吴曹魏相比确实是更缺乏大将。原因在于
蜀汉于战争损失惨重:
蜀汉在失荆州、失汉中东四县、夷陵(猇亭)之战损失惨重。 失荆州战死投降有名字记录的:前将军关羽、都督赵累、将军关平、南郡太守麋芳(驻守江陵)公安守将傅士仁(公安是刘备设置的荆州治所)零陵太守郝普、潘濬荆州治中典留州事、将领詹晏、陈凤、文布、邓凯、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武陵部从事樊伷、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宜都太守樊友等16人。 失汉中四县:孟达(虽然投降魏国,也是人才。曹丕非常欣赏他。魏国大臣评价: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邓贤、李辅、孟兴、申耽、申仪、刘封(刘备以他欺凌孟达又不救关羽赐死)除刘封让刘备赐死外,其余都降魏国。 夷陵(猇亭)之战:战死和投降的有:大都督冯习、侍中马良、别督傅彤、赵融、督前部张南、议曹从事王甫、从事祭酒程畿、 镇北将军黄权、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南郡太守史郃、杜路、刘宁 等14人。 蜀汉在失荆州、失汉中东四县、夷陵(猇亭)之战一共损失有名字记录的文武37人。
这些人很多都经历了赤壁之战、夺蜀之战、汉中之战。是刘备数十年收集的人才。中低级文武损失更大,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即使等到蜀汉小孩长大也是十几年后了,但经验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魏吴两国在这段时间都没有损失那么大。 蜀汉在夺蜀、争汉中也有损失一些人才。还有一些人才早世。
蜀汉四方人才:
蜀汉很多人才有四类,除了益州人外还有三类。1从北方随刘备南下的人才。如张飞、关羽、赵云、陈到、刘琰、简雍、孙乾等。但这些人才在蜀汉建国前后大部分已死。2荆州的人才。刘备在荆州时就得到大量人才的投靠。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日益多。琮(刘表儿子,在刘表死后接任荆州牧)左右多归先主。还有一些在刘表死后率众归刘备,赤壁之战曹操败退北方,一些人也直接投刘备。如:蒋琬、费祎、董允、黄忠、廖化、庞统、魏延、霍峻、宗预、邓芝、马良、马谡、向郎、向宠、邓方等。但荆州的丢失,蜀汉再也不能从荆州补充人才。蜀汉荆州人才在后期大多已死,剩下的皆年老。蜀汉后期的荆州人大多是当年随刘备诸葛亮入蜀荆州人的后代。3外来避乱人才,主要是东州集团的。如法正、来敏、射援、吴懿、吴班等。但三国鼎立,政权稳定。已经没有士人避乱入蜀了。这些人才都是在黄巾之乱后入蜀像东吴的周瑜、鲁肃、吕蒙、张昭、步骘、程普、韩当等都不是江东人。
所以蜀汉根本没法从这三方面补充人才。 虽然这三类人才都有后代,但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必竟他们的父辈久经战阵,经历了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俗话说时势造英雄。
一州之地人才有限:
魏蜀吴虽然是三分天下,但蜀汉只有一州。蜀汉再怎么培养人才也无法跟据有九州的魏国和据有三州的东吴相比。诸葛亮在蜀地也是大量起用培养本土人才。蜀人对诸葛亮用人的评价: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诸葛亮任用的蜀人在三国志有传的有:1张翼:丞相亮闻而善之。2杨戏:丞相亮深识之。3李恢:刘备任他为第二任庲降都督,诸葛亮南征分三路,其中一路由他率领。4吕凯:亮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5马忠:刘备: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丞相亮开府,以忠为门下督。6王平: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诸葛亮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7张嶷:诸葛亮任为牙门将,后为无当飞军统帅。8张裔: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在东吴时,孙权都想强行留下的人才,也不会差到那去吧)9、10杨洪何祗: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去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李严是犍为太守,蜀郡是首都所在。蜀郡太守自然要大于犍为郡太守。)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幹,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11费诗:因反对刘备称帝而贬。诸葛亮当政也重新任用。12秦宓:为从事祭酒。但因后对刘备征吴而贬。丞相亮领益州牧,别迁大司农。(最著名的是跟东吴名士张温的辩论)13杜徽:诸葛亮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诸葛亮亲自写信请他当官)14杜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15尹默: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刘备曾让他教刘禅)16李譔: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17谯周: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 这些人才在后期大部分都死了,没死的也七老八十了。
