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答:素酒是什么酒?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我注意到,很多答主都答,素酒是粗酿的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粗酿,酒度数低,浑浊不好看,大会引起人的欲望,所以称之为“素酒”。
即经过“蒸馏”工艺的是荤酒,没有经过“蒸馏”工艺的就是素酒。
这种解释,很滑稽,属于拍脑袋想出来的。
虽说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青铜蒸馏器,可以说明我国早就拥有了酿酒蒸馏技术,但在元明以前,世上常见的都是非蒸馏酒。
不信?请看杜甫《饮中八仙歌》,诗里写汝阳王李琎要喝足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左丞相李适之豪饮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布衣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
唐代的大斗为6000毫升、小斗为2000毫升,但酒具毕竟不是量具,这里以小斗论,即焦遂的酒量已达到了10公斤,请问,这能是蒸馏酒吗?
而这“饮中八仙”,既有王公、高官,也有诗人、平民,喝的都是同样的酒,可知,蒸馏酒并非社会主流。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读《水浒传》,看众好汉喝酒如喝水的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
鲁智深在五台山寺半山亭上,嘴里淡得出鸟,看见有卖酒的山民挑着一担水酒上山,不由分说,劈手就抢了一桶,喝了个底朝天。
“智取生辰纲”过程中,白胜也挑了一担水酒,押解生辰纲的军丁并非好汉,却也一个个要买酒解渴。
以酒解渴,要说这是蒸馏酒,打死也不信。
可以说,《水浒传》里出现的所有酒,都不是蒸馏酒,包括武松在景阳冈喝的“透瓶香”。
但是,必须注意,在《水浒传》里,酒也是有荤素之分的。
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里,鲁智深就朝刘太公大呼小叫道:“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而在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里又写:“众僧都坐了斋。先饮了几杯素酒,搬出斋来,都下了衬钱。”
可见,酒分荤素,并非以是否经过蒸馏来区分。
又有人说,《宋史‧食货志下七》里有提到:“自春至秋,酝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这两种酒都不经过蒸馏,但发酵和熟化时间长短不同,是否小酒就是“素酒”;大酒就是“荤酒”呢?
这种解释就更加可笑了。
唐僧喝了春秋酿的酒就不破戒,喝了冬夏酿成的酒就算破戒,这是什么逻辑?!
真要照这么分,那么和尚娶春秋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素妻,不算破戒;娶冬夏两季出生的女人为妻,是娶了荤妻,就是破戒——这说得通吗?!
于是,又有人翻经引据,说清食谱《调鼎集》茶酒卷里酒单中提到有素酒:“冰糖、桔饼冲开水,供素客。”
这只能说是《调鼎集》太牵强附会了。
冰糖、桔饼冲开水,不就是茶水、饮料吗?
要骗人也不带这么骗的。
再有,《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唐僧有谆谆教诲悟空、八戒师兄弟,说:“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看,素酒也是会“醉饮误事”的!
喝冰糖加桔饼茶水会醉的吗?
可见,《调鼎集》里的冰糖加桔饼茶水绝不是《西游记》里说的“素酒”!
那么,“素酒”和“荤酒”的区别在哪儿呢?
其实,《西游记》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元神护道》是有答案透露的。
且看里面这样写: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像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
看到了吧?——“葡萄做的素酒”!
