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
因为中国民间农村械斗可不一般,基本都是能活动的成年男丁都要上阵。
这种械斗只要规模大一些,又涉及宗族,往往残余人数很多。
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
以广东为例,民国时期械斗就很夸张。
1912年5月花县三华店乡与毕村大械斗,双方“用大炮轰击”,军政府出动军队700人制止械斗,收缴了数千支枪。
1926年初,清远县琶江发生宗族械斗,“各操步枪万余”。
相反,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很多规模则较小。
一则,日本战国前期战斗多是大名之间的利益争夺,和老百姓无关。在日本,农民和土地一样,都是大名的财富,不能随便损失。所以战斗局限在武士等职业军人之间,农民们并不参与,人数自然不多。不过战国中后期随着国家大乱,也有很多足轻参战,甚至村舍、僧人等部队也参战,这样战斗规模就开始猛增了。
二则,日本国内领土狭小,人口很少,大名又众多。所以中小大名的实力不强,无法养多少武士,出兵没法很多。
三则,很多战斗只是走过场性质。
尤其是领土临近的大名,多通过联姻沾亲带故。出现利益争夺,大家只要设法分个胜负就行,没必要杀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大名趁虚而入。
所以往往战斗出动兵力较少,很多时候还有武将之间单挑大怪事。
但是,不应该轻视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原因也是如下:
第一,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客观来说水平并不低。
作战的骨干,仍然是职业武士。
武士一生接受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所以战斗力都很强,战斗意识也顽强。他们擅长近距离格斗,一旦陷入绝境往往切腹自杀。
同时,日本本来的弱势是弓箭和骑兵。但随着火绳枪的引进,组成了大量的足轻铁炮部队,大体解决了弓箭很烂的问题。骑兵的问题,则因为马匹无法解决,不能改变。
即便如此,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总体水平并不低,战斗骨干均是职业军人,绝非农村械斗可以相比的。
在后来壬辰倭乱中,日军相对明军,战斗力大体是相当的。
第二,很多日本战国的战争,出兵并不少。
上野原之战,上杉军一万兵与武田军二万三千兵在长野若规的上野原发动对战。
三方原之战,武田信玄领军三万,德川家康八千人加织田信长派来的援军三千人。
上月城之战,毛利辉元亲自率领35000人出兵,会合小早川隆景和吉川元春,加上毛利家麾下的宇喜多忠家和村上水军,总数达4万余人。
可见,战国实力强大的大名,麾下还是颇有实力的。
至于出兵1万2万,大家似乎觉得没什么,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为日本毕竟领土面积不大,仅仅和中国云南省差不多。日本战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大致在1000万人,除以60国大名,每国平均十几万人口。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农耕国家,需要大量农民从事稻米种植,不能用于打仗。
所以,以日本的人口规模,出兵一二万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要知道,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主力不过3万人,当时刘备才有2万部队。
而蜀汉长期只有不到100万人口,军队约8到10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三国时期人口太少,统计的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加上各种隐瞒人口总数不过2000多万。
古代军队必须以人口为基数,人口太少军队自然多不了。
其实,以日本的人口规模,一战出动几万人也算很不错了。
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这劳什子问题有意思,一看这个问题让我瞬间想起美剧《权利的游戏》第六季十岁萝莉熊女莱安娜。咋的这么像咧,当时剧情是这样的。跟随北境之王少主罗伯出征的熊岛家族,因为血色婚礼,死了不少人,连熊女老爸都死了,于是年仅十岁的小女孩莱安娜,被推到家族族长位置。
这小萝莉虽小,但人很精明,面对珊莎和囧诺找她要求援兵。他是有理有节,来来回回弄了无数次,终于松口了。最后珊莎和囧诺问他,亲爱的小熊,你家有多少军队啊。
最后小丫头来一句,包括我在内,62个。
当时珊莎和囧诺那绝壁到位的眼神,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所谓熊岛领主,能调动的精锐只有62人,而她还是维斯特洛大陆的受封爵士。这就是西方封爵制度下的征兵体验,权利的游戏虽然是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但真实再现了西方封爵制度特点,而他和日本战国时期有关系吗?
