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长白山在中朝边境地区,是东北最高的山,达到了2691米。不过,它最高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隔壁的朝鲜,海拔为2749米。长白山物产非常丰富,比如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等。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比如《山海经》中就把长白山称作为不咸山,《新唐书》把它称作太白山。

为什么现在叫做长白山呢?主要还是清代的时候,官方史书延续了《金史》中的说法。在当时的金国,长白山已经成为了圣地,经常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如1193年,金章宗就祭祀过长白山,排场非常宏大。立仗800人,行仗500人,礼节极为复杂繁琐。

满人是金人的后代,建立了大清以后,长白山就因为是圣地,所以被封禁起来,不与其他人到长白山去。另一方面来讲,清军入关以后,整个关外是十分空虚的。内地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纷纷跑到关外去讨生活,当时顺治还是允许这样做的。

清政府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是想给自己留退路,私心太重了。清政府看到很多人跑到东北去了,害怕他们改变当时东北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毕竟东北可是当时满洲的根本之地毕竟有朝一日中原大乱,他们能够逃亡东北。所以,当时的满人还要维持满族骑射的习惯。

为此他们在1900余里线路上修筑了柳条边,严加防范。不过前面说过长白山物产太丰富了,因此即使封禁了长白山,还是有人偷偷的进去。所以清政府都对擅闯禁地的人都有很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如果有人雇佣别人去挖人参,被发现后,都要发配到云南充军。如果个人只是挖人参,一两以下,仗责六十,徙一年。达到五十两的,仗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清朝的皇帝对长白山都是顶礼膜拜的,从未深入其中。但是随着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很多外国列强相继入侵,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甲午战败以后,日本便控制了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长白山等地的管理,特意设立了临江县。光绪三十年的时候,东三省的总督徐世昌还特意派刘建封去勘查长白山。他对长白山的调查,是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第一次揭开了这座圣山的奥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原因很简单:传说中的大清龙脉就在那里。

长白山是东北最高的山脉,在风水学中是一条龙气很旺的龙脉,清朝入关立国之后,就下令封山,不让汉人靠近。

清朝的历代君王都认为,汉人进入长白山,会破坏龙脉,所以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清朝皇家的很多先祖都葬在长白山脉的清永陵。

著名的清永陵所在的位置,正好处在长白山的来龙。并且在清永陵后方的启运山,有高低不等的12个山头,正好暗合了清朝的12个皇帝。而且这12个山头也因为高低不一样,暗示了清朝12个皇帝的在位时间。

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的在位时间长,所对应的山头就高大一些。雍正、咸丰、同治的在位时间短,所对应的山头就矮一些。

清朝皇室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所谓“龙脉”,封禁长白山。但是,龙脉并没有让他们国运长久。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腐败统治,不思进取,让他们迅速衰败灭亡。拥有再好的龙脉,不得人心,也是完全没有用的。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作为吉林省抚松县的人,距离长白山西坡最近的人群,我目前已知的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上面很多人说的,长白山是龙脉禁止进入,另一个则是长白山深处是原始森林,一百多年前根本无法进入!从我了解的历史来看,第二个可能性更高,因为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臣武默纳就受命,开始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长白山的考察。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没进去!什么时候才有人真正的进入长白山腹地呢,应该是清末安图第一任知事刘建封!进入的时间分别有两次,大概在1908年期间,第一次是失败的!首先上面那些啥也不懂,瞎BB的回答也不能说错了,毕竟提出的问题是说为什么封禁,所以你说什么龙脉,什么风水,也不一定是错了!但是准确来讲,长白山在一百多年前是罕有人至的!我们县的建县时间也就一百年左右,并且离长白山主峰也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即使是封禁,也只是一道对民众无意义的命令!期间,清朝官服也发起了对长白山深处的多次探寻!强烈建议啥也不懂的,连长白山都没去过的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自己都没毕业,就拿道听途说的来教别人,简直是误人子弟!当然我写这个不是为了做答案,实在是看不惯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从满清的第一位入关皇帝顺治开始,清政府就将长白山视为禁地,禁止任何人闯入,一直到了咸丰年间,该禁令才得以解除,从顺治到咸丰的200年间,为何清政府会封禁长白山,这里面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首先,长白山被清政府视为龙脉。

中国古代对风水极为讲究,他们认为龙脉乃是王朝兴衰至关重要的一环,龙脉兴,则王朝兴;龙脉破,则王朝覆。清朝皇室起源于建州女真,而长白山地区则属于建州女真的活动区域,因而清政府就将长白山视为自己的龙兴之地,乃是清王朝的龙脉所在。

所以从顺治帝开始,清政府就下令封禁长白山一带,并且还派遣重兵把守,以防汉人偷偷跑入长白山,破坏大清的龙脉之地。

第二,独享长白山的经济利益。

东北有三宝,即人参、貂皮、乌拉草(也有说是鹿茸的),而长白山是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的天然主产地。据史料记载,在清太宗也就是皇太极时期,长白山每年的人参产量超过10万斤,当时一斤人参的价格为25两白银,光是长白山的人参收入,每年就能给清政府带来超过300万两白银的收入。

