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水浒传》中武松在探望哥哥的路上,无意在景阳冈打死老虎,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成了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打虎英雄,阳谷县知县见武松武艺惊人,且忠厚仁义,便让武松在县衙谋了一个差事,说道:“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
武松没有正式工作,当然求之不得,知县当即叫押司(宋江做过的官,相当于秘书)立了文案, 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那么,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多大的官儿?足以让西门庆害怕吗?
武松担任的“步兵都头” 不是一个官,是吏职,属编外人员。
北宋的官和吏差别很大,官有正式编制,有品级,有俸禄,一般需要有出身的人才能担任,而且统一由中央管理,类似于如今的正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
吏没有正式编制,没有品级,没有俸禄,对出身没什么要求,类似于如今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各部门、地方自行管理,比如武松做都头这件事,知县一人说了就算。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北宋县一级治安体制比较复杂,知县相当于县长,县尉分管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这些都是中央统一任命的官,知县没有权力任命。县尉再往下辖都头,都头再往下辖弓手,弓手相当于最基层的警员,一个县有10到50人不等,这些人都没有编制。
在县一级,正式的官特别少,数来数去也就知县(县令)、县尉这、主簿这几个,基层大量事务需要靠广大的“吏”来完成。
这些吏大多是本地人,人脉广,关系熟,很像“地头蛇”,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县官离开他们往往在当地寸步难行,所以这些吏在事实上管理并控制着基层政权,《水浒传》中那些吃衙门饭的好汉,绝大多数都是吏职,他们地位卑微,能量却不小。
武松,以江湖黑社会身入官门,不过一都头。古代常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那是官员对小民,像西门庆这样的士绅,却不是一般官员能动的。
武松因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被聘为都头,不过是一贱吏。吏并不是官,其职位低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更类似刑警大队长的级别,相当于正股到副科之间,可是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公务员一说,官就是官,是经科举考中,吏部差遣地方任职,是天子门生。吏的地位很低,基本没有编制,只是官员的聘任,官员一句话聘之,一句话也可以解聘。官员支付其薪酬,相当于“临时工”。
这种地位,对西门庆这种士绅来说,最多制造麻烦,不至于怕他武松。
话说西门大官人经营药铺当铺,那是极来钱的,又身为地痞流氓中的精英,通法善讼,官衙里背景后台雄厚。其时年少多金,人又倜傥,正青年得意不知天高地厚,在当地怕他的人很多,他怕的人极少,为什么他又怕武松呢?其实并不在于武松的职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分说。
西门庆势大业大,这种人轻易不愿树敌。武松却是赤拳打死老虎的主,武力值惊人,又很江湖。从水浒后来排命可以看出,武松不是马上将,排名靠前,就知道其武力和江湖人缘之可怕。
西门大官人脚踏官衙江湖两只船,武松的功夫了得自然知晓,其江湖关系恐怕也心知肚明,一条大汉,身无挂牵,在水浒世界打打杀杀是英雄逼上梁山方好汉的背景下,西门大官人不怕才怪!赤脚不怕穿鞋的,富豪从来怕亡命仔。
奈何西门大官人精虫上脑,利令智昏,淫人妻灭人口,天地不容,惹得英雄武松出手,又灭一淫虎。
西门大官人怕是怕,只是欲望了冲昏了头,跟现今社会中一小撮人一样,慢慢觉得老子第一,没了先前敬畏,由怕到不怕,到灭亡,应了一句老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人生应该有所敬畏,不能猖狂,西门庆明明忌惮武松,邪恶欲望盖过了敬畏,终于自取灭亡。合了“老天要他灭亡,必先让其猖狂”。西门庆怕武松,却没有扼住心中恶念,遭人报应,足以警后人。