当然有,因为日本封爵制度其实和西方差不多都是如此。二战中日本,号称大日本帝国,其实看上去也确实如此,够大啊,跟我们国家浙江省面积差不多,人口也比较多,约七千万,可要是将时间拉回几百年前,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春秋时代类似,有个名义上老爹。中国叫周王,周王共主吗?日本叫天皇,万世一系吗!不过这两都一样是傀儡。中国春秋时期据说有分封国家100多个,在面积大约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00多个国家平均下来大约就是一个国家3万平方公里不到,看上去小,其实不小了。
那日本啥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做数据类比,战国时期日本国土还没有现在大,北海道和冲绳一个没开发,一个还不是日本领土。
日本面积大概28万平方公里。而割据势力有多少,有说500多,有说200多,这里我算平均值350吧,那么每个面积就真很小很小了,比村子肯定大点和乡镇差不多,再加那时候日本人也少,估计几百万,每家肯定就万把人咧?
这还是平均值,要是大点势力土地多点,就不平均啦,一家几百人也是有可能的,这不就是村子和村子打仗吗?当时日本人打仗是这样打的。
某天,当地最大的村长接到更大一级县长织田信长命令。
哥几个,明天要和武田家开战,准备动员,你们自己招呼自己的足轻记得过来集合。
然后记得自己带好家伙,你们是武士,记得武士道荣誉哦,别和足轻比。
足轻,就是日本平民,武士就是分封的村长还有村长家人或者是贴身家臣。
于是接到命令村长,开始去村里各家各户召集足轻,只见那些足轻们也是方便,跟老婆告个别,拿起几个饭团,顺起自己的竹刀就上路了,讲究点的会带个竹甲。
来到村长家的足轻,在村长指引下来到合战集合点,跟着村长旗帜后面,就是一个村子就位。只见对阵双方,足有3000人。
左边旗帜大概有50多个,就是说50多个村长带足轻参战,5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右边旗帜大概40来个,就是说40多个村长带着足轻参战,40多个旗帜飞扬,真壮观啊。
二军对垒后,日本人会先假模假样的来场单挑,这个是真的哦,他们和中国不一样,学习三国演义学习的很彻底。
二个骑着日本特色矮脚马的1.6米壮汉,就这样开始单挑,背后背着比他们身高还高的旗帜,手拿大关刀这样你来我往大概打十来回合后,指挥战斗人看不下去了,于是开始指挥冲锋。只见织田信长指挥自己的铁炮队精锐,开始三段击远程覆盖,随后平均身高大约1.5米的日本足轻大军开始冲锋。另一边,甲斐之虎,武田家,也指挥着自己的风林火山骑兵队,也开始冲锋。
铁炮队那铁炮强大的后坐力,让日本猛士无法承受,都越打越偏,冲锋的武田骑兵队也因此幸运的避过铁炮,原因吗也很简单,平均高度1.2米的马,配平均高度1.5米的日本人,一打高,当然打不着,太矮呀。远距离交火完成,近身搏斗开始,双方就用各种武器互相K.。k来k去,趴下一地人,但死的不算多,足轻都讲分寸,大家都种地的,不到你死我活下手都有分寸,于是从早上到中午。
然后,然后,然后
战斗当然就结束了啊,回家老婆孩子还等着吃饭哦。
谁想陪你玩过家家?哈哈哈,以上就是日本的小规模合战场景演绎。日本战国持续数百年,按照我看《德川家康》感官,最大一次合战就是,决定德川家康统治地位的“关原合战”。交战双方兵力合计10万。
被日本人称呼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合战,其中出兵最多的德川家康,出兵3万人,而这3万人还有1.2万不是他自己的兵。
这就是日本,一个最大合战,十万人的战国时代,一个被吹嘘跟三国时代一样英豪辈出的战国时代。我们的人中吕布,身高193
他们的日本吕布“本多胜忠”,身高153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明确回答,日本战国时代就是村和村打仗,最大规模县级别。
不过我还要加一句,这是初中生参加的战斗,平均身高大概153左右。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村级械斗还真不是胡说: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这大致也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大小的省份,而在战国时代北海道、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地还没被纳入日本国土范围之内。然而就是在这么一块并不大的区域之内却被划分为六十六个分国(当时日本的地方行政单位),而每一分国之内平均同时存在近百座城堡、数十个互不统属的割据势力。当时号称东海道第一的今川家满打满算总兵力不过在两万左右,而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在1560年的桶狭间合战中所能动员的总兵力不到四千。如果我们去看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河剧有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方武士向自家主公报告敌人大军来袭,结果一听完敌方兵力之后不禁令人感叹——吓死宝宝了,咋一下来了百十来人的大军?原来几十人、几百人也能称之为大军来袭了。事实上这并不奇怪——日本战国时代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所辖之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也就相当于一个乡村。一个县、一个村本来就人口有限,况且还不能全都征发去打仗,否则农活谁做啊?没粮食作为支撑能把战争打下去吗?本就人口有限,在加上生产力的限制就使当时的诸侯大名的军事动员能力大概也就只相当于中国的村级吧。
