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按照正史记载,刘备是汉室宗亲这个应该没有疑问,但是是不是皇叔,则没有提起。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用了很久,他的祖父被举过孝廉,做过东郡范县的县令,刘备曾经师从卢植,和曹操一起回许昌的时候还被封为左将军,当时对于出身还是比较注意的,肯定也有过一定的考察,但是一直没有人有疑义,所以应该还是可以确认这个身份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要说一句,到东汉末年,汉室宗亲其实规模已经很大,不要说民间像刘备这样不起眼的,朝堂之上宗室也不少,比如大家熟悉的荆州牧刘表、两代益州牧刘焉、刘璋、幽州牧刘虞等等,在史书上出现的有近10人。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对他的直接帮助不大,也没有冒充的必要。
不过正史上并没有提到刘备是汉献帝的叔叔,皇叔一说出自《三国演义》,但是书里说刘备是汉景帝的第十九世孙,这个说法如果属实,那么他不可能是皇叔,因为刘协是汉景帝的第十四世孙,辈分比刘备高的多。
所以说刘备是汉室宗亲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是不是皇叔,则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
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大骗子刘备?“刘皇叔”这个身份是老刘忽悠出来的吗?
“汉室宗亲”的身份给刘备带来了多少负担?
本文作者为沉默的黄昏,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一直是个争议纷然的话题,虽然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很多史料都肯定了这一点,但依然有不少人从各个角度上去质疑其真实性。其实,个人觉得刘备汉室后裔的身份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刘”这个姓在汉朝之前都很少,西汉建立以后才逐渐多起来的(具体原因大家想想都明白)。
换句话说,在汉朝以后只要是家里姓刘,多多少少都能在家谱上查到和汉高祖刘邦的子孙后代有些血缘关系。更何况,那个年代敢随便冒充皇室血统,一旦被揭穿可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聪明绝顶的刘备自然不会无缘无故吹这种毫无根据的牛皮。
其实,所谓“汉室宗亲”的身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珍稀”,哪怕是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位“中山靖王”名叫刘胜,是汉武帝的弟弟,其实在西汉时候被封的藩王很多,他只是其中一位而已。后来汉武帝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搞了若干次削藩行动,将大部分成色不足的草头王爷削官免职,先后被裁员的封疆王侯多达近200人。
而刘胜的后人刘贞恰恰就在被削藩的名单中,他是刘备的先祖,在被革职以后沦落到涿县并繁衍生活了几百年……慢慢的,涿县刘家家道中落,家谱中断,人丁也逐渐凋零,沦为了普通百姓。除了依然姓刘之外,已经找不出和“汉室”的任何关系了。所以说,刘备顶多能算是皇帝家的远亲,而且是八八六十四竿子都打不到的一个超远房,远得都不知道哪里的一个“远亲”。
东汉末年,朝廷大权旁落,军阀之间不断混战,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之时自然也是英雄辈出之时。刘备的底子太差,比不得那些有地有兵的大诸侯,起步也太晚,等他稍微混出点名气来的时候别人都把天下瓜分得差不多了。不过,刘备还是慢慢树立起了自己的招牌,手下拉起了一支队伍,身边也聚了些人才。
虽然实力不强,兵不精将不猛,经常打败仗逃命,还动不动头靠在大诸侯的门下,但至少刘备从未让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怕是在形势再凶险,自己再狼狈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度过,并在短时间内又将队伍重新拉起来。能够做到这点,除了刘备本身的眼光过人很政治能力突出之外,“仁义道德”的形象和“汉室宗亲”的身份,也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不过,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汉室宗亲”这个光环在给刘备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坏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遇事都必须斟酌自己的身份,行事不可太过直接,更要注意手段,以免自毁招牌。然而,作为一个处在初创期的团体,有时候迫于生存和发展是不得不使出一些非常规手段的。
这时候,“汉室宗亲”这顶光环就化作了一道紧箍咒,迫使刘备将自己的行事法则约束到一定范围内,自重身份而不能出格。更可怕的是,这一点还会被足够聪明的对手所利用。这等于是刘备身上平白无故多出来一个,随时可能被人抓住的把柄。
而且,这样的事情就真的是发生了,刘备费尽心机和陶谦斗智斗勇,好不容易才收了被“让”过来的徐州,从此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现在的徐州不仅有刘备的名望和百姓支持,更有了身经百战兵多将勇的吕布军团辅佐,两方正好强弱互补何为犄角,令曹操也不敢小视。
目光敏锐的曹操看出了刘吕联盟的最大破绽,也看到了刘备身上的最大弱点,于是采取了荀彧所献的“驱虎吞狼”之计,以天子之令诏刘备讨伐袁术。目的其实就是把刘备调离老窝,给吕布创造“鹊巢鸠占”的机会。刘备的目光敏锐程度也不在老曹之下,第一时间都看穿了这条毒计的目的。
只是看穿了也没卵用,这次即便明知是坑,他也得义无反顾往里面跳。原因很简单:你刘备不是自称“汉室宗亲”,以“中兴汉室”为人生目标吗?现在袁术得了传国玉玺在南阳称帝,国号“大成”年号“仲兴”,置堂堂大汉天子于一旁,这是多大逆不道的事情?现在汉献帝都给你发来了诏书,让你刘备这个皇亲国戚出兵讨伐,为君分忧,你还敢推脱吗?
