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的衰落不是杀了个董卓就能解决的,王允等士大夫的一些努力,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也是历史的鉴证,十常侍乱政找董卓来平,董卓乱政找吕布来杀,接着李傕、郭汜又是一茬,这样的乱局是一个即将覆灭的王朝所不能把控的,又何况是王允和吕布二人?
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三国志.吕布传》在李傕郭汜入长安前,王允是做过一翻工作的,欲解散西凉军,有人提议皇埔义真去统领这支队伍,驻守陕西一带,加以安抚。但王允认为西凉军只能解散,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加以安抚,并让其屯兵于陕,虽然安抚了西凉,关东举义的势力(讨董联盟)又会心生疑虑了,两边都不得招惹。
但西凉军不知怎么就得到了消息,知道王允要解散其武装,原来亲付于董相国的丁彦思、蔡伯都已获罪,而他们作为董卓的嫡系,难逃一死,于是李傕、郭汜率军直逼长安,后来的事就是吕布败逃,王允连同重臣宋翼、王宏一并处死,王允宗族十余人也牵连遭诛。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小,侍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后汉书.王允传》这里王允的处事态度很明显的体现了东汉朝廷是左右不了局势的,各方面的势力都要考虑到,解散一支武装还要考虑别的势力有没有想法,这种情况下,东汉王朝可以说是已经没救了。在吕布逃走之时,问王允是否愿意一起逃亡,王允的一席话甚是悲壮,但还要寄希望于关东诸公,也可以说是愚忠又愚钝。
而东汉的局势不仅是乱政造成的,而是其郡县制的体制遇上了中央集权的衰落而导致,黄巾起义爆发时,腐朽而又衰落的东汉朝廷是无力平叛的,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只能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彻底造就了外强中干的局面。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跟引董卓进京是一个道理,即使杀了董卓也难以挽救东汉王朝,因为朝廷之外的每一个诸侯都是另一个董卓。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用计的高手,治国的庸才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
第一,王允杀董卓之前,国家已经分裂割据。
所谓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也就说明国家其实已经被这些诸侯将领控制。
无论董卓赢还是诸侯赢,汉献帝始终都会是傀儡,因为他根本没有嫡系的力量,左右不了国家的形式。
所以,董卓死不死,其实无关大局。
东汉已经完了,这是所谓黄巾起义的结果。
第二,王允杀董卓,并没有掌握兵权。
如果王允杀了董卓后,借机掌握了董卓麾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大将,从而掌握强大的军事实力,也许会中兴汉朝。
毕竟当时董卓的军事力量强大,又占据陕西省易守难攻。
关键在于,王允自身无实力,杀死董卓也只是暗杀。
所以,他不可能控制这些拥兵自重的大将,不会有人甩他的。
而吕布充其量只是一个特种兵大队的大队长而且,不是将才更不是帅才,也靠不住。
退一步说,就算王允掌握董卓麾下的军队,他未必也会忠于汉献帝,说不定也是曹操的翻版。
第三,东汉已经腐败不堪,必然灭亡。
东汉绝非是落到汉献帝手中才不行的,早在汉灵帝汉桓帝时代已经濒于崩溃。
这个王朝陷入晚期,已经恶疾在身,不是某个人能够扭转的。
如果想要挽救东汉王朝,就必须进行大的改革,当然前提是首先能够武力稳定国家局势。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主要是由此两点造成——
- 战略上的偏差
- 空降兵的“找不到北”
王司徒能掌控一时局面已尚属不易,可以说是其拼了“半条老命”才换来这种“辉煌”,拳拳之心日月可鉴!然手中无兵无权,王司徒真的是被逼使出全身解数,孤注一掷,然由于其没有真正战略上的眼光,导致一系列未知矛盾的连锁反应萌芽,其也无法控制和调节这种矛盾,那最终自然是箭弩之末、油尽灯枯哪……
王司徒本是一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文臣,但随着朝纲破败、民心思变的大环境来临,其也变得整日忧心忡忡,苦闷不已,深感有心无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战乱时对大多数人的写照!虽其也是儒生,也一样的无兵无权,但其还是体现出来大丈夫脊梁,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举动来与命运抗争——美人计……
对于“一穷二白”的王司徒来说,使用“美人计”自然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国难当头!但错就错在他“只用其一,不用其二”,没有举一反三,导致了战略上的偏差,以致于最终导致混乱不堪……
战略上的偏差他想到了“美人计”,在那种环境下战略思路也还尚可,但错就错在他不应该过急地杀死“已经或暂时掌控大局”的董卓,导致群龙无首,让混乱的时代提前一步到来……
在方方面面都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他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 采取“怀柔手段”拉拢团结一切可用之人;
- 斩断不利于团结、发展的“枝枝蔓蔓”;
- 对掌控实权的董卓“上下其手”向其施以影响甚至“微整小手术”……
然他却犯了医家大忌——直接动最大的“外科手术”!哪怕出现一丁点失误,也会留下很大的“后遗症”——麻烦接踵而至!