战争规模小只是导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被称为村级械斗的一方面,还有另一层原因是方式的原始: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古代日本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其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在和元军的战斗过程中日军逐渐摈弃了武士之间的刀剑比拼这种原始的战法,编成了以密集的长枪为特点的步兵集团作战,在战国时代的诸侯大名混战中这种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骑兵队出现了。在此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在日本有着和骑兵一样遭遇的还有火器:尽管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是火药发明国,然而日本火器的诞生远远晚于朝鲜、琉球、越南等同样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这在日本室町时代的禅院日记《荫凉轩目录》中可以得到验证:1466年琉球官员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发射,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直到1543年由中国人发明的火枪在跨越整个亚欧大陆传到大西洋边上的葡萄牙之后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传入日本。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日本战国合战的一方面,除此之外日本战国合战还有另一面。战国时代恰恰是日本战争模式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如上文所言:在战国时代之前日本还不具备成熟的骑兵,火器更是闻所未闻。然而正是在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1543年火枪传入日本后立即被善于学习的日本人加以改进仿造,事实上战国后期的战争火枪几乎已快取代武士刀成为主战兵器了。1575年6月28日织田信长在长筱合战祭出了三段击这一新式火枪战术:将队伍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固然不值一提,可这在当时却是一种了不起的新式战术。这一战术在世界范围内是由中国明代的平西侯沐英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平定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的军事行动中率先使用的,而日本在引入火枪之后的32年就已掌握了这种新式战术,要知道欧洲直到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的腓特烈大帝才掌握这种战术,比日本完了近两百年左右。日本的火枪技术尽管是由来自欧洲的葡萄牙人传入的,但日本火器在某些性能上已然超越欧洲火器:当时日本曾发明过能在雨天照样点燃的新式火绳,而当时的欧洲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
在战争模式进化的同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在战国时代早期由于诸侯大名的领地都不大,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然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势力强大的大名逐渐脱颖而出:公元1587年丰臣秀吉发动的九州征伐动员了三十万兵力;公元1589年丰臣秀吉发动的小田原征伐动员了二十六万兵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发动侵朝战争,后来陆续增兵达到三十万。当时的西方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殖民先驱尽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统治,但其举国兵力不过数万,连雄踞中东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人左右。在壬辰战争爆发的四年前在遥远的欧洲也爆发了英西大海战,尽管此战英国取胜,但并未获得彻底压倒西班牙的优势,此后直到1604年英国和西班牙围绕海上霸权展开了持续的争夺。按说英西海战持续的时间长于壬辰战争,可双方动用的船只总数还不及日本侵朝时一国动用的舰船数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时就已经有1540万人口,这一数字超过了欧洲任何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仅次于大明王朝的第二强国。尽管这一数字拿来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仍然显少,可也不至于成为村级械斗了吧?事实上这时日军的后勤动员能力已得到高度的提升:明王朝为应对抗倭援朝战争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当面对来自东北关外的八旗劲旅和明末变民时明军几乎已没多少经费足以支撑战争了,以致于不得不一再加征三饷,这么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进一步激化了民变。偌大的明王朝为支撑这场战争都几乎倾尽国库,那么作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理当更为困难才是,事实上到了战争后期日本也的确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不过作为一个弹丸小国能搞到战争经费支撑这样一场战争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事实上在战前明朝方面就已对日本方面的发展有相当的认识——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就说:“信长为人雄杰,多智略。此人智计叵测,十倍秀吉;假之数年,必为我大患!秀吉权略亚于信长,承其最胜之遗能,以威力智术驾驭人,遂复役属六十六洲之众”。徐光启用“必为我大患”来评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说明他并没有把日本人当做一般酋长来看,而是放到了战略层面,当做一个潜在劲敌来对待的。事实上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并未轻敌,而是充分进行了战备,而被明军所打败的这个对手也并不是什么软柿子,应该说战胜这个对手是足以令当时的中国军人自豪的。
