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是改成夫姓,不是加上,更不是冠夫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普通人家很多女孩连名字也没有,只有一个姓氏。

家族的家谱中,也只有男丁,不记录女孩。

所以男人是要有名字的,女人就无所谓。

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女人是没有名字的。

建国以后,进行户籍登记,一些乡下妇女才取了名字。

至于婚后改姓,其实古代也是有的。

比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面,那个被冤枉的少奶奶 就叫做戚秦氏。

因为她本来是秦家的女孩,嫁到了戚家,所以就加上了夫家的姓。

这是普遍的风俗。

如果大家去看以前妇女的墓地,墓碑上也就是某门某氏。

不过,平时大家互相称呼,也就是说某氏而已,不会说某门某氏这么麻烦。

建国以后,由于大陆搞妇女解放,认为这是封建压榨妇女的东西,就取消了。

但今天台湾、香港等一些地方,还保留这种习俗。

其实,民国时期宋美龄,一度也叫作蒋宋美龄。

今天台湾连战的夫人,就叫做连方瑀。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就叫做林郑月娥。

不过,台湾香港新一代女性,也没有这种习俗(嘿嘿嘿)。

现在名字前出现夫家姓的女性,多是属于60,70年代以前结婚的女人。

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中国人认为“天下人皆可为你夫,但唯有一人可为你父”,所以女性婚后都不改姓,中国妇女也没有冠夫姓的传统,就算嫁给皇帝也不改!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姓氏的民族,没有之一。早在战国末期,中国平民就已经普遍拥有自己的姓氏了。古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话无论男女皆适用。

首先先澄清一点,我们平常说听到的“王夫人”、“李夫人”、“张太太”等称呼,其真正意思是“王先生的夫人”、“李先生的夫人”、“张先生的太太”,并不是说这几位女士姓王、李、张。在中国历史上,女性从来没有“冠夫姓”传统!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中国人是靠父亲确认血统的,“子从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女一般都是不得改姓的,因为姓氏代表血统,血统是不可改变的,也无法改变!所谓“指鹿为马”,鹿就真的变成马了吗?

例如在家谱中,母亲、祖母等女性成员可以不记录名字,但绝对必须留下姓氏,像:张氏、李氏、王氏、刘氏等等。中国古代女人即便是嫁给皇帝,也照样不改姓,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正牌皇后都会留下自己的姓氏。(武则天曾经当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改姓李了吗?)

但是在受近代西风东渐的影响,许多女性在婚后也冠以丈夫的姓氏,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仅为个例。而其中国妇女的冠夫姓也不是完全使用丈夫姓氏,而是将夫姓加在父姓前面,例如孙夫人宋庆龄在许多场合下就自称“孙宋庆龄”。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男女平等政策的推行下,冠夫姓的情况早就消失了,不过目前港澳台地区仍旧有少量冠夫姓的情况,例如: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妻——连方瑀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陈冯富珍,其本姓陈,后嫁给陈志雄先生,隧在名字前加上丈夫的姓氏)

不过这些人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了,今天港澳台地区的女性早已经没有了冠夫姓的情况,毕竟冠夫姓本来就不是中华文化。

当然,有些人或者举例“某门某姓”,但这并非改姓!

说实话,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妇女还是要在婚后冠夫姓的,这种文化起源的西方,同样也是男权社会的表现。因为女性嫁给了丈夫就变成夫家的人了,所以使用夫姓在逻辑上也说的过去。而中国人则认为,不论你嫁给谁,你的血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父姓是不能改的。

受汉文化影响,东亚地区民族妇女都没有冠夫姓传统,唯独日本是个例外。

其实日本冠夫姓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人压根就没有姓氏!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的一生就只有个名字,日本平民使用姓氏的历史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连男人都没有姓,女人冠啥夫姓!

在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为了方便征税、征兵和统计户口,于是颁布《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国民拥有姓氏。但因为日本人根本没有使用姓氏的习惯,所以该法律颁布之后响应者寥寥。

眼见民间反应冷淡,明治政府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要求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这才日本人都用上了姓氏。

此后在1899年修订的《明治民法典》中规定妇女在婚后必须使用夫家姓氏,入赘除外。此后冠夫姓的习惯正式日本确定下来。

二战之后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日本法律将冠夫姓换了个说法,叫“夫妻同姓”。日本法律规定日本夫妻必须同姓,但至于到底是跟着男方姓还是跟着女方姓,这个随便,但一般都是妻子跟着丈夫姓,因此日本冠夫姓的习惯仍旧是没有改变。

近年来日本要求“夫妻别姓”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保守社团的反对,这一民俗文化改革一直举步维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夫人安倍昭惠)

不过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不断崛起,就算是在西方,很多有地位的女性婚后也不再使用丈夫的姓氏了,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长女伊万卡在婚后就仍旧坚持使用父亲的姓氏!(伊万卡·特朗普)