234年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邓芝(荆州人)江州都督,防东吴和支援汉中。马忠(益州人)庲降都督,防南人。王平(益州人)汉中都督,防魏于北。华阳国志: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就是指王平、句扶、张翼、廖化四人,四人有三人是益州人。也正是这些人守卫蜀汉北西南三线二十余年。蒋琬费祎除了继续任用诸葛亮起用的蜀人,也起用了大批蜀人。三国志的记载比较少,华阳国志、蜀记等史书的记载比较多。
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在公元234年至公元263年这二十九年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能用。蜀志并未能增加一人入蜀志传,难道是诸葛亮的责任?魏志吴志虽然入传的都集中在前期,但后期也是有人能入传的。诸葛亮临死之前已经交待了由蒋琬、费祎相继接班。除了公元253年费祎盖被人刺杀外,像董允、蒋琬、邓芝、吴壹、马忠、王平等皆死。因蒋琬、董允、费祎先后去世,已经没有人能镇得住刘禅和黄皓了。华阳国志:自祎殁后,阉宦秉权。就是说自从费祎死后,黄皓就开始掌控朝政了。董允在世时把黄皓压的死死的。后来刘禅讲: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因黄皓乱政,蜀人无不追思董允。尚书令陈祗跟黄皓勾结在一起。陈祗死后刘禅为之流泪,还追谥忠候。在刘禅眼里陈祗这样的才是忠臣。
黄皓在蜀汉乱政,是蜀汉灭亡重要的原因。黄皓对于他讨厌的人就贬,拍他马屁的人就升官。如教阿斗对司马昭讲很想念蜀地的郤正。做了三十年的官,一直只是六百石的小官。三国志讲: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於忧患。公元264年阿斗东迁洛阳。当时蜀汉没有大臣跟随而去,只有郤正等少数人跟随。阿斗叹息道认识郤正太晚了。还有就是在永安以两千人挡住东吴三万人进攻半年的罗宪。三国志讲: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左迁就是贬官的意思。刘禅的弟弟刘永非常讨厌黄皓,刘禅信任黄皓不见弟弟十多年。三国志:永(刘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蜀汉灭亡之前张悌(后在东吴任丞相,吴亡时不偷生。亲临前线战死)讲: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
蜀汉还是有一些有能力的将军,主要是因为史料比较少加上影响深远的小说三国演义一笔带过。例如巴东太守罗宪,蜀亡后以两千人挡住东吴三万人半年。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在刘禅去了洛阳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汉城护军蒋斌、监军王含分别守汉、乐两城,钟会强攻不破,直到蜀汉灭亡都未攻破。汉中黄金围督柳隐,也是直到蜀汉灭亡都没给魏军攻破。尚书郎黄崇随诸葛瞻抵御邓艾,黄崇谏诸葛瞻速进,占据险要不能让邓艾进入平原。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流涕。车骑将军张翼早年是赵云的部下,参加了汉中之战。后来多次随诸葛亮、姜维北伐。也多次劝姜维不要北伐。右车骑将军廖化,早年是关羽主簿。荆州丢失,廖化诈死骗过吴人。后来也曾率偏师接应羌胡,也随姜维北伐。在魏国伐蜀前姜维就上书刘禅请求派张翼廖化分别率军加强阴平桥、阳安关防守。虽然蜀亡时张廖年纪不小了,两人是蜀汉后期能称的上大将的人。蜀汉建国后前期是魏延、吴壹,中期是王平、句扶,后期是廖化、张翼。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人员基础薄弱、统治阶级对本土人才的漠视以及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和不断发生的对外战争消耗。至于这四个原因,且让为大家一一说明。
人员基础薄弱众所周知,蜀国在三国时期,一直都是最弱的存在。由于刘备自起事平黄巾开始,就一直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即没有如曹操那般深厚的官宦背景,也没有孙权依靠父兄为其打下的江东基础。所以,刘备的人才基本都是靠着走一路捡一路,东拼西凑而来的。
即使后来他拥有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有了相对稳固的地盘。但是在人口基数方面终究是无法与坐拥中原的曹操和承平多时的江东孙权来的薄弱,更何况在公元221年,荆州还被东吴所夺走,这人口就更少了。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史料记载,到公元236年时,魏国总人口445万,吴国总人口为210万,而蜀国则只有94万。就蜀国这样凄惨的人口基数,如何能够在人才的竞争上争过曹魏和东吴?明摆着是连出生都输在起跑线上了。
统治阶级对本土人才的漠视前面我们说到了,刘备在整个势力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是走南闯北,走一路捡一路,积累起来的人才团队,等到他最后夺得益州之后,这些人也开始安稳了下来。
但是由于整个刘备势力的统治阶级几乎都是随着刘备一路征战而来的,对于益州本土这块被征服地区的人才自然会有所排斥,以保护他们自身已经获得的权利,就比如但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获得蜀国政权后,首先做的就是夺取了益州派代表李严的军事权力,进而将益州派逐步排除在蜀汉的政权中心。
这自然也会降低益州本土优秀人才参与到刘备政权的建设中来,之后随着刘备集团老一辈将领的落幕,在人数上本就不具备优势的这些外来户们,自然也提供不了更多的优秀将领了。
人才选拔制度的缺陷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看蜀汉在人才选拔制度上的缺陷。自汉末天下陷入混乱以来,群雄割据,各路诸侯对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紧迫的。
