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在汉末群雄逐鹿、三国尚未成形的岁月里,唯有一人敢于悍然称帝,那就是同样出身于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术。(当然,学术界对于其仅仅是僣号,还是真的称帝,目前恪于史料所限,还存在着争议)。

袁术,字公路,是当时雄踞河北的袁绍的从兄弟(《三国志》)。袁术自称成国天子,号仲家的时间,是公元197年,促使其称帝的原因,一般将之归结为袁术于那时获得了传国玉玺,以为天命归己。加之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将袁术刻画出了一个贪财好货的小人模式,故袁术称帝在一般人心目中就是典型的利令智昏下的狂妄、愚蠢所为,历史上的袁术称帝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可以说,公元197年的袁术无论在据有的地盘、拥有的军事实力、还是个人声望都趋于巅峰。当时的袁术集团,虽然北上兖州的战略失败,被迫放弃了早先的南阳及荆州北部一带,但却在东南方向大有收获,尤其在派出孙贲、吴景、孙策等将攻取江东后,袁术掌握的地盘北起下邳、广陵、南到豫章、西接荆州、东达会稽,面积广大而富庶,(三州十一郡之广)。在当时,无论从地盘面积大小、还是军事和经济实力,都是群雄中首屈一指的。连盘踞徐州的吕布、白波帅杨奉、韩暹等也远来投奔。。。。

再看看当时对袁术威胁最大的曹操和袁绍,在公元197年的处境是怎样的呢?曹操刚刚在宛城惨败于张绣,子、侄皆亡于乱军之中,军事威望顿挫,甚至威胁到他刚刚得以控制的中央政府的稳定。袁绍依然纠结在与公孙瓒的长期战争之中,尤其在一年前镇压部下东郡太守臧洪独立事件中,大伤元气。。。。所以,无论是“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还是兵多将广的袁绍,在197年都没有向袁术集团大举用兵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袁术称帝远远不是仅仅因为获得了“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更是因为他确实拥有了相当强大的自身实力,而且还选择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时机,公元197年的称帝这一政治冒险或者叫尝试,是经过了袁术集团精心的策划和判断,绝不是什么贪念蠢动。

当然,从历史进程来看,袁术及其谋士们还是低估了率先称帝的政治风险,此后周边政治势力群起攻之,内部以孙策为首的孙氏集团乘机以此为借口独立割据,貌似强大的政治蓝图在短短时间内一蹶不振矣。

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袁术确实是最先有实力,但称帝却是最愚蠢的。

当袁术官至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时,袁绍是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卫成司合),而曹操是典军校尉(相当于禁卫军将领)。

袁术与袁绍及曹操三人差不多是同时起兵,袁绍在翼州,曹操在衮州,袁术在南阳及淮南。

袁绍、袁术两兄弟之所以能扯旗振臂高呼,是因为其显赫的世族家世,再加上袁绍、袁术确实有些才能,在起事之初迅速站稳脚跟。

反观曹操,只能靠着一帮曹氏夏侯氏宗亲及祖上的钱财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下来,可见在汉末出身确实很重要。

袁术除了自身能力外,其手下的孙坚为袁术扩大地盘立下不少功能,孙坚可是员骁将,是唯一击败董卓的人,十八路诸侯包括曹操都没打败董卓。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继续为袁术卖命,至袁术称帝前,袁术的地盘超过9个郡,包括扬州6郡(会稽郡、广陵郡、吴郡、庐江郡、丹阳郡、九江郡)和豫州的汝南郡、沛国部分,及徐州的下邳郡部分。

而当时的袁绍还在翼州和公孙瓒对峙,曹操在衮州四处征战。

袁术、袁绍和曹操三人的政治能力在对皇帝的处理方法上明显不同,袁术是想自立为帝,袁绍是想另立一帝,而曹操是拥护现(献)帝。无疑曹操的政治眼光高于袁绍和袁术,曹操在取大半个天下都不敢称帝,结果袁术敢。

公元197年,袁术称帝。称帝直接导致人心离散,两汉己经四百多年,而且深入人心,擅行自立简直是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政治错误,名声不振,导致迅速败亡。

首先是人心背向,天时不利;其次是孙策叛变自立,人和不利;最后是淮南大旱,颗粒无收,地利不利。

然后袁术众叛亲离,死于投靠袁绍的路上。

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记得“三国杀”里有一句特别有意思的配音,关于袁术的,叫:“玉玺在手,天下我有。”,十分搞笑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袁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骄狂自大,爱慕虚荣。然不巧的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汉末群雄中唯一一个敢擅自僭号天子的人!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袁术勇气,竟能让他无视群臣劝阻,执意称帝呢?那便是“实力”!