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在西方、东亚的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一般的家庭,多会“共享”一个姓氏,像咱们这种一家两口子各用各自姓氏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世界的女性并非全是婚后直接改用夫姓,也有很多国家会在父姓前面冠夫姓,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大量拉美国家,他们的子女也会同时取父母双方的姓氏,但是老爸的要放在老妈的前面。

其实,从历史上看,改姓的操作,各国并未出台过什么强制法令,仅仅属于一个传统习俗而已,至多也就是规定夫妻同姓(比如日本),没特意强调谁要“从”谁的细节。

在女性改夫姓方面,美国显得比欧洲要更“守旧”。

像女权国家的典范,北欧各国的领导人,不乏丈夫“从了”妻子的姓氏,子女也随母姓的情况。

而在美国,通常情形下,政客们的妻子还得遵从“传统”,冠以夫姓或者直接改夫姓。比如,跟克林顿结婚后,“激进女青年”希拉里并没有改夫姓,直到克林顿竞选阿肯色州州长的时候,为了迎合选民,希拉里·黛安·罗德姆,给整合成了“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而当今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即便婚后主动皈依了犹太教,却仍坚持叫Ivanka· Trump,但三个子女还是老老实实的姓了库什纳。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实际上,中国女性的姓名称呼,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演变。

先秦的时候,典籍里面记载的女人多数都是有名有姓的,跟男子区别不明显。

秦汉时期,儒家的规矩还没有成熟,女人的地位相对较高。最典型的,像史书中记载的汉代皇后或者普通嫔妃,一般都有个寓意不错的名字。比如著名的猛人吕后——吕雉、女奴出身的卫子夫,监狱看守的闺女许平君(汉宣帝皇后)、出塞的王昭君(王蔷)、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东汉贤后阴丽华等等。

然而,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朝,我们看到,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女子出嫁后,都是以xx氏为官方称呼(xx为其娘家的姓氏),或者采用“夫姓+父姓+氏”的形式,即便有名字的话,也总被刻意忽略掉。去世下葬的时候,在石碑上也仅仅留下个平淡的“xx氏”而已。

讲真,这要是放到现在,对女性如此模糊的称法,肯定会乱了套。但是,在那个漫长的旧时代,女人给裹上了小脚,不让考试、做官、不许直接抛头露面的做生意,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这种xx氏的称呼,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识别特征,但影响并不太大。

甚至,就连同时代的有身份、有文化的小姐们,名字也仅仅用作婚前的“闺名”罢了。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已婚的女性把“闺名”告知外人,属于一种违背礼仪的行为,女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一样,非常“隐私”,只有至亲和熟人才能知晓。直接称呼已婚女人的名字,是对她的极大冒犯。

像《红楼梦》里面的薛宝钗、林黛玉,可以肯定,不管嫁给谁,婚后都得以薛夫人、林夫人示人。类似的还有贾政的太太,一直被叫做“王夫人”,通篇没人提及过她出嫁前当王家小姐时候的“芳名”。

更可悲的是,女性家奴嫁给男性家奴后,不光是名字,连姓都没了,诸如《红楼梦》中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等等。

这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名气的,比如拥有自己著作权的名人,像李清照、朱淑贞等等;或者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属于“吸粉”的“品牌”,必须得高调亮出才行的,比如明末的秦淮八艳,名字都被精心打造过——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

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国已婚女性,在很长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名字,或者是不便于公开说出“闺名”。所以得保留姓氏,用以区分,古代中国女人出嫁后不改姓,更多像是一种功能方面的考量。

客观看,这段时期,中国女性在姓名权力上,其实是不如西方的。即便西方女性出嫁后要冠以或者直接改夫姓,但起能码保留自己的名字,而非一个毫无寓意和个性、冰冷的“xx氏”。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文明生活”,也出台了不少倡导男女平等的政策。这时候,受教育阶层的男女在姓名上,差别又不大了。毕竟,那些新女性需要上学、工作,一个有识别特色的名字,是必须的。

但在绝大多数的普通文盲、半文盲的劳动人民中,仍沿用着“xx氏”的传统。

此时,很多中国上流社会的家族流行一种“改良”后的叫法——女性嫁人后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夫姓+父姓+名字。

当年的这做法,除了受男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从你的姓氏上,就体现出了你的娘家和夫家,身份都不低。

这方面,一些港台家族还保留着这种民国时代的传统,典型的像台湾省的连方瑀、香港的林郑月娥、陈冯富珍等等。但貌似这种叫法,并没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趋势,当今的港台年轻女性,都不再理会这种操作了。

(连战夫妇结婚照)

那么,解放后的中国大陆呢,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社会革命中,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的“妻冠夫姓”的传统,被当成封建残余彻底“消灭”掉了。一家两口子有名有姓,各姓各的,又回到了先秦时代的原点了。

不过,进步的是,他们的子女随父姓或者母姓都不受限制,只要双方商量好即可。

实际上,话又说回来,就算西方女性有妻随夫姓或者妻冠夫姓的传统,也并不就说明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就多么的不堪或者一直在遭遇“压迫”。