葡萄属于水果类,即水果酿造的酒便为“素酒”。
原来,佛教认为,粮食是用来养人的,用粮食酿酒,是一种糟蹋行为,糟蹋粮食,就是夺人口粮,属于间接杀生,即用粮食酿造的酒就是荤酒。
水果,特别是野果生于树,以之作酿,是物尽其用,可称“素酒”。
但是,“素酒”和“荤酒”之分,属于中国佛教教徒的“创造”——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论荤酒、素酒,酒后都会乱性,按照佛教戒律,都是不能饮用的,但机智的中国佛教徒,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竟然创造性的发明了荤素之分,让人哑然失笑。
据说,有和尚喜吃鸡蛋,称自己吃的是“素蛋”。何为“素蛋”?该和尚一本正经地说:“公鸡与母鸡交配后生下的蛋为荤蛋,未经交配而生下的蛋则为素蛋。”
这,也是一种很灵活的“创造”罢。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释教戒律颇多,所谓的“五戒十善”,五戒其中之一就是戒酒,按理来说,出家人是不能够饮酒的,如果饮酒那就是破戒。
不过《西游记》里,唐僧和几个徒弟们不仅喝过酒,而且还不止一次喝过酒。
原著第十三回:
唐太宗李世民为唐三藏送行,赐素酒一杯。
原著第十九回:
三藏道:“既如此,你兄弟们吃些素酒也罢,只是不许醉饮误事。”
原著第四十八回:
陈老问:“列位老爷,可饮酒吗?”
三藏道:“贫僧不饮,小徒略饮几杯素酒。”
原著第八十二回:
三藏羞答答接了酒:“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佛门中人的确戒酒,这是没问题的,但从这些原著当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唐僧师徒却也是喝过酒的,唐僧本人虽然对饮酒比较抗拒,但也并非完全禁绝,素酒他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孙悟空等几个徒弟,唐僧则更加宽纵,觉得他们喝些素酒没什么问题,只要不喝醉了耽误事情就可以了。
而且,从唐僧的描述之中可以看出,佛门之中对于酒,也有荤素之分。
看到这里,所有人的疑问都在于素酒的“素”字上,唐僧喝素酒却拒绝喝荤酒,酒通常都是用粮食、谷物或者水果酿造,也没听过用肉酿酒的啊。
并且,唐僧也要求徒弟们不要贪杯免得酒醉,说明“素酒”的确也是酒,多饮也会醉。
素酒与荤酒之分,只要看酿造工艺与原料其实关于素酒,古籍中早就有所记载。
《宋史》:自春至秋,酝成即鬻,称“素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称“熟酒”。
在古代,素酒说的是没有经过蒸馏的低度酒,其实蒸馏酒的工艺在元代时期才开始普及,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的酒大都都没有经过蒸馏,所以度数非常低。
人们并不将酒酿进行蒸馏提纯,只是简单过滤而已,再进行加热以便于保存,这样的酒的酒精度数也就在十几度而已。
这也是为何很多名著里的好汉,喝酒都是几大碗几大坛的喝,却毫无醉意的原因。
说简单点,发酵酿造时间较短、酒精含量低,是素酒的一个主要特征。
不过,也并非所有低度数与简单酿造的酒都算素酒,比方说米酒跟啤酒。
原著第八十二回:
孙悟空道:“师傅平日好吃些葡萄做的素酒。”
事实上,佛门之中,用粮食酿造的酒都不算是素酒,只有用果子之类酿造的酒才能称作是素酒而已,这样喝了,也不算是犯戒。
佛门认为,粮食是百姓们生存的根本,而酿酒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为了饮酒而消耗粮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尤其在古代农业条件不好的状况下。
因此用粮食酿造的酒也不是素酒,喝这样的酒就是在浪费粮食,造成百姓的饥饿。
整体来说,使用水果酿造、不经过蒸馏工艺、度数很低的果酒,才算是素酒。
佛门之中的荤素,与既定印象中的不同现在我们说起出家人的饮食,第一反应就是不吃荤腥,也就是不吃肉。
然而实际上,不吃肉只是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而且是在南北朝以后才开始形成的,在古印度地区、蒙藏与东南亚等地,并没有这样的规矩。
之所以造成如此现象,主要还是中原的人们对于佛门原本的戒荤腥的定义产生了误会。
佛门讲究慈悲,关爱万物,因此戒杀生,所以许多佛教徒会选择吃素,可原本的佛门并没有硬规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吃荤。
佛门所说的“荤”指的是带刺激气味的蔬菜,比如葱姜蒜韭菜之类,而不是说肉。
严格来说,非汉传一脉的其他佛门是允许吃肉的,不过对于吃肉也有规矩。
马、象、人、狗、毒虫、狮子、虎、豹、熊、罴之肉不得食,猪牛羊鸡鸭鱼肉是可以的。
并且,佛门只能吃三净肉,也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之肉。
意思就是说,只要我没有见到屠宰过程,没有听到屠宰时发出的声音,还有并非专门为我而屠宰产生的肉,就是三净肉,是可以吃的。
佛教源于古印度,因为与中土之间文化并不相同,加上语言问题,很多教义在翻译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偏差,使得人们理解也有所不同。
唐僧所饮的素酒,并非是说用植物酿造的酒,而是符合佛门规矩的酒。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济公和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大家千万不要忘记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堕魔道”。
西游记里唐僧一路走来,为了应酬喝了几回小酒,最后还是成了佛,可能许多读者会疑惑,佛教八戒里面,不是不能饮酒吗,怎么唐僧敢犯戒,犯戒了还能成佛呢?