我想在大多数朋友印象中,袁术好像并不强一样啊,其实有这样的错觉也很正常。袁术虽作为汉末极其重要的一位军阀,但却受到历代史家的忽视,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袁术在僣号之前是汉末最强军阀,但这一点却是个事实。他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强的实力呢?那么袁术称帝时到底有多强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强大的家族背景

说到袁绍,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四世三公”,袁家在汉末的影响想必不用多说,但有一点我们可能都忽视了。其实当时袁术才是当时袁家真正的“掌门人”,而非袁绍!袁绍和袁术都是司空袁逢之子,虽然袁绍长于袁术,但袁术是嫡出而袁绍只是袁逢的婢女所生,后袁绍又被过继给了袁逢之兄袁成(袁成的地位远不如袁逢),所以当时袁术的身份是远高于袁绍的,袁术初为虎贲中郎将时,袁绍不过司隶校尉,董卓入京后,袁术进位后将军,袁绍更是相差甚远。

称霸淮南,冠绝群雄

袁术最初是占据了荆北南阳和豫州地区,后被袁绍和曹操联军击败,才割据淮南的。话说二袁兄弟因何反目呢?说起这件事倒又与称帝挂钩了,时袁绍想拥立汉宗室刘虞为帝,希望袁术能支持,而袁术素有称帝野心,于是不同意,两人因此结怨。后袁绍趁豫州刺史孙坚进攻董卓未归之际,以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夺取袁术的地盘(时孙坚为袁术手下),两人彻底反目。后袁术联合徐州陶谦以及北方的公孙瓒和袁绍联合的曹操,刘表形成了两股敌对势力,最终以袁术一方落败,手下孙坚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击杀,袁术只得带着余众逃往了扬州。有道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袁术与袁绍的这次较量以袁术失败告终,却也意外的成就了袁术。

袁术在落败后将目光转向了东南这一块广阔富庶且势力薄弱的地区,在占据九江郡后,便自领了扬州刺史,后袁术以淮河两岸为根基,捭阖纵横,巧施谋略,开始布局江东,徐州,相继击败周昕、刘繇、王朗等人,疆域迅速扩张,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了汉末诸侯中最强的一个。

话说在袁术称帝前,他到底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看看袁术当时的疆域和兵力便清楚他为何敢称帝了。

到197年初,袁术的疆域,北抵陈,沛;东临下邳,广陵;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横跨扬、豫、徐三州,坐拥十一郡!

尽管袁术的疆域在当时并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富庶的。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两个地方,而当时这两地都在袁术掌控,掌控了如此多的民众,可想而知当时袁术手下的军队是何其之多。据史料记载,当时袁术可调动的军队就达十多万,而当年官渡之战,袁曹双方的总兵力也不过这么多罢了!

故袁术当时执意要称帝,其实也不是他一时脑子发热,一来称帝是他素有的志向,二来他当时的实力确实是诸侯中最强的。

迅速没落

也许袁术本人也万万没想到称帝竟会让自己迅速没落,数年的辛苦经营都随之东流!

袁术称帝的行为备受各路诸侯的指责,瞬间成了众矢之的。特别是孙策的反叛,对于袁术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多朋友一直认为孙坚,孙策是独立的一路诸侯,其实不然,孙氏一直是袁术的部下,当时孙策的舅舅吴景,堂兄弟孙贲等人皆是袁术手下大将)

加之袁术称帝那年,江淮地区恰好碰上灾荒,然袁术不恤民生,反而奢侈荒淫,横征暴敛,最终众叛亲离,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于199年穷途末路之际,吐血身亡!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袁术称帝时期的实力天下第一

自董卓以来,天下大乱,攻杀朝廷委派的郡守、刺史就成了家常便饭。孙坚当年讨伐董卓,从长沙郡起兵,就先后攻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时天下群雄,“袁术系”可以说是一大派系,实力雄厚。袁术四处攻城略地,实际控制一郡以后,就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朝廷表奏自己袁术系的故旧为太守,替自己统治。如果朝廷不同意,干脆就自己任命为太守。所以,当时很多州都出现了多个刺史,很多郡出现了多个太守。他们有的是袁绍表奏的,有的是袁术表奏的,有的是朝廷任命的。巅峰时期的袁术系确实是天下最强的势力,比如孙策就是最强的袁术系将领。在与袁术决裂之前,打下的江东六郡其实都是替袁术打下的地盘,这也是袁术后来膨胀自立为帝的原因。

袁术本来的基本盘是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南阳郡虽说只是一个郡,确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大郡,占据这个郡放在别的地方相当于占据了1/3州。除了南阳郡,还有豫州的一部分。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从长沙郡起兵,却打一道丢一道,连长沙郡都丢了,只能投奔袁术,成了袁术系将领,袁术让他担任豫州刺史,替自己统治豫州一部分。但是此时,袁术北面面对袁绍,南面有刘表,西面是李傕、郭汜,袁术夹在其中十分难受,结果孙坚又在替袁术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战死了。于是袁术执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放弃三面受敌的南阳,率军队不要根据地了,直接进入豫州同曹操争地盘。当时的曹操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门户,而是袁绍系将领。可以说,当时的天下,是袁绍、袁术二兄弟相争的。结果,袁术战败了。

