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在二战军迷的印象里面,二战日本海军的伙食要比同时代的日本陆军要强得多。海军总是吃香喝辣,而陆军只能整日“吃土”。甚至有传言说,日本海军拿很一般的伙食招待陆军同僚,陆军那边都认为这是美味佳肴,并对此感激不尽。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在翻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确实是有怎么一回事,之所以日本海军吃得要比日本陆军,主要原因是相比于陆军来讲,海军舰员在军舰上生活作战坏境较为艰苦。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会拿“大和旅馆”的例子出来进行反驳,但是也要看到,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集中人力物力建造而成的“决战兵器“,自然对包括生活条件在内的各方面都极为重视,同时大和号较大的体形也能容纳下大量生活设施,居住空间也较为宽敞。因此,拿大和号这样一个特例来代表整个日本海军的情况是不妥当不全面的。
而普遍的情况是中小型舰艇由于体形小,无法容下的各类生活设施设施,居住空间也十分逼仄。此外,海军舰员还要忍受海浪的颠簸,这看比在四平八稳的地面上生活的陆军难受多了。潜艇兵就更惨了,整日都要躲在暗无天日的水下,以逃避敌人的搜索和攻击,连出来透气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吃好点,恐怕军舰上的舰员早就造反起义了。因为,海军的伙食标准要高于陆军,潜艇兵又是里面最高。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其实,不只是日本,其他国家的伙食标准都是海军要高于陆军,包括中国在内,记得原来有一个回忆文章,是毛主席视察海军结果发现海军的伙食标准比他的伙食标准都要好。
对于海军来说,一方面由于经常要出海,到了海上由于长期无法吃到新鲜的蔬菜和肉类,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败血症等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另一方面,海军士兵兼顾着海员和士兵的双重身份,在船上的工作都是需要充沛的体力,这样子你吃的就不能太差,否则是真的干不动活。
在出海的时候,私自去厨房偷食物都是重罪,要受鞭刑的,如果想要杜绝这种情况,那你就要让大家吃的好一点。
到了日军,其实在驻地海军的伙食标准就算是比陆军高一点,但是也没有差别到天上地下的,都是可以吃饱的。不过到了战争的后期,随着日军占领区的扩大,日军分布在整个东亚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这时候各地日军的伙食情况就发生了很多变化。
对于海军来说,由于自己有运输工具,所以后勤的补给比较方便,所以战争期间基本的伙食还是可以保证,反正这个地方没有就从别的地方运来就是了。所以给人一种海军的标准是天上,陆军只能吃树皮的感觉。
而对于陆军由于占领区广阔,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运输方面不如海军方便,日本陆军和海军在战时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争夺商船的吨位,这个实际上就是在争夺运输力量,这个方面陆军根本争不过海军,要不气的陆军要造航母呢。
由于海运的力量不足,加上当地的粮食出产很少,在东南亚的日军尤其是海岛的驻军伙食都不怎么样,日军在当地开展的现地自活,说白了就是日本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当地的农业条件很差,只能是种一些木薯类的东西填饱肚子。当然,蛋白质除了鱼以外还有人肉。老布什的事情就不用再说了。
