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为啥日本人疯狂挖松根,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石油了,没有石油就意味着坦克开不动,轮船开不了,甚至武器都造不出来,以至于有些侵华日军打仗打到最后要去捡中正式步枪来用,所以说常凯申这个人不当物流大队长可惜了。

(1)为啥日本人没油了?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一点无需赘言,而日本人一开始侵略的中国也没有石油,这一点现在也一直困扰着我们。而日本人在侵华战争开始4年之后,受到了美国的制裁,一个是日本钱快花光了,没钱跟美国买石油,美国跟日本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有钱就能谈,没钱滚一边;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侵华的时候也侵犯了美国人的在华利益,所以美国不肯卖油给他,要日本人退回七七事变之前的情况。

日本人当然不肯啊,但是没有石油咋办,于是那堆昭和参谋,一拍脑袋说,那我们去东南亚拿,把米英鬼畜的石油抢过来。于是日本人一度抢了美、英、荷兰的东南亚殖民地,在那里日本人获得了油田,但是问题来了,美国海军太凶了,日本靠着偷袭珍珠港而获得的优势仅仅持续了半年就没了。所以日本失去了太平洋的海上霸权之后,石油还是运不回来,结果石油危机非但没有缓解,还越来越严重了,因为外面运不进来,里面又因为战争耗费大量石油,就快入不敷出。

(2)天才的“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

日本人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奇思妙想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发动男女老少都去挖松树的根,这个运动叫做“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为啥要挖松树根呢?因为日本专家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松树根的含油量很高,可以熬出松根油,这些油如果拿去蒸馏的话,那么就可以获得轻质油,然后再加点酒精搅拌下,那就可以变成松根汽油。

但是松根汽油这玩意是非常垃圾的一种,因为它的油品非常差,粘稠度很高,而且还容易积碳,特别容易让机器报废。正儿八经的国家都不会拿这玩意给机器加油用,这不是糟蹋机器吗?

日本人用它其实是没办法的事,谁都知道松根汽油不顶用,但这比啥都没有要强得多了。日本人真是把家底都掏空了,才想得出这种馊主意,当时日本政府关于“松根石油”的口号是“两百个松树根可以让飞机在空中飞一个小时”,到了日本军国覆灭之前,日本人每个月能鼓捣出7万桶的“松根石油”。但是这玩意跟生产狂魔美利坚比起来,真就九牛一毛,所以日本战败的核心就是生产力的不堪一击。

但是到了二战的末期,日本人就跟输得精光的赌徒,只要还剩几毛钱都要上赌桌,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的最强战舰“大和号”,这个以日本民族的名字命名的战舰是日本人最后的希望,这艘船是旧日本海军造的最大的战列舰,具有三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可以说是非常恐怖了。

当时日本的打算就是觉得国家养舰多年,放着港口被美军炸沉了可惜,干脆加点油直接去跟美军拼命算了。于是1945年4月7日,“大和号”战舰踏上了找死之路,它被安排带着8艘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去解除美军的冲绳岛之围,不惜一切代价突破美军的围困,打光所有的弹药之后,全体作战人员开始登陆作战,抵抗美军。你看看,多寒酸啊,都架设到炮弹打完打陆战了,而且去的时候,日本军部就给这个传奇炮舰加了单程的油,其中就加了很多松根油这种劣等货色,连自杀都不能给大和号一个体面。为啥只加单程油呢?因为日本的油实在太过缺乏,而且日本军部都计划放弃舰船登陆作战了,大和号自然就没有想过让它回来了。

但是日本人这个想法也很愚蠢,因为大和号还没冲到日本冲绳,美军就出动了400架飞机围着大和号一顿乱打,结果几个小时的狂轰滥炸,直接把大和号给打沉入海,一代日本名舰居然啥战绩都没有,就成为了日本二战中的一个黑色笑话。

(3)结语

“松根油紧急增产运动”是日本二战末期的一个黑色笑话,国力贫弱的日本自不量力,妄开战端,最终落得一个被原子弹洗礼的下场,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往期链接:

二战侵略者的黄粱梦:日军席卷西太平洋

二二六事变如何在日本冲向二战灭亡之路上踩了一脚油门?