争夺豫州失败后,袁术直接掉头奔向东南。当时的东南地区并没有太强的势力,袁术占据寿春淮南之地,转而攻略江南的扬州。在攻打扬州过程中,孙坚之子孙策已经投靠袁术,成为了袁术系将领。孙策鞍前马后,出力颇多。但也埋下了日后孙策脱离袁术的种子。拿下九江郡后,起初,袁术许诺表孙策为九江太守,结果用了丹杨人陈纪。攻打庐江郡陆康时,袁术对孙策说:“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结果攻下庐江,袁术任命其故吏刘勋为太守,孙策大为失望,于是有了脱离袁术的想法。当时,朝廷任命宗室刘繇为扬州刺史,扬州旧治所在寿春,但是已经被袁术占据。袁术故技重施,自命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与刘繇争夺扬州。孙策舅舅吴景当时是袁术的督军中郎将,与孙策堂兄孙贲一起领兵攻略扬州,结果连年不克。孙策于是主动请缨,帮助吴景平定了江东。此时名义上,孙策攻下的江东都是袁术系的地盘。

眼见孙策拿下江东,此时袁术手中完全掌握的就大概7-8个郡的地盘,于是自称徐州伯,开始准备北上图谋徐州牧陶谦的地盘。此时,陶谦死了,刘备新官上任。袁术于是入侵徐州,占据广陵郡和下邳郡部分地区。此时袁术系达到巅峰,地跨扬州、豫州、徐州三州十一郡,为天下第一大势力。

此时的袁绍和曹操分家,曹操刚刚迎接汉献帝,在兖州和豫州的地盘十分不稳固,而且要屯田来解决温饱。袁绍在河北大地上和黑山张燕、幽州公孙瓒纠缠不清、分身乏术。这样的形式下,让袁术有着充足的称帝本钱。于是袁术才会自称“仲家”。至于这个“仲家”是不是称帝,还有争议,但普遍认为袁术确实僭越了。

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诸侯来说,其实袁术的名望和实力曾经最强。

袁术本来就是四世三公袁家的嫡传,哥哥袁绍是庶出,按照汉代礼法是不能继承家业的。

换句话说,袁术是当时全国最强大的官二代,单单家族的朋友、部下、同僚就占据了中国大半个官场。

所以,袁术开始的实力非常强,占据了中原大片富饶地区,兵精粮足,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军阀。

客观来说,以袁术的实力,他确实有称帝的资本。

超级大傻帽官富二代:三国大草包系列之袁术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自大无知的官富二代——袁术

客观来说,袁术并非是个小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早期资本最雄厚,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他出生自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袁家,又是嫡出之子,早年就被举孝廉,并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等高级职位。

董卓乱京以后,袁术占据了极为富庶的南阳郡,并参与了浩浩荡荡的讨董勤王行动,为十多路诸侯中的一路。

然而,在其后的群雄割据乱世中,袁术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在众多重大事情的判断与决策上一再失误,更逆大势而行孤身称帝,最终在外敌的联手打击和内部的分裂背叛中惨败身亡。

大家可能并不是太清楚,“四世三公”这个家庭背景意味着什么,所谓的三公在当时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是全国最高的三个职务,由皇帝亲自任命并直接领导,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袁家在东汉时期,连续四代都有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也就是说袁术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到他父亲共四世,都是高官厚禄……这要放到现在,可就是标准红色大家庭,袁术可谓是一生下来就根正苗红,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反观他同父异母的长兄袁绍,由于是家中小妾所生(庶出),在家里地位颇见低微,远远比不上袁术。

少年时期的袁术在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从有限的史料中还是能看出他年纪轻轻就颇具侠义风范,在家里行事得体,熟知忠孝礼仪。

在外则经常与其他富二代少爷们一道喝酒畅玩,从事田猎赛马等贵族运动。在家族的庇荫下,袁术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没用多少时间便从地方官吏晋升为了朝廷大员。如果不出意外,亨通的官运会一直持续下去,袁术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走到三公的位置上,只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根基,何进大权独揽,宦官干涉朝政,两方面政治激斗,再次加深了朝廷的危机。等到董卓进京,又是“换皇帝”又是搞“政治改革”,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稍微有点背景的人都得另谋出路了。

袁术申请外调至南阳郡,看得出他还是很有眼光的,一来这里远离东汉朝廷政治中心,可以避开派系斗争;二来这里人口密集钱多粮足,适合作为根据地以便将来起事。

南阳和汝南是东汉最大的两个郡,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一个第一一个第二。袁术这两个郡的实力比两个州都强。

