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三国演义欺骗了你:关云长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被后世尊为武圣人,节义无双,人称关公而不名。在小说家笔下,更是忠勇无敌,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父子归天。《三国演义》到底是小说,历史上的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大意吗?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又从东吴那里借来了南郡,实力从赤壁之战前的不到两万残兵败将发展到了六万多精兵强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统领驻守各郡,可谓兵强马壮。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领数万军队入西川,和刘璋翻脸后又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此时关羽手下再无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兵力也只剩下约两万人,驻守在南北一千华里,东西五百华里的荆州地区。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关云长亲自驻守之外,其余各郡并没有很强的守御力量。

事实历史上是孙权在得知刘备取得益州后,就要求归还荆州。被刘备耍赖拒绝后,孙权直接派官员去接收荆州南部的三郡,结果被关羽全部赶走。孙权大怒之下,直接派吕蒙攻取三郡。刘备知道消息后,率领五万大军出西川下公安,派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在长沙西北的益阳和鲁肃吕蒙率领的吴军对峙,企图夺回南部三郡。后因曹操出兵汉中,刘备不得不和东吴划湘江为界,把长沙桂阳划归东吴。关羽已经失去了一半荆州!这可是一点大意都没有,纯属实力差距使然。

刘备回西川后,关羽的辖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时刘备孙权重新结盟,双方依旧各自提防对方。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关羽率军前往襄阳攻打曹仁,适逢大雨,汉江倒灌,水淹七军,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包围樊城,威震华夏。大家注意关羽刮骨疗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时间更早。刮骨的原因是箭伤痊愈后,遇到阴雨天骨头会疼。当时的医生既没有X光机,也没看到过当年的箭是什么样的,就这样断言箭簇有毒。于是就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割开了皮肉看骨头。关羽并不是如小说上和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饮酒,谈笑自若。

吕蒙偷袭荆州,小说里提到了吕蒙装病,诱使关羽把驻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备东吴的预备队调往襄阳前线。这是符合历史的。后面只强调了东吴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贾偷袭关羽设置的烽火台岗哨。和关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断了关羽的后路。有朋友就会问,为什么西川刘备不派人东下救助关羽呢?那是因为小说里没有提到,陆逊在吕蒙进占公安南郡的同时,已经率军占据了南郡西边的宜都郡的秭归夷道,驻扎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峡出口防备蜀军东下。关羽北有曹军,南有吕蒙,东有孙权,西有陆逊,手下兵卒又纷纷逃散。万般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退走当阳东南的麦城。东吴攻略荆州,是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多路合围作战,配合北面曹军实现对在外作战的关羽的全面碾压,而不是仅仅靠白衣渡江。

小说最后提到,关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刘封孟达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和关羽所在的当阳麦城之间隔着可怕的神农架原始森林。从麦城去上庸求救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着汉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说逆水行舟的困难,这条水路首先要经过曹军重兵驻守的襄樊,压根就走不通。另一条路是从神农架东麓走五百华里山路,经过房陵县到上庸。小弟实在不知道,廖化怎么在几天之内赶完这五百华里山路的?即便廖化一个跟头云飞刀了上庸,但刘封孟达也无可奈何。他们率军无论从水路还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东吴四面围困的当阳麦城。

关羽失荆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悬殊。割让湘江以东荆州后,刘备又要对汉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视荆州。如果能够在关羽出征襄阳时,派出一员如张飞赵云这样级别的将领,率领一万军队来驻守南郡统筹防备东吴,结局可能有很大不同。即使东吴三路进击,他们也许能保住南郡根本。关羽也不至于陷入四面包围的绝境,最终败死。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送给关于八个字:东和孙吴,北拒曹魏!关羽高傲,几个字忘了!孙权为了加强孙刘的关系,派诸葛瑾找关羽谈和亲的,关羽直骂道:虎女岂能嫁犬子!当众骂孙权!孙权是一国之主,关羽只是一大将,可见关羽的高傲!孙权当然记恨,关羽等于破坏了孙刘联合的战略!关羽打樊城被吕蒙瞒天过海,白衣渡江夺了荆州,期间吕蒙一直派人给关羽互通信息,说自己在养病!关羽十分相信!大意是荆州!所以关羽丢失荆州也是必然的!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关羽失荆州,确实是“大意”失荆州,可是,关羽失荆州,也是必然失荆州。