友谊短暂、利益永恒!为啥二战中日本要和美国反目成仇?

二战前日英为何爱恨不休?国家之间岂有情谊

珊瑚海海战:航母正式走上海战C位

太平洋战争是金钱的战争?美国人用金钱打败日本人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您的点赞和留言是我创作的动力。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日军在侵略中国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发动国内的男女老少上山去挖松树根,几乎把国内的所有松树根都刨得干干净净。日本这是在干啥呢?咱们从头说来。话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就像村里的二娃子,家底子穷,什么都缺,所以两眼泛着贼光,尽想着到别人家去打秋风。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物资贫乏的岛国,因此资源的限制一直是日本的痛,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起来,这时日本发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力非常孱弱,于是便打起了中国的主意,经过一系列的计划,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军在侵略中国最关键的时候,突然发动国内的男女老少上山去挖松树根,几乎把国内的所有松树根都刨得干干净净。日本这是在干啥呢?咱们从头说来。话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就像村里的二娃子,家底子穷,什么都缺,所以两眼泛着贼光,尽想着到别人家去打秋风。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物资贫乏的岛国,因此资源的限制一直是日本的痛,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起来,这时日本发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国力非常孱弱,于是便打起了中国的主意,经过一系列的计划,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

我们大家都知道想要发动战争必须要有人有钱有武器有资源,当时的日本刚到中国毫不费力的便占领了资源丰富的东三省,在东三省日本得到了大量的铜矿、煤炭等资源,这让穷惯了的日本一下就变成了暴发户,日本尝到甜头后继续侵略中国并且立即制定了“南下北上”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完美的展现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日本占领了东三省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却没有发现油田,而石油是日本最缺乏的资源,其中大约90%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的日本石油大部分是向美国购买的,但是资源这种东西能自己生产才最让人放心。

就这样日本先是北上入侵资源丰富的苏联,结果经过四个月的交战,被苏联打的屁滚尿流,由于北上计划的失败,日本掉头南下,而日本南下必定会和英美作对,但是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有着丰富的橡胶、石油锡矿等战略物资,并且英美两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驻军较少,容易夺取,日本经过在三思索后决定抢夺。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就在日本得到了东南亚石油资源,弹冠相庆,表示又能继续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却悲伤地发现,随着战争的继续,当美国攻下了菲律宾后,东南亚的石油供应源几乎全面被切断。另外,由于美国实在强大,日本很快就失去了制海权。  

他们想从别的国家进口石油,但运载着石油的轮船无一例外在海上都遭到了美国的拦截,更不要说从东南亚运送石油到日本来。不仅如此,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也遭到了美国的不断轰炸,石油所剩寥寥。在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依然心有不甘。 

除了号召人民节约燃油,还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很快,日本的科学家发现富含油脂的松树根,经过熬制和蒸馏后,再勾兑一定量的酒精,就能制造出“松根汽油”,而这种燃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匮乏的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国内有个这样的口号“200根松树根可以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

伴随着这个口号,日本展开了全民挖松树根行动,这又是为何?

原来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代替汽油的东西,那就是“将含油量高的松树根用火熬出松根油,之后再将松根油蒸馏,从而得到轻质油,最后再将轻质油和酒精混合而成,也就是所谓的松根汽油。”

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教师不教书,医生不看病。全民一起挖树根,现在看起来颇有几分搞笑的色彩。可放在当时日本就像一个快要溺水而亡的人,这也许是他救命的最一根稻草,死死的抓住坚决不放手。

这一发现虽然可以产出油,但是一天的产量也实在是有点少,还是无法供应日本军方要求。这时的日本军方干脆动员起了学校里的孩子们到处挖松树根,并强令第天的产量必须要达到七万桶以上。不得不说日本人还是挺卖力的任务居然完成了,不过日本国内的松树差不多就快要绝种了。