总结:武松不仅仅是都头,他还有江湖兄弟,这种人都好冲动,从景阳冈执意上山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西门庆当然听说过他的事迹,一圈能打死老虎的人,况且还是英雄,即使自己有理,也说不清啊,他哪里敢惹》最重要的是,西门庆心虚,毕竟是他指使潘金莲杀害武大郎,武松代表正义的化身,他铁定怕的要死,况且武松又是水浒传中的秒杀王,西门庆毕竟是个商人,哪是常年习武的武松的对手。
由此而来,西门庆怕武松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了,这些原因以足够说明了。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都头”,亦称“都将”,据《新唐书》卷五十载:“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到了北宋,都头成为指挥使之下的军官,据《宋史》卷116载:“(入朝)刺史,次侍卫,马步军使都头起居毕见,谢班入,如御崇德殿。”
《水浒传》共提到8位都头,这些都头一般负责缉捕盗贼,也兼管一些杂事,甚至包括领导的私事。按王学泰先生的说法,都头属于“胥”,就是“任奔走供役使的”一般属县尉司所管。按照官与吏的划分,都头属于“吏”的范畴。
北宋时期官与吏的区别很大,主要体现在:
第一,他们的身份不同。在封建时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地位低下的。特别是宋代对吏的升迁有严格限制,一般不会越过“官”的界限,换句话说,吏只能在吏的圈子里转。官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也包括“吏”的命运,而“吏”只是做事的;
第二 他们的职责不同。官的职责是施政,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顶头上司服务。换句话来说:官是政治家,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用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实施,并取得效果;
第三,归宿不同。官是流动的,而吏是留任的,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指的就是这种区别。“都头”一词最早出于《周礼集说·卷八》:“若乡士、遂士、县士、方士各主当司之狱讼,其有不决来问都头。”由此可见当时的都头是负责狱讼一类工作的。后来“都头”一词逐渐发生变化,多指军中官职,一般称“都将”,如《新唐书》卷五十:“又领以都将,亦曰都头”
在唐代及五代时期,都头的职位是比较大的,尤其在唐中期,都头是诸军统帅之称。
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唐之中世,以诸军总帅为都头。至其后也,一部之军谓之一都,其部帅呼为都头。”能做都头的大多或勇武,或军功大,如《旧唐书》记载:“都头:或骁勇,或急叛……”,《旧五代史》卷一九:“李重胤,……状貌雄武,……率众来投太祖,素识之,拔用不次,署为先锋步军都头。”“范居实,……破兖军功,迁感义都头。”到宋代,都头一般也是用于军职,如《宋史》卷一一六:
“(入朝)刺史,次侍卫,马步军使都头起居毕见,谢班入,如御崇德殿。”但宋代对于都头的升迁有明文规定,如《宋史》卷一七零:“(官职)……马步都头止于司空……副都头以上止于仆射。”在北宋,都头是指挥使之下的军官。实际上宋朝的县里并没有“都头”这个职务,《水浒传》中“都头”只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称谓以示对县役们的尊重。县役即“三班衙役”——快班、壮班、皂班,快即捕快,负责抓差办案;壮(又称步,雷横“步兵都头”职权相当于现在的刑警队长),由少壮组成,主要负责缉捕盗匪、绥靖乡里。例如在《水浒传》第12回中,“雷横当晚引了二十个士兵出东门绕村巡察,遍地里走了一遭...”;皂及皂隶,负责站班跟班和杂役,也就是机关门卫兼保安。
《水浒传》中所说的“都头”不是军职,而是县衙里的官,“都头”一词,是借用禁军中的“都头”以对县役们表示尊重,应该说类似现在的刑侦队长。其所率马兵、步兵,都是就地招募的土兵,亦称乡兵,主要任务是缉捕盗匪,绥靖乡里,活动范围大抵不出本县。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水浒传》里,武松从宋江口里得知:当年自己误以为杀掉的那个家伙还活着,自己犯的事儿没了,立马就起身回清河县探亲(其实是柴进烦他了,赶了几次都不好意思了,寄人篱下其实不好受)。
到了景阳岗下,犯了酒瘾,直接喝了两箱,摇摇晃晃的就上了山。
趁着起床气和着酒胆儿干死了一只打扰他睡觉的老虎。
阳谷县的县令老大一看,喔呵,不错啊,武力值满分,实操满分,加上长的相貌堂堂,得嘞,公务员考核流程简化,笔试就不搞了,直接给了一个阳谷县都头的头衔。
由此,武松走上了人生小巅峰。
那么,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啥官呢?我们从上向下说。