不过如果在中国的日军,由于占领区都是原来中国比较富庶的地区,所以伙食一直可以保证吃饱,不过一些边远的据点由于被八路长期围困,被迫放弃的时候也有。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吃饱的。在中国的日军吃的最好的应该还是在东北的日军,原来看到过一份日军731部队的食谱,那是相当的丰盛。而且每天都还有酒。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舰队海上航行需长期面对惊涛骇浪,舰船剧烈颠簸必然引起人员出现晕船、呕吐等诸多身体不适。加之舰上生活具有空间狭小、噪声巨大、缺乏淡水等不利因素,这些也都会进一步加剧人员的体力消耗。与脚踏实地、漫山遍野的陆军相比,海军的生存状况的确艰苦,理应享受更高规格的生活待遇。因此,从各国惯例来看,不只是日本一家,各国海军的伙食标准都普遍高于陆军。
即使时光倒流,回到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仍然是高于陆军的。战争初期,日本陆军士兵可以吃到米饭、白面、肉罐头等主食品种。到了后期,随着战事吃紧,陆军的主食供应品种大幅缩水,有的部队每天只能以米饭团度日。对比日本陆军伙食的品种单一,日本海军在伙食供应上可谓不遗余力,水兵不仅能吃到猪排、炖鸡、牛肉等西餐,还提供寿司、增味汤等日式菜系,而且伙食标准在二战期间从头至尾始终不降。
图示:日本海军舰艇上的厨房
为什么日本军部在海陆两军的伙食供应上,采用厚此薄彼的做法呢?慕什塔戈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历史传统不同。日本陆军的建军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德川幕府时期,士兵大多从农民、矿工、浪人等社会底层人士中招募,具有先天的吃苦耐劳精神,向来不过分追求饮食质量和就餐标准;日本海军则成立于明治维新时期,是借鉴模仿英国海军的产物,在舰队指挥、导航勤务、后勤供应等方面,全面沿袭了英国海军的习惯做法,海军军官可以享用英国贵族阶层的伙食标准。
图示:日本海军士兵的饮食状况
二是补给渠道不同。日本陆军的伙食补给,通常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每占领一地,便实施“扫荡”、“清乡”等作战行动,疯狂掠夺当地的粮食、牲畜、农副产品等各种物资,作为其改善伙食的主要来源。尽管从账面上看,日本陆军的伙食标准远低于海军,但实际吃到嘴里的,绝大部分都是侵略得来的食物。
图示:参加“扫荡”的日本陆军士兵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写过日本陆军伙食一文,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百度。
至于日本海军伙食,萨沙也比较了解。
总体来说,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伙食,就士兵来说,区别不大,海军略好。
士兵的伙食基本都是米饭(掺杂大麦防止脚气病),肉类、各种咸菜、泡菜、干菜、新鲜蔬菜。
海军唯一就是肉类较多,其他没什么区别。
至于一线战斗时,海陆军也大体一样。
原则上,陆军应该有饼干和肉罐头,但这些只能支持2天。所以陆军较长时间的战斗,必须通过炊事兵送饭团和开水到阵地。
当然,海军也是一样。作战期间,都是由炊事兵将饭团送到战斗岗位。
但是,陆军表面上伙食似乎较差,实际也要看地方。
比如在中国比较富裕的地区,陆军士兵可以通过抢夺中国老百姓的猪牛羊鸡鸭和蔬菜,大大改善伙食。
而海军因为长期在海上行驶,没法搞到这些东西,所以相比起来伙食还是要差的。
海陆军唯一的区别,在意军官伙食。
日本陆军强调吃苦精神,特别强调军官必须比士兵还能吃苦。
所以无论行军还是作战,日本陆军中低级军官的伙食,和士兵相差不大,顶多会分配到较多的肉和蔬菜水果(都是抢来的)。
但海军不同。海军学习英国海军,强调军官和士兵不同。
日本海军军官的伙食是非常好的,远非士兵可以相比。
海军军官午餐大多是西餐,按照西餐标准一道道上菜。吃饭时要穿上外套,遵守西餐礼仪。
其实,也不是日本海军如此,早在北洋水师时期,同样学习英国的北洋海军军官也是如此。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并不仅仅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陆军饮食标准不同, 世界各国,包括我国也同样如此,比如2015年的这篇新闻。
这新闻的意思简单的说:陆军海军合作,陆军乘海军舰艇渡海演习,结果陆军发现海军吃饭时和自己不一样,分灶开饭。
只要有了比较就有了纷争。同样是当兵的,凭什么你们吃得这么好?
