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后世君主和文人们,为了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对君主唯命是从,至死方休”的忠臣楷模,同时又要解释诸葛亮为何在生前却大权独揽,并不归权天子,才刻意将刘禅丑化为弱智和白痴。
真实历史中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实际执政三十年,他在位的绝大多数时期,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选贤任能,君臣同心,合一州之士民,抗九州之强邦,敢与中原争鼎立,国家安定,百姓乐业。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早死数年,以至于遭受亡国之辱了。
蜀汉皇帝:刘禅(少年)
蜀汉继承了汉朝体制,天子五日一朝,三公坐而论道,事务决于台阁即尚书台。大臣加“录尚书事”头衔者,便可代替君主管理尚书台的相关文书事务,兼有行政权和决策权,尚书令也直接受其管理。
因此,天子只需“垂拱而治”便可,根本无需和明太祖、明成祖皇帝、或清代诸帝那样,天天四更赶早朝,忙到晚上还要批阅无数奏折、举国事无巨细大小皆察,这便是秦汉士人“虚君实相”的政治理想。
比起明清帝王的出口成宪,言出法随,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刘禅选择的为君方式,便是选贤任能,充分信任大臣能力,使之为国家尽可能发挥才干。
蜀汉皇帝:刘禅(中年)蜀汉政权加“录尚书事”头衔者,继丞相诸葛亮之后,还有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大将军姜维、卫将军诸葛瞻等数人。他们要么是诸葛亮生前的亲信,要么是诸葛亮的子侄,都得到了刘禅的信任和重用,执掌军国大权。他们任职期间的军政成绩,皆离不开刘禅的首肯和鼎力支持。
蜀汉四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特别是姜维身为曹魏降将,执掌重兵,连年北伐,屡败屡战,是以“军旅数出,百姓彫瘁”,文武重臣如诸葛瞻、董厥;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都对其甚为不满,谋划着要削夺他的兵权,正是刘禅为国惜才,才让姜维始终掌握了国家半数以上的精兵。
蜀汉大将军:姜维
刘备给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诸葛亮给刘禅的遗言是“约己爱民,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刘禅在位的绝大部分时期,确实深切秉行两位父辈的遗训,他根本无需乾纲独断,大权独揽,朝乾夕惕,夙兴夜寐,便已经充分履行了自己身为君主的职责。
如果刘禅有幸生逢大一统王朝的两汉治世,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他的历史评价,也未必会低于汉元帝,汉和帝,汉安帝等汉朝先帝。
只可惜刘禅治理的,却偏偏是蜀汉这么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亡的政权。
蜀汉政权从立国起就先天不足,两汉十三州,曹魏得到了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凉州、司州(包括雍州)、徐州、兖州、豫州一共九个州,以及荆州和扬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东吴得到了交州,以及荆州,扬州三州的大部分地区,蜀汉只得益州一州,国力军力相比于魏国,皆处于绝对劣势。
即使以诸葛亮被后世广为赞誉的天人之才,十年北伐之功,也只不过拿下了荒僻的武都、阴平两个边郡,最终耗尽心力,死而后已。
几十年时间推移,随着曹魏政权控制的中原九州,生产力不断恢复和发展,此时的蜀汉无论北伐还是坐守,都无非是早死和等死的不同了。
如魏国内战“淮南三叛”,双方就动员了总计四十余万大军(司马昭26万vs诸葛诞15万),等到司马昭击平国内反对派,整合中枢后,其可动员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
而此时蜀国常备军不过10万2千,其盟友东吴常备军也只有23万,两国兵力之和,亦不过只有魏国的六成左右。
当魏国几十万大军如泰山压顶之势来攻,汉中要地失守,大半国土丢失,邓艾的百战精兵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
魏国名将:邓艾而益州本地大族都纷纷举起白旗,抛弃了刘禅,一如半个世纪前抛弃刘璋一样,刘禅也不能不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历史盖棺定论。
他即位后前十年谨遵父教,“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自知之明;后三十年萧规曹随的治平政绩,都因此变得不值一提,仅留下屈膝降敌的胆怯懦弱,乐不思蜀的千秋笑柄。
乐不思蜀晋武帝司马炎给刘禅的谥号是“安乐思公”,到了永嘉之乱,匈奴人的胡汉政权攻破长安洛阳,一边将刘禅的子孙连同司马氏皇族一起杀尽,一边又自称继承了蜀汉法统,给刘禅上了个“孝怀皇帝”的谥号。
谥法习惯中,无论“思”还是“怀”,大都是给被废君主或亡国之君用的。若刘禅死于亡国之前,由蜀汉朝廷来拟他的谥号,就必然不是这两个了。