说大意,是他,甚至刘备集团确实大意了。说必然,是这种大意不是偶然失误导致的大意,是他们2个硬伤导致的。

表面上看,是各种偶然的因素促成的关羽的失利。东吴的背盟、糜竺的叛变、江防预警系统的失灵,似乎都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所有的偶然因素背后,都是有着必然的因素。有一些必然因素,可能常常被人忽略。

评价一场战役,先看庙算。而庙算的第一步,就是对战略形势的判断。

首先,关羽,甚至说整个刘备集团对于总体战略局势判断失误了。

说关羽对孙权的背盟没有预计,这个是不客观的。孙刘联盟早已貌合神离,就在仅仅三年前的公元216年,吕蒙还“计取三郡”,刘备都引军重回公安,两军主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了。幸亏曹操进犯西川,刘备只得妥协,重新划分了地盘。因此,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关羽对东吴一定是不可能十分放心的。

不过,关羽很可能低估了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尤其是没有预料到东吴会和曹操联手。因为,在“三郡冲突“后,孙权还和曹魏连续大战。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曹对峙濡须口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因此,关羽,甚至整个刘备集团可能都认为孙刘联盟即使不稳固,但只要孙权和曹操还处于敌对状态。那游戏就是”混战模式“,而不是”2V1模式“。

如果单单只是"2V1”,凭关公的能力,确实是可以“以力拒之”的,但正因为对总体战略形势的误判,才发动了襄樊大战,采取了进攻的态势,也因此留给了东吴下手的机会。

注意,是下手的机会,不是下手的决心,自从濡须口之战后,孙权就意识到了,东吴的陆战能力根本没办法支持他的北方攻略。不要说徐州,就是淮南合肥这种水网纵横的地方他都啃不动曹操。因此,也就与吕蒙确定了攻略荆州,全据长江的战略。这些决策,早在襄樊之战发起之前就做下了,就等时机!

不管襄樊大战的发起是谁的决策,襄樊大战一发起,庙算就输了。

威震逍遥津的时候,孙权可能就意识陆军太渣,搞不过曹操了。

刘备怎么也想不到。在淮南前线对峙的张辽和孙权一起掉头来打自己了。

其次,情报战失败。知己知彼,是胜负的关键。

读这段历史的人,都会很困惑。吕蒙白衣渡江,烽火系统失灵了。可是这么多处烽火台,你如何保障没有一处不出问题?糜芳、傅士仁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呢?不说别人,就关羽还师南下时,也有比较强大的军队,怎么说散就散了呢?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难道真是东吴有神助吗?

别的不敢说。在“用间”这个事情上,吕蒙说自己排第二,整个三国没人敢说第一。他对情报的收集和利用能力,在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我们说一个吕蒙在“计取三郡”时发生的事情。吕蒙临时接到孙权的任务去拿下零陵(注意,是零时)。吕蒙接到任务后,顺路经过瀶县时,找到了零陵太守的朋友,一顿忽悠,捏造出了零陵不可能被救援,马上就要被攻下了,太守自己忠义不要紧,还会连累全城百姓,你不去劝降就对不起朋友就是没有人性云云的假象。就这样把原本坚决抵抗的零陵城给骗下来了。这个小事足以显示出吕蒙是个销售大师。他连零陵这种城的太守的社会关系了如指掌,对于如何制造假象驾轻就熟!

对于糜芳和傅士仁为何说投降就投降了,由于历史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不能乱猜。但是参考零陵太守被赚取的事例,不难想象,吕蒙对江陵、公安这两位守将的情报一定掌握得更加充分,心理战、情报站一定没少下功夫。

也不难想象,在漫长平淡的和平年代中,各个烽火台,各个城池,情报、间谍一定没少,白衣渡江,伪装成商人奇袭而下,只是一个结果,背后的长期艰辛准备是可以想见的。

同样,关羽大军散去,我不认为只是因为有待家属、与民秋毫无犯的缘故。历史上不乏优待俘虏的部队,也不乏亲人在敌占区的部队。可是几乎没有谁像这次一样,说散就散了。我认为,这还是“用间”的缘故。

吕蒙究竟读了些什么书?除了兵书,也读了不少人物八卦吧!

相比之下,关羽方对于“替补主将”陆逊也一无所知,在后来夷陵之战时,刘备也对陆逊甚为轻视。要知道,当时的陆逊虽然知名度不行,但是要仔细打听,已经能晓得这也是个一肚子主意的小子!

