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各国陆军的轻型坦克用途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轻型坦克的用处其实比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大。

因为轻型坦克的机动性强,可以轻松通过各种地形。

而且战争上绝大多数目标,以轻型坦克的火力已经足够对付。

至于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仍然以歼灭敌人坦克和消灭敌人坚固工事为目标。

抗战中,中国驻印军装备的众多坦克中,就是M3轻型坦克最好用。

日军也是如此,他们最嚣张的坦克都是轻型。

最初参战的为坦克第一营,它装备的全部是M3A3 斯图尔特轻型坦克,会战后期才增加了一个连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对于缅甸这种复杂的地形,轻型坦克尚且机动困难,中型坦克作战自然难度更大。

况且当时国军也没有中型坦克,所以整个滇缅会战基本都是轻型坦克在发挥威力。驻印军新一军新六军开始主要是打通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这条从伊洛瓦底江谷地到萨尔温江谷底的路线。而这条线大部分地区都是极为复杂的原始森林,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国军大部队无法有效作战,被迫以团甚至营为单位出击。而国军的坦克营也被迫拆散为坦克连甚至排,协同步兵作战,主要作为自行火炮使用。但也有以坦克营为单位配属步兵作战,甚至有将坦克和步兵编组为机械化部队,高速突进,单独作战的经典战例。

可以说,最初的胡康河谷争夺战,就是整个会战中装甲部队作战的缩影。以1944年攻击孟关的新22师第66团第1营为例,他们由驻印军坦克第1营掩护进攻南姆卡。日军18师团发现孤军进攻部队以后,立即以炮兵对第2连猛攻,并且出动反坦克步兵利用丛林接近坦克。激战中,第1营第13连1辆M3A3轻型坦克被日军反坦克炮击中,成员全部伤亡。机枪手杨少安下士是车内唯一没有牺牲的,但他的左腿已经被打断,血流如注。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开火,以压制日军步兵的冲锋,掩护国军步兵。直到牺牲的时候,他双手还紧紧握着机枪!

混战中,第1连1辆M3A3轻型坦克被日军预先埋置的地雷炸断了履带。随后1辆M3A3轻型坦克为了绕过雷区,又陷入小河沟。这2辆坦克的成员都是第一次作战,根本没有经验。他们下车进行抢救的时候,都突然遭遇日军轻伏击,殉国多人。其中第一辆被炸断履带坦克的王英华上士,中弹负伤,但没有死。日军稍后冲过来,试图活捉他。王英华上士不愿被俘,拔出手枪连续击倒几个日军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尽。

日军目睹王英华上士的壮举,也非常感动。他们将王英华安葬,还在墓前竖 立一个竹筒,以便于国军发现。有一定损失,却完全值得!战斗中,国军坦克部队很好的掩护了国军步兵66团。在18师团集中优势兵力的猛攻下,66团因为有坦克协助,当天就打退了日军几十次冲锋。日军面对国军坦克的优势火力,力不能敌,每每冲锋的结果只是留下大 量尸体。

在新22师以66团等部正面吸引孟关日军同时,新38师则从侧翼绕道孟关背后,一举占领孟关,歼灭日寇800多人。此战是驻印军国军坦克部队第一次实战,官兵都没有战斗经验,自然有些慌乱甚至失误,这都是难免的。

当时参战老兵杨舒回忆:几个月后,我们部队奉命从雷多基地往前走。之前不知道要去前线了,等我们碰到日本人了,才知道,哇,已经到了缅甸了!那天是下午五点多,我们是直接冲到日本人的阵地上去了,日本人也想不到,看到战车哇啦啦开进去,他们才知道一支装甲兵团来了,吓得满树林到处跑。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下来捡他 们丢下的物资。大概六七点,没想到日本人又回来了,向我们开炮,炮就落在我的坦克旁边,很多汽车兵都被打死了。之前那些汽车兵还很庆幸,觉得我们 开坦克要上前线不安全,他们开汽车的相对安全。结果那天就死了很多汽车兵。