他的发妻张皇后早逝,被刘禅谥为“敬哀皇后”,“敬”也是两汉诸帝不曾用过的谥号,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则刘禅在位的前四十年的治绩,原本是完全当得起“大汉孝敬皇帝”(简称“汉敬帝”)这样的谥号的。
在蜀汉灭亡后的数百年里,西蜀大地成了许多政权的兵戈交锋之所。西晋、成汉、东晋、前秦、谯蜀、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你方唱罢,我便登场,因此,蜀中百姓愈发怀念刘禅治下的四十年太平光阴,实属必然。
他们自发为这位令四川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建立了蜀后主庙,和刘备的蜀先主庙,诸葛亮的丞相祠堂,一并位于成都,享受后人香火祭拜。
这两庙一祠的格局,也从南北朝一直到元末,持续了近千年光阴。北宋时有个益州知州蒋堂,因大兴土木建铜壶阁,所需建材不足,竟拆毁刘禅祠,引发蜀地百姓的普遍不满,被贬官徙职。刘禅祠也得以重建。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久之,或以为私官妓,徙河中府。】——《宋史·蒋堂传》可惜随着后世明清时期,君权不断强化,君臣法则从秦汉时的“君臣互择”变成了“君主臣奴”,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在元末明初成书小说《三国演义》中,刘禅就变成了诸葛亮在世时,就听信谗言败坏国事、令诸葛亮在大好时机退兵的昏君,“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诸葛亮,也因此被贬低成听其乱命而退兵,错失北伐良机的愚忠之臣。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影响力巨大,关于三国的戏剧、影视、游戏皆以此取材,而非《三国志》正史。《演义》大行于世后,刘阿斗“低能弱智”的形象也就再洗不掉了。
而四川地区经过宋末、元末、明末的三次大规模战乱,每一次都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新朝建立后从外地的移民迁移,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蜀中百姓对刘禅长达千年的怀思,同样被湮没得无影无踪,不但后主庙被废弃,被称为“武侯祠”的刘备和诸葛亮合祀庙中,也再没有了刘禅的容身之所。
——可叹阿斗,何以临难苟且?可惜阿斗,何不早死数年?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历史上的刘禅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很长一段时间里,后人都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君,他宠幸奸宦黄皓,他乐不思蜀丢脸。但是,刘禅在当下似乎又翻转了过来,很多人给予了刘禅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
(刘禅剧照)
说刘禅是明君,理由有这些:
其一,刘禅是个纳谏之君。善于纳谏是古代君王最优秀的品德。刘禅当皇帝以后,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纳谏。基本上诸葛亮给他讲的,他都能够接受,按照诸葛亮对他的要求去做。朝中其他大臣给他讲的道理,他也能积极采纳。也因此,在整个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朝廷一团和气,积极向上,很少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其二,刘禅是个守成之君。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还能守住30年江山。在这30年里,蜀汉还能够持续对魏国保持攻击的态势。朝廷中的丞相蒋琬、费祎、董允虽然才能比不上诸葛亮,但都是贤能的宰相。边关上信任姜维,支持姜维一以贯之地北伐。总之他没有太多任用奸邪、昏庸乱政、追求享乐、残害忠良等等昏君的那些事情。宠幸黄皓,其实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恶果。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守成之君重要的标志。
其三,刘禅是个识时之君。刘禅被晋国俘获去以后,他在司马炎面前表现出“乐不思蜀”的样子,是政治成熟的表现。当时蜀国已经灭亡,复国的可能是很小的。如果这时候忧戚故国,像写出“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李煜,显然是不明智的表现。除了找死,不会有别的后果。而刘禅一旦想复国,那又将引发新的战争,这显然是开历史的倒车。所以说,刘禅这种表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不过,虽然有这样一些理由,但似乎还不能说明刘禅是明君。毕竟刘禅是亡国之君。一个君王没有把国家发扬光大,最后让国家灭亡了,却还说这样的人是明君,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刘备剧照)
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刘禅呢?我认为,刘禅自身是没有多少主见的人,刘禅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实在运气很好。他有什么好运气呢?
