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你这么看,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黄忠到死也不过是个后将军,爵位关内侯,比起于禁的左将军,假节钺(假节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假节钺可认不经请示直接斩杀将领,这个权力非同一般),益寿亭侯差远了,黄忠无论地位、职位、功劳都无法和于禁相比。

黄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西部战线主帅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军事主帅,关中、汉中、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领,在定军山之战中,只率领数百人乘夜晚修补鹿角(防御工事),遭到黄忠的突袭,而被杀。

黄忠杀夏侯渊,属于突袭,而且黄忠兵力数十倍夏侯渊,并非夏侯渊不敌黄忠,而是寡不敌众被杀。

黄忠杀了夏侯渊,才一战成名,而之前的黄忠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职都比较低,简直是默默无闻,而一个武将成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场杀掉一个名气较大的敌方将领,而黄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劳可载入史册,除此之外,并无特别的战绩。

黄忠杀了夏侯渊,也并没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后将军,赐爵位关内侯,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将领,并不是很高,在刘备阵营武将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于禁不同,于禁一生战功赫赫,追随曹操作战近三十年,讨吕布、破黄巾、击张绣、杀眭固、战袁绍、攻昌豨,成为曹操手下极少数能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首,假节钺,这个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和将领,如果于禁不是战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结果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而投降,正因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给曹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同于禁一起与关羽作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对比,也让曹操集团认为庞德的名节比于禁要高。

庞德最早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要知道庞德一个降将都宁死不降,而于禁一个跟随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将却投降,这让曹操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变节之人,尤其是于禁这样地位高的将领,于禁的投降让他晚节不保,成为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于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劳无关。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黄忠和于禁想比,确实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不受重用,后来跟了刘备才开始水涨船高,被拜为讨虏将军,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军山一战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为统帅,居然亲自带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渊。黄忠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一战斩了夏侯渊,功成名就。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黄忠被封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高于魏延、赵云等其他诸将。随后不久,黄忠病死,没赶上刘备的夷陵惨败,算是保住了晚节,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说啊,想知道什么叫命好,看看黄忠就知道了。

相比于黄忠的命好,于禁简直就是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的倒霉蛋典型。所谓晚节不保,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说的就是于禁这种人。

至于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节不保,而刻意的忽视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战功。其实,这主要是三个方面汇合起来,导致的悲剧。

第一、于禁晚节不保,他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

如果说,于禁年轻的时候栽个跟头,干了有损节操的事,这都没关系,后面还有大把的机会可以补救。因为只要于禁还能干出点成绩,曹操还是会原谅他的。毕竟成王败寇嘛。当年威震逍遥津,杀的孙权胆战心惊的张辽不就是这样一个早年节操不行,晚节却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还有张郃、姜维、罗宪、黄权等,也都是这样的早年有投降行为,晚年节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这个顺序倒过来,于禁早年的节操不错,但是晚节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为他没机会补救了!只能接受盖棺定论,这评价能好到哪里去?

第二、庞德宁死不屈,反衬出了于禁的猥琐形象。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处在于他的晚年实在是太点背了!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没人敢去救。于是曹操亲点了于禁。

主公让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后被关羽打了个全军覆灭,一把老脸算是丢的干干净净。

但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宁死不降的庞德。他的晚节不保,其实完全就是被庞德给反衬出来的。若是没有庞德宁死不屈的反衬,于禁的形象还不至于被贬的那么惨。这就好比当年关羽投降曹操,若是张飞在旁边,也来个宁死不降曹操,惨遭曹操杀害,那么关羽的名声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俩,对于禁火上浇油,连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时,关羽没杀他。只要他一条老命还活着,他就还有那么一丢丢给自己挽回老脸的机会。

然而,于禁惨就惨在,他投降时,曹操对他的评价不高。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个坑货,继续在他身上踩。

曹操对于禁的评价: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三国志·于禁传》

曹丕对于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恚发病薨。——《三国志·于禁传》

有曹操和曹丕两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态,于禁的老脸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论,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绝对是对他们父子俩人人品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笑话于禁,也是在笑话他自己。毕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话也是曹魏政权的笑话。

