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大清皇室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抱着年幼的皇帝溥仪,在痛哭声中,说出这般话。
外人看来,她是大清帝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所谓的太后,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
隆裕太后本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二十岁那年,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了大清帝国的皇后。本该母仪天下的隆裕皇后,在皇上身边似乎并不怎么得宠,以至于嫁给皇上二十余年,未曾留下一丝血脉。
细想下来,这也没有什么意外的,她能够嫁给光绪皇帝,原本就是一种政治投资。慈禧太后的目的非常明显:把自己的亲侄女安插在皇帝身边,就可以牢牢地对皇帝进行监视。然而光绪皇帝对这个新来的皇后明显不感冒,原因很简单:裕隆不是他的菜,他只喜欢珍妃。
光绪皇帝对这位皇后冷漠无视,便意味着她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皇帝;如此一来,慈禧太后交给她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完不成任务,慈禧太后能待见她吗?答案只能是“不能”。
可以说在慈禧活着的时候,隆裕皇后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一直都在皇上和太后的阴影压迫下渡过。
一个正常人,在长期的心灵压迫下,很容易触发一些情绪上的失控;隆裕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非但没有一丝皇后之尊严,甚至连一个女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没有。在应该她乐享天真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自由;在她花容月貌的时候,没有人喜欢她;终于熬出头当上太后了,面对的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皇室生活并不能给她带来一丝快乐,在她头顶,仿佛高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她无时不刻不提心吊胆。
这样的生活,搁一般人身上早就崩溃了,隆裕虽不至于崩溃,精神压力也不会让她好到哪儿去。
慈禧和光绪驾崩之后,隆裕取代慈禧成了皇太后,按理说她应该得到解脱了,实际情况又会怎样呢?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溥仪继位之前,大清帝国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慈禧一个人扛着的,作为襁褓中的皇后,她对处理政务一窍不通。忽然间成了帝国的实际掌舵人,纷乱繁杂的事情,全都摆在她面前,一时间让她难以接受。
问题是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近五十年的苟延残喘中,慈禧太后几乎将帝国的气数耗尽。皇帝溥仪又不是她亲生的,尽管她被称作皇额娘,可她身边还有一个摄政王管事儿。娘家人又说不上话,她一个妇道人家,如何招呼得了满朝文武?
紫禁城之外,南方革命家的起义风暴愈演愈烈;大清帝国培养的袁世凯,也开始觊觎权力宝座。在隆裕太后当了三年的掌舵人之后,袁世凯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直接提出让皇帝退位。此时的清政府,已然指挥不动任何军队,只能任由全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壮大。
可怜的隆裕太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顶在她心头的苦闷,岂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原本还能帮她分担一部分忧愁的摄政王,竟然忽被袁世凯使手段给挤掉了王位!如此一来,不管大清帝国有着怎样的结局,都是她一个人的责任了。
没结婚的时候,被教育以后会当皇后;当了皇后开始守活寡;终于将活寡熬成守寡了,却被通知要在大清帝国完蛋诏书上签字。你觉得隆裕太后会有怎样的心情?郁闷了半辈子的她,此时估计都快疯了吧?
可以说:如果郁闷也是一种病,她早就病入膏肓了。
溥仪逊位之后,所有的责难都落在了她的头上。前朝的那些遗老遗少们虽然嘴上不说,内心的埋怨,都是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的。偌大的紫禁城,没有人体谅这对儿孤儿寡母;皇帝年幼不懂事,唯有这当妈的无时不刻不在承受亡国之耻。
至此,本就有严重抑郁症的隆裕太后,更加郁郁寡欢、起居无常。
1913年刚过完春节,便是隆裕太后的万寿日。按理说,在正常情况下,隆裕太后会受到满朝文武、王公大臣的朝拜,甚至皇帝都要屈尊前来贺拜。
然而,这一年的万寿日,紫禁城却格外冷清:原本被邀请参加太后寿礼的,不是没来,就是来了也只是不理不睬,连装装样子都不愿意。
看来,这些王公大臣真的是在责怪皇后;对于当年袁世凯对皇族的压迫,倒是一丝也想不起来了。不过也没办法,毕竟甩锅可是王公大臣的专精技能。
隆裕太后看到这种情况,真的是要气炸了!当年请求签订退位诏书的是他们,现在享受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也是他们;如今翻脸不认人,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到她身上,隆裕太后能高兴吗?一怒之下,隆裕太后急火攻心,差点儿背过气去。
“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隆裕太后过了一个凄惨的生日之后的一天凌晨,病体垂危,躺在卧榻之上,卯足了力气对打着哈欠的溥仪如是说道。
此时的溥仪,也才不过七岁,对于皇额娘的话,他又能理解几分?没过多久,隆裕太后便在痛苦中死去,结束了郁闷的一生。
就如在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说的那样,倘若隆裕太后真的随先帝而去,或许对她而言,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据说,46岁的隆裕太后在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因场面太冷清(民国专使前来祝贺只是做做样子,宗室王公为了避嫌多数干脆没来,有的甚至喊也不来),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生日过完没多久就因悲痛过度染病离世了。
从这一幕讲,隆裕太后算是死于亡国恨。
隆裕太后是个很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既来自于她的身世,也来自于她的性格,当然更来自于既给她富贵又给她无限伤痛的即将败亡的王朝。
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他爹桂祥是慈禧弟弟。据说,慈禧早早地就给桂祥留话了,喜子(隆裕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皇帝继承人,是为光绪皇帝。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九岁的光绪和二十一岁的姑表姐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大名)举行大婚典礼,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的还有原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十六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十四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
因为正月二十五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烧毁了,隆裕是经工匠扎的假太和门入的后宫。
很不吉利!