第一次作战的我在坦克里被吓慌了,看不到日本兵,只见炮弹,只能挨着。之前没见 过这种阵势,我魂都吓掉了,汗水把衣服都打湿了。后来步兵赶上来围着坦克保护着坦克,才稳定了阵线。我们在美国教官的指点下开始攻击,这时候天已经很黑 了。我们排的5部坦克,由排长的坦克带路往前推进。因为丛林中也没有路,地图又靠不住,好像路走错了,见鬼了!大河挡路,第一辆坦克不小心冲到河里去了,排长钻出来,没想到被对岸埋 伏的日本兵一枪打死了,副驾驶也被一下就打穿了胸部,他拼命爬上岸去,被后面赶来的坦克和汽车救了,而驾驶手就闷死在坦克里。

日军不知道后面还有坦克跟 来,机关枪一阵扫射,他们来不及躲避,被打死很多,树林里一片惨叫声。跟着我们跑的另2部坦克,走着走着又走错路了,糟糕了,中了日本兵的埋伏, 履带被打断了,开不动。一辆战车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开门出来看,都被打死了。里面只剩炮手和机枪手两个人,几个日本人抱着柴火来烧坦克,炮手掉转炮 头,360度扫射,连人带柴火都被扫下去,但是没多久他们又来了……这时候,他们用坦克里的通信设备联系连长,请求支援。我那时正和连长他们在一起,赵际昌连长都要哭了,因为我们这边也正在跟日本人激战,根本派不出救兵,只能让他们支持到天亮。这边为什么派不出人来呢,因为我们在河边遭到了日军的伏击。

一辆坦克碰到了地雷,3个战友死了,1人重伤。而这时还有抱着炸药包要和坦克同归于尽的“肉弹”扑上来,重伤的那战友连续打死了几个“肉弹”,子弹打光后,怕被抓受辱,他就开枪自尽了。那一晚上,我闭着眼睛砰砰砰地打,有时候打到哪儿也不知道。后来天亮了,日军撤了,连长才带我们去救了那2部战车。这一战,我们第一次上战场,死了几个人,打死了几百日本兵,夺了他们的阵地。第一次作战有些乱,好在战果还是辉煌的,而且吸收了战斗教训,随后就有经验了。

一来是之后高度强调步坦协同,没有步兵掩护,坦克不随意前进。二是坦克一旦受伤,坦克乘员不随意爬出坦克修理,以防止遭受日军步兵伏击。其实这种坦克协同步兵的战绩,在缅北作战中司空见惯,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国军坦克部队也有独立作战的优秀战例。

占领孟关以后,日军溃逃到瓦鲁班,继续组织了防线。这次轮到国军新38师从正面进攻,吸引日军主力拦截。3月3日,坦克第1营执行奇袭任务,率领全营的M3A3轻型坦克协同新22师步兵一个营,经过6天激战一举穿越日军认为坦克不能穿越的原始森林,杀入瓦鲁班的日军18师团指挥部。日军没有预料到国军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应对不及,师团指挥部被捣毁。面对国军6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冲击,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日军无法抵抗,这次轮到他们背着炸药包和举着燃烧瓶做自杀性攻击了。开始国军没有准备,第三连连长孙明学的坦克履带被炸断,暴露在日军步兵面前不能移动,炮塔也转动不了。第1营营长赵振宇通过无线电知道孙连长坦克被炸伤,急忙亲自驾驶坦克去救援, 结果又被一发野炮炮弹击中。好在这是一枚榴弹,仅仅炸伤了几个负重轮,轻伤而已。3辆坦克先后被炸伤以后,国军发现日军人弹攻击的方向,自然就可以从容应付了!这些坦克立即集中火力猛烈扫射,机枪手甚至打开车顶盖,用视野较好的高射机枪对准日军倾斜大量子弹。