……不得不说,这可真就是点到了刘备的死穴了,出兵吧!徐州军的指挥权可还没控制在他手里,以他手下那千八百子弟兵还不够袁术塞牙缝的。更何况,还有吕布这么大一个隐患卧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这一走徐州城还姓不姓刘可就难说了。不出兵吧!自己的脸往哪搁去?好不容易靠“汉室宗亲”这个名号所挣来的人面招牌声望威信可就全都丢光了,今后谁还会待见自己?
最终,刘备还是选择了出征。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地盘丢了还有夺得回来但名声坏了可就永远都挽不回来了,古人的观念可是很看重这个的。而且,出征也未必会丢地盘,但如果不出征名声就肯定狼藉了,刘备只能是一边对留守张飞报以希望,一边祈祷着吕布陈宫脑子短路不会见机行事。
其实,所谓的出征也不过是在汝南边境象征性打打游击,袁术军队虽然战力平庸,但规模和声势都不是刘备那点微末实力能比的。刘备下了死命令不准和袁术军队正面相碰,一边随时还关注着徐州老家的安危,随时准备着回军。
但是即便如此,刘备的“征讨”还是被袁术当真了,这个傲慢自大的家伙也注定认为刘备得罪他了。不仅如此,徐州老家也在一个夜晚被吕布袭了,张飞也真的是失守了,刘备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终于全部发生。只是还好,刘备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名声……
试想如果没有“汉室宗亲”这道紧箍咒,刘备完全可以置曹操的诡计于不顾,或是私底下和袁术勾搭,联台共唱假打双簧。但是刘备的身份却不允许他这样做,两者害他只能挑一个轻的来接受,让自己在徐州的大好形势付之东流。也幸亏此时的刘备不过30多岁,保住了名声并且锐气尚在的他,还有重头再来的时间和机会……
其实在东汉末年,“汉室宗亲”的身份名牌对于其他人来说意义并不大,拳头代表权利,失了势的汉献帝刘协都被权臣挟持,东飘西荡威严尽扫。
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个名号加上他自己打造的“仁义道德”招牌,就足以产生质变的反应了,这当然也要得力于刘备本身的能力。靠着这样的名号和招牌,刘备才能够四处忽悠,招揽得到人才争取得到人心,这对于毫无根基光杆起步的刘备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刘备不是傻瓜,懂得权衡利弊,如果“汉室宗亲”这张牌是弊大于利,他是绝对不会打出去的。他之所以会打就是因为这样会利大于弊,而且没有别的选择。毕竟他起点太低,要地盘没地盘,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再不拉来一顶合适的名号戴在头上,就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PS:据史料考证,西汉景帝到东汉献帝,一共出了20位皇帝,但只经历了14代,而刘备在族谱中是汉景帝的十八世孙。也就是说,如果要真的按辈分算,刘备该叫献帝曾祖父,而非是以“皇叔”自居。至于汉献帝尊他为叔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敬刘备年龄比他大,更重要的一方面应该还是拉拢他以抗衡曹操,这才有了后来“衣带诏”的故事……
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如果说三国演义之中,刘备的皇叔含金量为100%,那在史书之中,刘备皇叔的含金量就是零。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皇叔的身份,乃是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三国演义中第二十章,曹操战胜吕布之后和刘备回去觐见汉献帝。然后汉献帝第一次见刘备,于是排了一下辈分。
帝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在历史上,中山靖王刘胜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叫做刘贞,也就是刘备的祖上 ,上面引用的三国演义原文里考证了数十代人都是xx候。
但是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觉得诸侯王尾大不掉,施展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之一:推恩令。先是分封本来无继承资格的诸侯庶子们为列候,刘贞就是其中一个。
然后汉武帝找个借口一下子废除了106个小列候,很不幸,其中就有一个刘贞。我们查了一下《汉书·王子侯表》后发现,在刘贞被削爵夺地之后,刘贞这一支属就再也没有记载了,并没有出现《三国演义》中那么长的一串列候先祖来。
所以说刘备的父亲和祖父是有记载的,但是再往上考证就考证不出来了。只能说明刘备有汉室皇族血统,但到底是皇叔还是皇侄子,估计谁也不知道。
所以说,如果按三国演义算,刘皇叔的身份必须真实,是实打实的汉室宗亲,刘协皇叔。含金量100%,闪瞎曹操双眼的那种。
但是如果按照史书算,刘备99%的可能拥有汉室皇族血统,但是要说皇叔的话,还是算了吧。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很多人都在纠结,刘备的出身问题,他们一直都觉得刘备这个皇叔是假的。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汉献帝倒是有很多真皇叔,可是他们有用处吗?