为此,顺治帝在封禁长白山时,还专门设置了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在东北地区搜集乌拉草、鹿茸、貂皮、松子以及人参等东北特产。

而且顺治下令不准汉人到长白山地区偷取人参,违者重罚,比如偷人参一两以下的,打六十大板,然后关一年;偷人参50两及50两以上的,要仗责一百,外加流放三千里。

所以独享长白山丰厚的经济利益,是清政府封禁长白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希望长白山提供优质兵源。

事实上,清政府不仅封禁长白山,而且整个东北地区都是禁止汉人进入的,清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将他们引以为傲的龙兴之地圈起来,利用关外的穷山恶水及林海雪原,为清政府繁衍民风彪悍的八旗兵,而长白山一直是清政府的重要兵源基地。

第四,将长白山作为自己的退路。

实际上,清初的统治者对自己能否统治关外地区并没有足够的信心,因为相对于汉族而言,满族的人口更少,所以清初的统治者需要一片风景秀丽且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自己的后勤保障之地,一旦统治被终结,可以退回到长白山修养,以图东山再起。

第五,封禁长白山还是为了保护祖坟。

相传,努尔哈赤的父亲去世后,努尔哈赤背着父亲的骨灰四处寻找埋葬之地,后来在长白山一带遇到一位风水先生,他告诉努尔哈赤,此处乃是龙兴之地,将先祖的骨灰埋葬于此有助于保佑子孙。后来,努尔哈赤就把父亲的骨灰埋葬于此,之后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祖父及曾祖父等12位长者的骨灰埋葬在长白山,也就是现在的清永陵。

最后,长白山可能藏在数量惊人的财富。

清军入关后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搜刮了数量惊人的财富,除了将一部分用于享受外,剩下的就被秘密运到长白山。例如,清廷灭亡后,有一份关于长白山的绝密档案“意外”失踪,之后张作霖、(小)日本、沙俄等都纷纷组成所谓的科考队出现在长白山。

由此不难推测,长白山极有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秘密,还有待我们去破解。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清朝的统治者自长白山发迹,入主关内后却将长白山封起来,严格把控进入人员,甚至到后来清朝统治者自己对长白山内的情况也不甚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长白山被封禁这么多年,长白山内真的有什么秘密吗?

自古以来,长白山对于满族来讲就有着不同的意义,满族及其先人将长白山视为整个民族乃至众多家族的发祥地。

乾隆曾作过数十首首长诗追诉祖先的功绩。其中一首是这样描写长白山:

群山万壑总朝东,王气为龙镇郁葱。

白水寿邱名不减,作丰迁镐事应同。

当时提剑安黔首,此曰重衣逮藐躬。

延伫关山千里外,每怀瞻拜八年中。

商颸送爽清驰道,叠嶂排青列远空。

上将随车金簏簌,名王执辔玉璁珑。

行宫视膳邀慈豫,故国旋舆仰祖功。

只为上陵思马鬣,岂缘校猎赋车攻。

六飞因幸兴王里,百辟咸朝庆善宫。

讶许称觞来故老,不教警跸骇新丰。

葛灯绡帐犹余俭,执豕酌匏许献衷。

华曜景中鸾扇动,若非烟里鸭香融。

孕虞育夏天心眷,笃祜依京帝谓通。

万祺皇清绵宝祚,扶桑初日海门红。

纳兰性德《兴京陪祭福陵》诗云:

龙盘凤翥气佳哉,东指斋宫御辇来。

影入松楸仙仗远,香升俎豆晓方开。

盛仪备处千官肃,神贶承时万马回。

豹尾叨陪须献颂,小臣惭愧展微才。

满族人对于长白山的崇敬和敬畏已经嵌入满族的整体民族意识中,对于长白山,满族视其为民族根基,对其有着发自民族灵魂中的向往与热爱。这种民族意识在满族入关之前就已经非常强烈,入关后长白山的神圣地位变得更加突出,作为民族兴起和昌盛之地的长白山受到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并不奇怪。

清朝成立以后,对以长白山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极为重视,不仅提高东北八旗驻防的规格,还在吉林、黑龙江增设驻防,对内防止其他少数民族过快发展,对外威慑他国势力,最终达到使满族发祥之地永久安定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长白山,清朝统治者对关东地区的禁封就长达190多年,清朝统治者将关东地区作为自己的“后花园”,希望将这片土地交由八旗子弟经营,而长白山就是“后花园”中的“后花园”。

康熙继位以来,对满族发祥地的重视逐渐被显示出来,康熙不仅数次派人勘察长白山,封长白山神并每年祭祀,而且对长白山地区进行封禁。康熙命令在盛京和吉林一带设立八旗人参山、采捕山和围猎场,这些围场的设立位置大致围绕长白山主脉,逐渐长白山地区就成为了封禁之地。

