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柳德米拉的经历,明显有夸大宣传的色彩。

她第一次参战,毫无经验,却能在敖德萨作战的2个半月里,柳德米拉一共打死了187个敌人。

大家算一算,2个半月就是75天,要打死187人就相当于每天要打死2个多。

萨沙不是无聊八卦,女人毕竟是女人,特殊生理期怕是不能出去作战的。

这样又要出去15天,剩下60天平均每天击毙3人。

这不是说不可能,对于一个新人就太夸张了。

她短短几个月的军事生涯,一共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

德军在二战中排名第一的狙击之王马豪斯·海茨瑙亚,也不过击毙了345人。海茨瑙亚在成为狙击手之前,已经在东线作战了1年,有相当丰富的战斗经验。

更重要的是,当时又不是苏军大胜,反而是德军大胜,红军都被逼到克里米亚半岛要全军覆没了。

而狙击手比较适合的作战场景,多是己方占优或者双方拉锯战的情况下。

不可能自己一方兵败如山倒,还有狙击手能够从容出门射杀的。

出去一旦退不回来,被德军捉到,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看看苏联人自己是怎么对付狙击手的。德军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道“:有个年轻的战友离队袭击苏军,但直到规定的时间也没有回来。几天后德军找到了他的尸体,“肿得像个热气球”。他的战友落到了苏军手里,可以想象到苏联人发现他杀了许多苏军士兵会有多么愤怒。据描述,那名年轻的德军狙击手尸体上布满伤口,像是被刺了上千刀;他的嘴里还塞着自己的睾丸,简直惨不忍睹。在场的德军士兵赶紧把他埋葬了。

在克里米亚沦陷时,她被斯大林亲自下令送上潜艇撤退。

之前,她已经被塑造为一个了不起的女英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柳德米拉访问了美国,成为第一个被罗斯福总统接见的苏联公民。随后柳德米拉在美洲继续访问,她来到加拿大,在演讲里讲述自己的经历。回国后,被晋升为近卫军少校的女英雄柳德米拉在上级的安排下再没有参加过战斗。

萨沙认为,柳德米拉很有可能是被包装出来的。在苏军全线溃败的情况下,很需要一个英雄鼓舞士气,尤其是连女人都可以杀死这么多纳粹。

随后对于柳德米拉的特殊保护,倒不是关心她的死活,而是怕英雄神话破灭。

后来不让她上战场,也是这个原因。

自然,柳德米拉本人应该是个非常出色狙击手。其实以萨沙玩枪的经验来说,女人更适合射击这种运动。

但是,柳德米拉没有吹嘘的这么夸张。

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前苏联狙击手柳德米拉的一系列作战经历,明显被官方宣传刻意夸大了,树立为典型,专门塑造了一个二战女英雄。

在各类或真或假或改编的故事下,巾帼不让须眉,狙击狂花、狙击女王柳德米拉成为二战中苏联女性的标杆,原本历史系的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女兵,战功赫赫,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狙击步枪和狙击手的出现确实带来了战斗的革命,可以实现远距离杀人。根据相关资料,入伍25步兵师时24岁的柳德米拉先后使用M1891/30狙击步枪和SVT-40狙击步枪,号称曾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

然而,我们无论是根据战场情况,还是学历背景,一名基辅国立大学主修历史的学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能狙杀如此多的敌人,还是不可思议的。都是血肉之躯,不管一个士兵如何的沉稳坚韧、聪慧刻苦,不怕牺牲,敌人的子弹可不会管你是不是女人。并且,柳德米拉从入伍到参加第一次狙击活动,仅仅3个月,是无法熟练掌握狙击技巧的。苏联军方宣布,在敖德萨作战的2个半月也就是75天的时间里,柳德米拉一共打死了187个敌人,平均一天狙杀2.5人,第一次狙击时就杀了2人。我们知道,战场情况千变万化,不仅自己方有狙击手,敌人方也有狙击手。随机应变地寻找狙击参考点和隐藏自己不被对方狙击手发现,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真正的战争不是玩游戏,人命如草芥,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是一瞬间的事情,柳德米拉也并不特殊。