其一,刘禅有一个好父亲。刘禅的爹刘备自然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白手起家,聚拢一大帮人才,最后三分天下,创建蜀汉,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刘禅在当皇帝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打下一份土地。但是,他爹给他打下的土地,足以让他延续江山。
其二,刘禅有一个好大臣。这个好大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好在于他其实是个权臣,蜀国的政权军权财权人权都在他手里,但是他不擅权,没有野心,没想过废了刘禅自立为帝。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凡诸葛亮有那么一丁点儿想做大的心思,刘禅的江山旦夕之间就到了诸葛亮的手里。因为诸葛亮把刘禅的事情都干了,又不要刘禅的皇帝位置。因此,刘禅把一切交给他,就交对了。可以说,刘禅自身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管宰相找对了,因此他可以舒舒服服在君王之位上呆着。后来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其实就是诸葛亮找的,都是诸葛亮的延续。
(诸葛亮剧照)
其三,刘禅有一个好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坚持北伐。因为蜀汉持续不断地坚持北伐,因此,蜀国一直对魏国处在一个逼迫的态势上。而这种态势,也让吴国不敢轻举妄动。事实上,吴国也不想轻举妄动。他想的是坐山观虎斗,想的是别人“鹬蚌相争”,他“渔翁得利”。这个政策,在诸葛亮时期实施,诸葛亮去世后也一直实施,因此,蜀国能够保持几十年。
当然了,刘禅虽然运气不错,但是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当刘禅把运气用完以后,这江山他就玩不转了,所以蜀国最终还是亡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不亚于诸葛亮,远胜于其父刘备,其谋略可以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提并论。
刘禅”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人,他不是真傻,不是真笨,因为他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懂得进退,他将“肃然无声”这一意境发挥到巅峰。
人所共知,刘禅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刘备的地盘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三国鼎立的契机也逐渐趋于好转,刘备自这一刻起就不用在四处飘离、东奔西跑了。在刘备从刘璋手上接管了益州之后,刘禅的童年生活条件也有了稳步提高。老年得子的刘备,舐犊情深是人之常情,而刘禅自幼丧母,以至于让大家对刘禅越发宠爱。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刘禅登基称帝后,将蜀汉的大小政权都让丞相诸葛亮打理,历史上数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诸葛亮的主政下执行的。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吸取了街亭之败教训之后,屡屡发动的北伐战争都是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事无巨细的鞠躬尽瘁。但是,往往现实却是很残酷的。长时间的征战生活,让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上,蜀汉统一的大业也就此破灭。
公正地说;魏、吴、蜀三国之中,曹魏的综合实力基础当属第一,蜀汉政权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在刘禅后期都是比较弱小的,魏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即使“刘禅”集蜀汉全国之力誓死抵抗,最后也是无法改变亡国的结局,还会让蜀汉百姓遭受战争祸乱之痛苦。所以;刘禅稳坐帝位长达四十余年,虽才智一般,平庸无为。那是因为蜀汉很多大小事务都是由诸葛亮掌权处理,蜀汉的军国大事“刘禅”几乎都不用操心。诸葛亮病逝之后,内外军政大小事物都是按照诸葛亮生前任命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负责掌管,刘禅也无须再想有什么作为。曹魏灭蜀之战后,刘禅投降被迁往洛阳,司马昭将他软禁了起来。
