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家里有至亲去世的时候,因为内心的伤感,自然是要大哭一场,这是感情的宣泄,然而却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并非故者的亲友,却在灵前哭得比谁都伤心,这就是职业哭灵人。

哭灵,其实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就是用哭来表达对故者的感情,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觉得哭得越大声越悲伤,就越能表示情感,因此很多人自己哭不出来,就请人来哭。

俗话说,百行孝为先,从古至今在东方的传统文化里,孝道都是极其重要的,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谁都要遵循孝道,谁要是不孝,那就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

孝,在许多时候是无声的,却也需要表达出来。

当父母、祖父母等亲人去世,后人们因为心中的悲痛,往往都要嚎啕大哭一场,表达内心难以言说的悲伤,这是非常正常的,人们觉得哭得越伤心,也越“孝顺”。

其实很多事情,本来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有钱人有地位的人那里,就逐渐变味,比如举行白事的时候,许多人觉得亲人生前的孝顺,外人难以见到,倒不如来一场身后的风光。

有些人觉得,一场风光体面的白事,更能让外人看到自己的孝顺,于是就有了各种S操作。

职业的哭灵人,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丧仪显得更加哀悼沉痛,更加悲伤,营造出一种极其哀伤的气氛。

哭灵人,可不是光哭而已,还要边哭边唱边说,一边哀嚎,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诉说着故者生前的生平、受过的辛苦之类,以及子孙对他们的爱与怀念。

在正常的乡村地区,这样哭灵的风俗都是由家中的后人执行的,并不奇怪。

然而在有些地方,如此表达对先人去世哀恸的事情,有很多也是外人代劳,而代劳者就是所谓的职业哭灵人,他们拿人钱财,替人哭灵。

哭灵人,他们如同演员一样,只不过他们表演的地方不是在戏台子上,而是在灵堂,虽然故者跟他们没有丝毫的感情关系,但他们却能哭得声泪俱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正所谓衣食父母,其实说起来,故者就是哭灵人的衣食父母,是他们生存的根源。

因为这些哭灵人的存在,会让很多的白事变得极其哀伤,氛围感十足,这让主人家觉得相当有面子,因为那种哀伤的氛围,才是他们需要的,是可以用来表达“孝顺”的证明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哭灵人是个相当晦气的群体,的确,谁也不喜欢从事这样工作的人,因此除了工作的时候,哭灵人在现实中,也是非常受排挤的,过去都是极其穷苦的人才做。

如今哭灵人并不多见,他们依旧被视作晦气,但他们的收入却相当高。

专业的哭灵人,他们受雇去哭灵,除了固定的报酬之外,经常还能拿到很大的额外酬谢,这算是一份白包,中原一带的哭灵人,年收入通常都在二三十万以上

哭灵并不违了什么法律,只不过对于哭灵还有请人哭灵的人,大多数人其实都没什么好感,通常看到了,也都是采取侧目、鄙夷的态度,因为觉得这实在是不像话。

对亲人的哀悼,是后人自己的事,就算只哭两声,那也是心意,实在不适合让外人代劳。

哭灵人本身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将这作为工作,而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请人哭灵的人,倘若真是自己哭不出来,也就算了,找人代劳并非为了表达哀伤,而是全了自己的面子。

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生不容易,生活更不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有人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凭手艺、拼技术吃饭,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就有一种专门哭灵的职业,根据地域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像在我们这里的哭灵人,重头戏是在起灵之前,这个时候就是那些职业的哭灵人上场的时间,大都是一些中年女性,身披重孝,跪俯在灵前,开始连哭带唱,都是一些戏曲里面的著名哭戏代表,哭声悲切,唱腔高亢,一场哭灵下来,是相当的累人的。

阿玉就是我们这里一位家喻户晓的职业哭灵人,说起进人入这个行业,阿玉也是有道不完的苦水,哭灵人都是和一些吹奏班子、乡戏班子一起搭伙,很多时候都是一家人和自己的亲戚朋友组合的,有的还是世代相传,阿玉的姥爷就是一位原来的班头,阿玉的老娘也是自小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后来出嫁就没有在参与戏班子的营生,后来阿玉长大之后,娘家的哥哥来说,戏班里不能没有哭灵的,阿玉的娘虽然也是不乐意阿玉去学这一行业,但由于家庭条件局限,和阿玉也自小就能说会唱,是一块唱戏的好材料,平时也常去舅舅的班子凑热闹,阿玉自己也是乐意去的,阿玉很自然的就走上了哭灵这一条路。

