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历史已成过去,现在想起阎锡山 的当年,已经快百年之事了。无论用什么观点评价阎锡山,都别忘了那是一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特殊时代。处在乱世的阎锡山,能把家乡山西治理成一片世外桃源,人民安居乐业,确实不愧一代人杰。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 ,阎锡山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父亲阎书堂,当时是慈禧太后的御用采办,负责慈禧的生理卫生和日常用品,整个清宫的脂粉绸绢,都由阎书堂提供。
慈禧非常信任忠厚正直的阎书堂,听说阎书堂喜得贵子,要做阎锡山干娘,权倾朝野的慈禧能为阎锡山干娘,也是阎书堂求之不得的。后来阎书堂在阎锡山五岁时,带他进京认干娘,阎锡山宁死不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阎锡山20岁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六期。日本天皇亲自接见了他,并进入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与东条英机,冈村宁次都是军校同学。当时日本陆军学校有一条校训【要做就要阎百川】
回国后的阎锡山 ,慈禧一心把自己的娘家侄女那梅许配阎锡山为妻,阎锡山没有答应,说满人事多,不守妇道。阎锡山娶了大自己八岁的邻居徐竹青为妻,徐竹青早年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为照顾脑血栓瘫痪在床的父亲,一直没有嫁人。
阎锡山理解她,并愿意和她一起照顾岳父。徐竹青被眼前的弟弟感动,三日后嫁给阎锡山。虽然阎锡山后来成为山西第一人,终身不纳一妾,与徐竹青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阎锡山成为山西督军时,开始了对山西励精图治,把山西以北9个县,改成连接全国的市贸区,称【山西黄金商府】,安定的山西,全国上万巨商风起云涌,迁居山西发展,
根据【山西志】记载,阎锡山执政期间,有63个国家在山西设立办事处,外商云集,山西在外国人眼里成了内地新租界。这也使山西财政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的收入。
经济繁荣的山西,主要表现在民生的真正福利上。山西教育,在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免费教育。
凡家中孩子多,家庭困难的农户,一律免去一切费收,自给自足,每两个贫困家庭给黄牛一头,年年发放粮种。
高瞻远瞩的阎锡山,把目光投向山西农民,公益办学,让大批的农民子弟走出乡村,根据【山西档案】,
阎锡山在山西办大学264所,医学类学校870所,当时日本,英国等外籍教师在山西得到大力引进。
阎锡山把山西建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先进地区,当时有内陆上海之称。公费教育,每年大批山西学子送往国外学习。也给山西带回了一日千里的动力。
整个山西,每年毕业的大批学生得到重用,各行各业,被一种新型思维带动着,科学性地稳步上升。
阎锡山在各市县,前无古人地进行了房地产改革,开发了大批房产,提供给毕业后的农民子弟成家立业,走出农村的年轻人,通过两年的努力,可以买一所自己的小家,
这是阎锡山为了发展山西,为了使山西的年轻人更好地为山西发展做贡献,由山西财政投资的非盈利房地产开发。是人道主义发展方针。
阎锡山虽然成为山西的英雄,可为人并不张扬,除非在正式场合,都是一身山西农民装束,一件棉袄,居然穿出三处破洞。
阎锡山常常去农村,走在农人中,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阎锡山,真实的阎锡山一点不假,真正为山西人谋幸福。
阎锡山最痛恨官官相卫,欺压百姓,每年进行吏治考核,不能清廉为民的一律严惩。阎锡山执政的原则,是严于律己,他在山西期间,除罚自己为官的亲戚72人,枪毙六人。要有一个严明的官场,阎锡山首先做到了人人平等。在阎锡山以身作则的领导下,山西官场一片清廉,他们尊重和佩服阎锡山。
阎锡山虽然提拔了大批五台人,可这些人也成了维护山西安定,惩罚官场腐败的得力助手。全国很多人,纷纷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成为全国各省之最。
当时有很多国民党大佬主张把山西周边的三个省划归山西,因为害怕阎锡山搞独立,没能形成决议。
阎锡山回到五台山河边村时,一直布衣步行,所有长辈,阎锡山毕恭毕敬,和村里年轻人说说笑笑,就爱蹲在村里长辈的小屋内,吃一碗老人的手擀面。
村里的老人不是希望阎锡山常常回来,只是每天很想他。每次阎锡山离开村子,老人们都要掉眼泪,阎锡山为了这些老人,再忙也会抽时间回家看看,有时大半夜到家,就和老人挤在一张床上。这就是阎锡山,不管怎样评说,阎锡山就是阎锡山。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衣锦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这句话很多人都逃不过他的魔咒,汉朝刘邦在家乡摆过“帝王宴”,台下坐着着当时瞧不起他的父老乡亲。
项羽至死不肯过江东也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大多数人外出都是数年不回去,一回去必然是“鲜衣怒马”“衣锦还乡”
比如刘强东在外取得了成功之后,也带着自己的妻子衣锦还乡,在刘强东发迹之前,家乡的乡亲们也给过刘强东帮助,所以在他发迹之后也时刻记着家乡的经济发展。
之前在抖音上很火的恒大地产许家印回河南老家时,那个阵势真的是衣锦还乡的典范,身价上千亿的许家印回乡都受到了如此待遇,那么掌控了整个山西的阎锡山回到家中又是为何下车步行呢?
