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谢谢邀请!许攸原是袁绍的手下,由于自己家人的犯了错误,被审配下了监狱。官渡之战他给袁绍献计,让袁绍出奇并袭击许昌!袁绍不听。许攸情急之下投了曹操,曹操大喜,说他好比张良投刘邦!许攸献计要曹操偷袭乌巢!曹操采纳并亲自去烧了乌巢!结果袁绍粮仓被烧,导致官渡之战的大才!建安七年,袁绍病逝,两个儿子互相争权自相残杀!曹操攻下邺城,又取了冀州,许攸立了不少功劳!许攸就开始骄傲自大起来!一次当众人的面对曹操说,阿瞒,没有我,你能的冀州城吗?曹操尴尬一笑!再一次是遇到许褚进城,许攸说没有我你们安能进城,许褚说,我们也有奋力杀敌啊。许攸说你们皆是匹夫…………!许褚大怒一刀砍杀之! 许褚提许攸头见曹操!曹操深责许褚!由此可见曹操也是很反感许攸的!许攸贪功自大,且贪财狂妄使自己失去领导信任,最终丢了性命!
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许攸在袁绍那不狂妄,为什么反水后却狂妄了。许攸,曹操,袁绍他们是发小,后来许攸成了袁绍的大谋士,他与郭图,田丰一起辅佐袁绍,出谋划策,在很多战争中都取得胜利,使袁绍兵强马壮,版图不断扩大,所有这些成绩,许攸都应为首功。我个人认为如许攸不反水曹操,曹操赤壁之战没有赢的可能性,历史也许被改写。
许攸因侄子吞军钱而被捕入狱,怕自己走田丰之死的老路,最主要原因知道自己也是个贪官,就投奔了曹操,当时曹操光脚丫迎接许攸的到来,很是高兴,彻夜长谈,许攸向曹操泄密袁绍军情,存粮之处乌巢,用火攻烧乌巢,又出计决漳河水倒灌冀州城,夺取了冀州,才使曹魏大胜。从此袁绍一蹶不振,后被曹魏消灭。许攸跟着曹操东打西杀,出谋划策,建立很多功绩。
许攸虽聪明过人,智谋超群。但他狂傲不羁,仗着与曹操发小,又觉得自己有才,有时,当着众人面称曹操小名曹阿满,酒后与人说,没有他,官渡之战就不能取胜,冀州城还是袁绍的。这样曹操的将领很是反感他,谋士们也忌恨他。曹操就暗示人杀了他。
曹操杀他原因,一是仗与曹操关系,信口开河。二是此人贪财太重,在袁绍那就贪军款。三主要是袁绍对许攸很器重,在那享荣华,却背判主人。在关键时刻泄密,给战争无法挽回的损失。他的性格使然,又加上这些毛病,曹操怎么能不杀他呢?
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三国中最狂妄无知的投机小丑:贪心糊涂送了命的许攸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许攸是三国时代中前期的一个关键人物,决定了官渡战役的胜负。这是一个有才能,但狂妄贪婪的小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被曹操杀掉。听萨沙说一说吧。
他本为袁绍帐下参谋,并为袁绍献上过不少奇策妙计。在官渡之战最为紧张的对峙时刻,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捕而对袁绍怀恨在心,连夜投到曹操的帐下,并带去了乌巢存粮和袁军口令等关键情报,为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并击败袁绍立下了大功。不过,卖主求荣的许攸并未能得意多长时间,在曹操平定冀州之后不久,他就因自恃其功而屡吐狂言,最终因有人告发而被处死。
有些人觉得曹操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而且心无容人之量,仅仅因为几句狂妄的话便痛下杀手,也不想想人家之前的功劳。其实,曹操真的是因为气量狭小才杀的许攸吗?曹操一代伟人,无论心胸气量是三国时代首屈一指的,不然他也成就不了统一大半个中国的伟业。别的不说,就连张绣这种就曾经先降后叛,身上背负着他老曹家好几笔血债的人,曹操都能毫不记前嫌,难不成许攸几句小小的狂言老曹就容不下?其实,许攸之死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因素考虑和他自身的一些原因,而非仅仅是因为他居功自傲的行为。
据史料记载,许攸字子远,少年时代便进了东汉政坛为官,与袁绍、曹操等人交好,并参与了很多的政治活动。董卓乱京过后,许攸跟随袁绍到了冀州,成为其帐下谋士,在袁绍与公孙瓒开战期间曾力劝袁绍与曹操结成联盟,免除了两面作战的后顾之忧;到后来袁曹两军对峙官渡之时,又曾献计轻骑突袭许昌,断曹操的后路……应该说,许攸这个人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他知进知退,形势判断准确,而且颇具谋略水准。然而,许攸的才华水平也仅限于此,他终究是缺乏政治眼光和前瞻性,所做的一切更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人品也不咋样。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许攸就曾干出过类似于董卓的“换皇帝”之举。他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公周旌等人密谋要废掉灵帝,改立合肥侯,还劝曹操一起参与起事(曹操未同意)。事情败露过后,王芬等人畏罪自杀,许攸则背着谋反的罪名亡命江湖,躲避着朝廷的追捕……只是后来灵帝病死,何进立少帝摄政,十常侍乱宫,董卓进京……东汉朝廷像戏台子一样,台上的大戏一部连着一部,各方势力都在争权夺利,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许攸这种逃亡在外的小人物?许攸也借此机会摘掉自己“朝廷钦犯”的名头,投到袁绍麾下为谋士,要不然这顶帽子要压得他永世无法翻身。
