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石达开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太平天国十多万大军,才是石达开的大树。

他带几万人离开南京,深入敌人后方,孤立无援。面对几十万清军四面围堵,太平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诚然,洪秀全曾经想要石达开的命。

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石达开手中有枪杆子,洪秀全又能把他怎么样?

当年捻军势力强大,也知道和太平军联合,不然孤掌难鸣。

就是因为捻军有见识,太平天国灭亡以后他们和太平军残部联合,又转战多年才被打垮。

当时石达开聪明的话,就应该占据江西、浙江一部,自立门户但形式上归属洪秀全指挥。

两军配合作战,太平军至少能多支持几年。

退一步说,就算清军胜了,太平天国要完,到时候拉杆子再走也不迟。

总体来说,石达开是个出色战术家,但战略眼光不足。

比如大渡河战役,完全可以继续西进进入西藏,至少不用被清军活捉凌迟吧。

石达开没这个意识,宁可在当地困兽犹斗,就是不走,最后全军覆没。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事后诸葛,石达开如能做好两件事情,局面或许不同。

关于石达开出走的几点误解,否定三个假想

1、石达开一出走,就是想远离太平军主战场,远征四川另立门户

这个是误解。虽然在早期道州决策时,就提过攻取四川。但毕竟时间不同了,石达开早期的想法,就是想在太平天国主战场作战。

清军截获过石达开与洪秀全通信的信件,石达开阐述了他解天京之围的想法。并汇报了他的作战计划。洪秀全批复的信件被清军截获。可见,达开出走之初,虽然不愿返回天京,但依然在行使通军主将的职能,一直是希望依托太平天国主战场作战的。

出走的前两年,一直在江西、浙江等地作战。

他曾计划开辟闽浙根据地,并一度取得有利形势。但是,洪秀全刻意拉拢杨辅清,使得杨离开福建,石达开四面受敌,才不得不放弃依托主战场的想法。

尤其在洪秀全拉拢其他部将回天京,并取消石达开通军主将之职后,达开已经难以在主战场作战。

直到南安,达开军高级军官军事会议上,才提出入湖南,占据上游,伺机入四川。

2、石达开抽空了太平军的精兵强将

这个大约是受到《李秀成自述》的影响。因为,石达开确实也曾经拉拢过陈玉成和李秀成。

但是,石达开并没有带走多少精兵强将。他原先西征时所带之兵,在回天京辅政时已交给陈玉成。陈玉成后来把队伍拉到皖北,没有跟随石达开。

而石达开在出走时,身边极缺将才。朱衣典、汪海洋,这些人在当时都并非名将。而翼王旧部的人,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叶芸来、陈坤书等人,都没有带走。

其他如杨辅清等人,虽然名义上也跟随石达开出走,但始终在主战场作战,并未跟随石达开远征。

石达开并未带足够多精兵强将,此时,北方团练等清军势力远远大于北伐军时期,达开北进中原,恐怕结果不会比林凤祥更好。

3、不应愚忠洪秀全,达开应自立

欧洲雇佣兵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西洋雇佣兵和已经投降清朝的原太平天国将领聊天。这些早已投降的将领都坚信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那就是洪秀全曾经上天和上帝进行过交流!

可见,洪秀全洗脑神术之高超。假如达开公开与天王决裂,恐怕队伍立刻散了!

这三点误解说明:

1、石达开搞分裂主义,远离主战场是失败原因的说法不成立。达开实在是没办法才离开主战场。

2、石达开身边缺乏能打硬仗的将领,石达开抽干天朝精锐出去全军覆没的指控不成立!

实际上,后来达开旧部多返回天朝,归于李秀成指挥下。但安庆之战,陈玉成覆灭后,洪秀全等人都感叹”天朝精锐尽丧“,可见,达开旧部精锐,真的没被他带走多少!

3、石达开不是洪秀全这种洗脑达人,不可能公开与太平天国决裂!