想当年,黄权降魏,糜芳降吴,刘备没有丝毫怪罪的意思,照样善待他们的家小,这如黄权所言,汉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这才叫大气度。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三国志·黄权传》

当年曹操也是个大气度的英雄,捉了关羽还舍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涂了。至于曹丕,他虽然也是个人杰,但是跟刘备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还差了境界。

总的来说吧,黄忠确实命好,他早年在刘表帐下几乎是默默无闻,跟了刘备后,凭借定军山一战斩了夏侯渊,官拜后将军。然后他死的也很及时,一生没有污点。

反观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辈子的好运气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点背还是点背。

樊城之战,别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输了,他也很受伤,结果庞德的骨气硬气的不要不要的,简直不给他活路。被关羽俘虏后没多久,东吴偷袭了荆州,他又变成了孙权的战利品,一把老脸丢完了。

然而,这都还不算完。最后曹操和曹丕又来了一个神助攻,等于是在于禁的伤口上撒盐,在已经是趴在地上喘气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两脚!于是乎,于禁的晚节也就彻底不保了。

所以说,于禁一辈子只打一场败仗就被别人无限黑,这能赖谁?要赖就赖曹操、曹丕脑子有问题呗!连跟着自己三十年的老将都要落井下石,带头抹黑,这还能赖谁?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适逢乱世,武夫当国,在后汉三国时期,曾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将领。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参照正史中魏国的五子良将,给蜀汉集团凑齐了“五虎上将”,黄忠以老将的身份位列其中,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四人并驾齐驱,真可谓实属不易。

如果据历史小说的描述,黄汉升虽然老迈,却能与关羽对阵,且有着百步穿杨的本领,故而也绝非泛泛之辈。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黄忠与关羽首次蒙面,便厮杀在一起。第一战中,两人斗了一百回合都难分胜负,而且黄忠刀法毫无破绽,连关羽都暗中钦佩:

“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须知,当时黄忠已然年近六旬,而关羽却正值壮年。两人能斗一百回合而不分胜负,足见黄忠之勇。不过,黄忠的投降并非战败而降,是因魏延斩杀韩玄才引关羽入城。此后,黄忠躲在家中不出,是刘备数次想请才使其归顺的。不仅如此,黄忠投降时,还要求刘备厚葬了前主公韩玄。

黄忠投靠刘备后,便被作为心腹,甚至在刘备进取西川时,所带两员大将就是黄忠和魏延。由此可知,黄忠在蜀汉的地位虽算不上头部,也能跻身一流。在黄忠的军旅生涯中,定军山一战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可谓使之步入了人生的巅峰。也正因此战,后世才得知黄忠之名,小说家更是将其作为五虎上将来进行演绎,连一些戏曲也以此为蓝本,算是将黄忠“捧上了天”。

与黄忠相比,曹操麾下的大将于禁,可谓是实打实的名将,他是正史中的五子良将,追随曹操近三十年。在此期间,于禁先后参与了征讨吕布、袁术、袁绍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屡立战功,深得曹操赏识。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时,于禁统帅七路人马计三万人增援,参与襄樊之战。结果,适逢汉水暴涨,关羽乘机攻城,于禁投降关羽。此后,关羽遭东吴偷袭,败走麦城,于禁又流落东吴,后辗转回到曹营。

一代名将兵败被俘,原本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相比之下连庞德都力战而死,这个曹操的心腹大将,享有假节之权的五子良将,却屈膝投降了。更重要的,于禁投降关羽后,转了个圈儿又回到了曹营。曹操麾下猛将如云,自然对于禁非常鄙夷。最后,于禁羞愤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禁的投降可谓是贬低到了一定程度。按罗贯中的描述,关羽获胜后,开始处置被擒的一干人等,其中不乏丑化于禁之词:

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显然,作者对于禁颇为蔑视。尽管于禁当初投降的细节不得而知,但民间对于禁的贬低却在《三国演义》中有了充分的表露。