虽然贵为皇后,但因为长的不好看,光绪从未宠爱过她,因此她始终是郁郁寡欢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这样描述过隆裕——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又因为性格太平和,太柔懦,慈禧对她似乎也不是那么满意。
既得不到光绪宠爱,又得不到慈禧欢心,加之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隆裕在宫中看上去始终是一个毫无分量的角色。关于皇后的存在感,《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是这样描述的——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的位置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而要深入宫闱深处看,隆裕不仅没有存在感,而且还是始终被紧张、悲哀包裹着的。
光绪始终认为她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探子,因此事事对她不满,而且很防备她。到了她和光绪一起去向慈禧请安的时候呢,两人又是每见战栗。曾担任过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说,自古君后之苦,未有如皇上皇后之甚者也。
因为这些,隆裕在应付完宫中事宜后,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慈禧将三岁的溥仪选定为新君后,跟着也死掉了。
慈禧临死前对隆裕是有交代的,为了防止摄政王载沣独宰朝廷,大事隆裕必须垂帘听政。
让一个温和、谦逊、弱懦的女人去担这样的担子,无异于千斤压顶。
如果天下太平还好说,可摊到这么个风雨飘摇、行将朽木的时候,这完全就是隆裕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孤儿寡母的,她能怎么办?
只能苦苦且吃力地维系。
维系不下去,只能一味地去乞求孤儿寡母的平安,如慈禧那般的坚毅、抗争,她是做不来,也做不到的。
所以清廷覆灭前后,隆裕留在历史中的只能是眼泪以及无可奈何的成全。
眼泪让她获得了同情,成全让她获得了尊重,所以她最终得到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但这份美誉是无法安慰她凄苦的内心的,因为大清终归是亡在她手里的。
更打击她的是权势不在人无情。
自溥仪退位,大清覆灭后,从前备受皇恩的王公权贵们对宫中的这对孤儿寡母基本上是避之远之,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何尝不是压垮这个可怜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1912年冬天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民国的第一个冬天。曾以太后身份宣布结束大清统治的隆裕,突然胸腹鼓胀,虽经太医多方诊治病情依旧缠绵不愈。
转年正月十七,刚过完生辰只有7天的隆裕太后,却突然撒手人寰,享年只有46岁。
这位清廷的末代太后为何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了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爱情亲情双失,长期情志不舒留隐疾。
隆裕出生于1868年,其闺名是叶赫那拉.静芬,亲姑姑就是清廷实际掌控人慈禧太后。观照片静芬颜值算不得漂亮,但其性格温顺,不像其姐妹那样脾气暴戾,因而被慈禧看中选为光绪帝皇后。这亦注定了隆裕悲凉的一生。
光绪深知隆裕是慈禧安插在身边的眼线,从而恨屋及乌对其颇为厌烦。自大婚之日起,光绪对这位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就拒而远之。
当时光绪只有一后两妃,其中珍妃美丽娇俏,夜夜独得光绪专宠。隆裕性懦独守活寡也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这还只是光绪为发泄不满施于隆裕的冷暴力。后来光绪因变法失败被关入瀛台后,他按着隆裕的头磕向地面泄愤时的家暴,彻底寒了隆裕之心。隆裕内心无爱的煎熬悲凉自知。
也许有人说,隆裕在宫中没有光绪恩宠,还有靠山姑姑啊。虽说隆裕是慈禧钦定的儿媳妇,可是其无能到既拢不住光绪之心,更让珍妃骑在头上,全无杀伐决断的狠劲。慈禧本来是让隆裕进宫当左膀右臂的,可如此撑不起场面没有利用价值的隆裕,即使是慈禧亲侄女,亦会被慈禧厌弃而频频挑刺责难,全无姑侄亲情。
其实隆裕爱情亲情双失,亦有自己性格呆板无主见的原因。她自大婚之日起,就战战兢兢夹在慈禧与光绪之间,不知该站在何方,只是极力想两边都讨好却惹两边都生厌。
隆裕每天如履薄冰,深怕行差言错惹来祸端,每天请安完毕就匆匆回宫闭门不出,一个人孤坐寒宫只靠嗑瓜子看看书聊解寂寞。
可想而知无爱的皇宫生活于隆裕只有冷与熬字,不知隆裕需要多少瓜子才能打发掉长夜漫漫?