可是最后的日本还是战败,这种油料也没能改变战局。后来美国军方也试用过这种油料,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油的油品十分的差,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会有熄火的情况。日本就是有的这种油在开飞机,就是美国不将其打下,自己也会掉下来的。

一场战争,需要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不是像日本这样的小国依靠着自己的军国主义就可以打胜的。

结语: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凝聚力是一种很变态的行为,甚至是很多学生都直接罢课去挖松树枝,他们没有机器就只能用人力进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耗损。

他们最后每月的松树油能提炼出的汽油是很少的,这样的疯狂行为根本就挽不回他们投降的结局。

我们大家都知道想要发动战争必须要有人有钱有武器有资源,当时的日本刚到中国毫不费力的便占领了资源丰富的东三省,在东三省日本得到了大量的铜矿、煤炭等资源,这让穷惯了的日本一下就变成了暴发户,日本尝到甜头后继续侵略中国并且立即制定了“南下北上”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完美的展现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日本占领了东三省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却没有发现油田,而石油是日本最缺乏的资源,其中大约90%需要从国外进口,当时的日本石油大部分是向美国购买的,但是资源这种东西能自己生产才最让人放心。

就这样日本先是北上入侵资源丰富的苏联,结果经过四个月的交战,被苏联打的屁滚尿流,由于北上计划的失败,日本掉头南下,而日本南下必定会和英美作对,但是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有着丰富的橡胶、石油锡矿等战略物资,并且英美两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驻军较少,容易夺取,日本经过在三思索后决定抢夺。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就在日本得到了东南亚石油资源,弹冠相庆,表示又能继续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却悲伤地发现,随着战争的继续,当美国攻下了菲律宾后,东南亚的石油供应源几乎全面被切断。另外,由于美国实在强大,日本很快就失去了制海权。

 

他们想从别的国家进口石油,但运载着石油的轮船无一例外在海上都遭到了美国的拦截,更不要说从东南亚运送石油到日本来。不仅如此,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也遭到了美国的不断轰炸,石油所剩寥寥。在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依然心有不甘。 

除了号召人民节约燃油,还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很快,日本的科学家发现富含油脂的松树根,经过熬制和蒸馏后,再勾兑一定量的酒精,就能制造出“松根汽油”,而这种燃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匮乏的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国内有个这样的口号“200根松树根可以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

伴随着这个口号,日本展开了全民挖松树根行动,这又是为何?

原来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代替汽油的东西,那就是“将含油量高的松树根用火熬出松根油,之后再将松根油蒸馏,从而得到轻质油,最后再将轻质油和酒精混合而成,也就是所谓的松根汽油。”

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教师不教书,医生不看病。全民一起挖树根,现在看起来颇有几分搞笑的色彩。可放在当时日本就像一个快要溺水而亡的人,这也许是他救命的最一根稻草,死死的抓住坚决不放手。

这一发现虽然可以产出油,但是一天的产量也实在是有点少,还是无法供应日本军方要求。这时的日本军方干脆动员起了学校里的孩子们到处挖松树根,并强令第天的产量必须要达到七万桶以上。不得不说日本人还是挺卖力的任务居然完成了,不过日本国内的松树差不多就快要绝种了。

可是最后的日本还是战败,这种油料也没能改变战局。后来美国军方也试用过这种油料,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这种油的油品十分的差,在运行过程中总是会有熄火的情况。日本就是有的这种油在开飞机,就是美国不将其打下,自己也会掉下来的。

一场战争,需要的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不是像日本这样的小国依靠着自己的军国主义就可以打胜的。

结语: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凝聚力是一种很变态的行为,甚至是很多学生都直接罢课去挖松树枝,他们没有机器就只能用人力进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人力耗损。

他们最后每月的松树油能提炼出的汽油是很少的,这样的疯狂行为根本就挽不回他们投降的结局。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两百个松树根能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

这是日本的一个著名宣传口号,是战争后期最无奈最疯狂的举动。

众所周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根本上是为了占领东南亚地区,获得急缺的石油等战略资源。打仗打的就是资源,不管是坦克飞机还是战舰,没了油,就是一堆废铁。

日本人知道,美国人更清楚。随着美军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封锁日本的石油运输,成了家常便饭。日军虽然在东南亚控制了油田,但是悲催的发现,运不回去!

