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歪把子机枪并不是日本的专利,首创是法国哈其斯公司在1908年为法国陆军研制的一款轻型手提射击机枪。1909年被美国陆军看中之后进行改装,它是从右边给弹的。日本的11式歪把子在1922年改装而来的,在装填子弹的时候需要在弹壳外面涂抹润滑油,其设计就抄袭了哈其斯。因为枪托弧形很像鹅的脖子一样折向一边,所以取了这样形象的名字。

在我国战争史上,八路军和志愿军就缴获了大量的日本11式6.6毫米轻机枪,该枪为5发桥夹,有一个独特的弹斗供弹,这个弹斗装载轻机枪的左边。在射击时候每打完5发就需要换弹夹,重新向另一个桥夹的子弹按照由左往右的顺序推进子弹进入枪膛。这个步骤进行到配备的6个弹夹全部打完,所以有一种很独特的“断续”节奏声。

我们通常看到歪把子机枪一共有两种型号,一种是翻盖式子弹内置的,一种是弹夹式的,在影视剧中使用的歪把子大部分都是翻盖式的,就是把歪把子上方的斜口上翻盖打开,然后一发一发的上子弹,就像上步枪一样,不过在实际战斗中,日军通常使用子弹条,一次能上10发,能容纳20发,这导致上弹的时候比较费劲,在射击的是时候往往还需要将身体过多的露出掩体,趴着使用的时候感觉很吃力,而且歪把子的可靠性非常低下,它只有AK47射速的六分之一,却拥有着AK47步枪60倍的故障率,而且枪管无法更换,不得不说这款机枪是一种鸡肋武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歪把子机枪,是抗战军民对日军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俗称,与大正十四年式手枪被叫做王八盒子一样,既有这两把枪械外观特征的原因,也包含对侵华日军的蔑视成分。

作为一挺步兵班的火力支援武器,歪把子机枪显得非常独特,既不是常见的弹匣供弹,也非弹鼓供弹,而是机匣上方开放式的弹斗供弹。

日本人非常聪明,发射的是6.5毫米的步枪弹,恰好三八式步枪口径也是6.5毫米,由此在战时,解决了轻机枪的弹源问题,步兵身上的步枪弹,都能供歪把子轻机枪使用,不愁战时子弹的供应。

歪把子轻机枪,供弹方式别具一格,采用6只5发桥夹,一次性地压进弹斗,就成了一挺弹容量30发的轻机枪,就轻机枪的弹容量而言,要超过老对手国共军队所持的20发弹匣供弹的捷克ZB-26轻机枪。

此枪全长1.1米,比一般栓动步枪还要短,便于射手携行,但重量超过了10公斤,显得有点沉重,战斗射速每分钟120分,有效射程600米,与英军布伦轻机枪相仿,但远逊于捷克ZB-26轻机枪的1000米有效射程。

由于采用桥夹供弹,导致歪把子轻机枪供弹不是十分顺畅,经常会发生卡弹的事故,所以此枪在射击时,配有一名副手,除了提供弹夹以外,还得拿把刷子和油壶,不停地给枪机以及子弹上油,以保证此枪的有效射击。

综上,歪把子轻机枪,由于供弹机构复杂,导致供弹不畅,经常会发生卡弹事故,东北的严寒地带包括东南亚高温高湿区域都不适合此枪使用,尽管射击精度比较高,但很快就被96/99式轻机枪所取代,日军装备数量尚不足3万挺,但在影视剧中出镜率相当高,风头盖过了日军大量装备的30发弹匣供弹的96/99式轻机枪。

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因为这款机枪,在设计的时候太想当然,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

歪把子机枪,就是大正十一式机枪,其枪托为了便于士兵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被称为歪把子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与其弹药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和标准的5发弹夹条,另一个就是其独特的弹斗供弹机构。这两个特点可以说在实际使用中都非常鸡肋。

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和标准的5发弹夹条,原本是想方便后勤,让步兵上战场的时候只需要携带一种规格的子弹,就可以在两种枪支上使用。想法是好,但是实际的情况更加麻烦。大正十一式的枪机因生产工艺问题,无法承受6.5毫米步枪弹的膛压,如果使用的话,会使射击不顺畅。日本陆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别制造了6.5毫米减装弹,为了与普通6.5毫米子弹区分,还特意在弹药盒外打上G的标记(英文简装Gensou的第一个字母),以避免混用。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使用独特的弹斗供弹机构,也是想方便后勤。

20世纪20年代,各国机枪供弹方面的设计,大多都是弹匣、弹链、保弹板等供弹方式。大正十一年式机枪却设计了称为压弹机的弹斗。这个开放式弹斗,可以装填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装弹夹条(共30发)。弹斗上方的盖子会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的弹夹条在打完子弹后,从底部排出。然后叠放在上面弹夹会因重力下降到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理论上说,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实际使用上却不是这么回事。

由于压弹机为开放式结构,无法隔绝沙尘等脏东西进入枪机。原厂虽然声称,给子弹涂润滑油可以更顺畅,但是润滑油本身也是容易沾黏沙尘的东西,所以最后就是有更多杂质干扰枪机工作。

6.5×50毫米步枪子弹和标准的5发弹夹条

大正十一年式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日本持续扩军,因此大正十一式没有完全退役,而是转给各个扩编师团使用。

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歪把子轻机枪究竟性能怎么样?