《水浒传》依托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早期。参照武松的这个都头管着一堆的衙役和闲杂人等这个情况看,应该是属于地方军政掺杂的范畴。当时北宋的军政体系主要沿用五代十国的旧例,经过杯酒释兵权后,变成了枢密院+三衙(殿前司+侍卫司马军+侍卫司步军)共同统兵的模式。
枢密院配合中书省掌管调兵权,都是文官当权,没有武夫啥事儿。
对于兵权这个东西,武官莫伸手,伸手就给你剁了。
当时赫赫战功的狄青混了个枢密副使,没干几个月就被文官集团吓得辞了职(欧阳修说他: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没说他打算谋反就算有点儿良心了),没多久忧郁的病死了。
三衙管掌各路大军,其实没啥用,没有枢密院的调令,一个兵也调不出营。
武松打小没读过啥书,既不会写得一手好字,又不会踢球得大老板的赏识,注定跟枢密院这条线没啥缘分,基本就是在纯粹的武人体制里混。
另外,和高层也搭不上关系,象梁中书,童枢密,高太尉这些大佬,人家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人家。
不像林冲,鲁智深,徐宁这些人,好歹都是见过世面的,跟过大佬的。
三衙的高层从上往下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这些官职我们理解成现在的大军区的司令,副司令和政委就差不多了。在宋朝的祖宗成法里规定是以文统武,枢密院的老大是正一品,三衙的老大基本只有一个正二,剩下的,想过正三品都难(同工不同酬啊)。
再往下,其中正规部队中的禁兵是以班直为单位。
步军每个直再设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侯等;马军分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知,副都知,押班,统管捧日军,天武军等。
差不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集团军和军,师,团,营,连的编制。
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都头这个职位出现了。这里的都头和武松担任的阳谷县都头是不是同一职遣呢?
当时宋朝的军制:一厢为十军,一军为五指挥,一指挥辖500人,一指挥五都,一都100人(类似我们现在的连队级别)。
可是这是说的正规军,地方小县城压根儿就不可能有军分区的编制,连军分分分...区的可能都没有,他这个都头和鲁智深的提辖完全就是两回事儿。
人家鲁提辖那是正儿八经的边防军官编制,武松这个阳谷县令封的都头连武警都算不上,撑死了就是个县公安局的局长或者副局长,大概率县局长还是政法委的书记(县尉)兼任了。
这个都头的称呼应该只是政府部门参照军队管辖权力大小给出的一个虚职,对照现在的官位,我觉得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县里的实权公安局副局长,主管刑警,片儿警,治安,大牢这些杂事儿(那时候的户籍管辖权可不在公安局手里),在工作单位里威望不低,权力不小,但是职遣不入流的正科级干部。
结语后来等到征方腊结束,武松成了独臂大侠,一边是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一边对兄弟伙也失望了,干脆出家。
故事里说武松是高寿善终,可是认真算算那个时代,估计想熬过靖康之难很难吧。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西门庆怕的不是武松做为阳谷县都头的这种官方身份,而是武松身上既有那种快意恩仇,说白了就是混不吝的气魄,又有赤手空拳打虎的本事。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县衙里的“都头”应该和“押司”一样,是“吏”而不是“官”,这是因为都头一职一个县的知县就可以直接提拔任命,而不需要上级部门的审查考核,比如武松打虎后,阳谷县的县令就直接说:
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而像府一级的衙门中,也是全权负责治安的“观察”一职,比如说济州府的何涛何观察,就应该属于正式编制了。
而根据都头担负的“捉贼捕盗”,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来看,他们就和捕快的职务类似。只不过,“都头”属于捕快中的头,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的职务,还到不了正科级公安局长的级别。这是因为都头上面还有县尉,他对一个县的治安负全责,相当于公安局长的级别了,县尉属于是正式编制,在大宋朝廷的官员序列内。无论“都头”这个职位大小,是属于临时工,合同工还是正式在编,其实西门大官人都不瞧在眼里,因为他信奉“有钱可使鬼推磨”,一直以来和阳谷县的知县都可以打得火热,还会怕他手底下的一个都头吗?