这里得再三强调,唐僧喝的可不是普通酒,他喝的是素酒。这素酒是啥呢,喝了还能不犯戒,还能成佛,比飞天茅台还要牛。说到这素酒,必须的围绕佛教的素食文化和历史来理解。
其实在佛教初期,释迦摩尼开创佛教团队的时期,并没有太刻意让大家吃素食,不过他当时却提出了出家人要戒酒,在佛教八戒里面,我们看到并没严格的说,不能吃荤,只是提出了五荤不要吃,因为吃了会让人产生口气和并且引起身体的反应,让思想产生情绪,除此以外只提到了不杀生,不喝酒,过午不食,却没有严令的禁止吃荤。
但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东渡,东汉白马驮经到东土以后,佛教经历了缓慢的发展,渐渐地在中华大地扎了根,同时也为了适应本土化的需求,改变了许多的原始教义,并且随着更多的高僧带回经典和翻译经文,佛教的文化在和道家文化互相参考中,渐渐的适应了本土化,而且还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魏晋以后的南北朝,出了名尊佛的梁武帝,为了修成正果,不但在50岁开始就不碰任何妃子,还四次出家,让大臣拿真金白银来赎自己,这波操作后,他觉得自己还不够虔诚,在阅读和参考了许多经典以后,他写出了影响中国数千年饮食文化的《断酒肉文》四篇,
《断酒肉文》颁布以后,他严格规定了佛门出家人,就不能再吃一口肉了,并且他非常努力的去推动,原因他是南方梁国的天子,又在位时间很长,而这个举措他自己都没想到,竟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佛教文化,也算是功德无量。
自此以后,中国佛门就开始不吃荤食只吃素食,并且影响到了在家戴发的居士,还要许多佛门的信众,渐渐的大家都遵守了吃素的规定,当然由于不同人,其个人原因,吃素的方式是不同的,有全素的,有吃三净肉的,有吃十斋日的,有初一十五才吃斋的。
并且到而来唐朝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终唐一朝,出现了中国本土独有的净土宗,禅宗,唯识宗而这些到现在还是中国主要的佛门宗教,而此时佛门的素食文化,随着大家不断的研究,还有士大夫们的推动,素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并且下禅宗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中国独有和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后,中国佛教终于走出中国特色之路,而在天竺的原始佛教和各种佛教却在唐朝开始进入了衰退,其实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对中国佛门是贡献最大的一个鼎革。
而自己养活自己的禅宗,终于在后来脱颖而出,经历了唐末的乱世以后,终于是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此超越了许多依赖别人供养的佛宗,成为中国汉地最普及的一个佛宗。而禅宗是坚持吃素的,就算六祖慧能在隐居之时,跟着一对猎人居住是,依然还是坚持吃素,哪怕一口肉锅,都是寄煮肉边菜,坚持吃素的戒律。随后的不断发展,素食渐渐的多了起来,同时吃素更是被升级为一种饮食文化,
而许多的高僧,将日常的修行,融入到了素食中,比如文思豆腐,就是其中的佳作,想想要将一盘豆腐切成丝,得需要何等的静定功夫。而中国人除了吃,就讲究的还是喝,喝酒这事乃是中国人认为的一大快事。
我们看古代的许多诗词中,古人对酒这东西,爱的极深,比如曹操就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李白更是著名的酒仙,为了喝酒还给汪伦诓到了自己家乡,而最后也是因醉酒而仙逝,历代一来无论时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还是乡里老百姓,都喜欢和喝酒,而当时的高僧也是人,并且有许多高僧当年也是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才看透了红尘转入了佛门,
他们其中,一些喜欢喝茶以外,一些人多多少少也有点喜欢喝酒,但是佛门却是禁止喝酒的,所以才渐渐有了素酒的说法,那么素酒和酒有啥不同呢?