很难想象,偌大一个汉朝数万刘家宗室,最后能够撑起半边天下的,居然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刘家远亲。不谈那些没什么权势的刘家宗亲,光看东汉末年刘家的那些掌权人,比如说扬州的刘繇、幽州的刘虞、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哪一个不是手握重兵的汉室宗亲?
但是他们起到什么关键作用了吗?在乱世之中,唯有能者居之。刘家这么多宗亲重臣,都没能将汉室江山保住,又为何来苛责一个汉室远亲刘备呢?我觉得刘备很不容易。
刘备是汉室远亲,这一点应该不会作假。据说刘备的祖上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这身份确实比较重要了,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位刘胜生了太多儿子。《汉书》上记载,刘胜生了120多个儿子,而刘备的祖上,正是这120多个儿子中的一个,名字叫刘贞。
刘贞的运气不错,他的时代恰好赶上了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所以刘贞作为庶子,也能够瓜分到一部分地盘。不过中山国就那么点大的地方,却要被120多个儿子瓜分,可见到了刘贞手里,能够有一个县,就谢天谢地了。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刘贞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而刘备恰好也是涿县人,成为刘贞的后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刘贞的父亲刘胜的生育能力摆在那里,刘贞这一脉,至少不会断子绝孙了。
但是这位刘贞的爵位,却因为他的献祭金不合格,所以被夺取了。也就是说从他这一代开始,虽然世代居住在涿县,可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侯爵。
所以到了刘备这一代的时候,历经了三百年历史,压根就只能成为平民老百姓了。而且刘贞的后代那么多,刘备所长在的整个村子,全都是刘贞的后代,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这一点不可靠。刘备的确是汉室宗亲,但是是远方亲戚,这一点应该是没必要作假的。但是你要说他是汉献帝的皇叔,这就有点无厘头了。
汉献帝是刘秀的后人。刘秀跟汉武帝这一脉本身也已经不亲密了,因为刘秀是汉景帝的长子刘发的后人,刘发跟刘贞本身就已经是兄弟关系了,再传承了这么多代下去,其实压根就不亲密了。
他们头上只是挂了个姓刘的标志,其实本身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再说了,在正史当中,刘备压根就没有成为汉献帝的皇叔。
这一切都是《三国演义》里做编纂出来的。不过即使从演义中,我们也能发现,刘备不可能是汉献帝的皇叔。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三国演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刘备想要成为汉献帝的皇叔,是不可能的。因为汉献帝论起辈分来,要比刘备大好几辈,算刘备的太爷爷都不为过。
所以演义上编纂刘备出身的时候,并没有安排好刘备的祖上脉络。如果减少个几代人,或许还能凑个数成为汉献帝的皇叔。
皇叔的名头真的很重要吗?刘备表示毫无作用。如果你值得被人敬重,不管你姓什么,都会得到人们的敬重。刘备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本身是一个织席贩履的人,如果家世很好的话,也不可能上街卖草鞋过日子了。
所以刘备过得十分凄惨这是不假的,但是刘备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放弃奋斗的希望。他一直都在努力,黄巾起义的时候,其他姓刘的避之不及,可是刘备却能够主动上战场杀敌。
上战场真不是开玩笑,刘备也没有主角光环,所以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后来他更是南征北战,逐渐在江湖上混出了一点名堂来。
他始终没有带着皇叔的名号在江湖上混,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比较不容易的地方。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三国志》其实姓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除非你家里有亿万家产需要让你去继承。孙权姓孙,也不影响他在乱世中称帝;曹操姓曹,是宦官家的孙子,本身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但是人家却做到了一统北方的伟业。