比如欧洲人,大约在14世纪初,才人人有了姓氏,搞妻随夫姓,主要是受了基督教家庭观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减轻登记工作的难度。在他们看来,一家人用一个姓氏,那是必须的。所以,女人结婚后从夫姓,也不会觉得受到了什么冒犯。

而且,放到现在,在欧洲,即便一家人不再属于一个姓氏,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跟美国比,普遍看的更“开”。

典型的像已经掌权德国十五年的安格拉·默克尔。其实,“默克尔”这一姓氏,本源于她的前夫乌尔里希·默克尔,然而,安格拉离婚又再婚嫁给物理学家约阿希姆·绍尔后,并没有改姓绍尔,还继续叫默克尔。长期以来,无论是夫妻二人还是德国民众们,都没什么兴趣拿这个议题说事儿。

甚至,一些女性为了争取成功,融入某些圈子、获得一定的认可,是非常乐意主动用夫姓的。

比如,科学家居里夫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阿根廷的贝隆夫人等等。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这是一个典型的波兰名字。玛丽嫁给了自己的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改了法国夫姓,开始被称为居里夫人。居里这个法国姓氏,也让她在科研圈子里更容易被接受。

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出身小店主家庭,本姓罗伯茨。

在玛格丽特·罗伯茨时代,因为出身不高,初涉政坛的“铁娘子”还遭遇过不少歧视。嫁给了门第较高的丹尼斯·撒切尔,成了撒切尔夫人,跨越阶级后,仕途也顺利了不少。

再有阿根廷的贝隆夫人,私生女出身,嫁给胡安·贝隆之前,姓什么都不太清楚。但是,最后让她名垂青史的,还是“贝隆”这个夫姓。

此外,像特朗普家族,除了不改夫姓的“第一女儿”伊万卡,她的亲妈伊万娜,和川普离婚后,又嫁了好几次,但至今用着Trump的姓氏,永远骄傲的称自己为“伊万娜·特朗普”。

还有泰国前总理英拉·西那瓦,即便早就组建了家庭,儿子都快成年了,但阿努索只能称得上是她的“生活伴侣”,两人并没有法律层面的婚姻关系。

这种奇怪的操作,就是因为英拉娘家这个“西那瓦”姓氏,过于宝贵,属于一种无价的政治、商业“标签”,但是泰国女性一般习惯在婚后该从夫姓。

因而,英拉和阿努索两口子像正常夫妻一般过日子,生孩子,但却没有去“登记”,就是为了保留英拉“西那瓦”的姓氏。

(以“国家领导人配偶”身份出席外事活动的阿努索和英拉一起接见外宾)

总之,结婚后不改姓,在中国属于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国外,也是可以变通的,除了少数国家外,用不用夫姓,属于女人的选择自由,而冠以夫姓也不会觉得别扭或者就意味着“受到了压迫”、地位低下。

比如,除了咱们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女性婚后也不用改姓,像文在寅的妻子,韩国第一夫人就叫金正淑。但你说韩国女性的地位,就一定高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吗?

更有一些姓氏,像特朗普、西那瓦,不仅代表家族传承,还是一种巨大资源,跟其绑定后,人气更旺、地位更高,好处是极大的。所以,各国婚后女性“姓”什么,就是传统习惯+各取所需罢了,真没太大必要,来上纲上线的纠结。

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远古内助遥瞻,

数千载后身翻!

骁勇善战不逊男,

何必寄此篱栏!

海外首相已现,

总统巾帼近边。

誓将寰宇纵飞船,

英雄永属淑艳!!!

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谢悟空邀!

古时妇女地位低,

读书富家读的起。

穷家少有大名立,

乳名大都太随意。

嫁后只称某氏女,

亦称某人某家媳。

暮碑族谱加夫姓。

夫家只有某氏称,

多以某某氏冠通。

从来没人去改姓。

远古留传忠孝义,

孝道朝野有敬意。

此乃华夏古文明,

历代上下都尊重。

姓氏本是祖上传,

其能任人随便乱。

中华传统不望根

孝道美德是祖训。

天涯海角思故土,

是人都有敬祖心。

五四运动推动下,

筑就时代新文化。

革命高潮波澜泳,

女权提高讲平等。

全民扫盲来促动,

掀起学名俱时兴。

穷富各有其学名,

某氏已经一边扔。

自古以来为什么没形成妻子随丈夫姓的传统?

事实上,我国是有过女性嫁给男性之后冠夫姓的传统的。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旧习惯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现如今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这个不值得提倡。

在古代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将就“三从四德”,未嫁冠本姓,婚后冠夫姓。这是建立在古代男权社会上的落后习惯。随着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率先在男女平等向封建观念发起猛攻,女冠夫姓这种习惯也被废除。

当然,女冠夫姓也不能完全代表男女不平等,在我国的台湾,港澳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比如我们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她夫姓林,她本姓郑。蒋宋美龄,夫姓蒋,本姓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