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难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是由一个傻子发起来,还把欧洲给横扫了一遍的吗?
希特勒没这么傻,虎式坦克一共也就生产了一千三百多辆,而且后期因为德国对外物资渠道断绝,金属种类匮乏,虎式坦克钢材质量很差,成了脆皮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虎式到还没走到这一步,可是数量才多少?加上豹式和斐迪南,也才多少?然而库斯科会战是苏联在损失六千多辆坦克的基础上获得的胜利,德国当时的问题,恰恰就是出在坦克工艺太复杂,来不及生产足够的坦克。
后世有很多评论简单粗暴的把德国的失败归咎为希特勒没有支持曼斯坦因的反手一击计划,而是选择了更为保守的堡垒行动,这是不对的,我在很多相关二战德国的回答中,始终强调希特勒是德国元首,而曼斯坦因只是他手下一名军事将领,彼时在东线也只负责一个方面,在哈尔科夫反击之后,准备顺势再来一个反手一击计划,围歼或对这个方向的苏军造成重大杀伤,这固然没错,哈尔科夫一战,苏军给打崩了,可是德军这时后勤补给不足,只是打成个击溃战,曼斯坦因决心趁苏军慌乱之际抓住时机再来个狠的,确实很对。但是反对曼斯坦因反手一击的,并不是希特勒,反而是北方的莫德尔,莫德尔也刚打过热勒夫,我觉得这时候莫德尔头脑就比曼斯坦因清醒的多—— 这时候东线德国十八个装甲师,一共还剩不到五百辆坦克,还能打个毛的反击?!
哈尔科夫为什么打成击溃战,曼斯坦因因该是有数的,整个东线,德军已经到了兵锋极限,这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前线军人的战斗技能和战斗决心,而是后方国家朝前线的补给能力!在横扫欧洲之后,德军横扫苏联,骄傲的德国军队已经把仗打的更加狠辣,结果北方顿兵莫斯科城下,南方被斯大林格勒挡住,兵还是那些兵,保卢斯集团居然在德军还有战略主动的情况下投降了……知道被打懵圈的苏联人如何反应过来的吗?—— 他们在斯大林格勒发现,对面一直很讲究的德军居然开始不在乎军容仪表了!德军官兵开始不再刮胡子洗脸,整天把自己弄的干净笔挺,而是和自己一样,一身灰土,趴哪儿就睡哪儿。
德军一路打过来,自己不是没有损失,而是作为战场胜利者,编制整齐,组织一点没乱,这种部队在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时,一点看不出两样,可以一直熬到打硬骨头仗,发现自己一个连,百来号人怎么都打得动的目标,现在只有五六十人,怎么啃都啃不动为止。德军就是如此,在原欧洲部分,包括法国在内,那些国家体量不大,战略纵深不足,顶不住德军的三板斧。巴巴罗莎计划开始之后,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也完全顶不住德军战略战术都相当先进的闪电战,但是广袤的国土,糟糕的交通,客观上对德军形成阻碍,德军分兵后,北方集团攻击列宁格勒发现无法迅速攻略,选择围困,以便最大限度集中兵力攻击莫斯科,然而苏联在莫斯科的死顶,首先就让古德里安选择暂时后撤,以至他被调回国内,这是个崇尚进攻的将军,军事技术和眼光以及他的勇气,肯定是无法否定的,他选择违背希特勒意志战场后撤,也肯定不是自己怕死怕打仗之类的理由,希特勒这时还觉得德军兵锋极盛,有决心血战到底,付出极大代价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而古德里安显然认为德军不因该如此牺牲,因此为令被撤回国内,希特勒还愤怒的指责这帮军人没一个懂战争经济学的。我们从后世各方公开资料来判断,也不能说他们谁的选择错了,只是希特勒是德国元首,综合信息的掌握的宽度和高度,显然更全面,而且最终对德国整体负责的是他,这个时候,德军要是愿意付出巨大代价,把斯大林打到古比雪夫去,苏联的外援通道,苏联的内部物资人员调动,战争后勤的组织,肯定会比实际历史情况糟糕很多,这还是朝好里面想,如果考虑最坏情况,这时难道不是德国最有可能打垮苏联的时刻吗?而这时后打垮苏联,德国所要付出的代价,怎么看都不会比后来输掉战争的代价更大!也许这就是希特勒的战争经济学,而德国当时的出路,除此之外,还能想象的出另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吗?!