两点人为失误,如能改变,局面或有不同。

那么,石达开如果一定要远离主战场,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

事后诸葛,我认为石达开如果避免两点失误,或许局面会有不同。

1、不攻宝庆,直入湘南,招募矿工,强大攻坚能力。

石达开远征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宝庆之战。大军攻宝庆2个多月,最终大败而退,损失惨重。

此战中,石达开军的攻城表现非常拙劣,5月就已经抵达宝庆,在6月下旬湘军援军到达时,依然没有完成有效率的进攻,甚至连包围圈都没建立好。

事实上,石达开一路远征,越打越弱,很重要一点在攻坚能力弱。打不下城市,得不到休整、补给。

当初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也是缺乏攻坚能力,但到湘南后,招募矿工,爆破能力大大加强,成为太平军后来打武昌、打南京的主要力量!

5月达开抵达宝庆附近时,湘南兵力尚薄弱,知道6月下旬,刘长佑部才开始抵达,7月,李续宜部才抵达。这个空档期,如果太平军在湘南再次招募攻坚力量,弥补军队结构的致命软肋,以后转战时,必不至于毫无喘息之机。

在敌军越发精锐的情况下,想野战歼敌一部精锐的难度非常大(参考三河镇大捷),打下城市,是重振军威,改善补给的良机。

2、在广西时,不消极沉沦,主动出击,积极发动力量,壮大实力。

石达开在回到老家后,在老家设立翼王府,无所作为。他心灰意冷,想要隐居避世。此时达开30出头,这个年龄的人消沉消沉不算怪事,但作为主帅,怎么能消沉呢?这次,跟随他的部队纷纷散去,他兵不满万!

虽然后来,由于大成国起义失败,大家纷纷来投奔他,他兵马居然又达到十万!但是,毕竟这些部队,战斗力严重存疑了。

当时太平军与清军打得不可开交。广西地区确实是清军的薄弱地区。而由于太平军在这里起家的影响,附近大小起义也非常多,如果石达开能不消沉,以翼王名义组织各反抗力量(当时,各地义军都遥尊太平天国旗号),或许真能在西南打开一个新局面。

抛开误解后,石达开确实不是一位”分裂主义者“,他在出走前后的表现并非不顾大局,换了其他任何人,未必都能做得更好!

但是,无论是洪秀全还是石达开,规避一些失误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那个取代满清统治的人。

不知您怎么看呢?欢迎拍砖!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石达开军事生涯最鼎盛的时期,就是1855年遏制住了一路取胜的湘军。年仅24岁的翼王石达开千里反攻,夺取武汉三镇,控制江西八府四十二县。

那时博得了天国第一名将的称号。天京事变以后,在1857年,石达开逃离天京,开始了他走向最后末路的流寇主义行动。从江南一路进入四川,最后全军覆没在大渡河。

实际上,石达开刚刚离开天京的行动,还是值得赞赏的,只是石达开太着急了。他本身一开始要进攻浙江,调动清军江南大营的兵力,达到围魏救赵,开拓新根据地的目的。

石达开最大的错误就是浅尝即止,进入江西,再次江西进军浙江,福建,结果一定挫折以后。就放弃了既定目标,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流寇主义。在1857年,清军已经从最初的手足无措缓解下来。

清朝控制地盘大,人才多,武器好,弹药足,粮饷充裕,兵力多的优势,已经展示出来。太平军必须依靠大根据地和控制水道,才能抵抗清军。一旦离开根据地,那么缺乏固定基地的石达开,就只能游动作战。

但是,几次建立基地全部失败以后,石达开就彻底走上了流寇主义。因此,在1857年,如果石达开可以攻取闽浙部分地区,继续依托太平军主根据地,一方面扩大财源兵源,另外也能分散清军兵力。最后,还可以与其他太平军互相照应,互相支援。

遇到挫折很正常,在1855年,石达开夺取江西8府的时候,这8府清军加起来才1万人。现在清军已经加强了防御,在浙江福建受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石达开没有耐心,直接放弃,走上了通往大渡河的道路。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从天京出走前,一直打胜仗,并深受太平天国百姓的拥戴。但是从天京离开后,多次开辟新的根据地都没能成功,所打的仗都败多胜少。最后走投无路,在大渡河边全军覆灭。

(石达开剧照 )

那么,石达开究竟应该怎么做,他才能确保成功,不至于走到最终全军覆灭的结局呢?