所以刘备姓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他在做什么。这么来看皇叔的头衔,其实对刘备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当时汉朝的大臣们对汉朝已经失去了希望,他们并不指望刘家还有人能够为重振大汉付出心血。
而且皇叔的号召力显然是荡然无存的了,看看刘繇和刘虞的下场就可以明白,汉室宗亲在那个乱世,并不吃香。所以刘备行走天下,从来都不是靠着皇叔的头衔,他靠的是自己的本事。最终能够延续大汉王朝43年之久,也是刘备的个人能力,跟皇叔的称号没关系。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我是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业余时间也给学生们讲讲三国里面的趣事,也做过《三国有意思》专题讲座,所以您的问题我有自己的分析。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您:刘备是一个冒牌的刘皇叔,或者说不是严格意义的皇叔,只能算是皇帝的远房亲戚。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给您分析。
第一:刘备的皇叔称号对他具有重要意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前,三人刚刚认识,还在贩卖草鞋的刘备,就对自己两位义弟说:我是中山靖王之后,是大汉刘家皇室的真正血统,算起来,是当今皇上的皇叔。也因为刘备这个特殊的身份,出钱出力出场地的张飞关羽,才拱手拜刘备为老大。刘备皇叔这一称谓,在他颇为坎坷的政治生涯之中,也是为数不多的法宝,三国鼎立后,与北魏东吴交战也一直打着匡复汉室的名号。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专门讲到刘备面见汉献帝,皇帝认亲的插曲,也由此把刘皇叔的身份得到公开的确认。
第二:刘备并不是汉献帝的叔叔辈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第十八代玄孙,汉献帝也确实是自汉景帝之后的第十九位皇帝,可是由此就断定他们是叔侄辈分,肯定是不合适的。我们知道古代皇位继承不光是父亲死后儿子继承,还有哥哥死了弟弟继位,更别说东汉还发生权臣弄权皇位连年更迭的情况。汉献帝是灵帝刘宏之子,按照历史推算,是汉景帝的十三世孙辈。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十八世孙。献帝的辈分比刘备长五辈,是刘备的“爷爷的爷爷”。按道理,刘备应该称汉献帝为“太祖宗”,怎么反过来刘备成了皇叔呢?
第三:刘备与汉献帝之间以皇叔相称,是当时政治的需要,而非真正的血脉辈分。
当时的汉献帝被曹操挟持,成了傀儡皇帝,意图摆脱曹操的摆布,这就需要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助力。刘备桃园结义后开始轰轰烈烈的匡扶汉室大业,虽然颠簸挫折,但还算是有一些名气和作为。汉献帝那时才二十岁左右,刘备大约40岁,而刘备又是皇室的远房亲戚。因此,鉴于彼此双方都需要对方,就摸棱两可地刘备成了皇叔。
读书也快乐,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刘备的皇叔到底有多大的含金量?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刘备这个“皇叔”在其它人眼里是不值一提,刘姓皇帝从高祖开始开枝散叶四百年,稍微夸张的说,哪个姓刘的不带点皇室血脉。而且刘备这个刘家和汉献帝的刘家从汉武帝开始就不是一家人了,出了十几服的亲戚谁还在乎。况且在那个乱世,讲道理得看拳头,就连正宗的汉献帝还在寄人篱下呢,谁还在乎你个皇叔?而且真的假的还不一定呢。
但是这个皇叔在刘备眼里非常重要,刘备起家是一穷二白,他不像袁世兄弟是四世三公出身,也不像曹操朝里有人脉,家里有家产卖,刘备就算卖,也只能卖草鞋。所以他这个“汉室后裔”就成了他唯一的敲门砖,要不然你啥也没有,人家凭什么帮你,凭什么记住你。刘备也很聪明,围绕着“汉室后裔”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匡扶天下,一心扶汉的人设。成功吸引不少贤才相助。
但是刘备这个“皇叔”名号真正打响,还是汉献帝的功劳。
汉献帝一句:“诶呀呀,这么算起来你还是朕的皇叔啊。”彻底打响了刘备皇叔的名号。当然,汉献帝这么说纯粹是为了想拉拢刘备,给自己培植一个对抗曹操的势力。汉朝都成这模样了,到底是不是皇叔对于汉献帝来说其实也不重要。
但是这个皇叔之名经过汉献帝的认可,那就成了刘备的金字招牌了,以前孔融向刘备请救兵,刘备惊喜的说:“孔融居然还知道有我刘备这号人物?”现在汉献帝一句话,天下哪个有头有脸的人都知道有个皇叔叫刘备了。当然,到这里,这个“皇叔”的作用也就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