千百年来,关于刘禅的评价无非就是说刘禅是一位昏庸皇帝,贪于玩乐,在位四十余年基本上毫无作为,要是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辅政,蜀汉的基业或许就在刘禅的手上亡国了。但是;还有人说看问题不能单单只看一面,从诸葛亮去世之后来看,蜀汉江山还能继续生存了几十年,也足以体现了刘禅是有一定能力的,所以,足以说明刘禅并不是一位昏庸之君。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世人对于刘禅的水平一直都是贬低,更是有“扶不起的阿斗”作为他的评价,直到我重新翻阅史书详细了解后发现,刘禅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书中记载诸葛亮死后,刘禅就直接向魏国投降了,仔细研究当时的形式,蜀国在对于魏国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刘禅此刻面临的只有三种选择:联吴抗曹
话说此时的东吴实力比起当年已经是下降了很多,东吴尚且自身难保,蜀国大势已去,魏国兵锋强盛,两国就算合作也无法阻挡魏国的铁蹄,最多也就是残喘时间多几日而已,想翻身是不可能的。
举国南迁
迁都,也并非长久之计,从刘备开始就一直经营着蜀国,所有的军事、政治、民生、经济基础都在蜀国,如果举国迁移,是动了根本。百姓要重新开垦土地、军队要重新布防、政策、制度等都要因地制宜,并且还要随时应付曹家突袭。就算到达迁都的地方,接下来还要固防整顿,如果曹家来袭,国都、百姓尚未整顿好,没有强有力的后勤基础,下场也会差不多,所以迁都也不是长久之计。
苟且偷生
此时的蜀国,从朝廷到百姓已经都毫无斗志,选择投降也有投降的好处,百姓不用遭受战火、流离失所;大臣无非就是换个君主,也能保全家人;刘禅最多做过亡国之君,但能留的性命。
所以,综合以上形式,与其让蜀国士兵百姓等陪他送死,不如选择投降,保的大家平安,这也是无奈中的最好办法了,由此可见刘禅还是心系百姓,深谋远虑。
另外还有几件事也可看出刘禅非等闲之辈:
手段高明,收买人心魏国大将夏侯霸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入蜀国,他的父亲夏侯渊是被黄忠所杀,他此刻会逃到蜀国,也是说明确实走投无路了。而刘禅在接见他时,却淡淡地说:“你父亲乃是被人用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所害”,然后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乃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的堂妹是张飞妻子,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之后对夏侯霸加官进爵,自此夏侯霸冰释前嫌,对刘禅肝脑涂地。
顾全大局,处处忍让诸葛亮在世时,一直醉心北伐,对刘禅的态度比之严父,他不用心辅助刘禅反而架空权力,而刘禅知道诸葛亮的在朝中的人脉关系,为大局着想处处忍让,尽量维持君臣之间的关系。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马停止劳民伤财、消耗国力的北伐,然后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相互制衡。李邈趁诸葛亮去世,想迎合刘禅忌讳权臣的心里,便诋毁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谁知刘禅大怒,下令处死李邈。
这也是刘禅的一个高明手段,诸葛亮死后朝廷的主心骨没有了,这时候更不能互相猜忌引起内乱,刘禅的手段是告诉大家,诸葛亮死了但皇帝还在,主心骨还在。
察颜观色,扮猪吃虎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在呆了段时间后他发现真正有实权的是司马昭,并且司马昭对刘禅很有戒心。果然,有次司马昭请刘禅吃饭,故意让人演蜀国的曲目,为的就是让刘禅触景生情,看看其反应,而刘禅早已猜到司马昭之心,便装疯卖傻道:“这里这么好,还想什么蜀国”。旁边的侍从郤正看不下去了,就教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便哭泣的回答,先人都葬在蜀地,我天天都想念”,后来司马昭再问刘禅,刘禅便将郤正教他的话回复司马昭。司马昭问答:“你这话怎么这么像郤正的口气?”刘禅听了假装大惊,回答:“您的话确实没错。”旁边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
其实刘禅很明白,司马昭就是不希望看到刘禅有思念蜀国的想法,毕竟有想法就会有目标,刘禅越昏庸,司马昭就越放心。
原文:司马文王问禅:“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综上分析,刘禅并非我们看到的扶不起,相反的他的水平很高、很能干,他在蜀国最为弱势的时候接下这个担子。从223年登基到263年投降,称帝四十一年,他在位时间是三国所有国君中最长的,而当时社会动荡,能够执政这么久的时间,除了诸葛亮的辅佐,离不开自己的才智。
在诸葛亮死后还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就算手底下的大臣再厉害,没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掌控,不用说投降,自己人都能把刘禅提下台。