其实在袁绍的麾下,许攸还是比较得重用的,地位与沮授,田丰,逢纪等人相仿,也是最高决策层中的一员。关于乌巢存粮的地点和守备情况,许攸都了如指掌,这可是袁绍集团的最高军事机密,这说明他确实参与了集团内的最高核心事务。然而,许攸领着袁绍薪俸的同时,又纵容家人在袁绍的领地上犯法,为自己贪污钱财中饱私囊。在家人的违法行为被铁面无私的审配发现并逮捕后,许攸心中不忿,觉得同僚很不给他面子。再加上所献的计策并未被袁绍所采纳,令许攸感到自己已经在主公面前失宠。于是,他又带着在袁绍军中所知的情报匆匆投靠曹操,希望能在曹操麾下换取自己的地位……
说白了,许攸所一直在做的都是投机,而且这一次他确实投对了人。许攸的到来使得曹操倒履相迎,他带来的情报令曹操在原本并不占优的官渡对峙中逆转取胜。随着乌巢的粮草被烧,原本军力和后勤占优的袁绍大军也迅速崩溃,仓皇中逃回冀州。这时候的许攸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好好在曹操帐下打工,为其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影响力,为曹操收服北方四州做好应有的工作。同时,许攸还必须要保持谦和的为人和圆滑的行事手段,毕竟在河北人士看来,他的脑门上刻着“叛徒”二字。虽然当着面不敢指责他干卖主求荣的事情,但私底下肯定会在背后戳着他的脊梁骨痛骂。
然而,许攸却自峙功劳高,觉得曹操能打败袁绍拿下冀州,都是靠他许攸一人。他眼中完全没有“低调”二字的概念,反而还越来越轻慢和骄狂,就连对主子曹操,许攸也是毫不避讳自己的态度,经常在公共场合称大呼其小名……曹操虽对此颇有芥蒂,不过也没有到下手除掉的地步,觉得许攸也不过就是一介爱口出狂言的儒生,念他之前有功便不跟他计较了。不过,许攸继续纵容家人贪赃枉法,毫不客气地为自己的家族索取利益,在家族势力范围内有包揽地方大权,甚至有了拥兵自重的趋势,这点就很难为曹操所容忍了。是的,老曹已经对许攸动了杀心,但又怕背上“害贤”和“杀功臣”的罪名,所以这事对他来说很难办。曹操一直在等待机会和理由,终于等到有人告发许攸,等于是给了老曹一个台阶下,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对许攸痛下杀手。
靠着投机起家的许攸,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投机举动上。其实投机二字并非是贬义词,三国时代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多多少少玩过投机这套把戏。关键在于,投机也需要对于形势的把握和判断,不然就迟早玩完,而许攸恰恰是不明白这一点的。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许攸的利用价值是无限大,而官渡之战过后,他的价值就明显降低了。这个时候许攸明显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和曹操曾经的旧识关系,高估了自己在曹操麾下的作用,高估了自己之前的丰功伟业……对于政治家来说,你以前立下多少功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能为他创造多少价值。一旦你带来的危险大于你所能创造的价值,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你。只可惜,死到临头的许攸还是没有想通这一层厉害关系,他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他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曹操那么欢迎他,甚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倒履相迎”的佳话,最后结果却是这样……
官渡之战以前,荀彧就曾评论过袁绍麾下的众谋士,其中给过许攸一句“贪而不知”的评价,大概意思是指许攸贪图利益,虽然有一定才能,做事却不够明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这四个字的形容十分贴切,许攸真的是贪功,贪名,贪财样样占全,空有一些才能在身,做事却完全不知道分寸。所以说白了,许攸热衷于投机,却并非是个成功的投机者,甚至连投机小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一“投机小丑”。对他这样的人来说,身首异处的结局是必然的,问题仅在于迟早而已……