正是刘备集团,在战略上错判形势,系统上轻视对潜在对手的情报系统建设,才导致了荆州的迅速沦丧。而正因为这2个大的失误,我才说,荆州的丢失不是偶然的,即使不在219年,也一定会在某个其他的时间点。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也是偶然。

为什么说关羽失荆州是必然呢?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说明荆州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再加上刘备又接连拿下了益洲和汉中,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刘备集团就等着“天下有变”,一路大军出秦川,一路大军向宛、洛挺进,兵锋可以直接威胁曹操集团的老巢,恢复汉室还真不是梦想。

刘备集团占据荆州意味着堵住了孙权集团向北进军的咽喉要道,进可攻,退可守,就如孙权的家门口有人,随时可以进来,而孙权集团只能偏安一隅,龟缩在江东,战略上非常被动。

这种态势是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无论是曹操集团还是孙权集团,抢占荆州也只是时间问题。孙权首先提出和关羽结亲,其实也是一种政治联姻,也是孙权的一种试探,如果两家能结亲,孙权或许能放下戒备之心,毕竟,两家是亲家。

可惜的是,关羽刚愎自用,没有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辱骂孙权派来的使者,把孙权推向了曹操集团的一方。原本小心翼翼看关羽眼色的孙权彻底死了心,“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为了解除家门口的威胁,孙权必须为夺取荆州拼死一战,最有把握的计划就是联合曹操集团,共同进攻荆州。

也就是说,关羽即便没有发动“襄樊之战”,为了解除刘备集团对东吴的威胁,孙权也会伺机而动。曹操集团也不会让这个威胁长久的存在,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都会为了荆州不惜一战。

所以说,关羽能不能守住荆州暂且不说,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是一定要想办法拿下荆州,这是一种必然。

偶然因素是关羽骄傲自大,主动发起了“襄樊之战”,荆州后方兵力空虚,给了孙权集团可乘之机。而孙权也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关羽的背后捅刀子,一招毙命,斩杀了关羽,战据了曾经让自己恶梦不断的荆州重地。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关羽失荆州是偶尔,不过这个偶然事件的可能性高了一些罢了。

说它可能性高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孙吴早有夺取荆州之意,惦记荆州不是一天二天了,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役。许多人都以为孙吴夺取荆州只是关羽进攻襄樊的这次(其实有两次,只不过这次出名一些罢了)。

在孙吴的"联刘派"代表鲁肃活着的时候,此时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关羽镇守荆州全境,孙权问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说道,等夺取了凉州,就归还荆州。孙权派吕蒙袭击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亲率五万大军来营救,但是听说曹操夺取了汉中,怕后院起火,所以赶紧派人和孙权讲和。

在鲁肃在世时,吕蒙就曾秘密献计(避开鲁肃)说道,关羽君臣,经常使用欺诈手段,反复无常,不可以把他们作为心腹。孙权表示赞同。

所以说,东吴夺荆州这是一场准备了多年的夺取之战,分两次夺取(一般的大意失荆州是指第二次)。

2.盟友示弱,关羽兵力不足,突然袭击关羽后方。为了麻痹关羽,先是吕蒙诈病,接着陆逊又写了一封夸耀和追捧关羽的信,关羽不再猜疑,逐渐撤离守兵,赶赴樊城。紧接着吕蒙白衣渡江,擒获所有哨兵,关羽得不到消息。而曹魏这边,曹操又派大量的援军去援救曹仁。所以在魏吴的夹击之下,关羽迅速败亡。

3.一群不靠谱的猪队友。可能许多只读了小说«三国演义»而没有读史书«三国志»的小伙伴们,只知道糜芳和士仁叛变。其实,驻守荆州的刘备军在孙吴两次的进攻之中都有大量的人叛变。

先来看首次,在第一次攻打三郡时,长沙,桂阳两郡望风而逃,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不过后来被吕蒙设计而降之。(吕蒙欺骗了郝普的好友邓玄之,使邓玄之传递了假的消息,让郝普以为以为关羽战败,而刘备也无法脱身,自己孤立无援,所以而降)。首次夺取荆州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郡。

再来看第二次,孙权派人劝诱南郡太守糜芳和驻公安的将军士仁,此两人出降,派人迎接孙权。紧着着,宜都太守樊友弃郡逃跑,所属各城的官长和蛮夷首领都来投降。

通过两次,夺取荆州,可以看出,刘备后方所留之人,叛徒众多,他们不仅没有保卫城池,还让城池兵不血刃的落入敌方手中,以这种人驻守后方,关羽怎能不败?