也许有人会说,隆裕得不到丈夫与婆婆欢心,但她还有皇后头衔聊以自慰吧。可是自身无实力,什么名分都是虚的。
隆裕性软弱,她不但在嫔妃王公贵妇面前耍不出威风,就连宫女太监都瞧不上这位窝囊主子。
当日后宫嫔妃俸银有限,隆裕身为皇后打赏场面较多,有时不得不靠典当首饰撑面子,甚至有时连打赏仆妇的钱都拿不出,只得称病减少外出见客。隆裕堂堂大清皇后为囊中羞涩而装病,真的超出我们想象。其独在宫中又无母在侧,心中郁闷憋屈又与谁人说?
这就是隆裕真实的人生,既无丈夫宠爱亦无婆婆撑腰,亦不曾享受过一丝皇后的荣华富贵。曾有记载称,隆裕瘦骨嶙峋总是一副悲伤的样子,她总是默默躲在人群后面,少有存在感。这样窝囊的日子,隆裕一过就是二十年,长期悲、忧、恐、惊交加,只会情志不舒气郁伤肝,终给身体留下致病隐患。
二,掌国政家国忧思更甚,心力交瘁宣布清帝逊位。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溥仪继位隆裕一跃成为隆裕太后。因溥仪年幼由隆裕与摄政王载沣共掌朝政。
也许有人说隆裕成了权倾朝野第一人,终于可以一舒心中郁结之气了。可是隆裕执政的日子并不舒服,当时清廷早已内忧外患千疮百孔,隆裕根本没有运筹帷幄管理国家的睿智,猛然将其推到台前应对状态频发的朝政,其内心承受的压力忧思更甚以往。
同时,她还要时刻防范载沣篡权,心惊胆战的护着孤儿寡母的安危。天天如此精力超量消耗对于才智平庸隆裕来说,真的有些心力不足了。因而当载沣挤兑她少插手政事时,她选择退缩只负责养育溥仪。
可是当各省脱离清廷爆发辛亥革命时,载沣无法收拾乱局选择引咎辞职,再次把隆裕推向了风口浪尖。
隆裕从来不是大女人,她面对乱像只有六神无主,拼命抓住袁世凯这棵救命稻草,倚仗他对付革命党人,却不知其是绝对投机分子。
袁世凯为达自己利益最大化,早就与革命党联络讨价还价。
然后他又跑到隆裕面前号啕大哭演了一出逼宫好戏。他向隆裕哭诉自己为清廷已经竭尽全力,革命党答应只要溥仪退位,就保留皇室身份并每年提供四百万两白银生活费。他怕隆裕犹豫不决,又讲起法国国王与王后因拒绝革命被砍头之事吓唬于她。
原来隆裕为遣寂寞也曾看过一些国家历史,她知道袁世凯所言非虚。
她心中突然慌乱担心起溥仪生死安危,而且清廷已无兵力与革命党抗衡,同时她亦从书中知道一些美国共和制简况。心乱如麻的她只是不想再出现血腥杀戮,最终决定接受革命党条件同意宣统帝溥仪退位。
1912年2月,隆裕太后正式结束了清朝276年的统治。隆裕风雨飘摇三年执政路,全无权势显赫的风光,只有心力交瘁的忧心忡忡。尤其是决定清帝和平退位那段时间,那种选择的难与彷徨,那种无论对错都要承担责任的煎熬,应该耗去了隆裕最后的心力。
三,让国仍存亡国恨,抑郁成疾终逝去。
隆裕宣布溥仪逊位,可她对真正的共和只知皮毛并无深刻了解,她还照常来到朝堂等待大臣上朝议政。等她望着空空如也的朝堂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切都结束了。不由悲从中来,退位诏书上虽写的溥仪之名,可是隆裕代签字,她自感清廷完全毁于己手愧见列祖列宗。
让国仍存亡国恨,隆裕每天深陷自责痛苦郁闷之中,突发胸腹鼓胀病症。曾有人说隆裕是因长期大量嗑瓜子导致伤肝致病。
有书君却觉得,隆裕常年抑郁致使气郁伤肝早有隐患,又逢清廷退位这段煎熬时光,就如导火索引得隆裕潜伏隐疾大爆发。
其病症好像今日所说气鼓或是肝腹水一类,应与吃瓜子无太多关联。
1913年正月初十本是隆裕寿辰,她强撑病体到朝堂准备接受百官朝贺,可是只有袁世凯派人前来,还是行西方鞠躬之礼,大臣们怨恨隆裕主张退位无一人前来朝贺。