美军的潜艇四处晃悠,发现日本的油轮,二话不说直接击沉。到1944年至1945年的时候,日本不仅运不回来石油,本土的油料产量也降到了不足100万桶。怎么办?打不下去了。

日本专家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用含油量高的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再将松根油蒸馏后得到轻质油,最后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

这不就解决问题了!老百姓们,别闲着了,挖树根去啊!

所以,日本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挖松树根运动。孩子们都不上学了,组织起来到处挖松树根,而且必须要挖够规定的量才行。

所以当时的整个日本,凡是有松树的地方都被扫荡一空,人们不仅挖树根,有经验的还现场炼油,场面十分壮观。

但是,日本才有多大?才能有多少松树?

(日本学生挖松树根)

挖着挖着,就几乎把松树挖绝种了。就这样,他们差不多生产了几百吨松根汽油……

不过,这种油根本没法用。好奇心很重的美军后来试用过,这种油粘稠度高,积碳很严重,就连吉普车都跑不了多久,更别提飞机坦克了。

全民挖松树根,算是“最后的疯狂”了吧。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日本最后的疯狂。

日本主动偷袭美国珍珠港,说白了是为了石油。

因为日军南下必然和英美作对,但一旦击溃英美,就可以获得荷属东印度,也就是今天印尼的大油田。

石油是军队的血液,没有石油的军队是无法正常运转的。

以日本联合舰队为例,1913年到1916年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搭载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均以重油为主要燃料。

但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也是是贫油国。

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产情况是:北海道出产了7500吨,台湾生产3.2万吨,库页岛石油租借地 生产19.3万吨,本州当年的石油产量是22.6万吨,合计为45.9万吨。

作为对比,193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是12311.7万吨,苏联是1850万吨,美国控制的墨西哥698万吨,荷属的婆罗洲673.6万吨,德国未来控制的东欧(匈牙利和罗马尼 亚)647.8万吨,英国控制的中东(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万吨。

可见,日本自产石油是不值得一提的。

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年石油消费量是170万吨到180万吨,其中海军用油为35万到40万吨。也就是说,日本实际消耗的石油是自产石油的三倍多。

一旦战争爆发,日本需要的石油会有巨大增加,本土石油根本就无济于事。

日本海军在1931年做过保守的预测,推断此后5年内,日本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压到每年250万吨;但即使这样,还有 每年183万吨的巨大缺口,需要通过从国外获得石油来弥补。

日本不但缺乏石油,也缺乏开采石油的先进技术。日本的石油公司是靠政府的补助勉强维持着,许多矿井的深度无法超过500米。

直到1930年日本从美国引进 了加利福尼亚式的深井技术,方可钻探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没有将其用在石油勘探领域里。

要知道,中国东北的大庆油田油层深度普遍在 1500米以下,因此这是日本石油会社虽然在安达地区进行了勘测,却与大庆油田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1941年,美国参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并且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日本当时虽然还有一定石油储备,但最多可以支持2年左右,随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那么,如果不认怂从中国大陆等地撤军,就必须冒险和英美一战,夺取印尼的油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日本在2个小时内出动350余架飞机炸沉炸伤美军舰艇40余艘,炸毁飞机200多架,毙伤美军4000多人。

只是,随着中途岛的惨败,日本节节败退。

美军采用包括潜艇在内各种方式封锁日本石油运输,到了1944年日本石油运输陷入绝境。在1944年6 月的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中,日本战舰因燃料不足而未参战。此外,为了节省油料,航空母舰不再迂回而是直接驶近美军。一位日本指挥官后来说:“采用较长的航 线,将会耗用太多的燃料。”