而我们在讨论的问题,则因该更倾向于古德里安的观点,就是此时北方集团死攻莫斯科,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起码是古德里安这样的军队高层认为德军所付不起的!
那么南方呢?斯大林格勒战役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德国人尽管创造性的,对军事进行了革命性的提升,使得现代军队有了更能发挥现代工业社会威力的能量,但是,对某些战争规则,依然认知过于保守,比如说对现代战争的输赢判断上,在斯大林格勒,德军的判断就是已经打赢了,还剩下一些战场扫尾工作,清理一下残存的苏军抵抗,即可完事,因此已经把斯大林格勒的作战部队都调离一部分,去支援更南方,然而苏联人就是不断的在补充哪些“残存”的抵抗兵力,致使战争规模重新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最后吃掉保卢斯,还威胁着更南方的曼斯坦因集团。
保卢斯怎么被吃掉?哈尔科夫为什么打成击溃战?终究原因还是这个方向上的德军张力已达极限,脆弱的后勤容错率几乎完全丧失,这时卓越的曼斯坦因能打出哈尔科夫反击战,既得益于德军本身全方位的优秀军事素质,也得益于苏军斯大林格勒胜利后的一时膨胀。由于哈尔科夫打成击溃战,曼斯坦因认为双方暂作调整,自己利用德军更高的组织水平和更快的恢复能力,接着再打苏军一次,起码苏军指挥地图上那打乱建制而消失的五十多个师,会失去更多重新组织的几率,变成实打实的消失,那么这时候一贯激进的元首,怎么又突然保守起来了?—— 不是元首保守,而是北方莫德尔亲自带上东线的一堆一线情报,回国向希特勒阐明了东线到底已经困难到什么程度,因此一贯激进的元首,才突然选择更趋保守的堡垒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更像是希特勒站在莫德尔和曼斯坦因之间和稀泥。
因此,库尔斯克会战德国方面的犹豫,最大因素是高层指挥思想上的波动,至于后勤补给,东线所有的物资和人员都在紧缺,不是特指等待虎式,相比虎式这种数量不足以成事的大明星,三号、四号坦克才是二战德军装甲部队朴实的中流砥柱,所以别看不起四号坦克,哪怕它确实已经落后了,但这时候只要有足够的数量,对于德军就是胜利。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根据当时战场环境来综合判断。一方面,希特勒要掌握东西两线作战情况,难分取舍;另一方面,曼施坦因想再创奇迹,德军更想用最强的实力对苏军致命一击。
首先,堡垒行动说到底是德军被动发起的进攻。也许有人怀疑,堡垒行动不是希特勒主导并同意展开的吗,怎么能说是被动的呢?可以用两点来证明:一是不断推迟进攻时间,一是战役刚打响就下令停止进攻。
实际上,出现苏军退守库尔斯克突出部这个有利战机,是曼施坦因意外获得哈尔科夫反击战胜利换来的,虽说这场战役让曼施坦因松了一口气,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阴影中暂时提升了士气,但并不是说德军就占了上风。
由于哈尔科夫反击战是苏军部分轻敌,和急于求胜导致的失利,当时德军并不具备打赢条件。这里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一个是顿河集团军群才从斯大林格勒战场撤下来,兵力和战斗力非常有限,投入哈尔科夫反击战的德军需要从高加索战场回防的第1装甲集团军配合,而北线与中央集团军群接壤部分,也需要莫德尔第9集团军从勒热夫南下,而苏军正是没有综合考虑德军是三路大军防御,最终陷于德军包围圈。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以后,苏德双方都损兵折将,特别是苏军基本上将莫斯科战役后重新补充的兵力打光了,投入哈尔科夫作战的士兵不是精疲力竭就是缺乏作战经验,虽然德军同样也面临补新换旧的问题,但相对来说,曼施坦因和莫德尔都保留了大量骨干力量,特别是古德里安上任装甲总监以后,利用非常短的时间加强了装甲部队建设,使德军的进攻力量迅速提升。
但当时德军的作战环境是不是有利展开堡垒行动呢?从德军统帅部的角度来分析,时机并不合适。这也是人们一直质疑希特勒为什么不按曼施坦因的要求,在5月份以前就发动进攻。因为希特勒最担心盟军要在意大利登陆,失去西部屏障,盟军等于抄了德国的后路,希特勒肯定要把西线战场作为重点。
从这个层面看,发动堡垒行动,希特勒内心是矛盾的。一来是装甲力量的分散,顾西顾不了东;一方面是战机稍纵即逝,东线苏军退守库尔斯克突出部机会难得,西线盟军随时都有登陆的可能。这是个两难选择,加上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反对堡垒行动,更让希特勒犹豫不决,所以到德军发动进攻时,苏军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权等于掌握在苏军手中。