如果换个比较好的时期,或许刘禅能发挥的更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刘禅:
“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此人别的不说,政治权谋水平还是很高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就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集》),陈寿也认为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三国志·后主传》)这就说明刘禅是分得清轻重缓急,也很明白道理,只不过不太喜欢处理具体事务,他喜欢事有人办,自己休息。不过办事的人要让他放心。诸葛亮他放心,但对姜维他就不放心。
所以,他一方面要重用姜维,毕竟军事领域涉及蜀国生死存亡,不能乱来。所用非人必然导致大乱,直接毁灭这个政权,担当军事重任的人选必须有很强的军事能力,才能保卫蜀汉政权,这个能力和责任感姜维有,但是,姜维毕竟是降将,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刘禅进一步重用了廖化和张翼。廖化曾经是关羽账下的主簿,关羽被杀后他假意投降孙权,然后装死逃回蜀汉,历任各类要职,其忠诚心是公认的,但是他反对姜维北伐,甚至出言不逊:“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三国志·廖化传》),这样的人当然要用,既忠诚,又和姜维有距离,用的放心,于是廖化“迁右车骑将军,假节”(《三国志·廖化传》)。张翼是“益州土豪集团”的代表,他也反对姜维北伐,两个人甚至在朝廷上吵了起来:“维议复出军,唯翼廷争”。(《三国志·张翼传》),他的表现让陈袛很满意,于是“进翼位镇南大将军”(《三国志·张翼传》)这两个人是姜维每次出征时一定会带上的高级将领。所以刘禅可以很放心的把北伐军交给姜维——没问题,翻不了天。
但另一方面,刘禅又担心姜维功劳太大,功高震主。那怎么办呢?好办啊!偶尔让北伐出点事儿,把姜维卖了就行!你看都是他姜维要北伐,害的我们损失这么大,都是他的错就怪他,大家一起鄙视他!蜀汉末年姜维在朝堂上几乎成为孤臣,和所有人都对着干,不能说没有刘禅的“功劳”。
比如,姜维北伐中,最惨痛的段谷失利,其实很可能是刘禅搞得鬼。这次失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汉中都督胡济的援兵失期。胡济和姜维是诸葛亮丞相府里面的老兄弟,他在王平死后继任汉中都督是姜维举荐的,他汉中到上邽的道路并不封闭,他为啥会失期呢?要知道古时候的作战失期是要砍头的。结果一战打回了,姜维被降级,胡济却没有被砍头,反而后来还被升任为右骠骑将军。姜维没有难为自己的老兄弟因为他很了解胡济,老兄弟这么做一定是上面给了压力。但是这个问题又不能说破,于是姜维一个人默默扛下了整个战败的锅。
另外,刘禅在姜维的洮西大捷后也是使了手段的。因为这场胜仗太出乎意料了,而且随着胜利的到来,姜维在蜀汉政权里的威望越来越高,如果说之前姜维和别的所有派系都沾不上边的话,用的放心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姜维自己凭借战功就已经快要形成一个独立的派系。这一点刘禅始料未及,他想象不到一个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姜维怎么能做到?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掣肘与制衡姜维,其实包括当初诸葛亮与李严的斗法,都是刘禅政治运作的结果,可惜他玩儿脱了,李严被废,后来就玩不动了。
如果说诸葛亮那次刘禅尚年少资浅、经验不足,那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又有陈袛协助,刘禅对于权术的运用自然更加纯熟了,这一点在之前封姜维为大将军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明显。大将军在汉朝地位相当尊崇。西汉王朝的第一个大将军就是兵仙韩信,韩信死后。至汉武帝时代设置内朝,以卫青为大将军署理内朝事务,同时在外朝上班排队的时候,大将军“位丞相上”(应劭:《汉官仪》)按照《文献通考》里面的说法“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东汉时代的大将军都是外戚,著名的有窦宪、梁冀、何进等人。这些大将军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开府理政的权力。
姜维的前任费祎在临死前被刘禅给予开府之权,但是很快就挂了: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为循手刃所害(《三国志·费祎传》)。费祎比姜维好一点,因为他兼任过尚书令可以以尚书台的名义,姜维最多只是录尚书事,区别在于费祎可以发布行政命令,而姜维只有知情权。后来姜维作为卫将军加了督导中外诸军事的职衔,掌握了整个蜀汉军队的调动大权。姜维取得洮西大捷职位升为大将军是顺理的事情,但是刘禅给的却特别不心甘情愿,而且始终没有给予姜维开府的权力。