到1945年第一季度,石油运输几乎被彻底封死。1945年3 月,最后一支日本油船护航队离开新加坡,在途中被击沉。

到了1945年,日本石油已经枯竭,连大和号都被迫只能携带单程石油做自杀性攻击了。

日军飞机已经无法起飞,1个月顶多飞行2个小时。

于是,日本海军异想天开的进行了挖掘松树根运动。

日本海军吹嘘“两百个松树根能使飞机在空中飞行一小时”,号召所有日本民众挖掘松树根,然后经过化学方法提炼石油。。松树根经过十 二小时加热后,生产出一种原油代用品。

当时几乎全民动员,连儿童也发动了。

但是,这个运动注定是荒谬的。

根据日军的目标,也就是日产一万二千桶,需要每天一百二十五万个劳动力,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到1945年6 月,松根油的产量达到了每月七万桶,但实际上根本无法大量提炼成航空汽油。

到战争结束时,从松根油中只提炼出千桶供飞机使用的汽油,无数日本平民的劳动变为了无意义的扯淡。

最终日本还是灰溜溜的投降。

松树根运动留下的唯一成果就是:日本山上的所有树木和树苗都被拔得精光。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宁静的太平洋面上酝酿着一场巨大的暴风雨,美军仅仅动用少量潜艇轻而易举的掐断日军海上运油路线,本该热闹繁华的航线上,静悄悄的没有一艘来往的商船。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倒是闹得人仰马翻,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这究竟是为什么?

石油的战争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美军切断了他东南亚油田的运输路线。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能源资源匮乏,原油储备不足。而现代的机械,无论多么先进的工业还是军事机械,没有石油就是一堆破铜烂铁。即使发明了战斗力多么强悍的坦克,没有石油,他们日本人连点火都做不到,就这样日本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全国疯狂挖树根

学生不上课,工人不上班,教师不教书,医生不看病。全民一起挖树根,现在看起来颇有几分搞笑的色彩。可放在当时日本就像一个快要溺水而亡的人,这也许是他救命的最一根稻草,死死的抓住坚决不放手。据后人考证,当时的日本专家被逼无奈,研究出了一种叫做松根油的石油替代品。具体方法如下:将含油脂量高的松树根熬出松根油,然后加热进行蒸馏,和工业酒精按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松根汽油。当时的盛况,不亚于大跃进时候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当时提了一个很著名的口号:挖二百个松树根,飞机飞行一小时。为了国家的兴亡,每个日本人都在忙碌着挖松根救国。

且不说这段历史,对日本的环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全民挖松根达到理想中效果了吗?据后来美军考证,这种粘稠的松根油质量极差,别说飞机就连普通的汽车都跑不了多远。不知道这段历史,有没有写在日本的教科书上,以史为鉴用来激励后人保护环境,从不挖树根做起。

二战日本被逼到绝路上时为何出现了全国疯狂挖松树根的狂潮?

松树长在二战时期的日本,也算是倒了大霉!

日本不但是个岛国,还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古代的日本,还可以靠着拥有金矿银矿,出口一些金银这些东西来进口自己需要的货物。而到了近代的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战争所需要的海量资源,都是日本本土所缺乏的。

其中最主要的物资,有石油,钢铁,粮食,煤炭这些,都严重依赖于进口。比如当时日本的钢铁原料,主要来源是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

石油方面,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石油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其一是从美国进口,这个渠道是最大的来源,约占日本石油消耗的百分之八十之多;其二是当时的东南亚地区,比如印度尼西亚(当时被荷兰控制),缅甸(当时被英国控制),这方面的来源满足了日本石油需求量的百分之十;其三是库页岛的油田,当时库页岛被日本控制,库页岛油田的石油产出满足了日本石油需求的百分之七左右。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现代战争的两大资源,石油和钢铁,日本都严重依赖于美国的供应。这样,日本在这方面就被美国所制约。没有钢铁,造不出坦克。没有石油,坦克就是造好,也开不动。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大肆侵华。而美国当时以切断日本石油供应为手段,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恢复战前状态。日本深知石油资源受制于人,在美国面前总是表现得很低姿态,唯恐石油来源被卡。

但是战争机器已经开动,怎能说停就停?于是日本一方面大肆进口石油,拼命增加自己的石油储备,另一方面,派出地质队,在我国的东北,和朝鲜地区,拼命打井,想着在我国东北找到石油!