其次,加固虎式坦克是个借口,真正原因是德军再也输不起了。说德军因加装虎式坦克钢板厚度问题,而推迟了堡垒行动时间,这只是战争结束后苏军和人们的推测和宣传,从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人的回忆录中,并没提到这样一件大事发生。而按古德里安的说法,直到战争结束,希特勒也一直在让他完善和改进重型坦克,既要跑得快还要打得准,而且还不能让苏军反坦克武器打掉。
而从德军虎式坦克的生产量来说,从它设计到生产,总共也才1355辆,而且大部分是在西线使用,堡垒行动时,莫德尔用于北线的进攻坦克中,虎式只有90辆,而曼施坦因在南线的进攻,虎式数量更少。从这里就能看出,说德军要依靠虎式坦克打赢堡垒行动的话,完全就是借口。
那么,德军不断推迟堡垒行动计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希特勒要综合判断战场形势,德军再也输不起了。
一方面,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完全丧失了闪击战的优势。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是苏军掌握闪击战要领,是一次改变硬碰硬打法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就让苏军完全掌握了如何打赢德军闪击战的重要法宝。虽然这两场战役苏军的损失远比德军要大,但苏军的战争潜力和战场补给迅速而充足,这一点是德军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苏军从1942年开始,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团军,整个二战期间,光T34就生产了5万多辆,兵力加装备的前赴后继是德军做不到的。
另一方面,是德军意见分歧太大,耽误了进攻时间。3月份,曼施坦因想趁哈尔科夫反击战余威,提出收缩战线将苏军引到哈尔科夫再展开围歼的想法,没有得到批准;后来,希特勒同意发动进攻,但条件是必须保住现在阵线,曼施坦因和蔡茨勒提出最迟不能超过5月中旬进攻,却因古德里安和莫德尔的阻止又耽误了一段时间。
第三次推迟还是因为所谓虎式坦克厚度问题,但也是基于莫德尔侦察飞机发现在北线进攻路上,苏军部署了大量的反坦克阵地和防御设施,逼着德军不得不重新考虑装甲防护的问题。但从德军投入作战的装甲坦克来讲,更多的是新型豹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坦克,虎式坦克的优势是防御而非进攻,对堡垒行动来说,虎式坦克并非主战装备。
从上面分析看出,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败并非一个虎式坦克厚度问题就能说清的。从战略层面,德军面临两线作战,装甲和兵力都青黄不接,造成战斗打响就要抽调兵力西进,说明堡垒行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成熟的计划;另一方面,在南线曼施坦因损失并不大的情况下,北线莫德尔遭遇大败,希特勒紧急下令停止进攻,也有保存现有力量的意图,只是曼施坦因还想做一次努力,最终将东线装甲主力全部送入了虎口。
而从战役层面考虑,堡垒行动是想打一次歼灭战,企图将苏军装甲部队全部消灭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但德军在进攻认识上分歧太大形不成合力,武器装备又缺东少西,加上两线作战的困扰,苏军又提前掌握了计划内容。这就是一锅夹生饭,曼施坦因想打,希特勒哪有不批准的道理。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事实上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不止是虎式坦克,更多的是新型的豹式坦克和“斐迪南”重型歼击车,他希望尽可能的增加这一进攻中德军装甲部队的实力来提高胜算。
希特勒推迟“堡垒行动”的进攻时间,以争取时间让前线德军可以得到更多的新型坦克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对于这一进攻的成功性持怀疑的态度,德军装甲部队本来就在数量上不如苏军,再加上北方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持坚决的反对进攻意见,对希特勒的进攻决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他希望这些新型武器来为战局带来根本性的改观。
