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主要原因是欧洲的航海技术领先于中国,在欧洲航海时代,由于有了六分仪等精密定位和测速技术,欧洲的帆船可以远离海岸航行,水手们还经常探索和开辟陌生的航线,不经常靠岸,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和生活物资。所以欧洲水手得坏血病的比例很高。
而在郑和船队时期,尽管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行动,能印证当时中国的造船水平和水师的庞大规模。但由于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的落后,中国的航海技术一直很原始,只有简单的观星牵星术,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决定地理纬度,但古代中国没有经度的概念,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航线也只是沿着海岸航行,在这些地区经常靠岸,不但安全性比较高,还能补给生活物资,郑和的船队绝对不会长时间吃不到水果蔬菜。此外,中国海船上的船员会大量饮用茶叶,生发豆芽来补充维生素。因此,郑和下西洋时很少有船员患上败血症。
在航海时代,水手们不得不把各种食物塞进肚子,这样才不会在长途跋涉中饿死,或者不幸死于贫血症或坏血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军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饥饿,而是坏血病。中世纪,多达一半的水手因为坏血病而死亡。后来有人注意到,当船上的水果充足时,坏血病就不会四处肆虐,特别是柑橘。现在证明水手患坏血病是缺少维生素C引起的,因此补充维生素C很有必要。卷心菜也富含维生素,舰队在远航时大量携带这种蔬菜。
很难想象没有比18世纪的水手经历的更繁重的工作了。在远航中,等待水手的考验不仅仅是风暴,还有船上的食物。直到19世纪,人类才熟悉通过巴氏灭菌保存产品的方法。因此,长途航行的补给只能准备腌制品,水手在航行开始时可以吃新鲜的食物,例如红菜汤、新鲜的面包、奶油、嫩羊肉、酸黄瓜、土豆等等,但是食物减少时,水手的健康状况就堪忧了。
远航的食物总是令水手食不下咽,水手注定要许多苦难。为了防止肉类腐烂,只能用盐来腌制。在大航海时代,为了长期储存的需要,腌制咸肉要用大量的盐。通常是大块的带皮的生猪肉,码放在木桶里腌制。由于咸肉可以储存很多年,所以经常有水手吃到四、五十年前的咸肉,以至于水手们把腌猪肉称为“僵尸肉”。不过,相对于海上的艰苦生活,重新煮过的“僵尸肉”也算是美味之一,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
总之,军官和水手们都吃着很咸的食物,若淡水供应不足,他们还要忍受着饥渴。远洋的船只都依靠底舱的水柜来储存淡水,为了防止淡水变质,通常在水柜里放置昂贵的银板,用来杀灭细菌,但远航以后,水柜里的淡水还会慢慢的变质,甚至滋生各种小虫子,需要煮茶喝才能掩盖怪味和虫子。所以远航的水手都不容易呀!
为了船上的口粮不那么快被消耗殆尽,往往会削减水手的人数,这样就造成了水手人手不足。但尽管是这样,在长时间的航行后水手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吃腐烂的食物来填饱肚子。水手经常吃黑麦面包做成的面包干,经过多次烘烤,面包干会失去大部分水分,极适合长期储存。只不过,这些面包干坚硬的如同石头,必须泡软再吃。由于海上的潮湿环境,这些面包干也经常滋生虫子。厨师有时候会把面包干碾碎烩成菜粥,配料有少量的水、切碎的腌猪牛肉,土豆,胡萝卜,卷心菜和碾碎的面包干,在大锅里煮成黏糊糊的稠粥。
水手也经常带动物出海:鸡、羊和牛,这些动物补充蛋白质,在电影《怒海争锋》中,舰上就饲养了牛和鸡。水手有时候也会捕鱼。来源最多和最受水兵欢迎的动物是海龟,海龟也被称为“活罐头”,被从海里钓上来以后,水手们并不立即杀死海龟,而是养着慢慢吃,当作美味而有营养的肉食用。这种习俗非常普遍,海军里的海龟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鲜鱼汤”。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所谓坏血病,在现代医学上的标准名称叫“维生素C缺乏症”,是因为人体维生素C缺乏或者长期摄入不足而引发的一些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出血、骨骼病变等。众所周知,新鲜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并不稀缺,而且还有众多辅助的维生素类保健品、药品存在。现而今,除了少数因为自身吸收、利用障碍引起的维生素C缺乏者,临床上已经很少见到坏血病了。即便在现在的长期航海中,因为有了冰箱以及其他贮存、保鲜手段的出现,海军士兵及海员们也可以及时得到维生素C的补充,坏血病也已然不是航海者们的噩梦了。
但是,在欧洲大航海时期,因为缺乏先进的植物贮存、保鲜手段,人们只能把新鲜肉类、蔬菜腌制成咸肉、咸菜,把新鲜水果腌制成果脯或者风干、烤干为果干,以便于长期保存。而经过腌制或风干、烤干的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大量流失。在长期的航海中,古代欧洲的水手们就是依赖干面包配腌制品生存。久而久之,大面积的维生素C缺乏无可避免,坏血病也成了那个时代水手们的噩梦!多少大好男儿在海上因为患上坏血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丢掉了性命……