一、石达开不该从天京出走。

石达开的失败,就是从天京出走开始的。他要想不失败,就不该从天京出走。因为留在天京,他就是太平天国最高的军事统帅,他所指挥的,就是整个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

而石达开出走后,他所指挥的,只能是偏师。他指挥这支偏师打仗,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说很困难呢?其一,他的军队力量非常弱小。整个太平军加起来,对付强大的敌人尚且很困难,何况是偏师。其二,他得不到支持。因为他的出走,洪秀全对他非常反感,对他处处掣肘。比如宝庆之战,就是因为得不到支持而失败。其三,洪秀全不断对他的部下进行策反。杨清辅、彭大顺、朱衣点等很多人,都被洪秀全给策反了,以至于石达开部队的力量越来越弱。如果石达开不离开天京,绝对不会出现这样被动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因为洪秀全高度猜忌他,甚至想杀他,他才离开天京的吗?他也是逼不得已才出走的呀。

这话没有错。不过,我们说石达开不该离开天京,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石达开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必须把洪秀全当成皇帝来看待,对洪秀全绝对忠诚。

我这样说,并不是表明石达开不忠诚,而是说石达开没有表现出忠诚的样子。石达开这个绝对忠诚的样子,是做给全部太平天国的将士们看的。只有石达开表现出完全忠诚的样子,给洪秀全皇帝的待遇,洪秀全才不会猜忌他,也才能实现他带领太平天国所有军队打仗的目的。

(洪秀全剧照)

二、石达开必须另立门户自己做大。

要么石达开不出走,要么出走后,便自立门户。

既然石达开受不了洪秀全的猜忌,他一定要出走,他就应该往另立门户上去。出走的时候,就应该尽量带走更多的人马,同时,他身边的李秀成、陈玉成这些优秀的将领,他就不应该劝他们返回天京,而是应该留在身边。同时,他还得拉起一面大旗,就算不是“称帝”,至少应该“称王”。可是石达开没有这样做,他对外称呼的,一直是一个“通军主帅”的称号。

为什么说石达开必须另立门户呢?

要知道,石达开他们所做的,是造反的事情。造反是以生命为赌注的,造反失败,那是要杀头的,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既然失败的后果很严重,那么,成功就必须要有极大的诱惑力。诱惑力不够,造反者干劲就不足。什么样的诱惑力才是够的,就是应该“称王封侯”。要让部下称王封侯,石达开自己就应该把大旗竖起来。只有他竖起了大旗,跟着他干的那些手下,才会觉得有希望,有奔头。

一边是天京城里有那么多“王”,那么多“丞相”,一边是石达开的手下什么官职也没有。而且所有官职,还是天京封的。天京对自己的“嫡系”尚且没有着意去封,何况是对“叛变”队伍里的人,怎么会封呢?

正因为觉得没有前途和出路,所以石达开的将领越来越少,仗也越来越难打。

(石达开剧照)

三、石达开要有自己独立的战略规划。

在整个石达开出走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的战略行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前期的围绕天京打仗,二是后期的逃跑。

比如他南下江浙开辟新的根据地,其实是为了牵制攻打天京的清军。比如后来发发动宝庆之战,也是为了缓解天京的压力。总之,石达开前期的所有战略行动,都是围绕天京来的。

但是石达开围绕天京来,天京却并不感激他,关键时刻也不支持他。这样造成石达开宝庆大败,军队严重受挫。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想到逃走,往四川逃走。结果全军覆灭于大渡河边。

石达开最好的选择,是一开始就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避实就虚,攻击清军薄弱之处,甚至利用清军对天京的打击,做大自己。就像当年刘备利用曹操、孙权相互牵制,从而做大自己一样。

当然了,从石达开的仗义的性格,以及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不会做出以上三种选择的。这也注定了石达开必然灭亡的悲剧。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翼王石达开此后愤然出走的原因,石达开出走,实出无奈,但他出走后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错再错,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该怎么选择会更好呢?