黄忠被盛赞,固然有斩杀夏侯渊的因素,而同样曾投降过的他,却忠心侍主,最后为刘备战死;可于禁投降关羽后,却像个笑话一般又回到了曹营,接连失节的他,自然也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两人的一褒一贬,倒也不仅仅是战胜或是战败的问题,于禁是输在了气节上。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在三国时期,同处于一个时代的黄忠、于禁,二人的结局截然不同。黄忠在跟随刘表时,远离主战场,即使有功劳,也是个可有可无之人。加入刘备阵营后,在夺取西川时,常常重逢在前。刘备在攻打汉中战役中,关键是定军山之战,黄忠勇猛无比,斩杀了曹操主将夏侯渊,大败敌军,一战成名,被封为后将军。立下了不朽功勋,给三国的形势带来了连锁反应。

于禁在曹操平定北方中,是战功最大的将领之一,是曹操最器重的外姓将领。自征陶谦、击张秀、灭吕布、破袁绍,战功卓著。在曹操的战争生涯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左将军,假节钺,为五良将之首。假节钺是于禁唯一拥有权利之人。而在襄樊之战中战败,被俘后,屈膝投降。过去刚毅威重的做派一扫而光,使他一落千丈,晚节不保,成为了行尸走肉。

有人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胜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辈子只打了一场败仗被无限黑,对此你怎么看?

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曾有一句名言: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胜败乃兵家常事,战败了并不可怕,但失去了一个军人该有的气节,则必将被世人所唾弃。于禁打了一场败仗便被黑,并非黑他领军能力不行,而在于他的军人气节也随之一败涂地。而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一役之所以被后人传颂,更在于黄忠彰显出的那种“马革裹尸而还”的军人气节。所以在后世演义中,黄忠备受褒扬,至于被演义“捧上天“,更在于黄忠为人忠义。

老而弥坚,忠勇无双

首先来谈谈黄忠的“名字”吧,这是三国群英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个名字。

黄忠,字汉升。“汉升”,如旭日东升,即有汉室兴复之意。之所以用这个“字”,想必和黄忠所处的汉末乱世是分不开的。名“忠”,这意味了什么?可见黄忠及其父辈的愿望便是希望能以忠贞之心来兴复汉室,结束乱世纷争。

历史上,黄忠定军山阵斩夏侯渊,确实成就了其威名,但更多的也许在于黄忠的军人气节。《三国志》中关于黄忠的记载并不多,但有句话却至关重要: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这说明了黄忠是一个怎样的将领?身先士卒,为图国之大业,当以马革裹尸而还矣。

黄忠的年龄一直以来都是个谜,演义中描述黄忠在60随时才跟随刘备,到阵斩夏侯渊时,已年过七旬,这个在现今看来似乎有点玄乎。但黄忠以老而弥坚的形象闻名后世也绝非空穴来风。关羽曾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从中我们可以推断黄忠的年龄至少应在关羽之上,有人说“老兵”指军龄而非年龄,这个我不这么认为,从军入伍是一件光荣的事,尽管关羽傲慢,不至于看不起经验丰富的老兵。关羽和黄忠都是在公元220年逝世的,时关羽年60,而黄忠应在60之上,公元219年,黄忠斩杀夏侯渊,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尚能如此,又怎不让后人称道呢?

战败不可怕,没了气节则遗臭万年

于禁在曹操时期所处的地位不容多说,“五子良将”之首,第一位授予“假节钺”的将领,其地位更在宗亲将领夏侯渊,曹洪之辈之上。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樊城,于禁受命领军救援,后兵败被俘。时副将庞德宁死不屈,而作为主帅的于禁却选择了苟且偷生,世人为之震惊,很难想象作为曹魏一代名将的于禁竟会如此。时曹操感慨:“于禁跟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于禁投降,与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实在太不相符了,一个军人该有的气节随之荡然无存。

关羽被杀后,于禁又沦为了孙吴的俘虏,受尽屈辱,几经辗转,于公元221年重回魏国,不久羞愧抑郁病逝。

于禁被黑,实在情理之中,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尊严,不能没有气节!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