但是,同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中国人却没有落入这样的噩梦之中。明初,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涉重洋之时,并没有遭遇坏血病的袭击。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和船队的规模以及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众所周知,欧洲大航海时期,船队的规模实际上非常有限,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条船,多者也不过就是数条。而且,彼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和中国尚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其海船的尺寸也远比郑和船队小得多!郑和船队出海之时,各船的职能分工相当明确,有旗舰、有运兵船、有补给船……一应俱全。补给船上不仅贮存了足够的淡水、咸肉、咸菜,而且还饲养了许多活牲畜!更重要的是,补给船还把中国的“园艺”搬上了船,用大缸等容器种植新鲜蔬果。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彼时中国人高超的造船技术,因为有了制造庞大体量海船的工艺,才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可能。相比之下,古代欧洲狭小的海船,即便想如此,也无法完成。
可是,郑和的船队太过庞大了,补给船上种植的蔬果充其量也就是满足高层的需求而已,根本不足以供给所有水手。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帮了郑和大忙!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一样菜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豆芽。什么黄豆芽、绿豆芽……甚至花生芽,直到现在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菜品。豆芽的制作也非常简单,将干豆加水,任其发芽即可,本人年仅几岁的女儿都曾经在家中自己动手制作过豆芽。而干豆的贮藏也是相当简单,不需要任何保鲜技术辅助,只需保持干燥即可!而恰恰就是这餐桌上最常见的豆芽,让郑和船队得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蔬菜食用,从而避免了坏血病的肆虐。
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另一饮食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饮茶。茶叶虽然也是抄制的干货,却富含维生素C,而茶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饮料之一。加之彼时的中国本就是世界上茶叶最大的外销国,郑和船队最不缺的就是茶叶!而彼时的欧洲,茶叶是贵族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普通水手根本无力拥有!有了豆芽和茶叶这两大利器的存在,郑和船队最终得以在长期的航海中远离坏血病的袭扰。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这个是个传说,说郑和舰队没有坏血病,而欧洲水手就常有。后人欧洲人很奇怪,经过对比,是因为郑和舰队的人带着咸菜,并且爱喝茶。再一研究,原来这些东西里含有维生素,后来就是喝柠檬水,解决了问题。
这个故事当然真假未知。我后来看相关书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个说法。更多的说法是郑和舰队和欧洲大航海船队是不一样的,郑和不长时间就会靠岸,大航海船队则长时间不能靠岸。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记忆有误。
但就算这个故事是真的,也是足够让中国人泄气的故事。原因很简单,明明是中国人先发现的,人家欧洲人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原因,并且因此而发明新东西,找出新办法,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丝毫没有进步,还每天喊着“老祖宗”。
四大发明,莫不如此。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郑和船队的成员,没有大面积出现坏血病的情况主要可能是因为记载的片面造成的。因为现存的郑和航海资料,基本上都是一些残存的边角料,不具备全局性的记载。
此外,如果让郑和船队去重走当年欧洲人的很多航海行程,他们一样会出现大面积的坏血病爆发。但因为传统中医的叙述问题,未必能直接被当成坏血病。
如果仔细看看郑和船队的航海路线,就不难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容易出现坏血病的情况。因为他们所走的航行,全都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成熟航线。也就是说,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非常的船队和海员,反复不断的走过这些地方。形成了大量港口与可以提供补给的海岸停泊区域。
郑和的船队从这些地方经过,基本上有穆斯林导航员的指引,熟门熟路。虽然郑和自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但明朝还是为他的航行搜罗了元朝留下的最后一批东南沿海穆斯海员。所以他们可以很轻易的进入占城、马六甲、巨港、卡利卡特、霍尔木兹、蒙巴萨等重要港口。除了贸易之外,就可以采购足够多的新鲜补给品。尤其是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有非常有助于对抗坏血病产生的保健食品。
同样值得参考的情绪,是欧洲人在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与黑海的航海。他们在这些成熟的海域,同样有着1000-2000年的航海历史。沿途有众多泊地和港口,可以供海员休息并补充各类补给品。所以,在这些航线上你也不会看到有什么大量坏血病记录。