莫德尔在报告中指出了其当面苏军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尤其是苏军强大的反坦克兵器的配置情况,述说了德军的进攻将会遇到的困难,指出德军现有的主力四号坦克可以轻而易举的被苏军新型的反坦克火箭筒击穿。这让希特勒担心以四号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很有可能会在突破苏军的坚固工事中遭到重大损失,进而使整个合围苏军主力的企图破灭。于是他们要求推迟进攻,为前线提供更多的新型坦克,以及给四号坦克加装防弹钢板,使苏军大部分的反坦克兵器失去效用。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由于在技术上的不成熟,在进攻的初期就大部分无法投入战场,并没有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事实证明,处于试验阶段的武器到投入实战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其战斗力。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等虎式坦克,更不是等豹式坦克、费迪南坦克歼击车。
希特勒延迟会战长达2个月,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这主要是,即便获得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德军在东线就兵力和武器上仍然占劣势。
1943年春,德国在欧洲东线兵力损失巨大,尤其装甲部队元气大伤。到1943年5月,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后1个多月,德军仍然没有恢复元气。东线18个装甲师只剩495辆坦克,平均1个师只剩27辆。
而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被击毁击伤的坦克就高达6000多辆。
只有这点坦克,德军装甲部队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两翼包抄合围库尔斯克苏军主力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德军主力为3型和4型坦克。其中3型坦克几乎对付不了苏军主力T34,4型坦克装甲薄弱,对T34也是占很大劣势的。
数量严重不错,质量又不行,这还怎么打呢?
所以,补充装甲部队也就是必须的,但这需要时间。即便从德军本土通过铁路运输到前线,也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实际上,即便等了2个月,德军装甲部队仍然是不足的。
到了会战开始前,德军坦克数量翻了几倍,有2700辆坦克,这才具备获胜的可能。只是,苏军坦克高达8200辆。
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卡战役中,德军只有1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面对苏军却有400多辆。
此战德军损失了80多辆,大概占总数一半,但击毁了至少200辆以上苏军坦克。
即便如此,剩下的德军坦克数量太少,无力继续攻击普洛霍罗夫卡,攻势失败。
这就是库尔斯克会战的缩影,虽然德军可以取得战术上的无数次胜利,但整体战役角度,他们始终不能获胜。
库尔斯克会战中奥廖尔战役,德军损失500辆坦克,苏军损失2586辆,但胜利一方仍然是苏军。
换句话说,希特勒拖延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坦克太少实在不能打。
只是,希特勒也犯了错误,2个月后战机丢失,不应该继续发动会战了。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二战时期人们都知道德国装甲师有着出色战绩,却高估当时德军手中主战四号坦克军马的性能,当时德军的四号坦克在1942年才变成了德军的主力坦克,前期一直都是三号J型坦克和L型坦克在死扛硬顶,在1941年德军的山猫二号坦克也具备的一定作战能力,20毫米机炮虽然口径小但穿甲方面的也是威力十足但随着苏联红军大规模装KV-1重型坦克和T34坦克后,德军的二号和三号坦克基本上已经不是苏联红军T34坦克的对手了,虽然三号J型坦克能在500米的距离击穿T34坦克的正面装甲,但T34坦克却能在1000米距离的任何角度击毁三号坦克的正面装甲,明显射距火力上已经落后于苏联坦克了。