独占山西的阎锡山是一个家土情节很严重的人,一辈子扎根于山西,山西的经济,教育等方面也在这段时间中领先全国,而阎锡山也将山西经营成为了自己的铁桶。
这时候的阎锡山已经功成名就,对于衣锦还乡的念头也急切了起来,于是在阎锡山自己还没有说什么的时候,他手底下的官员就削尖了脑袋开始在阎锡山的面前表现。
当时的小汽车是很珍贵的,但阎锡山手下的官员硬生生凑足了几十辆车,凑足了一个车队,但这次却拍马屁真的拍到了马屁股上。
面对着手下给自己准备的几十辆汽车,阎锡山却只要了一辆够自己做的再加上几个护卫就出发了。
而回到了家乡门口的阎锡山却又做出了一个让人诧异的举动,在村门口就下了车,步行回乡还时不时的和人拉拉家常
如果不是身边有护卫,那么就和其他的乡下农户一样,从那之后的阎锡山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回乡,后来到了台湾这个传统才没有保持。
但其实我们从阎锡山平时做派上就可以知道阎锡山是什么样的人,阎锡山就像是一个蛰伏在山西的猛虎,即使周边有各样的诱惑阎锡山也很少去争夺,只守着自己的山西,这就是求稳。
而回乡的阎锡山也很稳,不会让父老乡亲们对他的做法有什么其他想法,毕竟他的家乡也在山西,早已知道了阎锡山的大名,面对着自己的父老乡亲,阎锡山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摆谱。
这可能就是阎锡山一辈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也没有错误的原因吧,大智若愚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所谓“衣锦还乡”在中国是一个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每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想回到家乡做点事情也好,祭祖也好,反正是要光耀门楣的。
前几天刷抖音的时候就看到恒大老总许家印陪父亲回河南周口老家,那才叫一个衣锦还乡,如今的许家印2900亿,还能回乡去看望父老乡亲,说明许家印先生在成功之后不忘初心,不忘生他养他的地方。
然而,许家印却说“不为衣锦还乡,只求回报乡梓”,回到家乡后,许家印同乡亲们吃了一顿有地瓜、黑窝头、煮白菜萝卜、地瓜汤的大餐。
这才是真正的大佬,现在很多成功的人,早就忘了哪里是他的故乡了。
说起来这个衣锦还乡,并不都是光耀门楣的事情,这个典故最早说的是楚霸王项羽的事情,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以图天下,结果项羽却分封诸侯,看到秦宫破壁残垣,因此说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就是项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思想,关羽在建功立业之后迫切的想要回到家乡炫耀。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想衣锦还乡而不能在落魄的时候回到家乡。
现在多少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上广过的不如狗,却不敢回到家乡,没有出息的人回到家乡迎接你的只能是热嘲冷讽,纵横在外面上两年班混不下去了,回到家乡的时候,从大家的脸上都能看出来他们心理的话,那谁家那谁,上个大学白念,出去连个工作都没找到。
有点感慨万千,话题扯远了,接下来再说阎锡山衣锦还乡的事情。
来自山西五台县的阎锡山也是受到很好教育的人,自幼就在私塾读书,后来考上山西武备学堂学军,1903年被官费报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要知道当时能够上陆士的人,回国后都是栋梁之才,留学日本的这一小撮人影响中国革命很多年。
阎锡山在日本期间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并且和孙中山提出“南响北应”,也就是同盟会在南方起义,阎锡山在山西遥相呼应,当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都失败了,阎锡山也没呼应上,等武昌起义的时候,阎锡山借助同盟会在山西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成立军政府,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
阎锡山能够执政山西,可以说是从山西走出去后,又回到了山西,表明阎锡山和项羽一样是一个乡土概念很浓厚的人,阎锡山的军阀势力不但很少扩张到山西之外,而且清一色的重用山西人,尤其是五台县人,当时有一句话形容山西政界“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跨”。