关于酒的做法,各国的历史不同,对于制作救的工艺也会不同,在古代制作救大部分首先是会用粮食为主要原材料,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作为酒的材料,比其他地区要更好取材,所以我们见到现在的茅台啊,五粮液啊,都是粮食类的酒
可是古代可没有那么高纯度的蒸馏酒,到了宋朝时期,才出现让武松三杯不过岗的蒸馏酒工艺,而在此前,都是类似黄酒之类的低度酒为主,有些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啤酒,度数不高,当然和千杯也可以不醉,
关于是否能喝酒的讨论,其实不是你我都有此疑问,在《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记载,当时大迦叶你就问过这个问题,他说问佛:“何者为善?”
佛陀回答了很多,两人就扯到喝酒上来讨论。在释迦摩尼看来,若饮酒者,其善根是不纯粹的,要想终极觉悟有点难。迦叶就非常的奇怪,就发问:酒也是没生命,为何你要提倡戒酒呢?
其实这句话的出发点,大家要明白,酒和粮食是一样的来源,酒还是粮食的精华,那佛提出我们不能伤害众生,指的就是有情众生,那么吃饭和喝酒其实是没有分别的,为何吃饭可以喝酒就不行呢?其实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你猜,智慧的佛怎么回答呢呢?其实佛回答抓住了喝酒人的问题,而不是酒本身是否有问题,在他看来,喝酒后的人,现前颠倒,何况未来?,在佛眼里,喝酒者与杀生的人是一样的,自断慧命和福报,也损害了自己的慈悲菩提心。并且《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佛陀还告诉大家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女孩子帮人买酒,途中自己一样东西,不慎跌入水中,这水边有许多罗汉在围绕修行,他们喝了这水,就晕乎乎的不认识了佛,而女子后来也因此堕入了地狱,他就告诫大家,喝了酒的人即便你是多努力,不管你是否遵守了二百五十戒,只要你破了饮酒戒,你必定水下地狱。
其实佛门戒酒,除了以上问题以外,还有一点酒水浪费粮食,因为制作酒需要很多的粮食,而在古代农业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粮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看到西游记中,唐僧汉因为以前浪费了粮食,病了几天,珍惜粮食也是佛门的一大戒律,
所以综合起来,而佛陀为何要戒酒,除了喝酒会各种丑态百出以外,更重要的喝酒是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还浪费了粮食。
可是为何唐僧喝了素酒,却依然能够成佛呢,他也不是犯了饮酒戒吗?
其实这素酒的说法,和素食是一样的,有人分析说素酒是蒸馏酒,而荤酒就是古代制作的低度酒,其实这完全和佛门的教义是冲突了,高纯度的酒喝多了,不更浪费粮食和丑态百出吗,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而素酒也有一种说法,荤酒和肉有关系,比如一些地区,就会用一块猪肉泡在酒里,这就算还是荤酒了,其实这说法倒是没错,打死你素酒不能说放个苹果进去,就当素酒,这说法算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而已,当然还有的说吃肉和的酒是荤酒,吃素喝的酒是素酒,这说法更离谱了。
那么素酒是啥酒呢?