再加上粮草充足的淮南,以及长期染指的荆州,袁术可以说要兵马有兵马,要粮草有粮草,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第一军阀。

应该说,袁术这时候的形势是全天下最好的,外有袁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名声威望,内有治地的富裕,钱粮兵源都不缺。此外,还有能征善战的孙坚父子为他作为军事先锋,不断攻城拔寨,扩大统治地盘。若能依次为基础,勤勤恳恳,励精图治,袁术完全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资”,就算是争天下不济,守土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袁术一开始也做得很好,他充分信任孙坚,放手让其指挥,并在袁绍试图偷袭豫州的时候,出兵为孙坚保住了根据地。

这一阵子是袁术最得意的时候,和孙坚的合作也正处于蜜月期,两大集团强弱互补,联手起来简直无敌于天下。但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三国形势的慢慢发展,袁术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袁术先是对孙坚起了疑心,担心他的军功越来越大会盖过自己的风头,于是开始明里暗里削孙坚的兵权,并扣住粮饷不发。尤其是当孙坚不幸死在荆州黄祖暗箭之下以后,袁术对其儿子孙策越来越不待见,各方面的打压,大有将孙家军解散的趋势。

然后,袁术又做起了皇帝梦,他认为汉室已经衰微,刘氏气数已尽,而自己作为天下第一豪门袁氏大家族的家长,理所应当建立新朝,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于是,袁术开始在自己的领地里大兴土木,改组行政机构,增设三公九卿,为称帝作准备。精明而又不甘于人下的孙策瞅准了这个机会,用之前偶然得来的传国玉玺,换取了自己的独立,率领几千人马取江东去了。

其后的事情,就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差不多了,袁术称帝国号“大成”,年号“仲业”。而此举非但没能赢取到民心,反而是将袁家四世三公建立起来的威望践踏而尽,还将自己塑造成了树大招风的众矢之的。以往相互之间恶战不休的众诸侯们一下子尽弃前嫌,联合起来发动了类似当年“讨董战争”一样的“讨袁战争”。

曹操,孙策,吕布,刘表,哪一个是好打发的主?现在联手一道多路进攻,袁术军事实力再强也根本挡不住。更严重的是,之前在南阳的横征暴敛早已经激起了民愤,原有的忠心部下也离心离德。军事上一败再败,手下人一再叛变,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反复地折腾,袁术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帝号,北上投靠自己的大兄袁绍,希望能看在一家人的份上收留他。

然而,在行军的路上又被“汉室宗亲”刘备率军截住,粮草耗尽进退不得,想喝点蜂蜜水解渴的简单愿望都实现不了。在哀叹了一句“袁术何至于此”过后,这位“大成仲业皇帝”便大吐呕血,就这样在一张行军床上凄惨身亡……

拥有如此牛逼的家族身世,坐享南阳这么一副厚实家当,却没过得几年便彻底玩完。袁术自己败亡也就算了,还搞得治下之地民不聊生人口减半,原本富甲天下的南阳郡在他的腐朽统治下变成了人间地狱。

尤其是在称帝过后,袁术大搞建设修建皇宫城楼,城南城北都筑起祭坛,生活也奢侈荒淫,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数百之数,罗绮丽装遍地都是,精美食品应有尽有……这些荣华富贵的代价就是,江淮一代老百姓大片饿死,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其实,袁术只是犯了所有富二代和官二代都几乎会犯的通病,强大的家世带来了从小的养尊处优和一帆风顺,少了应有的挫折和磨砺。

而且天生就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的家族恩泽天下,自己就是当皇帝的料,只要称了帝就会四海归心,一统天下……想当皇帝的想法没错,人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关键是你得有那能耐,所谓的四海归心也是建立在你文功武略之上,而非是你的祖先有威望就行。

事实证明,袁术的能力和他的兄长袁绍比都差远了,袁绍好歹还能打败公孙瓒尽收北方四州,只是败在曹操这样的超级对手手里。而袁术呢?能力可能连袁绍手下一个部将都比不了,叫他当个诸侯都是超出能力范围了,却偏偏还做起了皇帝梦,也就怪不得灭亡了还没人同情。

或许,还是罗贯中送他的两句诗最为贴切: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

PS:在三国类影视作品和三国题材的游戏中,袁术的外表形象往往都被刻画地比较阴暗猥琐。其实,有关袁术外表的描写史料上几乎没有记载,倒是袁绍的外表记载颇多,诸如:身长伟岸,行步有威,有英雄之表等……个人觉得,真实的袁术应该属于那种外表相对普通的人,虽然不算丑陋,但无论身高颜值都不如他哥,这恐怕也是他的一个劣势所在,毕竟在古代,那也是个看脸的社会……

三国时期,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因为袁术占领的淮南地区没有经过战乱。地盘大兵力,粮食充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