1856年九月,“天京事件”爆发,北王韦昌辉率人包围东王府,将东王杨秀清及王府上下一万余部属屠杀殆尽。正在江西抵御湘军的石达开听到天京可能发生内讧的消息,连夜赶回天京想要阻止,但为时已晚,石达开痛斥北王韦昌辉滥杀无辜制造分裂,杀红了眼的韦昌辉竟然动了杀机想要连石达开也杀,石达开全家三十余口都被杀害,石达开仅以身免逃出天京。

石达开在安徽起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求诛杀韦昌辉以平民愤,天王将韦昌辉、秦日纲(燕王)、陈承镕等首恶尽数诛杀,敦请石达开回朝理政。11月,石达开回京,受到军民夹道欢迎,被尊为“义王”,天王洪秀全本性多疑,不想把朝政大权付于石达开一人之手,遂引他的两个平庸无能的哥哥入朝同理政事借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为免再发生内讧,不得已于1857年5月离京前往安庆避祸。

石达开出走,还带走了天京十万太平天国将士,而且他早已无意回京,面对天京的困局,石达开一面调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率军回援,一面以“通军主将”的身份号令全军继续为天国作战。次年石达开兵进浙江,欲与杨辅清会合建立浙闽根据地,以吸引湘军南下解决天京困境。但石达开入浙并不顺利,遭到了清军顽强的抵抗,不得已石达开放弃浙江进入福建。此后石达开又回军江西进入湖南直捣曾国藩的老家,曾国藩闻之大惊,率大军千里驰援,石达开为避锋芒,且又孤军作战,不得已退往广西休整。

广西,是太平天国的首义之地 ,太平天国的后方、大本营,群众基础深厚,根基很深。石达开挥军入桂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当年金田起义后,大部分的太平军将士皆北伐而去,洪秀全没有留下一名核心骨干镇守广西,如今石达开的回归,正可重新收拾民心,善加经营这个大后方,即便天京告危,赣皖尽失,也可退回广西,徐图恢复。

但奇怪的是,石达开仅仅把这里当成临时的落脚休整处,他的目标是四川,是成都,因此,他在广西只逗留了一年多时间,便在预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挥师北上,而前方等待他的,早已经是在大渡河严阵以待的十万清军。尽管石达开寻求西进建立四川根据地是为了开辟太平天国与清军的第二战场以缓解天京和赣皖浙闽诸省的压力,但太平天国在四川毫无群众基础,且清朝早已窥知石达开的企图,在四川重兵把手坐等太平军到来。

石达开自1861年起北上,先后四次进川,十几万大军折损大半,虽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却因大渡河水爆涨而不得渡河,全军粮尽,清军追至,太平军陷入包围进退不得,石达开为免全军遭难,最终只身赴难,被清政府凌迟处死,此时,留在他身边的太平军将士已不到四千人。

放弃群众基础深厚的广西,选择清朝重兵把守,毫无群众基础的四川是石达开最大的战略失误,倘若他当时留在广西,选择继续经营这一大后方,太平天国兴许没那么快覆灭。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如题,既然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么可能性就会有很多。

那么我们就需要架空一下历史了。

首先留在南京是不可能的,洪秀全容不下他,就算被召回封了义王也没用,还是会排挤他,留在南京还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必须走,离开南京,离开洪秀全的控制范围。

石达开失败的原因,主要一是在于没有根据地,一直流动作战,缺乏稳定的补给。二是跟着他的那些大将长期没有实际利益,最终都离开了他。

那么站在这个因素分析,我认为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南下,从江苏直接杀往浙江 福建。因为当时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在江苏 安徽江西以及湖北这些地区,也是清朝直接打击的范围,而进入浙江福建这些地区,一是这些地区很富庶,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容易获得补给来源,二是这些地方远离清朝的直接打击范围,容易发展势力。

站稳浙江福建之后进军广东,然后打回广西或是北上湖南江西也可以,这样就可以逐渐坐大势力,同时获得的地盘也可以分给手下的大将,这样班子阵营也就稳住了。

在发展好了之后,实力强大了,选择自然就多了,应对各种情况也就从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