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掷矛兵”在西方,其实也不是主力兵种,即使在远程杀伤兵种里面也不是。因为掷矛距离有限,罗马时期大概有效杀伤距离为20米左右。比之弓箭要差得太多。

不过,掷矛兵的出现是有其背景的。掷矛兵最主要用来对付敌人的盾阵,短矛钉在对方盾牌上之后极难取下,尤其是战时马上面临对方冲锋的时候。如此,对方的盾牌便会极不灵活,不能用来进行格斗。而由于当时由于金属冶炼技术所限,矛头都为熟铁所制,射在对方盾牌上之后由于受力会弯曲,对方即使能够及时取下来也无法用来再反击我方。

而中国中原的农耕政权由于常年遭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扰,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先进的弓弩技术,完全可以用箭雨来压制敌方,投矛基本上没什么用武之地。

只是在唐以后,由于铠甲锻造技术提升,弓弩在破甲方面遭受了一定的阻力,曾经出现过掷矛兵。宋《武经总要》里曾有记载:“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而明朝《纪效新书》也有关于掷矛兵其他战术的记载:"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出刀在右,随牌砍杀。一入枪身之内,则枪为弃物。我必胜彼矣"。这是戚继光之戚家军训练方法。

其实掷矛兵一直是一个辅助兵种,在正式部队中所占比例也不甚高。总之,不同的敌对目标对战术和器械提出要求,而当时的技术条件为这一要求提供可能性,掷矛兵在中国没有市场也是如此。

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看了看前几位的答案,像是粘贴复制的。

简单说两句,抛砖引玉。

1.中国一直有标枪手,古代在西北和南方军队一直使用。

2.古欧洲继承希腊和罗马文化,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主要依靠地中海发展,平静的地中海可以为罗马运输重甲装备,标枪作为破甲武器就非常常见了。

古中国以两河为中心发展,主要威胁为内战和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运动战较为常见,军队规模大,路途远,后勤补给困难,重甲不方便运输,标枪用的就少。

其次对付骑兵标枪射程短,很难起到作用。

最后中国弓箭和单兵弩发展迅速,弩可以很好的破甲,使得中国对标枪需求较低。

以上

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掷矛兵是欧洲冷兵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兵种,这些士兵进攻装备主要是两支长度为2米左右的标枪,以及一把60公分长的佩剑。在两军对垒时,标枪用来在20米左右时投向敌人阵营进行射杀。

当第一支标枪投出去后,掷矛兵会以极快速度拿出第二支标枪投射向敌人。

但未必每次作战都会投出第二支标枪,而是根据敌人数量多少来临时决定要不要投。

敌人数量如果比较多,掷矛兵会毫不犹豫投出第二支标枪。如果敌人较少,掷矛兵会把第二支标枪当做长距离进攻武器来使用。在冲刺过程中,当接近敌人2米左右时,会把第二支标枪甩向敌人,利用惯性杀敌。

两支标枪都用完了,掷矛兵就拔出佩剑,冲入敌人阵营,利用盾牌和剑的一守一攻,跟敌人展开肉搏。

掷矛兵作战时,看起来气势很大,冲击力也很强,杀伤力也不小,尤其对付全副铠甲武装的敌人,具有很好的破甲效果。所以,这个兵种在欧洲一直经久不衰,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火枪出现后,这个兵种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前后共存活2000余年。

但我国冷兵器时代,很少出现专职掷矛兵,根本原因是我国古代科技相当发达,有更先进的远程武器,不需要用投掷标枪的方式杀敌。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一些能工巧匠就发明出了威力巨大的弓弩,完全可以在更远的距离,50——80米打击敌人,远远超出了标枪20米的杀伤距离。尤其秦国人的弓弩技术非常先进,不但射程远,速度快,而且威力大,如巨型床弩,可以发射一丈长、上百斤重的大铁箭,甚至可以用来攻破城门。

而同时期的欧洲人,科技相当落后,还没有很好掌握弓弩制造技术,他们只有依靠蛮力来投掷标枪,进行远距离杀敌。

欧洲人掌握先进弓弩技术差不多已经到了中世纪中期,对应我国的唐宋时期,整整晚了1000多年。

并且,标枪又重又长,每个掷矛兵最多只能配备2——3支标枪,再想多配备几支,携带起来会极不方便,两支标枪用完了就只能展开肉搏。而弓弩和箭都比较轻便,一个射手往往会携带几十支箭,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杀敌人。当把箭消耗完时,敌人死伤也不小了,再歼灭起来就相对轻松一些。

当许多弓弩手向敌人万箭齐发,箭雨延绵不绝射向敌人军阵时,那阵势对敌人可以造成极大心理震慑作用,这是标枪进攻无法比较的。

另外,我国自古人口较多,兵源相对较多,两军对垒时,双方士兵总和往往能达到数万,数十万,有些超大规模战争,参展双方兵力会突破百万。而古代欧洲战争规模往往较小,双方有上万人兵力就算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了,一场仗打下来,并没有那么费时费力。

在我国古代战场上,若用欧洲投标枪的方式射杀敌人,不但效率太低,而且作战强度很高。若用弓弩打头阵,会大大提高作战速度和效率。

还有,制造一支标枪的成本要远远大于一支箭的成本,古代欧洲双方作战的士兵少,用标枪可以消耗得起,但我国古代两军作战,有许多敌人要消灭,如果使用标枪,高昂的军费支出可不是一般国家能承受的。

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百战百胜的戚家军,鸳鸯阵中就有标枪手。但是由于标枪携带和损耗的劣势原因,所以不能做为主要装备。实战应用中,中国战场远程打击有更具效果的弓弩,步兵骑兵又有很实用的盔甲防护,所以标枪兵在中国的用武之地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