从1930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打了81口探井,只有几口井有少量石油。大多数探井都是徒劳无功。东北这片黑土地护佑着自己宝贵的石油资源,不让侵略者得逞。日本人始终也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否则,二战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所以,日本后来偷袭珍珠港,兵进东南亚,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抢夺东南亚的石油资源和橡胶资源。至此,二战才算是全面爆发。

英国人荷兰人对于日本人的小算盘很了解,所以打起来的时候,直接就把东南亚的油田炸了。我挖不着你也别想挖,我用不到你也别想用到。日本看到被炸毁的油井,只有干跳脚。随后从国内调集了大量的石油工人连夜抢修,经过一年多,才算把东南亚的石油产量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然而,就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美国海军已经从珍珠港遇袭的慌乱中稳住了阵脚,跟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展开了连番大战,中途岛战役后,逐渐夺回了海上的主动权,控制了海上交通线。日本虽然从东南亚挖出了石油,但是运油船多被美国海军所毁,辛辛苦苦搞来这么点油,也运不回本土。

到了1944年,1945年,日本海上交通线已经完全瘫痪,和美国开战之前存的那些石油早就见底了。日本无奈,只好把民用的豆油装到轮船上,充作燃料油,就这还不够,无奈把许多烧油的海军舰船又改成了烧煤的。而航空飞行员们没有充足的汽油,技艺那是越来越生疏了。

即使到了这步田地,疯狂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依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们一边号召尽一切可能节约每一滴石油,另一方面,大肆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日本的专家们也接到了寻找石油替代品的任务。这些专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可以使用日本随处可见的松树,来提炼油脂!

具体的工艺是,使用平常没用的松树根,把松树根挖出来,然后经过熬煮,可以提炼出一种叫做松根油的东东。然后,将这种松根油,进行蒸馏加工,就可以得到类似汽油的轻质油品,当然,这种松根提炼的轻质油品,比较粘稠,不像汽油那样纯净。但是,可以在这种有些粘稠的轻质油里面,加上一定比例的酒精,这样,就可以用于发动机了。

日本军方对于这样的“研究成果”非常振奋。他们提出了“两百个松树根就能让飞机飞行一个小时”的口号,号召日本国民大肆挖取松树根用来制取松根油。一时间,日本全国的松树都是倒了八辈子大霉,纷纷连根都保不住,各地挖出的松树根堆积如山。日本全国上下都投入了制取松根油的活动。

这场活动有多疯狂呢?当时真的是除了深山老林,日本的松树根都被挖掉了。整个日本建立了34000个蒸馏装置,所有的道路旁边随处可见松树根!就是经过这样一场毁灭式的攫取松树根油的风潮,日本在1945年6月的松树根油产量,居然达到了7万桶!

这样的松根油运动,恰恰是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饥不择食竭泽而渔,快要到衰竭的一个例证。7万桶油虽然听起来挺多,其实对于二战中大规模作战来说,可能还不够美军一个集团军一天的消耗量!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能够略有效果,聊胜于无吧。

战后美军占领了日本,顺便也把日本的这个战时发明拿来测试了一番。根据美国人的测试,这种松根汽油,粘稠度很高,用于发动机,非常容易形成积碳,很伤发动机。普通的汽车根本无法使用这种松根汽油,而飞机发动机和坦克发动机使用这种松根汽油,用不了几次发动机就报废了。

不过想想日本在战争后期搞的自杀飞机神风特攻队,人操鱼雷的疯狂程度,这个松根汽油,那还真算是小儿科,不算个啥,只是可怜日本的松树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