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回来了94人,但还有26人没回来。
这没回来的26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3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9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14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94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赴美的目的--军事的西方化
当时选拔留美幼童的背景是李鸿章们看到西方工业革命的优势,尤其是武器、轮船等工业化设备,相比清朝的自给自足的土枪土炮,提升军事装备的工业化是中体西用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会选择军事?
因为不影响中体西用,正如抨击留美事业的人讲: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再技艺。
当时学习西方,只能在器物上,而不能是文化,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费用巨大在美留学事务局每年预算是6万亮白银,20年就是120万两。
南辕北辙的现实留美幼童在美期间,进入美国大学,但很少进入军事院校。反而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对朝廷来讲是浪费。
而且剪辫子,和洋人谈恋爱,背叛文化。
召回与逃跑当时有几个在召回之际逃跑,留在美国,如容揆等。
有的在美国病逝,谭耀勋等。
没有回来的基本是这2种情况。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清朝统治末期,拉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让国家支离破碎,遭世人怨恨。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末政府最正确的一次投资了吧。
清末为何派遣120名幼童赴美?自鸦片争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喷涌而出。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犹如洪水势不可挡,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跃跃欲试。
国内改革思想蠢蠢欲动,清政府对西方思想恨之入骨,却为何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呢?
国内形式变化严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战屡败,西方列强算是把清政府打到泥土里,天朝上国不复存在。列强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国权,民心涣散。
清政府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农民起义,外国侵略,清朝国力日渐衰微。而朝廷大臣也有忧患意识,不再是一味排斥而是主张学习。虽然开始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也得到不少人的拥戴。
慈禧虽不愿意改革,但大势所趋,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倡“中体西用”,“富国”、“强国”等主张对巩固清朝、聚集民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况且洋务派支持派遣幼童赴美学习,以此培养高人才质量,加强与西方列强沟通,了解西方文化,为以后与西方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慈禧也深知当初和西方列强谈判困难重重,许多条约都是洋文,翻译受到极大干扰,受到了许多欺诈,吃了哑巴亏。
为了保大清王朝根基,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慈禧想不支持都难。
面对外辱内忧的双重压力,1872 年清朝同意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赴美留学幼童后来情况如何?但在选学生时也是困难重重,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只好将目标锁定在12~16岁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中。而且这些学生要求资质要高,又具有先进思想与爱国意识,才能担当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
于是最终敲定第一批为120名天才少年,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这些幼童在异国他乡任重而道远,不负国人希望,学有所成。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他们,利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并且迅速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美国教室对他们也是称赞不绝。
在艰苦奋斗多年后,他们也大都考上了大学,受着高等教育,畅游知识的海洋。
其实 120名学生是分批送去美国的,计划每批在美国学习15年,按时间算全部召回得等到1890年。但却在1881年全部召回,而94名学生也相继回国。
面对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条件对比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大部分却为何仍然选择回国呢?
随着国内支持留学生的大臣相继去世,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有些提前召回,而有些继续留学。
时间越久,清政府越觉得有些学生在西方学习文化知识已经学到出格。
剪辫子、穿西装这些穿着打扮已经“侵入”他们的生活,更何况他们有些信仰基督教、学习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已经侵入他们忠君的封建思想,极其危险,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强行召回。
这些学生本来就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国外都是清政府拿钱负责他们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而今清政府不再支持他们留学,也就断了经济来源,迫于无奈也不得不回国。
这些被召回的学生中自然有强烈爱国意识之人,国若有所求,他们必有所报。国家被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国运义不容辞。
而剩下的26人有些是不愿回国,毕竟那时国内外经济对比差距太大。有些则是因病死于他乡,自然回不来。
赴美留学的代表性幼童94名学生背负着民族希望而去,又带着报国之心回来,那么回国后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简略说一下几位:
①梁如浩
梁如浩回国后则被分配到海关,后来担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对我国铁路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后退居天津,1941年逝世。
②唐绍仪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绍仪回国后也被分配于海关,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曾担任袁世凯秘书,又任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
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混乱,暗杀事件屡见不鲜,唐绍仪也逃不过被暗杀这一劫,于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③梁敦彦
梁敦彦,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者,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又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为我国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传谏、蔡绍基、黄开甲、吴应科、曹家祥、吴仲贤、钱文魁等人在对我国铁路建设、外交建设、煤炭行业开发、船舶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末期清政府虽腐败无能,这笔投资虽也未进行到底,但为我国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建设人才,打破了外国伸手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计划。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1863年,曾国藩府邸迎来了一位来自于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他叫容闳。