况且,敖德萨作战并非是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人也不是机器,即使50天都在打仗,平均一天3.6人,还每次都全身而退,这种战果简直是神迹。战果的衡量,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过程,但是有夸大是当然的了。留下来的很多照片,也有摆拍的色彩。尽管如此,柳德米拉因为作战突出晋升为近卫军少校,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

苏德战争结束后,真正是女兵,且适合表彰,没有战死的,历史机遇给了柳德米拉。

作为抵抗德军的女中豪杰,反对入侵,我们还是应该尊重敢于参军的女英雄,给予极大的敬佩和赞誉。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有研究者认为,柳德米拉只是苏联宣传机构制造出来的神话。因为当时无论对国内的苏联人民,还是对盟国的战争伙伴,苏联都需要一个这样的英雄,来鼓舞士气、募集更多的奖金,得到更多的支援。女英雄的作用,比男英雄的作用更大。

柳德米拉是苏联战时巡回宣讲团唯一的女性,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她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和她的宣讲团所到之处,掀起了一阵阵支援苏联的浪潮,资金、武器和物资援助节节上升。她是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招待的第一位苏联女英雄也获得了多个国家的授勋。

为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第一夫人埃莉诺特邀她一起,展开了一场全美巡讲之旅。在芝加哥全国产业工人联合会大会上,她发表演讲说:“我今年25岁,但是已经在战场上杀死了309个敌人。美国的绅士们,你们不认为你们躲在我背后太久了吗?”

根据苏联的官方说法,柳德米拉是乌克兰人,在基辅兵工厂工作期间加入了射击俱乐部,并成为当地有名的神枪手。德军入侵苏联时,柳德米拉正在基辅大学学历史,立即中断学业加入苏联红军。由于她的射击天赋,她成为第一批被招募的女狙击手。

在战争的头半年,她就击毙了187名敌人,25岁便一举成名。二战期间,苏联有大约2000名女狙击手,到战争结束时还活着的,不足500人,柳德米拉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成绩最好的一个。击毙309名敌人的总成绩,使她名列二战所有国家狙击手总榜前10名。

1942年6月,柳德米拉被迫击炮弹片所伤,伤愈后没有再回到前线。访问美、加、英诸国回到苏联后,柳德米拉晋升为少校,专门负责训练狙击手,直到战争结束。她被授予苏联英雄“金星勋章”。为了表彰她,苏联曾两次发行她的个人邮票。一次在她生前,另一次在她死后。

战争结束后,她回到基辅大学,念完学士学位。随后她进入苏联海军总部,从事军事史研究。但是,她饱受战争之苦,创伤后遗症曾令她痛不欲生。她于1974年去世,死时只有59岁。

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这位与大帝前妻同名的女狙击手是前苏联的传奇人物。

她1941年8月才上战场,1942年被德军炮弹击伤下了战场,再也没有回去过,统共一年左右的时间,她就狙杀了309名敌军,这里面居然还有36名德军同岗,也是狙击手。

据此,她毫无争议的入选世界十大狙击手之列。

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的女性参军都是非战斗岗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很多苏联女性参军加入了战斗岗位,国家都快沦丧,也顾不得别人说三道四了。

苏联的狙击手中,活跃着很多女性,毙敌超过六十人的女狙击手有15人,超过一百人的有8人,其中的柳德米拉·M·帕夫里琴科是她们中的佼佼者,足以堪称“狙击女王”。

战后,她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获得了金星勋章,一直在军队服役,做到了海军少将。2015年,乌克兰与俄罗斯合拍的《女狙击手》就是以她为原型。

柳德米拉出生在乌克兰,从小就有点野小子潜质,酷爱玩弹弓,长大后加入了射击俱乐部,显露了优秀的射击才能。

卫国战争爆发之际,柳德米拉还是就读于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她响应号召,加入军队。