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事实本就是如此。从微观看,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本来就是村长之间的械斗。让我来谈一谈一些另类看法:
一、日本战国的政治制度日本的大名豪族制度类似于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大地主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小地主。小地主才是日常争斗的主要参与者。木栅栏围起来便可以称为城的“村子”。(即使有些天下有名的坚城也不过是石头堆砌起来高度不足十米的垣)所以他们的战斗主要参与者就是“村长”。
二、日本合战的主要参与者日本战国合战的军事力量演变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前期的日本军队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武士(就是地主)+足轻(职业军人)+农兵(拿起锄头的农民),其中农兵占据了八成。日本战国前期开展都只能选择在农闲的冬夏两季。后期大名家族实力扩张,战争的频发,战争变成以武士+足轻的职业化。
三、日本战国的经济基础除了个别位置好,拥有区位优势,道路交通便利,拥有发达的商业的地方。大名所依靠都是从农民处收缴上来的年贡。而且,日本合战的发生也与农业活动有关系。大大名为了政治地位,小大名为了土地,地方豪族甚至仅仅为了充足水源或者一口粮食。所以,我认为日本战国的本质就是村民打架。
结语我们必须承认日本战国的合战确实是以村民间的械斗为主。
你是否还能想到什么特别的原因,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因为无知呀,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日本战国时代前中期人数少”,这些都是村战导致的谬论。
实际上吧,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口大约在一千多万左右。就拿中国的三国时代做对比吧,领土面积不过是三国十几分之一都不到的日本,人口却能达到中国的二、三分之一的程度(按照有的人的观点,三国时代中国人口才一千万不到,那更少)。
因为人口密度大的关系,日本往往能在战场上动员起很庞大的军队,再加上国家领土小,军队出征距离近,后勤压力也小得多。
拿万历朝鲜战争做对比就好了,当时明朝最多派遣入朝的人也就十多万人,第一次甚至只有四万多人。这是因为明朝拿不出更多军队吗?明显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后勤问题。军队出征在外,后勤压力太大,打仗不光光是出人就可以的,武器、防具、粮草还有鞋、衣服、照明工具等等这些消耗品都得计算在内。
所以,日本战国时代大多数战争的规模其实都不小。
另外,战国时代前中期正是守护大名割据的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家族都坐拥数国领地,规模也不会太小。
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就是农村械斗?
1467-1615年,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应仁之乱到安土桃山时代,天皇继续做内廷傀儡,幕府失势,地方诸侯争霸,强者此起彼伏,如走马观花般,因此被称为战国时代。后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德川家康通过关原合战,打败西路军,显赫一时的丰臣家被消灭,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筑城江户,取得正统与认可,朝廷赐封号东照大权现,建立了德川幕府,宣告群雄逐鹿的时代结束。日本的地形山地丘陵多,五畿七道六十六国,各个诸侯国面积都不大,俸禄从近畿300万石到几十万石不等,因此地方武装彼此混战的规模也都有限,有的还是部落宗族间的争斗,山城林立,因此被戏称为农民械斗。
大概从镰仓幕府末期开始,朝廷的权威就是摆设了,各地一盘散沙,领地托管制度也加剧了这种局面。当然,动荡的战国时代总有相对强大的力量,彼此之间同盟与协约很多。
其实,在德川家康之前,丰臣秀吉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镇抚各地大名,已经初步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宗法制度的没落,导致天皇、朝臣、守护大名、家臣、乡民之间的主从信赖关系极为淡薄。名义上的天皇和大将军地位岌岌可危,守护大名地位如履薄冰。
各路基层大名纷纷以下克上,天下布武,觊觎神器,传统土豪与新兴地主之间的矛盾也愈发严重,殿上人形同虚设,比如上杉谦信、织田信秀、斋藤道三等人。
八幡原之战象征着战国时代参与者的高潮。征战不自朝廷,就是所谓的无义战,京畿控制者多次变迁。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曾经就是最强者之一。各地的豪强都试图上洛,炫耀正统。1573年,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流放后,室町幕府结束。战国枭雄此起彼伏,包括了斋藤道三、北条早云、松永久秀、毛利元就、北条氏康、伊达政宗、岛津义久、长宗我部元亲、真田幸村等人,都在所处时代算作地方豪强,一代翘楚。
桶狭间击破今川义元的大军,织田信长名震日本。而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又开始崛起,继承了织田安土桃山的遗产。后来,侍奉信长的丰臣秀吉、信长早期同盟者德川家康等人陆续登上舞台。日本原有的兵制是兵农合一,因此士兵大多也是农民。而颇有智慧的织田信长,建立了精锐的雇佣军,虽然规模不大,战斗力却很强,提高专业性,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
应仁大乱东军大约12万,西军大约10万。在战国中后期,兵力数字都有超过10万以上的。故而,农村械斗,乌合之众是很不准确的。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