在阎锡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发展成为模范省,尤其是山西的义务教育,更是全国领先,在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不去读书是要受到惩罚的。
然而阎锡山真正回到五台县老家过年的时候,却从来也不大张旗鼓,当车走到村头的时候,就下车步行走回村子里,而且穿着并不是锦衣,而是普通的衣服,看起来和一个山西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路上碰到乡亲们还亲切的跟人家打招呼,一点也不摆架子,本来是衣锦还乡,却是异常低调。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阎锡山,不显山不漏水,崇尚中庸之道,生活节俭朴实,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败退台湾,阎锡山才能够主政山西长达38年之久,在到台湾之后亦能够善终。没有大风大浪,自然不会起起落落。
多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朝得意就忘乎所以的人最后必然会走下坡路,以前范伟饰演《马大帅》中一个角色就是,在外面混的不错,回乡之后就不知道怎么好了,各种炫耀,结果不长时间就被打回原形,在城里又过上了穷日子,这个时候相邻来投奔他,他只能拿脸盆盛白菜炖粉条来招待大家,大家觉得他吝啬,那些相邻反而厌恶起他。
人在成功后,衣锦还乡并不难,难的是“衣锦不还乡,还乡不锦衣”!
但是你看现在的社会风气,网络上充斥着全是“我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啊!”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阎锡山当了都督以后,其实一直忙于公务,顾不得回家。可是他对于其父亲的外债,却始终念念不忘。
1913年,他派叔岳丈到五台县清理债务,才把债务还清。
后来,阎锡山回了几次家,因为当时太原到河边村的公路,以及铁路都尚未开始修建,所以,他每次回家都是带20多个护兵,骑马回村。
据说他从不惊动乡亲,村里也从没举行过欢迎仪式。
阎锡山总是悄悄地回来,悄悄地离开。
有一次骑马进了村,街上有几头毛驴驮着砖块,慢慢腾腾地走着,挡了阎锡山的路。
阎锡山的马弁跳下马,要抽打老乡的毛驴,阎锡山连忙阻止说:不要打,你就让它慢慢走好了。
后来,太原到河边村有了简易公路,那么,为什么阎锡山也不乘车进村,而是到村头就下车步行呢?其实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阎锡山为人比较简朴,不愿意显示出督军的气派,其属下原本预备了30多辆大小车马等,都已经拉好单子让督军定夺,结果被改为“轻车简从”,还要换上家乡的服装阎锡山的故里原为五台县河边村,解放后属定襄县管辖,阎在为人处世上很有自己的特点。
阎锡山在辛亥革命时推翻了山西巡抚陆忠琪的统治,从此登上了山西都督的宝座。
这年春节,阎要“回家过年”,只因是担任督军后的第一次省亲,他的属下分析这必然是出自一种衣锦还乡的心理,一定要安排得既周密又隆重,以便显示出督军府的气魄。
于是,预备了庞大的随从人众,数车礼品物件,有崭新的军服,也有笔挺的西装,30多辆大小车马等,都已经拉好单子让督军定夺。
阎锡山眯着眼,拿笔圈划了几下,就交还属下。属下官员一看,弄得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因为他规定以后进村前,他和随从都要下车,而且换上家乡的服装。
- 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参加了太原起义后,被推选为山西都督,在山西掌权近40年。但是他的生活却比较简朴
阎锡山只有出远门,或逢年过节时,才穿长袍马褂。
他平常只穿中式短衣裤,外出时穿长袍马褂,或布做的,或绸缎做的,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袜子,家做鞋。
即使陪同冯玉祥等军政要员,都是如此,只有在极少数场合,才穿礼服,比如他发迹后第一次,衣锦还乡时,头一天穿长袍马褂。
第二天,给本村学生讲话时,就戴着有缨穗的高顶帽子,穿着草绿色的大礼服。
阎家的女眷,日常居家,一律穿中式短衣长裤。
她们出门时一般会穿旗袍。但即使在夏天,穿旗袍时,也必须穿长统丝袜,里面短裤超出开叉,绝不能光腿外露,穿着还是比较得体。
其二、阎锡山衣锦还乡没有大张旗鼓,但是为家乡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比如创办河边两级小学校,还宣传“不娶缠脚的女人”,也就是废除繁文缛节的那一套,一切轻车简从阎家在河边办的一些好事,其实阎锡山和历史上许多统治者一样,也要在家乡表演一番衣锦还乡、惠及桑梓的故事。
不过,阎锡山把这些都说成是他父亲创办的“公益事业”。
比如创办学校:1915年创办河边两级小学校,1918年创办中学,并将小学合并于中学。
除修建校舍外,阎锡山还出资10万元,然后存入银行,以其利息为该校经费,并设有科学奖金等经费开支。
他还按名册发给故乡百姓小洋二角 那时,12角小洋顶一块银元呢!