最开始,招兵人员还没有把女兵投入战斗岗位的迫切需求,招收的女兵多用于战地救护等岗位,但倔强的柳德米拉坚决不从,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射击才能,为自己争取了一个走上战场的机会。

1941年8月,柳德米拉得偿所愿,她所在的第25步兵师开始执行战斗任务,她有幸被选中,带着她熟悉的莫辛那甘狙击步枪走向了阵地,这种带P.E.4瞄准具的莫辛那甘1891/30 7.62毫米狙击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比较优越的一款狙击步枪。

按照柳德米拉后来在演讲台上的回忆,当她的视界里出现了敌军时,她也无法镇定完成瞄准射击动作,心脏一直突突,毕竟真实的血肉之驱与标靶并不一样,扳机一扣,一条鲜活的人命就会消逝。

正当此时,她身边的一名战友被敌军击中,他是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对人热情,爱开玩笑,就这么与她生死两隔。那一瞬间,柳德米拉醒悟,并放下了心结,开始专注下来。

头一战,她狙杀了两名敌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敖德萨的七十多天的鏖战中,柳德米拉狙杀了187名敌军,她的威名开始从苏军内部传到了对手那里,据称她乌克兰出身的背景让德军动了把她挖到自己阵营的念头,毕竟当时也有很多乌克兰人在欢迎甚至加入德军阵营。他们开始在阵地上用大喇叭喊话,试图瓦解苏军内部斗志。

柳德米拉被炮弹击伤后,转移到后方救治,随着战局的发展,苏联高层不认为把柳德米拉再度投入战场是一个好主意,尽管柳德米拉一直想要重回队伍,但苏联高层还是给了她一项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女狙击手,更好的发挥政治作用,把她树立为一名战斗英雄,去各地宣传。

柳德米拉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适应战场,同样也适应这份新工作,她来到了美国,成为第一名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的苏联人,在美国加拿大各地发表演讲,鼓励民众斗志,为苏联募捐战争物资。有一次在演讲中还辛辣嘲讽美国政府应该快一些投入西线战场为苏联分忧,“我才25岁,就杀死了309名敌人,你们还要躲在我裙子后面多久?”

柳德米拉病逝于1974年。为了纪念这位“狙击女王”,苏联当时发行了一枚以她为主题的纪念邮票。

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柳德米拉·M·帕夫里琴科被称为“狙击女王”,是二战时期苏联的传奇狙击手。在80年代美国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狙击手”中,柳德米拉以击杀300多名敌人的战绩,强势上榜。而她也是这份榜单中唯一的女性。

(柳德米拉旧照)

1916年,柳德米拉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小山村中。上九年级那年,柳德米拉跟随家人一起搬到了基辅。在基辅读完中学后,柳德米拉很快找到了了一份工作,开始赚钱补贴家用。

柳德米拉是个特别的姑娘,她拥有一双天真美丽,却又英气逼人的脸庞。在对待工作上,她又有着沉稳刻苦的钻研劲儿,很受领导的喜欢。

机缘巧合之下,柳德米拉参加了一家射击俱乐部的活动,从此爱上了射击。工作之余,她总是会去磨练自己的射击技术。长年累月的练习后,柳德米拉已经成长为了俱乐部中的“神枪手”。后来,柳德米拉通过不断努力,成功考上了基辅国立大学,成为了一名历史系的学生。

1941年6月,纳粹德国放弃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他们集结了800多万军队,气势汹汹地向苏联进军。战争爆发后,基辅国立大学掀起了一轮参军的热潮。24岁的柳德米拉和同学们一样,也报名参加了红军。

在招兵过程中,柳德米拉坚毅的眼神和挺拔的身姿,让负责招兵的军官非常满意。就在他正为战场上多了一名优秀的女护士而感到庆幸时,柳德米拉却向他请求,希望能够拿起步枪攻击敌人。