其实所谓素酒,就是类似现在的葡萄救,苹果救等的蔬果酒,其原材料不是来自于粮食,而来自于水果,因为古代水果这东西产出慢,同时没有专门的种植,都是野生为主,以此为材料,一来不会影响人的粮食问题,二来还能将季节性的水果,不浪费转化为水酒,当然是一举两得了。同时水果的还是祭奠神灵的贡品,比如西游记中的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而我们看到西游记中,蟠桃大会中,也有酒这酒还喝醉了孙悟空,就是我们知道的琼浆玉液,所以其实神仙是不介意喝素酒的,当然喝的时候却不能学李逵和张飞一样的大口大口喝,学唐三藏一样,就喝几口就停下来,这样能够很好的做自制力,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酒瘾,能够自如的面对酒这东西,喝酒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了,但是首先要学唐僧喝素酒,并且不能喝的多。
当然在佛门里面,如果大家是出了家,并且非常的虔诚,个人觉得还是不喝酒的最好,本文不是为了探讨唐僧为何喝酒还能成佛,也不会围绕着素酒说了那么多,毕竟在一些读者看来,这或者是会对大家有所误导。但是无论如何,佛陀最终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人必须要有智慧,而智慧之源,和自律有很大的关系,戒律的由来,其最终的作用不是为了制定各种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大家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更重要的是见每天的反省中,渐渐的形成了严格自律,少出错同时多行善,为以后多积累资粮,而只要拥有福慧之人,距离觉悟就不远了。
不说了,先去来一杯素酒提神!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佛门戒律,僧人禁止饮酒。然而,僧侣也有交际,无酒不成礼义,既然荤酒不可饮,和尚们喝点素酒,倒也不违佛规。
所谓素酒,我认为是寺院自己加工的,根据地域不同,在选料上也稍有差异。
我猜了一种素酒做法,如右:熬一锅小米粥,内掺杂有山楂、葡萄干、大枣等干果,粥熬成后,盛出米油,米渣弃而不用,把米油发酵数日,每日须加一些,山泉净水,后又经过蒸馏杀菌消毒,制成入坛罐密封,置于冰窑内贮藏。
素酒与荤酒相比,酒精度数低,具有提神作用,多饮不醉。与其说是酒,其实是滋补养生的饮品。
每逢有重大宗教节日,或者是招待贵宾,在方丈的允许下,才会开坛取素酒。饮素酒不上头,开胃多下饭,在寻常日子,不是餐餐都能喝到的。
在寺院里,有些嘴馋的僧人,忍不住,会去冰窑里,偷一坛素酒喝。哎呀,说着说着,把俺的馋虫也勾起来了!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酒是一种文化传承,佛门也需要有酒啊!以酒祭典佛祖,以酒作为盛大庙会的恭贺之礼,在日常中和尚与尼姑也可以饮用素酒。只不过佛门中所喝的“素酒”与百姓人家所喝的酒是有区别的。
素酒,寺庙里供神明和佛祖所用的酒,素酒之饮在佛教中是不破戒律的;而我们日常喝的白酒是属于烈性酒叫荤酒。
素酒,是一种没有被蒸馏过的低度酒,也有使用水果而配制的低度酒之说,只不过制作工艺中,素酒只是将酒糟滤除后,又经过高温蒸煮所配制出的酒。此酒清淡不醉人,是佛家专用饮品。
所以,《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是不破佛家戒律的。
荤酒,是我们日常百姓人家所饮用的酒。是经过发酵后制作出来的。因是用粮食所酿,佛家认为此酒会有异味。所以被佛家禁止饮用。佛家又进一步认为:荤酒容易使人神迷,在饮用过多后会使人乱性,从而破了佛家的戒律;也会使人胡言乱语,很可能造成对佛祖的不尊。所以,佛门是不允许喝荤酒的。
玄酒,另外,还有一种酒,在我国古代是用于告诫与警示为官者的清廉、节俭、要一心为民之酒,它在皇上举行盛大宴会时专用。那就是几乎和清水一样的“玄酒”。玄酒虽说无味,但能清心,随时提醒当政者的清明与廉洁。
无论是素酒、荤酒、还是玄酒,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它不同的作用。
素酒如初雪,可清洗人心之浊;荤酒之烈性,可激发人性之豪气;玄酒之清雅,可警示为官者的清廉。
酒,实乃美味也!