隆裕回想昔日生辰盛况眼见今日冷冷清清,那种心绪骤然失落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隆裕病情突然加重,七日后就带着亡国遗憾离开了这个只有悲伤的世界。
隆裕逝后,袁世凯下令全国降半旗哀悼三日,并为其举行了隆重葬礼,隆裕最终与光绪合葬崇陵。曾有人赞誉隆裕为女中尧舜,无论隆裕出于私心还是考虑国家大局,她终是为国家和平过度改制做出了贡献,值得世人铭记。
可这一切都掩盖不住隆裕抑郁成疾骤逝的悲凉,斯人已逝,愿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得到开心快乐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隆裕太后,本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是慈禧太后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同时她也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因为光绪皇帝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桂祥的姐姐,也就是隆裕太后的姑妈。
光绪十四年,隆裕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后来在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后,隆裕升格为太后,辅佐三岁的宣统小皇帝。宣统三年,隆裕太后宣布退位,当时被各界媒体评价为“女中尧舜”,乃深明大义之人。可是仅仅就在退位一年后,隆裕太后就死在了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享年四十六岁。
关于隆裕太后的死,我认为可以综合两个人对她的记载,得出她的死亡原因。
第一个人是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的记载。他在自己的书里写道:
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根据美国人赫兰德的记载,隆裕太后是一个相貌平平,比较自卑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她在慈禧和光绪的面前,总是刻意在的保持自己与他们俩人的距离。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因为光绪不喜欢她,慈禧太后虽然把她嫁给了光绪,但是老太太貌似也不喜欢她,对她不看重。据说慈禧病逝的时候还警告隆裕,让她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学自己一样,搞大权独揽这一套把戏。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事,如果真的有,那么隆裕肯定是大受打击!
毕竟好不容易熬死了光绪,熬死了慈禧,本以为大权独揽的机会来了,结果又被老太太一通鄙视……
第二个人是宫里慈禧太后的侍女之一,何容儿的口述历史,她在《宫女谈往录》中有一段关于隆裕太后的怪异记载:
太后(慈禧)还喜欢看这些年轻的小宫女踢毽子,以及她喜欢花,鸟,猫等动植物,并善待小动物。而隆裕太后宫里的猫经常被虐待,死的莫名其妙。根据何容儿的口述,隆裕太后的宫里经常会死一些小动物,而且还会被虐待。那么谁敢虐待皇后宫中的动物呢?恐怕也就只有隆裕太后自己了吧?!