那既然是偶然性事件,虽说可能性高了一些,但是关羽有没有办法守好荆州呢。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1.关羽进攻樊城前,总部成都增兵,调兵遣将增援关羽。要知道留在荆州的士兵总数较少,如果关羽派到前线的多了,那么后方就要空虚;如果后方留多了,虽说后方稳固了,但是在前线作战的将士就少了,不容易在前方攻打曹仁。这时,如果总部能派遣一将率一支军马援救关羽,在后方驻守,这样即使前线失利,那么关羽也可以退守。或者吕蒙突然袭击后方时,即使后方支撑不住,但是也不可能轻易的白衣渡江,此时,关羽率军回防也来的及。依我之见,赵云,张飞,魏延等人都是不错的人选。

2.见好就收,不要谈功心切。关羽进攻樊城时,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都想迁都。所以曹操不断派遣援军援救曹仁,而樊城一时半会又无法攻破。既然已经震慑了曹操,既缓解了总部的压力(刘备在汉中和曹操打了一仗,关羽这边攻打樊城,可以使曹操的注意力转移到樊城这边),也使荆州变的更加安全了。此时,如果关羽能够不被表象迷惑,见好就收,及时回防,那么还是有可能保全荆州的。

只不过,现实没有如果。事实情况是,总部既没有派兵增援,而关羽也没有见好就收,及时回防。所以在这样虽说一开始占优的战役中,关羽在开局时占据天时,但魏吴占据了地利和人和,关羽最终还是失败了,不仅失去了荆州,还是自己身首异处。

关羽固然骁勇,但双拳难抵四手,魏吴联合,在敌方人力物力财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好的措施造成失败。

你认为关羽失去荆州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欢迎补充一二。

关羽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历史上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偶然,也有更多因果关系的必然。历史上有些必然的历史结果,有时候我们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被认为是偶然因素。我们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非常推崇关公。关公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莫过于失荆州,《三国演义》把关羽失荆州的行为归结为“大意”,也就说关羽失去荆州是偶然因素。关羽失去荆州到底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因素呢?其实我们都被《三国演义》忽悠了,关羽失去荆州绝对不是偶然因素,而是必然结果。

211年,刘备受刘章邀请进入益州。后来刘备与刘章交恶,刘备在庞统的建议下决定拿下益州。非常不幸的是庞统于214年在雒城战死,刘备的西征大军遭受巨大损失。为了尽快占领益州,刘备调诸葛亮、赵云和张飞等人进入益州,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诸葛亮等人入益州之后,刘备很快占领了益州。此时刘备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跨有荆益战略构想,只要刘备再占领汉中,刘备的就会实际上占有荆州和益州。正当刘备的事业春风得意的时候,刘备的盟友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孙权也不是一个好人,他只借给了刘备一个郡不到的地方,却想索要整个荆州。刘备以攻占凉州为借口,拒绝了孙权。孙权派军队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大军下荆州,和关羽的三万大军汇合。在荆州地区的刘备军队已经多达八万多人,孙刘战争一触即发。此时曹操占领了汉中,如果刘备夺不回汉中,益州将失去北方门户。刘备为了夺取汉中和孙权议和,孙刘两家平分了荆州。孙权占领了江夏郡、长沙郡和桂阳郡,刘备占领了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虽然刘备和关羽失去了两个郡,但是最重要南郡还在刘备手中。所谓的关羽失荆州,其实并没有失去整个荆州,只是失去了荆州的三个郡。

刘备占领汉中、上庸等郡以后,实力大大增强,刘备趁机晋位为汉中王,决定走当年刘邦所走之路。为了配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关羽主动出击南阳郡的曹仁。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为了救援襄樊,派于禁和庞德前往救援。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为了躲避关羽的进攻势头甚至都准备迁都。曹操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决定联合孙权围攻关羽。孙权看到了占领剩余荆州的希望, 孙权抛弃了盟友,转而和曹操一起进攻自己昔日的盟友。吕蒙白衣渡江突袭了荆州,关羽在孙权和曹操的联合夹击下失败。关羽不仅失去了荆州,自己也被俘虏之后也被杀死。

如果仅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关羽失去荆州确实有偶然因素。如果孙权不忘恩负义偷袭关羽的话,关羽不会失去荆州。如果糜芳和傅士仁不临阵叛变的话,关羽也许不会失败。如果关羽不被吕蒙蒙骗把荆州精锐部队都调到前线,吕蒙也不能轻易战领荆州。其实种种偶然因素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必然因素,一个个偶然因素也都源于之前的必然。

