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荣禄虽反对维新,但最低程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不是慈禧的仆人,只听从命令以维护地位。

举个例子。

慈禧在庚子事变中,要求和洋人开战。

当时大臣们畏惧慈禧,基本上都表示同意。荣禄硬着头皮说了几句不能开战的话,被慈禧厉声训斥,也就不敢再说了。

荣禄对清军和洋人军队实力非常了解,却认为敌我力量悬殊,一打就要败,败了就可能亡国,坚决不同意。

但公然违抗慈禧的命令,荣禄又不敢,就阳奉阴违。

比如慈禧让荣禄带兵进攻,荣禄就装病,不愿意出战。

慈禧没办法,调动甘军董福祥和义和团去攻打北京使馆区,但打不进去。义和团冲锋,前面的喊着刀枪不入,结果被洋人一排排打倒,后面见法术不灵直接跑了。

甘军只有土制大炮,也杀不进去。

慈禧就让荣禄,调动德国克虏伯大炮去轰。

荣禄知道先进的开花大炮一打,使馆区肯定轰平了,洋人一个别想活。一旦把各国外交官都杀了,就是大仇,各国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不知道要惹出多大的麻烦。

荣禄偷偷命令部下张怀芝:横竖炮声一响,里边总是听得见的。你开炮能让太后听到就行。

张怀芝心领神会,命令炮队对着使馆外面的空地,轰里轰隆地射击了一天一夜,好不热闹!不消说,这样的“攻击”没让使馆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

后八国联军轻松杀到北京,看到使馆区大体完好,外交官没有伤亡,也松了一口气。洋人也没有对慈禧赶尽杀绝,还让她继续做太后,也没有继续大片强占中国领土。

这是荣禄的功劳。

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底线和良心实有夸大,或者根本谈不上,但是荣禄在晚清政治格局中的作用确实实实在在的,应该满族亲贵中的实干家。

(荣禄)

1.助力慈禧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前后,以肃顺和慈禧为首的两大集团的斗争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作为年轻时期慈禧身边的近人,荣禄献计献策,提出除掉肃顺集团。

(辛酉政变)

并且立即召身在北京的奕䜣来热河商量对策,但奕䜣受到重重阻挠,最后只得在荣禄的帮助下,男扮女装,才混进宫里见了慈禧。最后辛酉政变成功,荣禄亲手将肃顺等送到菜市口问斩。

2.助力慈禧垂帘听政

同治帝死后无子,却留下了身怀有孕的孝哲皇后。慈禧还不等这个皇子降生,就迫不及待的立与同治辈分相同的载字辈侄子来继承帝位。这样就可以再次垂帘听政,荣禄坚决拥护慈禧,亲自率领禁兵层层防布,以防不测,最后内务府大臣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同被顾命,此时,他尚不到40岁。

(光绪皇帝)

3.举荐袁世凯练新军

甲午海战后,清政府一败涂地,李鸿章成了替罪羊,下课赋闲。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使得兵权极为重要,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督办新军,把满人丢失已久的兵权从汉人手中夺了回来,通过多方物色,力保袁赴小站练兵。

(北洋军)

4.保举人才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湖南巡抚陈宝箴,说他操履清严,识量闳远,军机大臣瞿鸿机,练达精明,留心时事,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说他质性果毅,胸有权略,还有太仆寺少卿岑春煊,说他不避艰险,能耐劳苦等等。

(陈宝箴)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21篇)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甲午战后,清廷以自强为名,直接掌握练兵大权,乘机将长期被李鸿章等汉族督抚把控的军权收归中央。这是荣禄逐步谋划完成的。从胡燏棻定武军易帅、袁世凯小站练兵,到戊戌年荣禄出督直隶、统领北洋各军,再到创建武卫军,自始至终,荣禄都将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这是清季罕见的现象,明显具有满洲贵族加强集权的意图。尽管庚子武卫军的惨败使荣禄的远略未能实现,但是,中央练兵的机制被固定下来。后来袁世凯编练北洋六镇,也是在练兵处的统一规划下完成的。慈禧之后载沣等满洲亲贵排挤、打击袁世凯的目的之一,便是革黜其军权。只是在慈禧和荣禄死后,孱弱无力的载沣、载涛等少年亲贵面对羽翼丰厚的袁世凯已显得无能为力了。