PS:《三国演义》上说,许攸是因为和曹操的首席护卫许褚起了冲突,被后者一怒之下杀死。当然这只是小说的剧情,在《三国志》中只提到有人告发许攸的行为,却并未指明是谁。不过,书中许褚说的那句:“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却是很好地代表了老曹军中上下(包括曹操本人)对于许攸这号“恃功狂放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所以,演义中的曹操在得知许攸被杀一事以后,也没有处罚许褚,只是在口头上“深责”之,完全是心照不宣的态度。之后,曹操还要以公候之礼厚葬许攸,并在许攸的葬礼上痛哭流涕,絮叨以往旧情,表示不忘之前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功劳等……当然,曹操的目的不过是借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再炒作一次,表达自己的痛失贤才的遗憾,以笼络人心。说白了,这也就是一场带有政治性质的表演……
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袁绍出身高贵但有“内伤”(袁氏家族四世三公但袁绍是庶出,仅因过继给叔父才平流公卿,暴得大位,他同父异母的嫡弟袁术对此嗤之以鼻,他自己也有心理阴影,因此表面爱士、惜才、宽容,实际上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身份和权威,对危及这一点的人和事十分敏感和忌刻。时人荀攸评论他“外宽而内忌,用人而疑其心”,臧洪说他“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他本人就被袁绍杀害),稍后的陈寿说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也就是说,他的宽厚、和蔼、爱士是表面的、有条件的,而且这种表面和有条件,是稍有政治头脑者不难看出的。
许攸是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这年有四个年号,为方便起见用中平)起跟随袁绍的,这时袁绍刚和董卓闹翻,“横刀而出”,后来被董卓为息事宁人扔了个渤海太守,尚且是仰食于人的起步阶段,此后他曾多次给袁绍出主意,也多次碰软硬钉子,至官渡之战(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两人已共事逾十年,作为功名之士的他对袁绍的脾气应该有很深刻的了解,当然不会采取可能置他于险地的态度。事实上即便在官渡之战中他的进谏也是很讲究时间、分寸的,不像田丰、沮授那样愣,审配邺城告变是一个意外因素,非许攸进谏时所能预料,且即便如此袁绍也不过斥责了事,甚至发现他逃亡也并未特别在意,这些都表明许攸在袁绍身边的一贯谨慎——事实上除了个别性格人物,袁绍身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表现,像审配这种实际上很有个性的人,在袁绍生前都是非常小心沉稳的。
而他投奔曹操后情况则大不相同:甫到曹营形势险恶,不立惊人之语难以图攻,不立大功难以取信,等大言而后果然立功,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将这种非常态当作常态,结果陷于险地而不自知。
历史上的许攸是被曹操直接杀死、而非被许褚擅杀的,而罪名不仅有态度狂妄,还有擅权自重,表明审配当初告他子侄胡作非为并非纯属诬告,这种做法在青、徐.州这样的势力犬牙交错地区(看看陈登、臧霸在曹操时代的待遇就明白了),曹操是可以容忍的,但冀州是曹操吞并袁绍后的核心根据地,邺城是许昌之后曹操“霸府”的新大本营所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许攸和曹操少时同学,两人是发小关系,这容易让许攸放松戒备,在曹营不似在袁绍身边那样自敛。但他实际上从投奔曹操(200年)到死于非命(真实历史中发生于204年),不过短短三四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其实并不了解已成为大司空的那个曹操,却误以为“不是外人”,狂妄犯忌、自蹈险地而浑然不觉,又何足为奇?
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袁绍没看上他的才能,大家也没把他看眼里,也没他骄横的地方。。曹操视他为大家,别人都礼让三分养成的。
许攸在袁绍账下并不狂妄,为什么到曹操那里却狂妄了?
许攸和孟德是同窗,他能称孟德啊瞒很正常,后被许褚杀之,孟德也不能为此重罚许褚,人以被褚杀死就是再折罚许褚有啥用,许褚忠心无人能比,孟德知得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