到1942年4月德军才临时抱佛脚想到了4号坦克,四号坦克在二战初期的A.B.C.D.F型等都是采用75毫米短管火炮,主要是步兵支援火力,反装甲能力一般,后来改进型的四号F2型坦克才装备一门75毫米43倍径坦克炮,成为当时德军手中的主力坦克,装甲方面还是50毫米,炮塔加上炮盾有60毫米左右,虽然4号坦克的质量上和火力上比T34坦克优秀一些但机动性远远比不上T34坦克的性能,虎式坦克是当时德军手中唯一能彻底压制苏联T34坦克的王牌,不单是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斐迪南歼击车也是一样,希特勒必须等待,200辆虎式坦克的集结,和一百辆豹式坦克和90辆斐迪南歼击车,这一些型号坦克都是德军当时最研制出主战坦克,能够压制住苏联T34坦克和KV-1型坦克等,但尽管数量非常有限,性能方面还诸多不稳定,但也是德军唯一能得出手最后底牌。
从客观意义上讲,德军在二战初期整体的坦克性能要落后于苏联红军,希特勒自己心里也是非常清楚,但毕竟当时虎式坦克你,豹式坦克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德国就等不及的发动了库尔斯战役,这也是德军最终失败原因,因为有一半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在库尔斯战役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力,很多没有参战就出现严重的技术故障。最终在1943年7月抗大梁的只有4号G型和H型坦克,但数量也不是很多,主要是F2型和G型支撑起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门面,有一半还是三号J型和L型坦克。库尔斯战役就算为德军所有豹式坦克虎式坦克能够正常的发挥但最终也是顶不住苏联大军的反攻,因为兵力上的悬殊太大了。德军78万主动进攻苏联220万红军简直是异想天开。
希特勒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虎式坦克才进行库尔斯克会战?
这个问题的话,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在后来的回忆录中都有所提及,当然,他们都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希特勒。
在1943年5月4日的报告中,莫德尔向希特勒报告了在进攻苏军阵地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苏军异常强大的反坦克武器,可以击穿IV型坦克,而希特勒因此担心德军的进攻行动不能迅速取胜,所以他认为有必要继续加强德军的装甲兵力,到6月10日,可以装备一大批虎式。黑豹式和费迪南德坦克,同时还要给IV型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装备围裙。
在会议上,曼施坦因就直接提出了反对拖延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德军坦克增加的数量会对苏军增加的数量所抵消,而且苏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恢复。同时必须增加步兵师的数量用以克服苏军的阵地配系。而空军的总参谋长也同意以上看法。
希特勒否则了,他明显对于新研发的坦克实战能力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认为苏联坦克数量增加的优势会被德军坦克质量的优势压制,同时,他也没办法提供更多的步兵师。
当然在会议的最后,希特勒还是犹豫不决,对堡垒行动的时间认为仍需商议,最终推迟到了7月5日。那么在战争前的动员中,希特勒还以无比的自信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如果过早实施打击,会促使苏联过早向西方国家求救,导致西方国家过早地在地中海地区登陆。而如今这个危机阶段已经度过,德国在地中海地区有足够的兵力,然而他又算错了。
而古德里安对希特勒的指责就是他没能听进去德军新式坦克的缺陷。比如他在6月15日提出的黑豹式坦克的侧传动装置和光学仪器的缺陷,而后来莫德尔集团军的90辆斐迪南歼击车也不能满足近战的需要,因为这种坦克只能携带少量的弹药,而且由于没有装备机枪,所以突入敌人步兵阵地后便无法发挥其效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