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这是个好问题。对方武将来叫战,当然可以用弓箭来射,甚至可以改变战争进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名将薛仁贵——所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是说,当时唐朝在和九姓铁勒打仗。铁勒的兵马号称数十万,就派了几十个人“来挑战”。薛仁贵直接“发三矢,射杀三人”,其他的人见状立马就投降了(《旧唐书》)。之后薛仁贵的军队所向披靡,平定了沙漠以北的地方。
这其中虽然夸大的薛仁贵的个人能力,但箭射来将的例子,古代多有,而一箭射翻的情况,史料中有多处记载。比如,澶渊之战,宋军就在澶州前线以床弩射杀辽方大将萧挞凛。
所以说,单挑前,可以先射箭。这是古代战斗中的一个环节。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直接射死对方武将的情况,并不十分常见呢?
关键是古代弓弩射程有限,叫战的将领会和对方箭阵保持一定的距离。
现代射箭,靶距70米。古代说箭射百步,以当时的步计,无论如何也在100米以内,甚至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内,可以确保一定的精度,也有把握射穿对方的铠甲。对于以前人来说,这是常识,所以叫战的将领不会走到这么近的距离去,如果在100米开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箭的速度、角度、威胁性都大打折扣了——所谓强弩之末。这种情况下,挡避敌箭就是武将的基本素养——如果这种技能都没有,就别去叫战了。
如果箭要射更远,又要有一定精度,也不是不可以。
一是用箭阵。这是因为普通弓箭手确实可以射更远一些,但结果是精度下降,难以命中对方来将。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以布置大队弓箭手齐射。但由于涉及人员调动,箭阵部署,很多时候对方来将也会注意到。显然,他会主动避开有效射程。
二是使用器械。问题是一样的,布置大型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相应有所准备。澶渊之战时,辽军不了解宋方床弩的性能,主将没有站在比较安全的距离。明清之际,两军交战就不是射箭了,直接开炮都可以。如果对于火炮射程估计不足,甚至会造成主帅受伤的情况。
最后,当然可以找一个臂力惊人的人来射。一开始说的薛仁贵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在古代,那时候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学校之类的,私塾也才从唐开始兴起,就有了科举制度。那么皇族贵族之类都是从师有名气的学者或者在朝大官如太傅太尉之类的!那么为什么从武将单挑要说这些呢?就是因为师出有名,在于名声,文官武将也是一样。
如果在双方约定单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放冷箭的话,那么给别人心中留下无耻小人的说法。得到这种称号在今后的仕途上,或者战场上都是会遭到耻笑。当然古代时期人是在乎名节,思想稍微比较单纯,特别是武将。并非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宫斗剧一样,扭曲人心!
然而在战场的双方约定斗将的时候,同时能鼓舞己方的斗志和士气,同时也能减少对双方人员的死亡率,经常双方武将斗将,一方将另一方武将杀死,可迅速的让对方投降或者溃逃。
然,文将在战场上斗智斗嘴,可就有意思多了。比如诸葛亮和王朗对战时候,直接骂死对方。尊重古代人的那份耿直,和没有尔虞我诈的战场。男子汉大丈夫死在现场上,是一种光荣,因为他们觉得总比死在病床上或者朝野的陷害上好多了。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因!为!没!机!会!
所谓出城迎战单挑,完全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幻想,是根据演义小说而想象出的虚构情节。
所谓的武将单挑,是中国人民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一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战争形式。尤以《三国演义》最为脍炙人口,什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什么“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那故事讲的叫一个畅快淋漓,爽!
可惜这是假的。
演艺小说这么写,原因很简单——人民喜欢,你算个屁?你写关羽怎么排兵布阵,后勤带了多少粮食,怎么扎营怎么警卫,老百姓不愿意听,我们就愿意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之所以说这种事情不合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古代战争是以武将单挑来决胜负的话,那么动辄带十几万几十万军队干什么呢?啦啦队吗?人多加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
(真要是这样的话,带他们上战场岂不更好?)
实际上,古今的战争都是一样的,武将作为指挥官,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指挥位置(中军大帐),很少亲自上战场厮杀,毕竟冲锋不差你一个,要是你死了,军队怎么办?
不过武将单挑也并非完全没有出现过,比如颜良就真的是被关二爷斩杀的,夏侯渊也是真的被黄忠所杀。不过这两次都有特殊情况,颜良是认出了关羽,想和关羽说话,结果一不留神被他冲过来,一刀咔嚓了。夏侯渊更冤,他在山谷里,黄忠从山坡上冲下来,连人带马加上重力势能,动能超级大,一鼓作气冲到眼前,被咔嚓了。
但除了这种情况,武将被斩杀的情况还是相当少的,毕竟处于核心位置,只要没像颜良、夏侯渊一样被突袭,应该问题不大。
但也有一种人,死的纯属活该。
宋辽澶渊大战的时候,双方战斗陷入僵局,辽国大将萧达凛,看见宋军只守城不出战,心里急啊,于是想出了天才的一招——叫阵!
他自己单枪匹马的跑到了澶州城下,对着城上的宋军破口大骂,希望激怒宋军,让他们出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想到宋军有秘密武器!