真正使他担心害怕的是武松的江湖身份,而武松的这种身份可是不管你和谁远近亲疏的,说白了就是不在乎王法,这样使他做起事来毫无顾忌,而偏偏他又有一身降龙伏虎的本事,这才是西门庆最为忌惮的。既然已经做了亏心事,就别怕鬼叫门了,担心也没有用。没过多久,武松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狮子楼取下了西门庆的首级,从而也永远告别了自己都头的生涯。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武松就是个“正连级”的县公安局刑警队队长!而且武松不是“官”!就是个“小吏”!北宋的最低级得干部!是“五十二阶”中的第51!昨天说过北宋的一些官职与现代的干部对比!
今天再说说!
在水浒传那个时代的宋朝,有1234个县,也就有1234个县令。
这当中东京(开封)的赤县县令因为天子脚下,官职较高,是整七品。
另外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河北东路的路治是华北地区的统称,在现北京附近)的赤县县令和畿县(比作直辖市办公地所在县)县令都是正八品。
普通的县令都是从八品,就是这个从八品也分很多的阶级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
阳谷县、郓城县应该属于比较大的县,所以这些县令都是从八品,属于正处级干部!月薪只有15贯钱!所以灰色收入是县令的主要收入!
副县级的职位有:县丞(副县长),县尉(公安局),主簿(管人口),孔目(检察)等,
乡镇级干部有:押司、录事史、佐史、曹司、书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等。
很低级的干部有:堂吏、勾押、都头、公人、书手、典库、吏典、贴司等
武松就是都头,也就是县公安局下属的刑侦队或防暴队的队长!算来也就是个“股长”级的干部!
像武松这样的还有、朱仝、雷横、李云这几个!
董超、薛霸、张千、李万都是基层干警!
管营,施恩的父亲 – 劳改大队长 (正科级)
当牢节级朱仝(朱仝后来升官了) – 县监狱长 (正科级)
差拨 – 劳改队长 (股级)
押狱蔡庆,牢子李逵、乐和 – 监狱看守基层狱警
说了半天最后说下西门庆!西门庆小的时候是出生在一个落魄地主的人家,后来通过个人努力开了个药铺,发了财。他为人很精明很会做买卖,还放高利贷(陈经济就是负责这个事)。随着有钱了西门庆就变了,变成地痞、流氓、官僚、淫棍!
宋朝的商贾和独立的手工业者多编入坊郭户,坊郭户也分好多等级,主要是按资产和缴税的多少划分。坊郭户的位置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主之下!如果舍得个县令花钱地位也会好一些!
武松因为打虎从等级很低的坊郭户(武大郎决定的),因为打虎当了官,还是公安局的!古代民养官、民怕官,西门庆怕武松是自然的了!
再有就是大郎死后西门庆心中有鬼自然是更怕见到武松了!
武松这个阳谷县都头,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西门庆为什么怕他?
众所周知,在《水浒传》中,武松从柴进回家后,路过阳谷县,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老虎,为当地人除了一大害。猎户和乡亲们高兴,一路把武松抬到了县衙,人路上人人称赞武松,是打虎英雄。
到了阳谷县县衙,知县听说后,也很高兴,拿出一千贯钱赏给武松。武松却没有要,散给了那些因为猎虎不到位而被打的猎户们。
知县一看更高兴了,他欣赏武松的忠厚仁德,于是提出让武松做本地的都头,武松正好没有职业,一下子能做县里的都头,也是难得,于是欣然答应了。
从后面西门庆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是很害怕武松的,对武松很忌惮。那么,武松的都头,究竟是几品官呢?为什么西门庆很害怕呢?