日军的歪把子机枪其实性能一般,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堪用的,足够满足中国战场的需要。当年在缺乏武器的敌后战场,歪把子其实算是一等一的好武器。


一、歪把子轻机枪性能一般

首先我们要说清楚,歪把子轻机枪确实是性能非常一般的。在二战时期主要轻机枪当中,歪把子几乎是吊车尾的存在。准确来说,除了那个有名的烂到家的绍沙轻机枪,还真很难找到比它性能更差的轻机枪。这主要是因为:

1.该枪的弹斗问题多多

该枪设计时,有个非常有特色的要求,就是想要直接使用步枪的5发装弹夹。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弹斗,理论上来说可以一次性装入6个步枪用的5发弹夹,大大方便了后勤。但是这个弹斗也造成很大的问题——它很容易导致供弹故障。

最后只能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又累赘地设置了一个油壶,然后边打边涂油。这在需要摸爬滚打的基层步兵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麻烦事。唯一聊以自慰的,也不过是这涂油过程是自动的、不是如烧烤摊那样一排排刷。当然了,你要是战斗中油壶损坏,或者不小心把油撒了,那战斗中临时客串一把烧烤师傅,那也是正常的事了。

2.歪把子的6.5子弹有问题

歪把子当时使用的,是6.5×50的友坂子弹。这种子弹重量轻,相对于各国当时通用的0.3英寸左右的全威力弹威力过小,战斗中容易吃亏。而尤为甚者,因为歪把子使用全装药6.5步枪弹容易出故障,所以只能使用专门的减装药机枪弹,更是降低了机枪威力。从这方面来说,歪把子轻机枪在设计时花费巨大代价搞了弹斗,想直接通用步枪弹夹的初衷,实际上是没有做到的。

而战斗打急了眼的时候,这专门的减装药子弹自然不容易找。再加上弹斗的问题,导致实战中歪把子经常是卡壳连连。长此以往之后,日军的机枪兵都成了排障高手。五一大扫荡之中,就有警备旅一团二营的歪把子轻机枪发生故障,然后被反正的日本兵修好、痛击日军突围的记录。

3.歪把子轻机枪的人体工学很差

因为歪把子枪体左侧硕大弹斗的存在,导致射手的左侧视线被挡,只能从右侧瞄准。结果妥协之下只能枪托向右弯,看起来不仅不伦不类,也不符合人的基本操作习惯。除此之外,歪把子轻机枪的脚架过长,硬度也不足,导致在战场上容易暴露,这也是其缺点之一。

总之,因为歪把子轻机枪的种种缺点,导致其在战场上表现不佳,远不如中国军队的捷克式。因此后来该枪被新研制的96.99式轻机枪替换,其总产量并不多。大正11年式(歪把子)轻机枪总产量约29000挺,而其改进型(去掉弹斗改成捷克式那样的上置弹匣)96式轻机枪生产了约41000挺,99式轻机枪更是多达53000挺。

这生产数量就足以证明,哪怕是日军自己,对它的性能也是不满意的。


二、歪把子轻机枪在中国战场是堪用的

虽然歪把子轻机枪在列强当中是末流货色,在日军当中都是要被换代的过时武器,但是在中国战场,特别是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手中,仍然是非常新锐的武器。

当时初期的日军,是轻机枪下排(小队),每个小队拥有两挺轻机枪,后来是轻机枪下班,每个小队的三个分队(班)各拥有一挺轻机枪。而与此同时,日军小队也拥有同样数量的掷弹筒。歪把子轻机枪虽然有种种缺点,但是射击比较精准,这准确的直射火力再加上曲射的掷弹筒,这样的曲直结合战术在战场上非常有效,让缺乏曲射火力的中国军队非常吃亏。总的来说,歪把子虽然性能不咋地,但是因为有了掷弹筒的辅助,在正面战场却能够压制国军的主力轻机枪。