招兵军官笑着问她,对步枪的了解有多少。柳德米拉立马熟练地端起了一杆步枪,并且以非常标准的姿势进行了一次瞄准。尽管招兵军官十分惊讶,但他却仍然希望柳德米拉成为一名战地护士。而柳德米拉却坚决不让步。

最终,招兵军官被柳德米拉的执着打动。柳德米拉成功进入了红军第25步兵师,并成为了一名步枪兵。

(柳德米拉旧照)

1941年8月,德军开始向敖德萨地区进军。柳德米拉所在的第25步兵师被派往战场,负责保卫巴亚耶夫卡的一个战略高地。柳德米拉作为狙击手,和另一个观察兵分为一组,负责在巴亚耶夫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内阻击敌人。

在为期两个半月的敖德萨战役中,柳德米拉共击毙了187名敌军,比其他狙击手要远远高出一大截。

不过,尽管柳德米拉奋勇杀敌,却依然无法阻止德国人前进的脚步。苏军独立被迫撤往塞瓦斯托波尔,继续同德军展开周旋。

1942年6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进入到最艰难的阶段时,柳德米拉已经击杀了309名敌人。在她击杀的众多敌人中,不乏一些慕名而来,想要会一会这位苏军“狂花”的优秀狙击手。但在与柳德米拉的交锋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击毙。

随着柳德米拉的名气越来越大,德军开始有针对性地,向她所在的位置发起炮火进攻。在德军的重点照顾下,柳德米拉最终被迫击炮炸伤。斯大林听说这个消息后,亲自下命令让她撤出了塞瓦斯托波尔。

柳德米拉的事迹逐渐在苏联国内传开,她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巾帼英雄。

伤愈复出后,斯大林并没有将她再派上战场,而是让柳德米拉跟随苏联使团出使了美国。她也成为了罗斯福第一个亲自接见的苏联公民。在这之后,柳德米拉又出访了美洲许多国家。她演讲自己的经历,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注入了坚定的信心。

(柳德米拉旧照)

1943年10月,柳德米拉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此后的日子里,柳德米拉再也没能拿起心爱的莫辛-那甘步枪上战场杀敌。

二战结束之后,柳德米拉被晋升为苏联海军少将。

有人认为,柳德米拉更像是苏联精心包装出来的英雄。毕竟她参战的战役,均是苏联大规模败北的战役。在全线溃退的情况下,国家急需英雄的出现来稳定军心。

通常情况下,狙击手在拉锯战和游击战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而在一边倒的战役中,狙击手的作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并且一个女兵能得到斯大林的亲自关照,在她受伤之后,便被勒令远离战场。这显然是在担心英雄形象破裂,会对军队士气造成打击。

但话说回来,无论柳德米拉是否被神话,她能以一名女子的身份上战场杀敌,成为激励万千苏联男儿保家卫国的榜样。光凭这一点,她就是绝对的国家英雄。

(参考资料:《世界战争通鉴》)

二战中苏联的“狙击狂花”柳德米拉到底有多厉害?

柳德米拉狙杀309名德军士兵,是苏军赫赫有名的女狙击手。

柳德米拉于1916年出生在乌克兰,苏德战争爆发后,她正在基辅国立大学念书。和当时许多同学一样,在国难面前,她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但她并没有成为后勤人员或战地护士,而是成长为一名狙击手。

柳德米拉参加敖德萨战役,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共狙杀德军士兵309名,不仅震惊苏军,也震惊全世界。

战争年代需要战争英雄,柳德米拉由此被塑造成一名了不起的女英雄。后出访美国,成为罗斯福接见的第一名苏联公民。1943年被授予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

1945-1953年在海军任职,晋升为海军少将。1954年退役后在苏联军事支援辅助委员会供职。1974年柳德米拉病逝,享年58岁。

1976年苏联以她为主题发行一枚邮票。2015年,以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女狙击手》在俄罗斯上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