真正容易让欧洲海员患上坏血病的航线,都是前人基本难以涉足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进入了很多沿海连港口都没有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方便的获得补给品。由于需要测量各地的复杂海岸水文情况,他们不可能大量使用中型和大型船舶,而是选择吃水很浅的小船。
这样的恶果就是船上不能装载足够多的补给品。而且因为不能准确判断出航海周期的长短,必须尽可能的装载淡水和不易变质的事物。新鲜的蔬菜瓜果是很容易腐坏变质的事物,显然不可能多带。更多时候是胭脂过的肉类、鱼类和烘焙的饼干。这些事物的营养结构已经被大量破坏,只能提供基本的热量和蛋白质需求。长期吃这样的食物,人体就会缺乏维生素,进而换上可怕的坏血病。
在当时,很多欧洲探险船队都会选择专门再带一艘专门的补给船。船上装着全是食物等补给品,在消耗完毕后会直接把船烧掉。如果发现可以停泊的港口或河口,就需要建立永久或半永久的基地。正如后来蒸汽时代的航海国家,都需要在各海区建立燃煤的补给站是一个道理。
在早期殖民者逐步建立了各种基地网络后,海员死亡率就被降了下去。但在一些航行中,依然会出现大面积的坏血病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欧洲海船又开始探索更远、更欠开发的海区。同时,很多早期的环球或跨大洋航行,变数几多。基本上都处于那个年代海船的吉祥航程上。这才是坏血病还经常出现的原因。
一直到18世纪,英国人用补充新鲜柠檬或柠檬汁的方法,开始有效遏制这种长距离航行中的坏血病情况。
如果是郑和的船队,进入之前从未开发的海区或进行极限航行,只怕结局比欧洲早期航海船队还要惨。因为后者是为探索任务而组建的,前者则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过大的船队规模,需要更多的人手去操作。这就会加速补给品的消耗,最终造成后勤灾难。
当然,前些年很多人曾经提出过郑和船队靠培植豆芽的方式来缓解坏血病。这其实是典型的想当然。因为豆芽的培植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淡水。而淡水是航程中最宝贵的资源,重要性超过了其他一切事物。
所以,郑和的船队没有大面积患上坏血病,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在最安全的地方航行。同时,由于记载的缺失,具体情况我们也已经不得而知了。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两个原因,一是不靠岸航行时间短,补给容易,人体也耐得住;二是中国人会种菜,乐于在船上装蔬菜。
中国船员是碰上了好运气,因为中国人的天赋技能是种菜,特别是种豆芽。
欧洲的传统食谱里面其实很少有蔬菜,他们获取维生素C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水果和一部分肉类食物。对肉食里面其实是含有维生素C的,当然是指牛羊肉这样的哺乳动物的肉。这些肉类中的维生素C含量并不低,世界上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哺乳动物没几种,人就是悲催的动物之一。主要还是因为人类祖先的食物中本身有很多植物性食物,所以不需要自己合成也过的很好。
所以吃三成熟这样牛排的时候,实际上是可以补充维生素C。当然,在航海的船上,要保存新鲜肉类显然是不现实的,能多装点咸肉就不错了。还是面包。当然,这些食物里面并没有维生素C。
好了,那肉类不可以了,是不是可以带植物性食物的。其实只要是片菜叶子,里面的维生素C含量就挺丰富的,比如100克大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可以达到43毫克。每天吃上一两片,就不怕缺乏维C了。但是有个问题,菜叶子装到船上不行啊,别说两三个月,在热带区域两三天就完了。
至于说果子,也保存不了多长时间。其实欧洲人最初是带过柠檬汁的,只是为了方便长期存放要先煮开了。😓同时,还是用铜壶来煮,铜壶中的铜离子把橘子汁中的维生素C都破坏了。直到后来发现了既可以提供维生素C,又可以长时间存放的青柠檬(注意,是来檬,不是柠檬)。这才搞定了坏血病。
好了,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会种菜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一片空地,中国人都能把它们变成菜园子。实际上,中国的远洋航行并不多,郑和的船队中的宝船,完全可以在船的空间里种植的一些速生蔬菜。这个确实也被记载中国的商船上有用木桶种植的蔬菜。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没有土壤,也能得到像绿豆芽这样的的食物。绿豆对大多说中国人来说都是熟悉的食物,这豆子携带方便,并且这种东西可以变身成绿豆芽。绿豆芽中就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有10毫克左右的维生素C,这个是可以满足海员的需求。
之前有文章曾经说,种豆芽获取维生素C这种行为不可行,因为成人每天要100毫克的维生素C,而豆芽提供的太低了。要想获得足够营养必须吃下几斤豆芽菜,这显然是乱玩数字游戏的行为。这个说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推荐食用量不是最低食用量,二是即便脱离了维生素C,也不是马上就得坏血病。
先说推荐食用量,一定是完全保证不出问题的食用量,那是不是少吃一点就会出问题呢,显然不一定,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00mg/日。这RNI是啥概念呢,“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如果低于这个量,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可以接受的,并不会出现缺乏症状。