一个缠脚的妇女,如果不放脚,或者躲到外面,就罚一块银元,有钱人家更要多罚。
小学生每人胸前戴一个布条,上写:“不娶缠脚的女人”。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时间久了,河边村的女人们,也就都把脚放开,再不缠足了。
其三、阎锡山下车步行,也是尊重祖宗和孝敬父母的意思,阎锡山做了山西督军厚,衣锦还乡,也是光宗耀祖,便在原庭院的基础上进行翻修扩建阎锡山作为山西的封建独裁者,有很多人研究他,想要了解他。
事实上,只有到他的故居去看看,才能有助于全面了解他的一生。
阎锡山生于五台、定襄交界的河边村,这个村原属五台县,现属定襄县,距离定襄县城22公里,阎氏故居就坐落在村里。
它原本是一个农家小院,后来阎锡山做了山西督军,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便在原庭院的基础上进行翻修扩建。
从20年代开始扩建,到30年代初告竣。
历时14年之久,据说耗银140万两,建成近30座庭院,800余间屋宇,占地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现仍存18座庭院,575间屋宇,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
可以说阎锡山下车步行,也是尊重祖宗和孝敬父母的意思。
综上所述,阎锡山为人比较简朴,不愿意显示出督军的气派,其属下原本预备了30多辆大小车马等,都已经拉好单子让督军定夺,结果被改为“轻车简从”,还要换上家乡的服装。
再则,阎锡山衣锦还乡没有大张旗鼓,但是为家乡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比如创办河边两级小学校,还宣传“不娶缠脚的女人”,也就是废除繁文缛节的那一套,一切轻车简从。
事实上,阎锡山做了山西督军厚,衣锦还乡,也是光宗耀祖,便在原庭院的基础上进行翻修扩建。阎锡山下车步行,也是尊重祖宗和孝敬父母的意思。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不张扬,别显摆,低调呗。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现属定襄县),1911年10月底,太原起义成功,29岁的阎锡山当选为山西省军政府的大都督,这既是他投身革命奋斗得来的辉煌,也是他善于算计而得到的果实。
这年春节,他要回老家过年。这是他当了山西军政府大都督后第一次省亲,部下的亲信们认为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就要讲究隆重排场,以此显示大都督的威严和气派。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拟了一份筹备计划,其中安排了庞大的随从队伍,要准备的各种贵重礼品,准备了洋服和军服,光安排的车辆有30多辆。
这份周密计划呈给阎大都督后,他一边看一边摇头,拿起笔全都划掉了。亲信们不解,这么周密的安排还不满意,还要多么隆重气派?
阎锡山却只要一辆旧吉普车,2名随员士官和1名司机。那些各种各样的礼品也都不要了。
当车开到河边村头时,阎锡山让车停住下了车,取出外祖母缝制的中式衣服穿上了。
士官和司机跟在阎锡山身后,走进了村子。与遇见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走了个把钟头才进家门。
后来,随行士官问起这件事,为何要轻车简从,为何要对村民那样热情?
他回答说:“孙中山先生常说,民为本,我为仆。我岂能以严威慑于父老乡亲;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谦恭,则伯川可少过矣!”