荣禄并不反对变法,只不过不赞成康梁的变法,遵循的是另一条变法思路。他也认识到唯有变法才能使中国摆脱危亡,但身为实负其责的政府大员,在推行变法的权力、步骤、内容等方面与康梁不尽相同。早在光绪任命林旭等四人在军机章京上行走时,荣禄就致信林旭,主张变法改革以补偏求弊下手,不在遇事纷更。政变后荣禄在一封给伊藤博文的信件中,认为中国应以整军丰财、力图自强为急务,但中国“积习相仍,骤难移易。譬之起虚弱而仁痿痹,辅以善药,效虽缓而有功;投以猛剂,病未除而增剧”。并以此评价政变事。而且荣禄认为“中国非真不可为也”,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变法次序。后来他支持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三折中提出的变法主张。

在八国联军进京事之中,荣禄尽可能不使自己卷入旋涡。他顺从地看慈禧的颜色行事,不忤逆慈禧的意思,同时,他也给慈禧准备着后路。他承旨调遣军队进攻东郊民巷外国兵营,但又不给军队发炮弹,而且暗地里还给外国兵营送水果表示慰问。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逃走,他授计负责议和的李鸿章和奕劻,在谈判中掌握一条原则:只要不追究慈禧的责任,不让慈禧交权归政,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就这样,签订了连利息近10亿两白银、让外国军队驻兵京城的《辛丑条约》。荣禄办成这件事,到了西安,宠礼有加,赏黄马褂、双眼花翎、紫貂,随扈还京,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

荣碌在清政府中算是慈禧一党的中坚人物,虽然有一定的革新思想,但仍是封建势力的坚定支持者,他所做所为也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更不要提后来还签定《辛丑条约》。(在我看来他还算不得晚清的良心)。

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不仅如此,荣禄不死,大清也许还会长命百岁,不仅仅是底线的问题。

大清是被袁世凯逼下台的,但如果荣禄还在,袁世凯翻不了天。

荣禄大概是八旗最后一个能拿住权的人,而且他是袁世凯的靠山,有他在,袁世凯绝不敢炸翅。

但他还死在慈禧前头,满清就无可救药了。

后期的庆亲王、摄政王载沣,前者除了忠心,就剩下贪得无厌和庸庸碌碌;载沣能力有限,格局还小,慈禧临死叮嘱他一定要与张之洞和袁世凯精诚合作,结果一个让他气死,另一个水火不容,成为死敌。

要是荣禄还在,他与张之洞往来密切,又对袁世凯有知遇之恩,小站新军本来是他的,袁世凯绝不可能据为己有。

最关键的是,荣禄不是庆亲王那样的草包,他是李鸿章的密友,李鸿章非常推崇的角色。

荣禄一死,慈禧估计也就知道大清完了,赶紧死吧,大清别完在自己的手里,就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说白了,慈禧一辈子就犯了一个错,挑接班人。光绪倾注了无数心血,结果搞出个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后来甚至要“围园杀后”;欲重立大阿哥溥儁,搞出个八国联军,沦为笑柄;临死立个摄政王载沣,又是个没有格局的。

咽气了灌猛药,没救了。

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把荣禄说成是晚清的底线和良心,大大不妥。

“晚清的底线和良心”的说法也是歧义颇多。我理解,题主是想说晚清社会的底线良心吧。

其实,底线和良心是不能并列的。社会底线就是指社会最低行为准则,就是那些忠孝节义等符合当时社会一般行为准则的伦理规则。这一点不止是荣禄这样的公卿可以做到,即便是普通升斗小民都可以做到。而良心则不同,那是全社会的标杆。它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道德和伦理楷模,是全社会的道德标准,值得标榜的行为;其二是特立独行,强调与众不同,是平常人不容易达到的某种高度。举个例子,在荣禄同时代,社会良心的标志性人物应该是谭嗣同这样的人,是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和洒脱。