为此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就已经颁布《求贤令》,以唯才是举的原则,打破两汉以来所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举荐制度。顿时人才如过江之鲫,逡巡而至。
而东吴不仅在孙策时期有对贤士的举荐政策,即使到了孙权执政期间,更是在上任之初就采取“招延俊秀,聘求名仕”,积极拓展了吴国的人才储备。
而此时的蜀国,自刘备死后,作为荆州派的诸葛亮掌握蜀国政权后,大量起用荆州派人才,在人才的选拔方面过度的要求“奉职巡理”这种刻板的任职要求,使蜀国人才大多为能做事,而非会做事的人才,这样必然扼杀了优秀将领的培养和出现。
对外战争的无谓消耗这里必须说一说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当我们看到《出师表》的时候,可以看到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的梦想,坚持北伐不断袭扰曹魏,只为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夙愿。
诸葛亮在人格上可以说是非常高大,但从他的这种执着行为对国家自身的帮助而言,却是真正将蜀国拖入败亡的真正原因。诸葛亮和姜维前后共开展了15次北伐,但都最终无功而返,这种劳而无功的北伐,不仅加重了蜀国人民的负担,也消耗了大量优秀年轻将领。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国末期,魏国和吴国的人口都大幅增长,而只有蜀国的人口竟然几乎保持了零增长,就可见不切实际的对外战争对蜀国的无谓消耗是多么的可怕!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不光是蜀国后期人才匮乏,魏蜀吴三国都出现了人才凋敝的情况,三国时期将领的素质已经无法和董卓之乱时的名将相比,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门阀制度和世袭制度。
乱世初期的风云际会。由于张角率领的黄巾起义迅速席卷中原大地,东汉朝廷无力派大军镇压,只能颁布诏书命令各地的刺史、郡守自行招募军队镇压叛乱。
各地诸侯在招兵买马的同时,也一定不会忽视挖掘那些素质极高的将领。一大批出身寒门的武将被挖掘出来,并且在战场上成功地建功立业。
政局相对稳定后的子承父业。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的局势可比东汉末年要稳定多了,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功臣也都已经享受起了高官厚禄,他们的子弟也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文臣武将。
蜀国这边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都继承了他们父亲在军队中的地位,魏国也是一样的,张辽的儿子张虎,乐进的儿子乐琳也是魏国关西军的将领。
为何虎父会有犬子?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但为什么感觉《三国演义》中这些官二代们一个比一个弱。其实他们并不弱,相比于那些普通百姓,他们从小在军中受到训练自然也是武艺过人,只不过是没有达到他们父辈的高度罢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球王贝利曾经给过全世界一个解释。当球王贝利的儿子出生的时候,人们都夸赞这个孩子非常健壮,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下一个球王。贝利却表示他的孩子不可能成为球王了,因为他孩子的生活条件非常富足,没有他小的时候那样贫困的生活环境了。
不厉清贫难成人,未经苦难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正是生活条件变好造成了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也导致《三国演义》这部书看到最后觉得一个真英雄都没有了。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后期,五虎上将相继老去,常年的军事斗争并没有为蜀汉留下太多的军事人才。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件事。
按道理说,常年的军事斗争,应该会锻炼出许多战斗指挥人员。即便是半路出家,军事理论不成体系,可是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指挥才能还是有的。可是蜀汉却没有。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蜀汉的人士制度相对封闭,或者说蜀汉阶级固化。在蜀汉建立之前,蜀汉的主要人事关系已经确立——即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续四弟赵子龙。赵云是刘备给公孙瓒做马仔的时候,看同是公孙瓒手下马仔的赵云武艺高强,便暗中结交,后来一起创业。之后因为军事斗争的需要,需要一个总参谋长,于是选中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在蜀汉一直是军政一把,军队中是军师,朝廷里是丞相。这样严密的人事关系,外人很难插进去。
其次是蜀汉比较弱小。就业,都想去前景好的大公司,国企、央企是最好的。三国之中,曹魏实力最强,当然人才也最多。更多的人才增强了曹魏的实力。如此良性循环。蜀汉则相反,恶性循环。
蜀汉后期军事人才匮乏,长年累月的战争为何没能培养出更多的军事将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直接说明了蜀汉没人了。五虎将都死了,蜀本来人就不多打仗都死的差不多了,再说人才都跑到曹操哪去了,因为曹操最为强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