再说,不同国家给的标准的真的不一样,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标准就是45毫克/日,或者300毫克/周,这个比中国的标准低多了。对,维生素C的热数量按周来算也是可以的。
因为人体中有很多部位其实都蓄积了大量的维生素C来执行一些生理功能,比如肾上腺的维生素C含量可以达到血浆含量的100倍,包括脑、脾、肺、睾丸、淋巴结、肝、甲状腺、小肠黏膜、白细胞、胰脏、肾脏、唾液腺等器官组织内的维生素C的含量也高于血浆中的维生素C 10至50倍。这些储备是有可能被机体用来应急的。
关于人类能忍受多长时间不摄入维生素C,其实也有过实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做过这样的实验,发现在吃无维生素C 饮食6-8周后会出现坏血病症状。在1960年代的美国,衣阿华州监狱的志愿者,能够忍受至少4周完全无维C的饮食。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只要有少量的维生素C供给,就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在上述的两项实验中发现,每天吃10毫克的被试,与吃70毫克的被试在临床指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只不过血液中的维生素C浓度稍低而已。也就是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每天补充10毫克的维生素C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看来,只要每人每天吃二两绿豆芽就基本满足需要了。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人类是可以忍受一段时间的维生素C缺乏的。更不用说郑和的线路并没有脱离陆地太远。这个时间,加上一些芽苗菜的供给,显然足以让郑和的船队再靠岸补给新鲜的食物了。
所以说呢,种菜这个天赋技能还是帮了中国人的大忙。只是,从中国出发横跨太平洋太远了,所以没有产生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虽然有最低限度,但是不建议大家去挑战,还是按照中国的营养建议来吃够水果蔬菜哦。
参考资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Chapter 7: Vitamin C" (PDF). Vitamin and Mineral Requirements in Human Nutrition, Second Edition (PDF).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SBN 92-4-154612-3.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November 29, 2007.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07.
2.Pemberton, J. (2006). "Medical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Sheffield on conscientious objectors to military service during the 1939–45 w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5 (3): 556–558. doi:10.1093/ije/dyl020. PMID 16510534
3. Jump up to:a b Hodges, R. E.; Baker, E. M.; Hood, J.; Sauberlich, H. E.; March, S. C. (1969). "Experimental Scurvy in Ma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2 (5): 535–548. PMID 49775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6 September 2008.
大航海时,为什么欧洲海员会得坏血病,而郑和下西洋时却没有得?
坏血病主要由于缺少维生素C造成的
- 作为一个从事海上工作10年的老海员,深知船上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多缺乏!在郑和航海时代有很多船员因为长期缺少维生素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得坏血病等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 现在船上虽说含有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少,特别跑全球航线的船舶,靠港周期长,伙食蔬菜得不到及时补充所以船上为了保证船员的维生素足够,一般都配有维生素含片!
- 我本人在船上做二副,负责管理船上药品,为防止大家缺少维生素,我每次都会申请维生素含片,下图就是我上次刚刚申请的,20美金一瓶,有需要的船员我会发给他们!
- 现在很多国家的规定都是保护我们海员的,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公司一条船去澳大利亚,当地psc检查官发现船上严重缺乏水果蔬菜!完全不能满足船员对维生素c的日常需求!所以检察官当即决定让船长下地采购足量的水果蔬菜!否则船舶必须滞留!
- 前一段时间我们船也一直缺水果蔬菜,疫情期间有时候想补充伙食真的不容易,特别在国内港口!所以前十多天我们就只能吃一些比较容易储藏不容易坏的土豆🥔或者海带之类的😂好在昨天船在新加坡补充了新鲜的水果蔬菜,接下来一段时间应该不会缺VC了!
- 所以建议新人海员朋友,在上船之前可以备一点维生素C含片,各大药店都有的卖,而且价格也不贵!以备不时之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