按赫德兰的说法,隆裕太后平时是一个十分和善,以礼相待,从不多说一句话的老实人;而根据何容儿的说法,隆裕太后有可能是一个喜欢暗中泄恨,虐待小动物的人。我觉得这两种说法一点都不矛盾,这说明隆裕太后确实是一个很能忍,也很谦卑,但是不服气,也很无奈的人。她在白天很能装,不摆架子。但是回到自己的寝殿后,会把自己受的气,全部发泄到小动物身上。因为小动物不会说话,小动物比较好欺负,也没有人会关心小动物的死活。
这样性格的人,要说她死于长期抑郁,积成肝郁,尝患呕逆,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毕竟一个人如果有坏情绪,而得不到释放的时候,这个人必然会郁闷、对事物缺乏兴趣;在思想方面还会出现灰色意志,感到无望与无助感、产生死亡或者自我惩罚的幻觉。,也就是所谓的抑郁症。
如果出现严重的抑郁症,必须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压制,那会适得其反。但是隆裕太后是什么身份?她身边哪有可疏导的人?父母都不在了,姑妈慈禧和丈夫光绪都不待见他。后来升格为太后之后,身边只有一个三岁的娃娃小皇帝,这就更没有人可以疏导了。
清朝灭亡后,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是她最后拍的板。等于她要负大清灭亡的责任,而且还是头号负责人。我觉得不管是抑郁,亦或是自责加抑郁,以隆裕太后那种性格,以及她的身份地位,她在民国二年突然郁郁而终,也属于很正常的人生结局了吧。
人人都想获得权力和地位,但是这两样东西只适合于强者,隆裕太后这种人,让她获得了权力和地位,只会害了她……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隆裕太后一生孤苦无依,就在大清行将就木之时,隆裕却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她因做主宣告清帝退位,而被时人称为“女中尧舜”和“最先醒来的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隆裕在颁布退位诏书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隆裕,叶赫那拉氏,名静芬,镶黄旗人。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只因姑姑慈禧为了一己私利而将她作为斗争工具嫁给了光绪皇帝,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婚后的光绪基本上从不搭理隆裕,隆裕只是名义上的皇后和实际上的眼线。
1908年,隆裕进宫十九年,这一年光绪和慈禧这两位大清的掌权者先后驾崩,失去主心骨的大清一时间群龙无首。就在这种形势下,孤苦软弱的隆裕被无情的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不得不挺起身子来挑起这副烂摊子的重担。
从表面上看,隆裕的生命似乎摆脱了悲惨的阴影,得以强势崛起。她内心也渴望成为慈禧第二,但慈禧的才能岂是她所能比拟的。隆裕的才干就连以暗弱而著称的摄政王载沣都无法左右,反被载沣逼入墙脚而致使大权旁落。
不过,这样的争权夺利之势仅仅持续了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潮流。南方各省早已经摆脱了清廷的控制,全国大有山雨欲来之势。朝堂之上袁世凯的咄咄逼人,让本就脆弱的隆裕更加六神无主。
载沣早已脚底板抹油,溜之大吉。在袁世凯的耐心劝导之下,再加上全国的革命之火愈演愈烈,看清形势的隆裕最终选择了退位。她明白大清气数已尽,只有退位才可保留皇室的最后尊严,若是抵抗不但生命不保还会成为罪人。
在关于皇室优待谈判时,隆裕几乎答应了民国提出的所有条件,唯独对民国每年支付给皇室的费用总额不妥协。隆裕坚持是每年400万两,袁世凯一时僵持不下,但最终还是以400万两而捂手言和,这是隆裕为其争取的最后利益。
1912年2月12日,隆裕迎来了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她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这本是无奈之举,却将她一举推上历史伟人的行列,为孙、袁两派一致赞颂,称其为“女中尧舜”“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
《大公报》更是对隆裕赞美有加:“既非依附帝王,亦未有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讴恩,曾不以国体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实惟前清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作出的清帝退位决定被比作英国的“光荣革命”。
自从逊位之后,隆裕太后便一直闷闷不乐。面对外界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隆裕并没有随之欢呼雀跃,反而心情更加沉重。根据清宫文献记载,隆裕太后在当皇后时就已出现肝胃不和的病症,而之后慢慢愈演愈烈。
在她成为太后的这几年,身体出现的脾胃不健,肝气不舒的症状加重。隆裕太后在退位当年年底,患上了水肿肝郁之症。次年的正月初十是她生日,在这一天她亲自来到大殿受贺,因见到旧臣而伤感,致使病情加重。
当天夜里便卧床不起,从第二天开始“终日悲伤,不进饮食”,最终在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去世于长春宫。其遗体暂时被安置在皇极殿,前清旧臣均来祭奠。五天后,清室为其拟了六种谥号,最终选定了孝定。
因为隆裕太后有“让国之贤”,民国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规定各官署下半旗二十七天,官员要左腕围黑纱,各地的政要纷纷前来吊唁。民国参议会发起了“国民哀悼之会”,建议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
随后民国政府便在太和殿设立灵堂,殿内正中悬挂“女中尧舜”大匾,供案前立一大镜框,内陈《退位诏书》。对于民国的这般优待,不知隆裕太后知道后会有何想法。在二月二十七日,隆裕太后梓宫与光绪合葬崇陵。
综上,隆裕太后在退位后的第二年便去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她本身就一直有病在身,另一个就是逊位一事对她的打击甚大,导致病情加重,最终郁郁而终。
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第二年就身亡?