开府,这个名词今天看起来很陌生,当年却是所有男人的终极追求,所谓“开府建牙,起居八座”,这才是古代成功男人的标志。开府意味着可以有自己的属官和幕僚,并且通过这些人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机器当中去,这也就是说会拥有自己的班底,更重要的是这个班底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这是权臣必备的套路和标配。曹操如此、诸葛亮如此、司马懿如此甚至蒋琬都是如此,可姜维偏偏不能如此。这说明刘禅已经不允许自己好不容易到手的大权,再旁落到任何人手里。
但对姜维的打压必须是有限度的。蜀国作为一个偏霸一方的地方政权,其战斗力是存在下去的首要条件,姜维的存在就是蜀军战斗力的保证。所以当杨戏攻击姜维的时候,刘禅突然发飙,废了杨戏,目的就是要讨好姜维。你看朕先前做了对不起大将军的事情,现在有人敢诋毁大将军,朕帮大将军废了他!大将军不是失利降职了嘛?好说,敲打过后,姜维北伐随便和邓艾、司马望打了两下立即把失去的大将军头衔给挣了回来。刘禅对姜维需要的是掣肘和制衡,不是要废了他,所以安抚也是必要的。姜维没有怨气怨言,一心背锅,埋头苦干这些事情杨戏这样表明看着精明实际二百五的人不知道,表面看着二百五实际精明的刘禅可清楚。若无这样的手段,后主如何能在蜀国稳坐江山四十年啊!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历史上刘禅的真实水平如何?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刘禅?怎么说呢,这个问题争议比较大,依照传统说法呢,许多事实又跟传统不符,颠覆传统呢,又有哗众取宠之嫌!不过总体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刘禅是一个有福之人,人生赢家。但凡取得这样成就而得善终的人,终究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而不是纯粹运气使然。
所以,我们这里说一些客观的,黑白曲直供您自行参详。
首先,刘禅有三十余年的独立执政史,这在三国时代是罕见的。蜀国成立于221年,灭亡于263年,中间一共持续了42年的时间。而这中间刘备执政2年,诸葛亮执政13年,刘禅独立执政时间长达37年,远高于三国时代其他君主的平均水平。在三国乱世,能够统治这么长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且在其执政生涯中除了最后投降邓艾之外,其他还真难找出刘禅的不是之处。况且,蜀国灭亡这件事,还真不能把责任都赖在刘禅头上。毕竟国力差距在那摆着,天下时局也已经基本笃定,刘禅纵有天大的能耐也很难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
其次,刘禅的内政并非泛善可陈!三国时代,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刘禅统治的整整41年以来,尤其是他独立执政的37年,他能够知人善任,使得政权稳固,民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蓄养。此外,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这些不但不是昏君庸君的表现,反而有一种大道无为,润物无声的明君贤君的影子。
最后来说说刘禅一辈子最大的罪名,不战而降!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确实,从保留政权火种的角度来说,刘禅实在有愧玉先帝刘备,甚至有愧于相父诸葛孔明。但是,换一个角度,从蜀汉老百姓的角度,刘禅的投降反而是缩短了蜀中百姓的煎熬史。自公元211年刘备入川以来的53年中,蜀汉政权给益州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之益州本地官员长期受到荆州派官员的打压,对这个政权的认可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高。刘禅身为一国之君,对这个问题不可能不清楚。所以,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成都城内虽号称拥兵十万,但这个数字是有水分的,其战力是严重值得商榷的。更有甚者,如果坚持抵抗,刘禅能否保证下属的忠诚,能够全身而退都是一个问题。于其冒着下属背叛风险,且要消耗巨大民力的代价来做无为之争,倒不如主动放弃,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或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刘禅的大智慧!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加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