容闳这人大有来头,他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学生(非官派),由一位传教士带到美国。留美期间,容闳考上了著名的耶鲁大学,成为了第一个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有意振兴国家的容闳就回到了中国,可因没有背景,再加上此时清政府还是很抵触外国技术,所以容闳未能发挥所常,只是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大多是担任文员、翻译。
而在此期间,容闳见清政府不接纳他,曾去见过太平天国的摄政大臣洪仁轩,并向他提出了7点建议,如训练新式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民主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时太平天国已是自身难保,所以容闳的建议虽被接受,但却很难实施。
于是,失望的容闳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职,离开了南京,并来到了安庆。在这里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权势的汉臣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国藩的幕僚。而在曾国藩处,容闳相继实现了他曾经为太平天国所设想的主张,比如协助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又比如在曾国藩的帮助下,他开设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校。
1870年,容闳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提出由官方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容闳言:“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他认为只要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学成后报效国家,这样中国就能壮大,就能一跃从老大帝国变成少年新中国。
而后,曾国藩采纳了容闳的建议。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合李鸿章联名上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请求慈禧同意以官方的名义,派遣学童到美国留学。不久,慈禧批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建议,决定派遣中国学童前往美国求学,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学习时间为15年。
1872年8月11日,在准备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后,清廷终于派出第一批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3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他们由上海出发,从旧金山登陆,然后乘火车前往新英格兰地区,在这里他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涯,日后在第一批幼童中出现了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朝外务尚书梁敦彦等知名人士。
之后截止到1875年,清政府又相继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90名幼童前往美国求学,在三批中相继出现了海军元帅蔡廷干、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多位知名人士。
当然,四批留美幼童本来是要完成15年学业方会回国的,只是在1881年,或有了变化。因这些幼童都是在十一二岁的年龄被送往美国的,此时他们的思想并未被清朝的条条框框给限制住,所以到了美国后,他们开始彻底的放飞自己,他们一股脑的接受了美国最为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点确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清政府送他们出国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知识,然后为清朝效力的,而不是让他们学成后来反对清朝的。所以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决定召回所有留美幼童,自此持续近10年的官派幼童前往美国事件宣告结束。
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881年,清政府派出的120位幼童中,有50余位学童相继进入到美国的大学中学习,其中22位进入耶鲁大学,8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位进入哈佛大学。可以说这一批赴美幼童都充分发挥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们克服了重重的阻碍,最终大部分都成为了当时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并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国内后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事业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事业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7人;从事海军事业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同时为国捐躯者6人,包括广丙舰都司黄祖莲、济远舰大副沈寿昌、致远舰帮带陈金揆、薛有福、扬武舰见习军官黄季良、邝永钟等。
当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时,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间不守纪律被遣返的,及17位执意不归及病故的。
当然,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诏令回国的幼童,在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厚待。他们在回国后,一到达上海就被清政府给集体关到一个学堂里,据一些亲历者回忆:“只有睡觉,似乎让死亡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后经过数天的“关押”,他们终于等来了清政府官员,而后那个官员将他们随意的分配,如学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广州教英语。
不过虽然此时清政府不厚待他们,但是凭借着他们个人的努力和才能,他们都成为各行各业最为顶尖的人才,为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这120名留美幼童中,只有50多人进入大学学习,而真正毕业的仅有两人。原定十五年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止,然而这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且被寄予厚望的半成品,依然还是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幼童赴美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随后晚清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也被称为洋务运动。既然要以西方装备和科技来挽救大清,那么人才的培养就迫在眉睫。
鸦片战争结束四年后,美国传教士布朗从大清带走了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其中黄宽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容闳获得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容闳也因此被人们公认为是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
容闳回国后,向推动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和李鸿章讲述了留美经历,建议让朝廷挑选幼童公派出国留学。最终在曾、李二人的联名请求下,这个计划终被清廷批准。由于当时社会比较保守,许多达官贵人都不愿将孩子送去留学。
容闳等人负责的招生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最终只好在普通家庭中完成了招生任务。赴美幼童共有120人,从1872年到1875年,共分四批赴美,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0岁,平均年龄仅有12岁。