20岁进宫,21岁成皇后,40岁丧夫,44岁亡国,45岁殒命,一生无儿无女。
这个身份尊贵显赫的女人,最终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
1908年11月,一个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老妖婆用一碗酸奶毒死了这个女人的丈夫。3年后,一场革命又夺走了她最后的荣耀、最后的寄托。
1913年2月22日,她去世了。在一年前,即1912月2月12日,她点头同意了宣统皇帝退位的事,辛亥革命也至此落幕。
可是,她为何会在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便死去了呢?
难道是这场革命,也革掉了她的命?
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静芬,生于1868年2月3日,满洲镶黄旗人。1888年,她被慈禧钦点嫁给光绪皇帝,可是在他们的世纪婚礼举行以前,皇宫里却发生了一件事,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一场不知所起的火给烧了,未入宫门,却已引来如此灾祸,入宫后还了得?所有人对此议论纷纷。
当所有人认为太和门被焚毁是不祥的时候,为此心忧的时候,或许只有慈禧一个人在心里窃喜,不祥好呀,最好是她克死了光绪,然后我重新选一个小皇帝,如此便不用发愁光绪成年后的归政问题了。
所以,慈禧拍板决定,光绪与隆裕的婚礼仍然如期举行,并且隆裕必须经太和门入宫!
慈禧用心歹毒呀!
隆裕入宫,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幸运的是她将成为皇后,不幸的却是她不会得到光绪的宠爱,光绪正想着如何反抗慈禧,又如何会去宠爱一个由慈禧安排进宫的女人,更何况隆裕长得确实太不好看了,也没有灵气,实在不招光绪的喜欢。更可怕的是,她不仅不招光绪的喜欢,因为她过于懦弱,或许是自卑,所以没起到慈禧想让她起的作用,因此她也讨不到慈禧的喜欢。
她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所以,从隆裕进宫的那一刻开始,她的不幸就已经注定了。
她在皇宫里的生活看似优渥,可是她却活得自卑,活得孤苦,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如果她不是慈禧自己选定的人,更不是光绪皇帝的皇后的话,恐怕在1900年,她便已经同珍妃一起被慈禧沉井了吧。
她的一生郁郁寡欢,所谓心忧成疾,一个再怎么正常的人,假如让她一直处于一个封闭、压抑的环境里,恐怕也会被逼出病吧?所以,隆裕恐怕少不了患有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在珍妃死后,光绪的心也死了,他没有将自己的爱转嫁到隆裕的身上。但是,隆裕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传统女人,丈夫便是她的天,是她的一切,是她生活里的所有期待,不管光绪对她有没有感情,靠着这份廉价的期待,她总能让自己撑下去。只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名医屈桂庭治疗后已经渐见好转的光绪竟然突然死了,她所有的期待瞬间湮灭。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慈禧竟然在光绪死后第二天也死了,她在一天之间竟然成了这个皇宫里地位最高的人。
清国的命运、兴衰似乎顷刻间落到了她的肩上。
所以,她继续撑着。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响起了一声枪响,随后全国各省纷纷抛弃了清政府,即便是摄政王载沣也无力挽救,她一个躲在深宫里不知政治、军事为何物的女人又能如何?
她原本以为自己只要好好地照顾小皇帝,等到他成年的时候再归政给他,也算对得起清朝的祖宗了,也算对得起光绪了,可是她做不到,临到事前,她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没用,难怪光绪和慈禧都不喜欢她。
1913年2月3日,这天是她的45岁生日,梁启超派来了心腹梁士诒,便是各国使馆也派了人来庆贺,可是曾经的清朝王公们却为了自保,一个个不肯来祝寿。
所谓世态炎凉,也不过如此啊!
于是她忧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再也撑不下去了,因为她已经没有了让自己继续撑下去的理由,丈夫已死,她也没有儿女,清国又亡,她倔强地撑着,又有什么用?即便是溥仪也有自己的父母,根本不要她,她活在世上无所用,也无所寄托。
1913年2月22日,在经历了丧夫、亡国双重打击后的隆裕,终于结束了她长期的抑郁,在这天死了。
隆裕的死,也算是给那个破旧的王朝和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