而除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更是非常缺乏武器的。当时敌后的主要兵器,其实是能够自产的手榴弹和地雷。普通的民兵缺少武器,多装备自产的独角牛撅把子和土枪。一般主力部队才有步枪,还多是过时的老套筒和汉阳造。当时的八路军连队能装备上数十支38步枪,就已经是主力部队了。如果能有任何一挺轻机枪,那不管是什么型号的,可都是全连的宝贝啊。

要知道直到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平均每个连不过只有一挺机枪。这种情况下,哪怕是绍沙这样的破烂也是难得的火力支撑,哪能挑肥拣瘦啊?所以真实的八路军,其是非常重视缴获的武器的,如果能缴获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那是肯定要留用的,不存在网传所谓八路军看不上歪把子的问题。

在历史照片中,我军不仅在抗战中大量使用歪把子,直到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之中,仍然能够看到不少主力部队使用歪把子的照片。哪怕是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也仍然能够看到歪把子轻机枪的身影。

总之,对于缺乏武器的我军来说,歪把子是很好用的武器。武器的性能虽然有差别,但关键是看什么人来用。


三、歪把子轻机枪在中国数量不少

除了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外,其实其它中国军队使用的歪把子数量也不少。在中日全面开战以前,不少军阀都从日本购买过武器,这里面包括东北军,晋绥军,桂军,粤军等各路部队,他们为了壮大实力争夺地盘,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处采购列强的武器,把中国搞成了万国武器博览会。

而日本也乐得看到中国内乱,因此几乎是成本价对中国倾销了大量装备。军阀们有的是通过日本政府,有的则是通过私人的军火商,各自都买到了数量巨大的日式武器。其中仅步枪就在数十万支,歪把子轻机枪虽然数量不详,但总数至少也在3000挺以上。

而除了进口以外,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都曾经大量仿制歪把子轻机枪。其中沈阳的东三省兵工厂在九一八事变前,曾经每年仿制辽17式65轻机枪200挺,东北军张学良将军卫队统带部曾经大量装备该枪。在九一八事变时该部被缴获的轻机枪之中,就有日式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12挺、辽造17式轻机枪(日式歪把子的仿制型)14挺、捷克式轻机枪16挺。

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全部使用日式65口径武器,除了仿制三八式的晋造65步枪,也仿制了相当数量的晋造65轻机枪。据不完全统计,战前中国军队装备的自制和仿制的歪把子轻机枪,总量至少也在5000挺以上。

而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还缴获了不少日军机枪。特别是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因为弹药多数需要靠缴获供应,所以非常喜欢和三八大盖同口径的日式歪把子和96式轻机枪。全面抗战八年,仅八路军就缴获轻重机枪7499挺。

概算下来,当年中国军队拥有的歪把子总数,至少也在10000挺以上。歪把子轻机枪也就此成为中国战场上,被中日两军都大量使用的武器之一。


四、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八路军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了,歪把子轻机枪性能确实不好。在解决了有无问题以后,歪把子轻机枪在我军的主力部队中确实不受欢迎,这也是实情。

到抗战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连的轻机枪数量已经达到3-6挺。因为6.5子弹缴获最多,因此当时八路军里最精锐的连队,一般都是6.5毫米的三八大盖、再搭配同口径的6.5毫米轻机枪。不过相对于性能很差的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八路军主力部队更喜欢的是同为6.5毫米口径的96式拐把子。而威力更大的7.7毫米99式轻机枪,因为中国战场的日军装备极少,而且7.7毫米子弹需要集中喂给重机枪,反而并不见多少装备。

以冀中军区六分区警备旅第二团为例,其四个连的武器装备分别是:

第1连全部装备日制三八式步枪,搭配三挺日制96式轻机枪,使用与三八枪一样的6.5毫米“三道眉”子弹。

第2连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搭配三挺捷克式轻机枪。该连主要使用7.92尖头弹。

第3连全部装备捷克造Vz24步枪(俗称马四环,抗战时期最精良的步枪),搭配三挺捷克式轻机枪。该连同样使用7.92尖头弹

第4连全部装备老套筒步枪,搭配三挺捷克式轻机枪。该连主要使用旧式7.92圆头弹。

由此可见,当时冀中军区的基干团,已经做到了各连内部武器弹药供应统一。而搭配6.5毫米三八式步枪的,是同样6.5毫米的96式轻机枪而非歪把子。

所以当年的实情是这样的: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歪把子是好东西。而在有别的选择的时候,歪把子这种缺点多多的武器,自然是退居二线了。

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这枪,其实真不咋地,不如中国的捷克式。

抗战期间,日军最常用的就是歪把子机枪,中国战场上,展示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机枪。有两挺轻机枪对中国人印象最深,一个是捷克式一个是歪把子。