幼童们大部分来自南方,其中广东84人、江苏21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东1人。这些幼童在美国被安置在54户居民家,身着长衫马褂的幼童们很快适应了美国生活,棒球、足球也成为他们的挚爱。
赴美幼童被召回的原因赴美幼童学习的数学、生物、机械、土木工程等科目,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式教育的潜移默化,幼童们开始反感八股文,并极力反对下跪叩头等封建礼节,有的还甚至剪掉辫子,用假发辫来应付。
而清廷的想法是,让这些幼童在政治和思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学到先进技术,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不太现实的想法。有些幼童不单是剪辫子,他们还接受美国宗教文化。这些都是清廷所不能容忍的,国内舆论一时哗然。
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向总理衙门上奏,极力鼓动撤回留美学生。在压力之下,李鸿章也加入了否定留学生的队伍。1881年,清廷下令将这些留美幼童们分三批召回。他们回国后尽管受到士大夫的排斥,但还是有多人成就非凡。
比如曾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唐绍仪,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还有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都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这些幼童曾以惊人的毅力在美国创造了许多奇迹,格兰特、马克吐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
他们被迫回国后,被分散洋务派开创的各种重要部门工作,后来成就了一大批的电报专家、外交家、铁路建筑师、大学校长等。幼童在美学习的不仅是科技,还有其各种开放的思想和制度,而后者显然是清廷不想要的。
赴美幼童为何只回来了94人?赴美幼童最终被召回94人,有26人没有回来。没有回来的这些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因病在美国早逝而没能回来;第二类是因不守纪律而被提前终止学业遣返回国的;第三类是因抗拒清廷召回命令而不愿回国的。
第一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由于长途跋涉,再加上严重的水土不服等原因,有一部分就在美国过早病逝。还有一个名叫潘铭钟的学生是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的,他在十五岁就考上了大学,可惜只学习了一年便早逝了。
第二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由于不守纪律而被提前终止学业遣返回国的,还有九人是没有通过考察组的定期考核而提前回国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末尾淘汰制。
第三类没有回来的幼童,主要是一些拒绝召回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早已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而且是付出相当的艰辛才进入大学,他们不甘心就此失去学业。他们在新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促使下,拒绝被召回。
当时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的幼童有五十多人,其中耶鲁大学22人,麻省理工学院8人,哥伦比亚大学3人,哈佛大学1人。然而耶鲁大学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
这些留美幼童后来被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像詹天佑、吴仰曾、蔡绍基、唐国安、唐绍仪、梁敦彦等人,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美幼童名单附后: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从1872年到1875年,当时的清朝选择派遣10到16岁的幼童共120人前往美国留学,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原本计划留学15年,但因为各种原因,留学计划在9年后撤销,以失败告终,而最后120人,回来了94人。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的提议,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上书请求进行“留学教育计划”,按照计划,清朝派遣12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科技、工程等洋务亟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择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开始每年派遣30人,到1875年完成,年限15年,经费全部由朝廷支出。
这样的条件放在今天,应该很多人都会挤破头去争取,但是在当年,绝大多数人都对于出国留学非常害怕,觉得极其危险,那时的清朝依旧把美国视作蛮荒不开化之地,更何况是要把十多岁的孩子送出国,一送就是15年。正因为大多数的家庭都很难接受,因此容闳费尽心思,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好不容易勉强凑够了留学生的人数,大多来自东南沿海。
与胆战心惊的家长们完全不同,这些留学幼童刚开始还是非常兴奋的,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抵达美国以后,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就是语言问题,这些没有经过英语训练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美国人交流。为了更好学习语言,这些幼童被分散安排到了当地的美国家庭之中,风俗的迥异,时常让这些孩子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清廷明文禁止这些幼童改奉上帝,因此自然破坏了他们与寄宿家庭主人的感情,而且西餐他们也吃不习惯,刚来的清朝幼童们经常因为打扮的问题,受到周围人异样目光,而为了尽快进行学习,幼童们需要相当刻苦的学习。如此一来,清朝首批留美幼童到了美国之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枯燥而且缺乏自由的留学生活。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聪敏好学又肯刻苦的中国孩子,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而且普遍成绩非常优秀,英语水平也迅速提高到了能够与当地人畅顺交流的程度,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留美幼童,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原本清朝留学生们的困惑与不适应感,逐渐消失,在当地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一切都步入正轨。
可与此同时,清朝方面却出了问题,当初清朝派遣留美幼童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传统文化与各方面制度的前提下,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然而这些留美幼童在美国却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与思维,愈发美国化。渐渐地,留美幼童进入教堂、甚至还剪掉辫子,拒绝清朝服装,一系列“倒戈行为”让清朝越来越害怕。
经过清廷内部的一番争论争斗,最终1881年,清朝还是决定将所有留美幼童撤回,实际上这些幼童,原本再过四五年,就能进入大学,眼看着果实即将成熟,却被硬生生打掉了。
最终,120名留美幼童中回来了94人,剩下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病故在了美国
留美幼童初来乍到,因为水土不服还有学业压力实在太大等原因,病倒者不少,而那时的医疗条件仍旧有限,因此身体比较弱的早夭的也不是没有,天才少年潘铭瑞15岁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结果一年后就重病离世。
第二,提前被遣送回来
清朝为了这批留美幼童花费巨大,平均每人每年大约是六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原本清朝送留学生出去是为了洋务,如果留学生不务正业,必然浪费很多资源,因此清朝也会定期让监督考核,不合格的留学生会被提前遣送,及时止损。
第三,执意不回继续学业
清朝留美幼童普遍年纪比较小,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留美期间,对于原本清朝的那套产生了质疑,而对西方的文化愈发亲近,对清朝的落后极其不满,清朝要求幼童回国的时候,容揆等人就拒绝回国,而继续留在了美国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