床弩是一种古代的重型武器,常用于攻城守城,威力巨大。它用绞盘蓄力,箭支极长,射程也很远,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工具。萧达凛当时在城下,万万没想到宋军装备有这种东西。城上的宋军虽然战斗意志不高,但是武器先进,拉动床弩直接一箭,把萧达凛连人带马活活钉在了地上!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单挑有风险,装逼需谨慎啊!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因为古代所谓单挑都是假的。
中国古代战争分为两个时代,战国之前,准确的说是春秋末期之前,那时候打仗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叫做兵礼。具体的兵礼百度《司马法》,里面有具体介绍,我就稍微讲几点。
首先是战车制度,战车是春秋时期贵族专用的战具,也是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兵种(战国中期开始沦为辅兵 ,西汉中期完全消失),战车上有五人,其中一名车夫,两名士兵持戈戟攻击两侧,一名士兵持弓射击,一名车长(一般是军官)负责战车的总指挥,车下有五十到两百名士兵负责护卫战车,对就是护卫战车,这部分士兵一般不能直接参战,后来这些车下卒演变为步兵。顺便一提,春秋时期只有车上士才是真正的士兵,这些人全都是贵族,那个年代参军是贵族的特权,普通的老百姓做的车下卒是不算士兵的。春秋时期因为遵循礼制,出战全都是这种战车的形质,因此通常用“车x乘”来计算兵力,因为直接参战人数少,所以就有了给你单挑的条件。春秋时期还有一些兵礼,比如作战一定要等到双方都到达指定地点,摆好阵势,双方指挥官都同意开战,才能开战,而且作战过程中遇到比自己级别高的敌方车长还要停下来行礼,对方还要回礼。还有,有任何一方败退,胜方只能追击五十里,再追下去就犯规,等等规定。
说回正题,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将单挑极其频繁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其实打仗更多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征服和侵略,而既然是炫耀武力,那不论是作战还是派人单挑,其实都没什么区别了。
规则的第一个打破者是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晋国面对楚国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楚国追出了应该追的界限五十里,于是造到了齐国的口袋伏击,被打了个几乎团灭。之后晋国又多次使用这种“兵法”对付敌国,比如崤之战伏击秦国,这种情况在春秋还不算普遍,而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开始进行歼灭作战,打的都是侵略战争,动则爆发灭国大战,那个时候单挑已经不好使了,所有将领都会纵观全局打的都是谋略兵法,没有人会再去傻到单挑。
战国之后,中国冷兵器战争才进入了真正的战争时代。
战国之后的武将单挑有没有呢?有的。
但都发生在特殊情况。
那三国时期举例子吧,三国时仅有的两例单挑,分别是吕布对郭汜和孙策对太史慈。吕布与郭汜争夺权力,双方约定单挑定胜负,于是吕布打败了郭汜,然而郭汜不甘心,带着兵回来把吕布打败了。孙策亲自前去探路,在神亭岭和同样探路的太史慈相遇,两人交手,结局未知,有说平手后太史慈离开的,有说孙策擒拿了太史慈之后把对方放走的,但不论如何,之后太史慈和孙策都在战场上再次对阵了。
你看,都已经没人拿单挑的结果当回事了,那还要单挑干嘛呢?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中国古代战争打仗时,武将排列阵法,主将列于其中,对方出马挑战,是不能使用暗器和弓箭射掉的。因为两军对垒,先定输赢,比武论高低,才能显示武将的风度。若先用暗箭伤人,属于小人之举,虽然赢了对方,感觉不光彩,在军中树立不了威信。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及评书演义里最常见的“战争场景”。
《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惨酷、流血漂橹、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
如此说起来,小说里渲染的所谓二十万、八十万大军,还有什么意义呢?全是来烘托场景的。无怪乎赵子龙出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地!不是无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纸扎的一样,毫无用处!
提这个问题的仁兄,很可能就是上了小说评书的当,以为只要评出(好比隋唐)几十条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运气了。好比排名靠后的秦琼别碰上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那便是好运;而宇文成都别在战场碰到第一条好汉李元霸,那也便是好运……以此类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预先决定了!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几位名将,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摆设,只配擂鼓叫阵?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时代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兵多的一方总占天然的优势,不是手下有一两员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正因为需要集体,所有才有严密的军事组织(军、阵、营、哨、队等)以及要经常排练的阵法,所谓“排兵布阵”也!两军对垒时,也总以大队人马的冲锋为最主要的战法。
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如果也跟普通将校一样冲锋在前,轻易地与敌交手,一旦折损了,岂不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就是蛮斗,尽夸他刀法好了,全没见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帅才所需讲的兵法)全被诸葛亮一人包圆了!
事实上,在古代战场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图一样,被“箭射成了一只刺猬”!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须齐射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如果己方大将太前出,过于靠近对方,敌人忽然下令来个齐射,这位大将岂不当场变成一只死刺猬?在万箭齐发的覆盖之下,他根本没处可逃。须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万枝呢!
苏轼这句诗写得好:“三千强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劲往前冲吧!
好,再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没有大将在两阵中央“杀它三百回合”,那何来一冷箭射之呢?况且箭的射程相当有限,其准头与杀伤力与其所射的距离为负相关,也就是距离越远越不易射准,杀伤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杀伤了。
那种以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对方大将应弦而毙的场景,辄又是上了电影的当了!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要发挥其杀伤力,要在于“万箭齐发”。
一支箭改变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那也只是万箭齐发时造成的偶然性战果,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见军情紧急,将头伸出船舱外探视,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脑壳,顿时挂了!可是这一箭是瞄准他射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