阿玉的儿子现在已经考上了大学,每年的开销是必不可少的,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捉襟见肘,阿玉对于哭灵这个差事,从原来的抵制,现在变得已经麻木,已经是一份很自然的工作,阿玉真的是把这个当做工作来做,对待不同的家庭,阿玉都是统一对待,哭的是声嘶力竭,一场半个多小时下来,阿玉累得会坐到哪里歇上好久,有人劝阿玉别干了,去找个别的工作去做,阿玉说除了干这个得心应手,自己这个年纪,能干点什么呢?虽然现在收入是提高了,但开销也比过去大多了,为了生活,为了开销,阿玉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农村这种哭灵的习俗,确实在很多地区都有,作为一种习俗被很多村民所接受,并不是说为什么要请人去哭灵,哪些孝子贤孙不能去哭灵吗,这不是不孝顺的举动吗?还真的不是这样理解的,习俗就是一种习惯的风俗,作为一种风俗习惯,东家办丧事请人哭灵,西家办丧事那必须也得请,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只要办丧事哪就必须有这么一出,话又说回来,这个哭灵的还要专门给钱的,对于额外的花销也被人觉得钱多要烧的,这也是一种习俗,不请不行,不请的话别人反而会说三道四,认为自己舍不得花钱,是不孝顺的做法。

农村的一些习俗,并不见得都是好的,但在大面积的氛围之下,很难有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只能够随大流,对于农村哭灵这种现象,你认为是应该不应该出现的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首先,我不赞同这种雇佣专业哭灵人的丧葬风俗,严格地讲,这也算不上一种风俗,因为只有有钱有势又没有真正的思亲观念的人,才会巧到花钱买人替自己哭丧。

亲人去世后,在世的亲人们为了表示不舍和思念,痛苦失声,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但人至痛时,有时候也许真的欲哭无泪,或者说哭不出声来,剩下的只是泣。

中国及至东南亚一些地区,形成一个儒家文化圈,这人汉语言文学圈自古重视礼俗,自周朝便形成了人生的一些基本礼仪,而葬礼哭丧的习俗,就是那一时期形成的。那时候的哭丧,就已经有了哭和唱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哭是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唱是诉说长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长辈去世的不舍之情。古人以为,越是气派的丧礼,越说明主人家的虔诚,所以,在许多老丧中,哭丧仪式会非常隆重,大的场面多达数次,特别是出殡之时,一路上摆路祭,哭的越响越好。

如果谁家出殡时孩子们没有哭出声音来,或者哭得声音不响,就会被人们笑话,视为不孝。而儒家文化是最重视考道的。所以,自古以来,有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表示自己至孝,便想出了请人替哭的巧法,而受人钱财专门哭丧的,都是穷人,也往往有一些是过去的说唱艺人或戏子,他们淋漓尽致的哭唱,往往声音响亮,声调悲切,容易感染人,所以,这种习俗就在有钱人家中流行开来。下面,晏子分享一点哭丧词,也让大家感受一下:

一柱香啊,升呀么升九天,大门挂纸钱,二门挂白幡,我爹你归天去呀,孩子们跪在下边,为给爹爹您去灾难,跪在灵前哭七天,哭呀么哭七天,哭到了头道关,头道关是望乡关,爹爹你回头望家园。爹爹你上了望乡台呀,回头望望家园,孩子们为你的死哭得泪涟涟。哭呀么哭七关,哭到那二道关,二道关是鬼门关,大鬼二鬼把爹拦,爹爹您快把买路钱撒呀,大鬼二鬼你莫为难啊,二鬼你捡了钱呐,放我爹爹过二关......五七三十五啊,七七四十九天,过完了七期烧百日啊,过完百日烧周年,爹爹呀,再要见你的面,只能在那梦里边......爹爹你走得早啊,撇下我们多么可怜!