于是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干脆商量好,以后碰到这情况,陆军的饭全部由海军负责,海军舰艇上开什么饭,陆军就吃什么。
当然,这也不能说陆军一定就比海军吃得差,同样是陆军,不同部队,不同状态下的伙食也不是一样的,小编有位在陆军的朋友,跟我说他新兵连出来下部队,一路上吃的是方便面,可到了部队伙食就很好了,到了过年,甚至海鲜满桌子随便吃(他在内地服役)
实际上,在现代以前,陆军吃得一般比海军好。例如一直到20世纪初,美国海军的烹调书上还有这样的记载和劝告:如果喝咖啡的时候发现有虫蛀过的痕迹,请不要丢掉,这说明存放时间较长,只要弄碎后一样可以食用。“
舰艇上长期航行,食物容易腐坏,在战时常常不能及时更换,所以为了弥补这种情况对士气的打击,在一开始就在饮食标准上给海军较高的饮食标准,在后勤学上是合理的。
而且,陆军饮食条件虽然差,但在绝大多数情况可以就地补充各种副食,比如二战日军经常派军队出来扫荡,有时也是出于改善伙食的需求:我们经常看见日军一下乡就偷鸡摸狗就是这个缘故。
最后,日本海军饮食标准比陆军高,还有个缘故,是因为日本海军最初是以大英帝国海军为标准学习的,吃咖喱饭什么的传统也是学自英国人,而英国海军做为七海霸主,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相对完善的海军饮食后勤系统的军队。
二战时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是否远高于陆军,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说起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伙食的差异,估计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瓜岛战役期间,陆军苦逼们在热带丛林里吃草吞虫、饥肠辘辘,而海军马鹿们却在军舰上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的确,陆军挨饿、海军吃撑的现象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挺普遍的,日本陆海军伙食也确实差异明显,但是这基本是在战时条件下的极端对比,其实在和平时期,日本陆军的伙食标准虽然相比海军要低,也没有达到像瓜岛那样的悬殊程度。日本陆海军的伙食差异主要与两个军种的后勤补给方式和历史传统有关。
日本陆军兵营内的厨房,在和平时期陆军的伙食供应还是充足的,而且品种也很丰富。
周所众知,近代日本脱胎于江户幕府时期的武家政权,建立起明治政府的那帮人及掌权者无一不是旧武士出身,因此近代日本天生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军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军人的待遇也比普通百姓强得多,肯定能吃饱,吃好。其实,日本陆军在和平时期的伙食标准并不低,笔者手头有一份1937年由日本陆军粮秣本厂制定的陆军日常饮食菜单,这份菜单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四式,每式以一周为单位,包括一周七天每日三餐的主副食搭配,而且保证一周不重样,还能吃到时令菜品,品种是非常丰富的。当然,相比海军伙食,日本陆军的伙食以本土和食为主,而海军伙食受西方的影响更深,外来食品相对较多,显得更加洋气些,因此给外界一种海军比陆军吃的更好的感觉,其实至少在和平时期陆军吃的不算差,但是在战时状态下,差距就明显了。
在侵华战场上自行种植蔬菜的日本驻军,这就是所谓“现地自活”。
在侵华战争开始后,陆军大幅扩充,人数要比海军多上数倍,后勤压力比平时增加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想要维持平时的高标准伙食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同时,陆军的作战范围非常广阔,起初主要在中国大陆作战,到太平洋战争期间,陆军更是散布到诸多岛屿上,粮秣弹药如果全从本土运输,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日本陆军在战时的补给政策就是以战养战,现地自活。说白了就是前线部队尽量自行筹措粮食,抢到啥吃啥,战时被围困在拉包尔的日军甚至自己种庄稼,养猪养鸡,居然活得还挺滋润。所以日本陆军的战时伙食跟其驻扎地区和当地物产情况有很大关系,像在太平洋作战的日军基本都在未开化的荒岛作战,粮食全靠后方运输,难不成去抢土著人啊?搞不好遇到食人族,自己还被当饭吃了。太平洋上的陆军挨饿主要是因为海运线被美军切断,粮食运不上去导致的,要不就是陆军自己轻视后勤导致的悲剧,比如牟田口廉也那个大马鹿指挥的英帕尔作战,饿死的比战死的多。
日本海军水兵在舰内用餐,即使到战时,海军也能维持较高的伙食标准。
相比陆军伙食,海军的伙食要更好,这不仅仅是日本军队,就算放到全世界范围内也大概是如此,这个是有历史传统的。海军主要在舰船上作战,长时间的航海是非常枯燥无聊的,舰艇上娱乐设施和手段也很有限,海军官兵们在紧张的战备和训练中除了体力消耗外,精神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每天能够吃点好东西,喝上一杯小酒,那真是难得的享受,所以海军伙食具有调节生活、维持士气的重要作用。从近代以来各国海军对于伙食的标准一向是很高的。日本海军师法英国海军,自然也继承了海军伙食的高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战时,海军伙食也能维持和平时期的标准,不会有明显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海军的规模比陆军要小,维持伙食水准的压力也相应较轻,同时海军的后勤补给方式主要是由舰船自行携带粮食,在后方基地进行补充,相对来说不容易遇到陆军前线部队那种断粮的情况。所以,除了被困在前线的陆战队外,日本海军通常是不会饿肚子,尤其是在舰艇部队服役的官兵。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