《西游记》中唐僧喝了好几次素酒,到底素酒是什么酒?佛教戒律是不饮酒,为何可以喝素酒?
“素酒”一说,相对于“荤酒”,我们的出家人讲究这个。说是凡吃的喝的,有荤必有素,吃素不吃荤就行了。所以,这个问题不需要引经据典,佛祖怎么要求,正宗佛家弟子该怎么样。
我们的出家人对“荤、素”概念的完善唐僧是和尚,佛家弟子,俗称出家人。为什么把和尚称为出家人,道家弟子也是出家,就不大叫出家人?可能是因为和尚出家出得彻底,不仅不再回家,原有的家庭关系也一概没了。
和尚本来谨遵佛祖教义就是,至今除了我们内地的和尚,其他地方,譬如西藏、东南亚佛教,遵守的还是佛祖时期的规律。我们的和尚却不一样,比他们严格的多。就说饮食,佛祖不让吃的五荤,其实都是植物,应该归类素菜。佛祖没说不让吃肉,因为和尚不做饭,吃百家饭,要到什么吃什么。托钵到你家门口,不会说你给我饭菜,别给肉啊。
我们内地的和尚规矩多,这不让吃那不让吃,是因为曾经出了个梁武帝(464年-549年)。这人放着皇帝不好好干,偏要三番五次当和尚。每次躲进庙里不出来,必得朝廷掏重金赎他回去。如今不让吃肉喝酒等很多规矩,都是他立下的,不是佛祖的意思。
出家人能喝酒吗?出家人肯定不能喝酒,喝酒乱性。和尚修行本来要的是定性,一顿大酒下来,多年的功夫说不定就废了。可是和尚也是人,修行高的见多识广,知道外面的出家人什么情况,根本没有这么多的戒律。所以从梁武帝时期,戒律虽严,就在不断研究对策。所有对策,说穿了就是怎样能如法的吃肉喝酒,吃了喝了还不犯戒律。
都听说过“酒肉穿肠过”的故事,佛家也认可的济公和尚就这么来,照样的吃肉喝酒,还每天都醺醺然到处飘。很多寺庙的素餐,都是上上等水平,日本的精进料理就是一个和尚,唐朝时期来宁波阿育王寺学去的。精进料理,翻译原意就是“素餐”。
严格意义上说,和尚是不许喝酒的,无论什么酒都不许喝。还说日本和尚,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吃肉,没听说可以喝酒。
“素酒”是不是酒?《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吴承恩写的。那时候,我们的酒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了高度烧酒。再说了,不论书里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生活素材取材于当代,素酒是吴承恩生活里的酒。
前面提到,我们的素食文化,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展现,而是有着“变通”的性质。比如素食大餐,多数大菜看上去不是素菜,是鸡鸭鱼肉,模仿的惟妙惟肖。这就是变通,素菜做成荤菜的形状,心理上得到吃到鸡鸭鱼肉的满足。再比如对肉的解释,有“三净肉”可吃的说法,也是想着法为吃肉解脱。
喝酒也一个道理,既然食物分了荤素,可想法把肉蛋奶混到素菜,就能把酒也分为荤素,然后素酒可以喝。明朝时期,酒有液态法的黄酒、果酒,也有了固态法的蒸馏酒。那么,高度酒必定是荤酒,低度酒可以算是素酒。再说粮食,茹素的人喜食水果,珍惜粮食,那就水果酒是素酒。传统果酒有名的是葡萄酒,李白说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好酒,不喝是罪过。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素酒相对于荤酒,是人们巧妙演绎的概念。酒分了荤素,出家人喝酒就有了理论根据,可以喝了,起码品尝一杯不至于犯戒律。所以,唐僧可以喝一点,吴承恩不会写他大喝一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