关羽出击曹操的时候,刘备不知道吗?最开始的时候,刘备有可能不知道。但是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他肯定知道。但是刘备并没有阻止关羽的军事行动。说明此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想法一样,他们也都寄托于关羽能够取得胜利。其实刘备集团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刘备打败曹操占领汉中之时,就已经滋生。这也不能怪刘备集团,他们过了那么多年苦日子,猛然间骤富产生一些骄傲情绪是难免的。但是这种情绪产生在危险的战争年代却非常危险。正是由于这种情绪的存在,刘备才没有派军队支援关羽。关羽才会主动出击曹操。关羽出击的时候,显然没有到天下大变的时候。但是立功心切的关羽却主动出击。就连当年制定《隆中对》的诸葛亮也没有建议刘备阻止关羽的军事行动。所以关羽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失败,而是整个刘备集团的失败。

关羽长久以往的性格缺陷也是失去荆州的重要原因,而且是最重要原因。关羽的能力远比不上关羽的心气,关羽是一个特别自负的人。整个刘备集团,除了刘备、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余人皆不在关羽眼中,就连诸葛亮也未必镇得住关羽。关羽太过骄傲自负,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马超投靠刘备的时候,关羽立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非要和马超比试一番。诸葛亮不得不写下一封书信,夸赞关羽,说马超非他的对手,并称关羽为美髯公。马超得知关羽的态度之后会怎么想,马超的部下会怎么想。刘备分封各路将军的时候,关羽又耻于和老将黄忠同列,并且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最后还是诸葛亮安抚了关羽。刘备和诸葛亮没有及时制止关羽的傲气,他们反而不断惯着关羽的性格,导致关羽越来越目中无人。关羽临出征之前,痛斥了没有完成任务的糜芳和傅士仁,声称得胜回来再处理他们,最后他们两个投降了东吴,关羽失去了荆州基地。关羽不仅处理不好己方阵营的关系,他也处理不好和盟友的关系。关羽进攻曹操之时,孙权曾经希望跟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仅没有答应,还辱骂了孙权的媒人。这个典故在《三国演义》被说成:虎女安能配犬子。按道理说关羽出征曹操,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他巴结孙权还来不及呢,更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得罪孙权。受到侮辱的孙权转而和曹操联合,夹击关羽。也许孙权要求结为儿女亲家有其他别的目的,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关羽都应该先稳住孙权。关羽之所以会失去荆州,和关羽骨子的那股傲气有分不开的关系。

关羽是刘备集团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也是一个可以镇守一方土地的将领。刘备非常看中关羽,把荆州这么重要的地方让关羽镇守足以看出关羽的能力。关羽在攻击曹操的时候,水淹七军,打得曹操闻风丧胆。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确实一个人才,但是关羽的能力远远不足以对抗曹操和孙权两家的联合。不要说关羽没有这个能力,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也未必能同时对抗孙权和曹操的联合。刘备占领汉中以后,虽然实力不是最强的,但是他的势头却是三方中最盛的。刘备强劲的势头,让曹操和孙权都感受到了压力。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孙刘联盟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联盟。如果刘备进一步壮大的话,曹操的压力最大,孙权的生存空间也将会被挤压,所以曹孙走向联合,他们联合扑灭关羽这个共同的敌人。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快速败亡,以至于刘备集团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荆州就已经丢了。

就算关羽不主动出击,曹孙俩家也会主动去挑战关羽。只要荆州三郡还在刘备手中,孙权的江东门户始终向刘备敞开。孙权的卧榻之侧决不允许刘备酣睡,孙权一定会盯着刘备索要剩余的荆州,索要不回来就会武力抢夺荆州。孙权也想建立孙刘联盟,不过他要建立的是自己绝对安全,自己占据主导权的孙刘联盟。曹操也一定要拔出刘备在荆州的这个据点。天下人谁人不知道诸葛亮的夺取天下策略。刘备从荆州出兵可以直接威胁到曹操的统治中心,将会成为曹魏政权的心腹大患。如果刘备只能从汉中出兵,那么短时间内绝对不会威胁到曹魏的统治中心。曹操是宁愿把剩余的荆州让孙权占据,也不会让刘备占据。曹孙两家都有剪除刘备在荆州势力的需要,他们走向短暂的联合只是时间的问题。只不过关羽主动出击,让这一天提前来临。

所以关羽失去荆州绝对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长时间演变发展的结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