这是两个问题,我分开来说一下。
其一:都头究竟是几品官?
要说明一下,县衙里,都头有两种,一种是步军都头,一种是马军都头。武松做的都头,是步军都头。
为啥武松是步军都头呢?书中没说,推测一下,这和他不会骑马,或者说不擅长骑马有关系。因为书中武松从没骑过马,在梁山也是步军头领。
醉打蒋门神之前,施恩提出让武松骑马到快活林,但是武松却认为,自己又不是小脚,不必骑马。这里,武松没说自己不会骑马,所以我猜他应该会骑马。但是,考虑到武松不是科班出身的武将,所以他即便会骑马,应该也不擅长骑马作战。
知县可能出于这种考虑,所以让武松做了步军都头。当然了,也可能是正好缺步军都头,所以知县才任命武松做步军都头。
那么,都头是几品官呢?
说来不好听,都头算不上官了,只能算是吏。因为即便是知县,也只是六品或者七品的官。而在一个县里,知县下面还有县尉,县尉之下才是都头。而且,在马军都头和步军都头之中,其实马军都头地位又偏高一些。
史进大闹史家村的时候,县尉麾下就有两位都头。
(史大郎)掇条梯子,上墙打一看时,只见是华阴县县尉在马上,引着两个都头,带着三四百土兵,围住庄院。
由此可见,都头职位在县尉知县,所以地位很低。这一点,从都头手下的数量,也能看出来。都头手下的数量,从雷横的故事中能看到。
本县尉司管下有两个都头:一个唤做步兵都头,一个唤做马兵都头。这马兵都头,管着二十匹坐马弓手,二十个土兵;那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二十个土兵。
显然,步军都头只管着四十个人,只能管四十个人的都头,会是多大的官吏呢?只能说不入流。武松的步军都头,放在今天,大约也只是治安大队的队长吧。
所以,说武松是几品官就算了,他算不上官,更没有品级。
其二:西门庆为何害怕武松呢?
西门庆之所以害怕武松,不是因为他是都头。说实话,别说武松只是步军都头,他就是县尉,西门庆也不害怕。
为何这么说?因为西门庆跟官府里的人太熟悉了,上到知县,下到衙役,县衙里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受过西门庆的贿赂。武松后来替武大郎报仇时,旁白中就说了。
知县先问了何九叔并郓哥口词,当日与县吏商议。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说……当日西门庆得知,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
既然知县都被西门庆收买了,武松一个小都头又如何呢?所以说,光凭职位这一块,西门庆并不怕武松。
西门庆之所以怕武松,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西门庆自己做错了事。他虽然有钱有权,有县令给他撑腰,但毕竟跟潘金莲勾搭在了一起。一个是有夫之妇,有一个是有妇之夫,两人都是婚内乱来,这根本就不合法。如此一来,西门庆怎么能不害怕呢?
何况,那时候西门庆还打了武大郎,致使武大郎受重伤,后来更是被毒死。他就是再牛,只手通天,也应该心怀愧疚,毕竟自己是在犯罪,是凶手。但凡有一点良心,他也会害怕。
西门庆,就是一个作奸犯科,勾搭武松嫂嫂,踢伤武松哥哥的无赖,怎么能不怕武松呢?
再者,西门庆害怕武松,是因为武松厉害。武松就算不做都头,他也是打虎英雄,一个连猛虎都能打死的人,西门庆又害死了他的哥哥,自然也就会害怕了。
所以后来西门庆听到武松的名头,当时就害怕了。
那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窨子里,说道:“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这里,西门庆压虽然也提到武松是步军都头,但明显强调的是武松打虎,第一好汉。所以说,西门庆更怕的是武松本事厉害,不是官职。
总之,武松的都头不是大官,甚至算不上官,只能算小吏,没有品级。西门庆之所以怕他,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勾搭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犯着了武松,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厉害,不由他不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