在如果厉害的坦克火力和国军步兵掩护下,日军的肉弹不是被枪弹击毙,就是被坦克碾成肉泥。此战国军捣毁了18师团指挥部,导致师团失去对部队的有效控制,最终全线崩溃。国军坦克部队击毙日军大佐2人,中佐1人,大尉1人,另外打死了其他500多人,缴获2辆完整的装甲车,连18师团的旗子都俘虏了。国军坦克冲入18师团指挥部的时候,发现地图还贴在墙上,没有取走。一枚18师团的印章就端端正正的放在桌上,锅里面还有刚刚烧好,吃了一半的饭菜,掀开锅盖还冒出热气。显然,18师团司令部的成员被袭击以后,立即仓皇逃窜,什么都顾不上了。此战胜利的如此辉煌,国军坦克部队仅仅牺牲12人,负伤8人,有多辆坦克被击伤,不过都不是无法修复的重伤。大部分受损坦克,花费1,2天时间就修理完毕,继续投入一线战场使用!

日军丢失瓦鲁班,再退守杰布山隘。杰布山隘地形极为险要,全场30多公里,两边都是崇山峻岭,仅有一条狭窄公路穿过,非常不适合坦克作战。3月15日,新22师64团在战车第1营掩护下,开始发动对杰布山隘的进攻。

由于山路险峻,日军又有大量工事和火炮,坦克部队有一定损失。第1营4辆M3A3轻型坦克一马当先,突然遭遇日军反坦克炮袭击,前3辆坦克纷纷受损,失去战斗力。而第4辆坦克毫不畏惧,向日军射出猛烈的炮火,将反坦克炮摧毁。其余的坦克也以火力压制摧毁日军工事,双方发生激烈炮战,国军64团步兵乘机冲锋,重创日军。

当时老兵杨舒回忆:第一战胜利后,我们继续往前搜寻日军。头一天连长坐着小吉普车去勘察地形,不小心触到地雷,炸伤了眼睛,送到医务点治疗去了。随后的战斗就由 副连长指挥,但是这位副连长没什么作战经验。我们作战都是步兵和坦克配合,因为坦克有个缺陷,视野比较窄,在缅甸的丛林中更是如此,那就需要步兵站在坦克 上,观察日本人的准确动向。结果我们副连长没让步兵和我们一起走,结果部队进了日本的伏击圈都不知道。日本人被我们的坦克打怕了,找了个窍门来 “整”我们。

他们知道我们1个连17辆坦克都有编号。就在一条狭窄的“独路”等着我们的战车一辆一辆过去,数到最后一辆过来时,才开始打最后一辆。而前面 又出现好几门炮开火,路两边有日本人躲在树上开枪。我们这才知道惨了,被包围了,前不能走后不能退。我的战车履带被打断了,不能再动,危险了,怎 么办?在上面不是办法,我们4个人赶紧跳下来,各自手里拿着武器往树林里跑,找隐蔽的地方。我拿着一支冲锋枪,4个手榴弹,趴在一棵打倒的大树下,抬着枪 监视着四周。有两个日本人来到我前方十几米的地方站着,他们胆子太大了,点起根纸烟就抽起来。

我大气都不敢出,眼看着他们转过来就能看到我,管它了,有他 们就没我,心一横,冲到树林中一阵扫射,把两人都干掉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射杀敌人。日本人在他们的坦克前数十米砍倒了很多大树来堵我们的路,开始坦克和步兵都冲不过去,只能挨打,后来我们直接把大树轰平了,干掉七八个攻击手后,日本人有点抵不住了。当 我们想重新爬到战友的坦克上时,发现有射手在里面不动了,原来是瓦斯排不出去,被闷死了。我们也不管了,挤进去,开着坦克才退出来。