这些围场周围有八旗兵驻守,周围严禁无关人员进行放牧、耕作,更不允许长期居住在这些范围内。在关键位置设卡伦管理,防止满族发祥地遭到破坏。

还有传说长白山是清朝龙脉,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护龙脉不被破坏才封禁长白山。无论由于什么原因,长白山之所以受到保护,是因为他对清朝统治阶层来讲拥有特殊的意义,长白山的秘密多半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长白山内藏有奇珍异宝的可能不大,但长白山确是遍地是宝,长白山不仅拥有物种极为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还有很多矿产资源。现在看长白山可能是一个旅游胜地,清朝统治者眼中的长白山除了是一座圣山之外,也可能是清朝统治阶层为自己保留的最后的根据地。

在满族整个发展历程之中,长白山作为民族之根源和民族灵魂的象征,起到了最为直接也最为深远的作用,它是满族自信心产生的根源,也是满族能够走上历史舞台、左右历史发展的根源。保护这样一座拥有特殊意义的山脉,符合统治者的需求,由于原住民多是满族,也不会受到太多阻碍。

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从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大清算起,到宣统皇帝溥仪1912年退位,大清经历了整整276时间。有意思的是,从1644年清人入关到1860年,东北的长白山一直封禁,除了皇室成员,除了满清贵族,其他若干人等,一概不能进入。

一座山,让百姓随意参观不好吗?为何要长期封禁?

封禁长白山,是因为那是大清的龙脉所在

现在的人无神论居多,所以对于“龙脉”这样的词没有概念。但在古代,龙脉是不得了的地方,话说龙脉要被阻断,江山就会被改朝换代。

从古到今,民间一直有关于龙脉的传说,据说,中国有三大龙脉,而北方的龙脉,称为北龙,北龙:沿着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而长白山是北龙最为重要的部位。

在清朝人看来,如果长白上被阻断,那么清朝的国运就会大受影响。于是乎,从1644起到1860年,一直封禁,不让寻常人等上长白山。

这龙脉之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从老祖先的易经八卦来说,确实有些道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关系不大,要不然,哪个朝代如果一直守护好龙脉,岂不是永不灭国了?

清朝一直封禁长白山,但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大清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1851年后的太平天国起义,给大清又带来了那么多痛苦。

因此,在咸丰十年,长白山的封禁终于取消了,长白山不再封禁。

长白山的封禁,早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护龙脉。后期发现保不保护,影响不大,所以才开放了长白山。

封禁长白山,控制东北地区,大清有很深的用意

清朝在入关后的二百年中,不仅封禁了长白山,也严格控制汉人进入东北,为什么会这样?东北土地多肥沃啊,如果多整些汉人进去,那绝对会成为天下粮仓的,而大清就是这么“不灵活”。

实际上,大清控制东北,封禁长白山是大有用意的,大家想一想,满人虽然作战凶猛,但弱项是人少。入关之时,满族百姓和军队加起来,也就百八十万人,但中国的大地有多少汉人百姓呢?至少在六千万以上,这还是经过了多年来的种种战争剩下来的,明朝人口最多时有两个亿。

用百八十万的人数,控制60倍于自己人口的国家,清朝的皇帝和贵族们诚惶诚恐有些担心,万一有大叛乱怎么办?于是他们给自己留了后路,万一有不可控制的事情出现,就迁回东北,所以,对于东北就不能随意让人迁入了,要控制,对于长白山也不能随意让百姓上了,那是以后打猎捕鱼,过日子的地方,是自己的后花园,岂能容百姓在长白山折腾?

所以说,封禁长白山,控制东北地区,是大清朝给自己留的后路。

封禁长白山200年,是因为山里“有宝藏”

长白山脉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是中国满族的发祥地。长白山是有“宝藏”的,这个宝藏不是说有多少金银财宝,而是说有很多资源。

长白山物产丰富,是人参最多的山脉,除了人参外,长白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黑鹳、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7种,分别是中华秋沙鸭、豺、麝、黑熊、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青羊(斑羚)、鹗、鸢、蜂鹰、苍鹰、雀鹰、花尾榛鸡等。

长白山因为资源丰富,动植物较多,成为了满族人赖以生存的“宝山”,虽然后来入了关,但满族人没忘了那一块,所以把长白山进行了封禁。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有一座宝山,你会面向所有百姓开放吗?肯定不会,肯定会留着等待来日条件成熟时开发。

现在的长白山已经是5A级旅游风景区了,而且探明矿产资源特别丰富,据勘探情况,目前长白山脉有80种矿产种类,固体矿产地368处,水气矿产地132处。看来,满族人眼光神准啊,这确实是宝山啊!

封禁长白山,有封禁宝藏的意思,那是满族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后来的后花园,所以不允许一般人等进入。

综合来说,清朝封禁长白山200年,原因是:一是满族人认为那是龙脉所在,二是大清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三是长白山是座“宝山”,大清不想他人染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