二战中最不靠谱的机枪

如果说二战中最不靠谱的机枪,那么肯定就是歪把子。

歪把子,大正十一式机枪,使用6.5*50mm有坂弹。最初,日本人为了追求补给和后勤方便,让歪把子和三八大盖使用相同的子弹。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先进的,子弹通用日本人想法很好,只不过,一盆冷水泼了过来。歪把子使用了三八大盖的子弹后,故障不断,没办法,日本人对子弹进行减装,减少火药,以求减少故障。这点,其实也是挺无奈的。

▲这不卡壳才怪了

歪把子机枪采用弹斗供弹的方式,这点也是独树一帜,我看了不少枪,基本就日本一家是弹斗供弹,莫名其妙的。而且这个弹斗供弹,要使用六个桥夹,这点就很奇葩了。最奇葩的是,这枪还要配润滑油,想象一下,打仗的时候,拎个油壶。

▲这才是正经的机枪

这挺机枪,对于副射手的依赖性非常大,可以说,歪把子机枪的副射手不用干别的,伺候机枪手就行了。这把枪,低温,不好用,高温,不好用,潮湿,不好用。其实基本上就是一窝囊废,甚至日本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了。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捷克式机枪好用多了,甚至日本兵都使用。到最后,日本兵照着捷克式造了个九六式轻机枪,也是无奈,居然还装了把刺刀。最后日本兵的冲锋枪,居然也装了把刺刀,奇葩不。

▲当初看见这把大刺刀,直接给我雷蒙了三圈,还特意百度了下

▲又双叒叕给我雷蒙了三圈

缺点归缺点,但歪把子还是有优点的,精准度高,其实也就这一个优点。事实上,日本所有的枪精度都挺高,三八大盖和九二式重机枪也不例外,精度都是出奇的高。

二战时期日本的歪把子机枪性能如何?

“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铳是性能很一般的自动武器,和同一时代的ZB26和布伦MK1轻机枪相比太差了!差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供弹机械装置非常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太差,经常在大风、扬尘、酷热,严寒...环境出现卡壳现象;子弹威力不足,其6.5×50毫米子弹是当时所有机枪当中威力最小的子弹,由于射程近在400米处就会被ZB26、DP...等7.92和7.62毫米轻机枪压制,轻机枪被压制了班排小队就会动弹不得。所以,“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铳根本不是啥优秀武器。

蓝色箭头所指是标尺、绿色箭头是漏斗型供弹器、橙色箭头是让子弹润滑的滴油壶。

“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铳的这种供弹设计非常的怪异,有别于传统的弹匣或者弹链供弹,这是由于鬼子片面的追求步机枪弹通用造成的,1920年代中期轻机枪设计完善之后,轻机枪作为班用火力支援的核心必须要与步枪子弹通用,否则战斗没结束子弹打光了整个作战小队就处于危险境地,敌方的轻机枪就会逐一压制己方的步枪手...这仗也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但,鬼子思维细致过了头!要求“十一式”軽機関铳与“三八式”歩兵铳使用通用的弹夹,图片上就是鬼子6.5×50毫米子弹弹箱,一共八个格,每格当中装五发桥夹3个,战斗式步机枪手都可以取用,步枪手将子弹压倒弹仓里后,拉栓就能开枪,而机枪手则将弹夹逐一的叠放到漏斗当中扣上上盖就可以了,一共可以放6个弹夹共30子弹。

其实,鬼子也专门设计了机枪弹,发射药量要比步枪子弹少一点,但是机枪的射程变得更近了,最后只得步机枪弹共同使用,但机枪经常使用步枪弹对枪管膛线的磨损很严重...顾此失彼呀!“歪把子机枪”的叠加装弹方式。

但这种弹夹叠加再一发发被机械顶进弹仓里的设计非常容易卡死,所以使用前鬼子需要将每一个弹夹进行刷油起到润滑作用,但是战场上没法这么去住做,然后鬼子就设计那个神奇的油壶,往下滴油保证每发子弹都能被润滑...即便是这样“歪把子”的机械故障率也很高!诺门坎战役被苏军缴获的“大正十一式”,苏军对这种设计怪异机枪也产生了兴趣,图片上它被安装在了高三脚架上,可以当高射机枪使用,可问题是6.5毫米口径怎么能打下来飞机?

总的来说,二战期间的日本主要作战对象是亚洲的农业国,武器装备也不需要有多么的先进,况且鬼子陆军当时是半机械化或者半摩托化,比起亚洲其他陆军只是徒步化要强大很多,具备了步坦炮协同作战的能力和空中支援,所以他们才敢发动战争。

但是与美国和苏联相比日本不论是工业能力还是产能都远远落后!再用这些落后陆军装备去打仗实在是不知量力,以卵击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