阎锡山的低调,已说得很清楚,他不能在父老乡亲面前耍大牌抖威风,低调低调再低调,谦卑谦卑再谦卑。
阎锡山做了山西大都督后,看到村里许多穷人没房子住,就想给每户穷人圈个小院盖3间房,在征地时要征一位金堂老人的5亩地,老人要价200大洋,办事人员不想给这么多钱,阎锡山为报答金堂老人当年对自己的厚爱,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另加50块大洋讨老人欢喜。
当然,阎锡山也不能完全脱俗,他在家乡也大兴土木,耗费重金建了近千间房屋,有20多个院落,也称得上是豪宅。他脑子里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要显得威风凛凛。(见下图)
话说回来,阎锡山此后在父老乡亲面前一直坚持低调,每次回到河边村,都是常人打扮,步行进村。这表明他出自社会底层,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有浓厚的民本思想;他善于降低姿态,赢得百姓的好感。底层接近平民,官场韬光养晦,是阎锡山的重要特点。阎锡山衣锦还乡却没有大张旗鼓,为何走到村头就下车步行?
也许是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所致,也许是因为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人对于家乡这个词汇,往往看的十分神圣和郑重。
因此,当2000多年前的项羽攻破秦朝都城咸阳之后,却喊出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很显然,在西楚霸王项羽看来,即使占据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即使称王称帝的荣耀,也远不如自己回到家乡,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而有这样想法的人,绝不只项羽一人。
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无论在外面如何风光,如何权势滔天,对于家乡的人,他们总是格外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省长达38年的山西王阎锡山,也不例外。
阎锡山
1911年,震惊中外的武昌革命爆发,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位于北方的山西省也不例外。在运气、机遇、实力的共同作用之下,年仅20多岁的阎锡山率领山西新军,打响了山西革命起义的第1枪,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山西省。也由此,阎锡山这个山西商人的破落户之子,一跃成为山西的最高统治者。
阎锡山本是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人,而且在当地,阎家也并不算高门大户,更不是官宦人家,然而到了阎锡山这一辈,却突然转运,年仅20多岁的阎锡山在乱世之中迅速出头,成为整个山西的统治者。
阎锡山
在古代,能够占据一省之地,最起码也是裂土封王的诸侯王。辛亥革命之后,地位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阎锡山,自然没有忘记富贵还乡。
不过,富贵还乡的阎锡山却并没有像暴发户一样趾高气扬,更没有炫耀自己煊赫的权势,已经成为山西王的阎锡山在回家乡之时,一到村口他就下了车,一路步行回家,丝毫没有手握重权军阀的嚣张跋扈,更无丝毫山西王一言决人生死的颐指气使。
为什么阎锡山会这么低调呢?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20多岁就一跃成为山西王,但阎锡山在此之前,却经历了远比普通人更多的艰难困苦。因此,阎锡山并非大家想象的那种幸进之人,更不算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军阀头子。
阎锡山
事实上,在阎锡山统治山西的38年间,虽然他曾辣手杀过人,曾毫不手软的镇压过反抗,也始终牢牢的控制着山西的军队和政权。但是,阎锡山却极少表现出飞扬跋扈之姿,更从未出现过做事不经大脑、热血上头、莽头就干的鲁莽。
相反,无论是辛亥革命起义之时,还是在此统治山西期间,阎锡山永远是谋定后动、老谋深算的样子。因此,无论是性格还是做事方式,阎锡山都不是飞扬跋扈之人,他自然也干不出回家乡后飞扬跋扈的那些事儿。
绥远和山西曾经是阎锡山的地盘
而且,作为自己的家乡,作为自己祖辈生活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宗安葬之地,河边村之于阎锡山,与其他地方是截然不同的。而河边村生活的村民,也都是与阎锡山及其长辈十分熟悉的人。有些人甚至还是看着阎锡山长大的,于情于理,阎锡山都不可能对于这些人趾高气扬。
在素来注重乡党的中国,家乡是最与众不同的,在家乡人面前趾高气扬,是会被人瞧不起的,甚至会被人戳脊梁骨。这种行径,除了能够换来微不足道的虚荣和炫耀,其他的后果都是极为糟糕的,精明的阎锡山自然不可能这么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