空降兵的“找不到北”没有明确的战略眼光,又不具“掌控全局”的能力,就犹如阴天在异地作战却又丢失指北针的空降兵——同样的“找不到北”!但人家可是真正的空降兵啊!
王司徒猛然空降至“总司令”位置,无数适从也在情理之中,在所难免!然治理国家尤其是对于处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机器来说——一切都是“现在进行时”,和治理企业不同,不可能给你犯错的机会……
王司徒在“高管”的位置上没有经验,又不进行自我约束,眼见乱成一团,没有任何章法!还不去请如诸葛孔明等一干的“职业经理人”——
焉有不败之理
……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王允最终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团结关东诸侯豪杰。
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本身就没有鞠躬尽瘁以卫社稷的公心,而是出于各自的私利,在这里,我们倒不是否定他们的初心,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政治本身就是利益的交换和协调。
问题出在董卓伏诛之后,王允有专功之心,而不与关东共功名(王夫之《读通鉴论》中语)。因此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可以收为己用的力量没能收为己用,可以制约使得其不作乱的不能制衡,这么一来自然天下离心,让王允直接面对李郭率领的凉州军团,没有实力的他也就自然只能GMAE OVER。
王允本身出身并州王氏,与关东诸侯气类相近身世仿佛,他本人也是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但是因为决策错误,使得关东诸侯无一支援他与敌人争斗,其失败也就是不可免的了。
王允策反吕布杀掉董卓为何没能拯救东汉王朝?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各地诸侯借剿灭黄巾之机,拥兵自立。加之灵帝驾崩,以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张让、段挂为首的阉党,相互绞杀,朝廷局势极度混乱,更要命的是,野蛮人西凉军阀董卓以勤王为名,趁机闯入长安,控制了中央政权,皇帝成了提线木偶,整个东汉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命悬一线。
值此危难之秋,作为坚定忠君报国赤诚的王允,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揣着恢复东汉政权,重树皇帝权威的梦想,被时代推上了历史舞台。
董卓进京,废掉少帝,献帝刘协继位,控制朝政后,王允借董卓需要朝中大臣支持合作的机会,采取隐忍合作的态度,顺势归顺,取得董卓的信任,出任司徒兼尚书令。
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王允暗中拉拢和培植反董卓的势力,成功策划反间计,借吕布之手除掉了独夫民贼董卓。
铲除董卓,上顺潮流,下合民心,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作为诛杀国贼的首要功臣,王允立下了不世之功,被"录尚书事,总朝政"。
很快,王允缺乏政治远见和政治谋略的BUG就很快暴露出来了,他显然没有王佐之才,能驾驶东汉王朝这艘破船回归正常航道,反而推到了更大漩涡之中。
此时的王允,作为大汉王朝的首席大臣,在功勋荣誉面前,显然开始有些居功自傲,飘飘然了。史书称其“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居功自傲的王允,开始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进朝中大臣的意见。特别是在如何安排和处理董卓死的旧部问题上,非常轻率,想赦免董卓的部下,又怕关东军不服气,想取缔凉州兵,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又谋事不周,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最终引发李傕、郭汜反叛,攻陷长安,以清君侧的名义,逼着汉献帝交出王允,李傕、郭汜命令手下当场将王允处决,时年五十六岁,壮哉!悲哉!惜哉!
自此,献帝小朝廷又成了西凉军手中的玩物,你抢过去,我夺过来,弄得皇家威严扫地,朝不保夕,彻底没落。
王允的失败,一方面,是当时黄巾起义、州牧制后,诸侯自立,朝廷空有名份,没有与之相对应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不了地方,东汉政权本身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还是对当时局势把握不清,自持功高,不知权谋机变,不优抚士大夫,不赦免董卓旧部,想斩草除根,结果弄巧成拙,把东汉这艘破船彻底给弄沉了。
所以清代学者钱大昭曾评王允说: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