应该说,雇佣专业哭丧的,一是有钱人家,二是喜丧的家庭,但是这种专业的哭丧,对于主人家来说,无疑是虚伪的。而对于专业哭丧的人来说,往往也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人各有各的活法,为人哭丧的人,往往是生活在下层的人,他们不得不替人家穿上孝衣孝帽,跪在毫不相干的人的灵前,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无奈。

新中国成立后,哭丧的习俗曾经销声匿迹,但是,随着有些人暴富后炫富需要或其他需要,这一习俗在个别地区一些富人或伪富人中又流行起来,有的甚至雇佣专业的戏班来表演,弄得全村老少来看热闹,哪里还有一点悲伤的意思呢?其实,儒家文化的本意并非如此,儒家讲究祭祀以诚,只有心诚才是真孝,现在新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厚养薄葬,那些封建的,愚昧的旧风俗,应该慢慢革除,代之以社会主义新风尚。大家说是不是呢?

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连哭灵都会成职业。我觉得这种习俗太荒谬,太会做作,只是花钱摆形式,也反映逝者后人的冷漠与虚伪。

如果你雇佣了哭灵的专业人,虽说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纰漏(因为哭灵的人都会头扎白布,遮住了脸),但是对于死者来说是一种不孝,甚至是一种侮辱。哭灵,是人去世后,在下葬前这段时间,子女及亲人在灵前痛哭,来人吊孝后要以痛哭的方式来答谢。去世之人有灵性,在下葬之前,还能听到儿女的呼唤,还能听到儿女对自己的牵挂和思念,还能听到儿女们念叨自己为他们操劳了一辈子……可是在逝者呆在人间的最后的一点时间,你雇佣哭灵的专业人来,用表演的方式为逝者送行,让逝者听不到也看不到亲人的哀思,听不到"看不到对自己的不舍。的确让人心酸,也实在是不合常理,不近人情,是对逝者的不尊不孝,甚至是一种侮辱。

对生者来说,哭灵是对亲人最后的守候,是对亲人牵挂和思念的最好的表达。要是雇佣了哭灵的人,人们会对你产生一种不孝不敬的想法,觉得你是一个生分的人,是一个只会做给别人看的、不重实际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说,你不亲自哭灵,逝者到了阴间,也会做梦找你。你不觉得愧疚吗?

另外,有从事哭灵的人,也要三思,你整天先活在这样的环境,心情会好吗?对你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不利。不要只为了利益不顾自己健康。始终哭灵不是好职业!做为儿女,老人活着时侯要好好孝顺,让父母享受到天伦之乐,这才是做儿女真正应该珍惜的。

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您好,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观点,我认为哭灵并非风俗传统,我觉得请人哭灵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大可不必。说小了那是制造氛围,说大点是对亡灵亵渎侮辱。

我之所以这么说,以我个人对哭灵的意义理解是,第一,哭灵初衷是指生者出自内心对逝者哀悼的悲痛表现,亲人或朋友从此生死永别杳无知音,来自内心哀思之情故而有哭灵,哭灵与法事道场不同之处在于,道场法事,是对逝者一种祝愿和祈祷,希望逝者安息,这是一种传统风俗和文化。而哭灵并非风俗习惯或地域文化,既然生者对逝者没有哀思之情,雇人表示,那又何必惺惺作态,铺张浪费呢?

第二方面,那就得提到当今社会的一种现像,那就是人们盲目攀比、歪曲事实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个职业或多或少和这两点有点关系,就说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吧,在世的时候,一般都和儿女各天一方,很少享受到儿女孝道,在死后,儿女为了拿个死人给自己挣面子的心态,雇佣大量哭灵人士,有的多到可以用接踵摩肩表示了,自己却在一边看着热闹过着“老板瘾”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最后会收获到一句谬赞“”这家儿女出息了”就为这句产生了很多地区专业哭灵人员。

作为个人看法,专业哭灵人员无存在意义,作为逝者的一个儿女或者亲人朋友,对逝者没有来自内心思念之情,而是用钱买来制造个假象,实在没有必要,利用逝者挣所谓的面子更不应该!说好听点是虚伪,说不好听点是没人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