后来日本人炮弹打光 了,就撤了。我们的炮弹也快打光了,坦克上有一门37毫米炮,炮弹中有穿甲弹、榴散弹(打出来像石榴子一样)、高爆弹(隔地两三公尺爆炸),都打光了。这一战打的时间太长了,一棵棵水桶粗的树,叶子全被打光掉。我们的好几辆坦克都被打坏了,需要修理。美国指挥官大怒,想把副连长拉去枪毙,后来是连长求情,说副连长是替他指挥,之前从来没指挥过,这才救下来。战到19日,新22师将此处的18师团56联队击溃,毙伤日军700多人,自身仅仅伤亡100多人。不过随后的高鲁阳作战中,日军利用地形顽抗,先后击毁击伤国军坦克7辆。进攻的国军66团在没有坦克掩护下,伤亡较大,被迫由65团接手,28日将其攻占,全歼此处日军。

由此可见,有没有坦克掩护,作战差别还是很大的。29日,国军攻陷了日军此处最后一个据点克沙杜渣,由此胡康河谷全部收复。由于此处日军没有坦克,国军在装甲力量上占有绝对上风,火力也完全压倒日军。此战18师团前后伤亡1万2000多人,而国军伤亡总数仅有6000多人,仅为日军一半左右,这在抗战八年中也是绝对没有的!

二战时各国陆军的轻型坦克用途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日本、意大利组成“三国轴心”。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打头阵的是法西斯德国的军队,而意大利军队被称为“捆绑在德国战车上的一个走卒”。不过,意大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生产出了“兰西”、“菲亚特”、“比安奇”等轮式装甲车。20世纪20年代初,意大利又研制出“菲亚特”3000轻型坦克,在坦克的研制和生产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二战期间,意大利又研制出好几种中型坦克、轻型坦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等。

L40自行火炮是在L6轻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有时候,天们将L6轻型坦克和L40自行火炮混在一起,统称为L6/ 40轻型坦克。所以,我们先来介绍一下L6轻型坦克的有关情况。

L6轻型坦克是由一种5t重的履带式车辆发展而来的。这种履带式车辆由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和安索多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出口。意大利军方提出,要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轻型坦克,以取代CV33超轻型坦克。

L6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6.8,车长3.78m,车宽1.92m,车高2.03m。拿今天的标准来看,它只能算是超轻型坦克。乘员2人:车长、驾驶员。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右侧,炮塔的位置偏左,发动机后置。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一根传动轴传至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诱导轮着地,是L6/40在结构上的一大特点。

L40自行火炮的全称为“塞莫温特” (Semovente) L40( 47/32)自行火炮中的47表示火炮口径的毫米数,32表示火炮身管的长径比。L40自行火炮于1941年制成样车,不久即开始批量生产。到1943年,共生产了约300辆L40自行火炮,其中一小部分是由L6轻型坦克改装的,大部分是在L6轻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重新制造的。

二战时各国陆军的轻型坦克用途是什么?

其实在虎式坦克之前各国的坦克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的轻型坦克作为像骑兵一样冲锋陷阵,而且一般主炮口径都不大,不过一般都是反坦克炮,用于反制敌人坦克。而另一种就是步兵支援型坦克,速度相对较慢,但是主炮口径比较大,而且一般装备部队的是支援步兵的榴弹炮。早期4号坦克就是安装一门支援步兵的短管榴弹炮

而在1940年之前各国的坦克重量都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属于轻型坦克,包括德国闪击西欧时用的早期3号、4号坦克也是属于轻型快速坦克。轻型坦克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快,可以完成古代骑兵部队快速机动穿插并对敌军部队进行切割的战术,不过前提是你得会用这种战术,而当时就只有德国人使用了这种战术。苏联的BT快速坦克,就是那个履带断了跑得更快的坦克。

因为轻型坦克的速度快而且建造速度相对来说也快,而且造价比较低。所以也是各国建造的主要坦克,所以产量都比较高。因为当时各国的反坦克机制还不如很健全,所以但是轻型坦克受到的威胁也并不算大。以诺门坎战役为例,由于日本缺乏反坦克体系,所以更多的是用人肉炸弹去进行反坦克任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