把底线和良心并列是受了现在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下社会,人们的理想缺失、道德失范,以至于一些本应属于平常的伦理准则变成稀缺,一旦在某个人身上焕发会感动全社会。比如扶助老人经常会被讹,一旦有个不讹人的事例媒体就会争相报道,把大家感动得稀里哗啦。

具体说到荣禄,他在当时的作为肯定符合社会底线,但作为社会的良心则完全不对了。其实,对于荣禄这样级别的人物,我们不能要求他做社会良心,如果他们真成了良心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别说是荣禄了,即便是李鸿章也不是良心。不是他们的人品有问题,而是他们手上干的事让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从权,容不得他们浪漫。

荣禄的发迹得益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还有他特殊的禀赋。他出身于功勋世家,他的父祖皆是勋戚,所以他以荫生出身而工部主事。加上他的岳父是当时很有权势的宗室灵桂,所以出道后很快就得以重用。他最早是辛酉政变的干将、军机大臣文祥的部下,文祥死后他转投醇亲王奕譞,是醇亲王掌神机营时最得力的膀臂。

到了慈禧晚年,满洲八旗亲贵中人才凋敝,实在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人了。荣禄可以说是当时唯一能与汉大臣相匹敌的满洲亲贵。加上荣禄工于心计,城府颇深,所以自戊戌变法至庚子之乱的几年中,他成了朝中最有权势的满大臣,也是慈禧的心腹。当时荣禄的身份是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掌武卫军。可以说,有清一代像荣禄这样既掌中枢、又兼督抚,同时掌军权的,除了清初傅恒等人外绝无仅有。

但荣禄的为官和为人与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不同,后者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他们基本上能做到以天下为公,以江山社稷为重。而荣禄则是以慈禧个人意志为转移,没有什么政治理想。荣禄死时的谥号是文忠,与李鸿章一样。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李鸿章之忠是忠大清、忠社稷,荣禄之忠则是忠太后。

荣禄这个人在政治倾向上基本属于开明派。在甲午战争之前他是翁同龢的对立面,支持李鸿章。在戊戌变法时他曾公开支持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江楚三折。在乙亥建储时他公开反对罢黜光绪皇帝。在庚子之乱时他是端王载漪的反对者,并支持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的东南互保,同时暗中支持被义和团和武卫军攻打的大使馆。但他又是臭名昭著的后党中坚,在戊戌变法中是慈禧镇压维新派的打手。庚子之乱慈禧对各国宣战时,他明知荒唐也无条件支持。所以,荣禄实际上不具备李鸿章张之洞那样的士大夫理想,他虽然在政治上同情和倾向改革派,但在施政上唯慈禧马首是瞻,甘当慈禧的爪牙。

荣禄的过人之处是城府和心机。他的作用是平衡。晚清社会清廷已成内轻外重之势,同时汉大臣势力崛起。荣禄作为满洲亲贵中的杰出人物,他起到了很好的制衡作用。当时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荣禄都很默契。另一方面,他也是当时同样工于心计的袁世凯心存忌惮的人。

但荣禄肯定不是社会良心一类的人,他严重缺乏政治理想,充其量是个有权势的政客而已。

荣禄是慈禧宠臣,为何称得上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荣禄的伯父父亲都为清朝作战阵亡了,所以他是功臣的后代很年轻就袭了云骑尉爵位然后荫官!在工部任员外郎因为贪污险些被肃顺下了狱,靠罚款和家族人脉疏通才被降职留用。在辛酉政变后他在内务府得以恭亲王醇亲王和旗下大臣文祥宝鋆的赏识先后升任步军统领左翼总兵,工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晋升很快。在同治皇帝死前已经成了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宫门大臣!但光绪初年据说是清流的排挤被外放西安将军。西安将军权利并不大统管陕晋旗营满城!他滔晦在西安蛰伏了20年,在戊戌变法前被调回北京在军机处行走,后接替王文韶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期间他编练了武卫五军。从戊戌变法的处理机变,到庚子国变荣禄都是维护慈禧的,但在废掉光绪和纵容义和团和各国宣战不苟同慈禧两件事体现了荣禄的政治水平!忠于慈禧,保全光绪,不落井下石李鸿章,举荐袁世凯就是荣仲华的历史作为!底线谈不上,良心有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