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能不能讲……文化素养决定着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指导着行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并没有对建立一个王朝有多大的构思,只是为了活下来,活下来来以后日子好过了,就没多大的想法想进一步前进了。用现代话讲、格局的大小对人影响很大。

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有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开始一鼓作气,似如破竹强占南京,不打入北京却在帝王都富贵乡里吃香喝辣,荣华富贵的理想已经实现,于是慢慢得消磨了最初的梦想,特别是他们的洪教主,从此一头扎入后宫温柔乡里,不思进取,成为一代教主,这样的人,身边又没有太多的能臣良将,再加上农民的劣根性显露出来,引发内讧,从战略进攻的优势转入战略防守,北伐又没成功,积蓄的财富激情粮食慢慢消磨殆尽,最终导致完全失败!

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一南王冯云山死得早。刚开始起事时起主导作用的其实是南王,天王洪秀全只是一个公约数。除了南王、翼王,没有合适的人统筹规划怎么做。翼王当时言轻,作用也不大。弄得像一帮巫师治国,没有抱负,没有头脑。整天在庙堂上演神剧,真的成了天国了。

二是老兵消耗得差不多了。精锐的广西老兵打没了。参加保卫战等的士兵基本是后来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打仗像蝗虫掠过,除了人多碾压不知还剩什么招数?

三他们信的那一套,连西洋人都不认同。啥基督教,看不懂。

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先说明,没有隐射的意思,嘎嘎。

这是一个大话题,但根本原因如下:一群土包子,没有远大的政治、军事目标。

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这没错,但任何成功的农民起义都会吸收大量的社会精英,尤其是文人军人精英进入。

太平天国则不是如此,他的领导阶层档次很差,和李自成有一拼。

所谓的8大匪首中,有2个文盲,老大洪秀全自己连秀才都没考上。

秀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而洪秀全连高中都靠不上,文化程度也是很差的。

由于太平天国高层是一群土包子,所以并没有政治军事的远见。

起兵开始,他们始终在广西打转,转了1年,就是不知道到哪里去。被清军围攻站不住脚以后,才被迫北上。

没想到,此时清军无论八旗还是绿营根本不堪一击,都是混饭吃的,没人愿意拼命。而洪秀全他们已经被定为谋反,被捕就是凌迟处死的下场,只能拼命。加上广西佬凶悍异常,这样竟然势如破竹,顺利打到南京。

占领南京以后,洪秀全他们喜出望外,忙着88个老婆、捞银子、盖宫殿,进取心大减。

此时到底应该怎么办?是稳定地盘,慢慢扩张?还是继续北伐或者西征,寻找一个更适合的地盘?

完全没有主张。

洪秀全天天陪小老婆喝酒,不管政务,由杨秀清胡乱派2万人北伐,命令不许占地盘,只要攻击北京。满清当时虽无能,好歹有七八十万大军。区区2万人北伐,就算是精锐中的精锐,孤军深入,肯定也是完蛋的。

这是基本军事常识,不知道为什么洪秀全不懂。

最终,一直打到天津,最终还是溃败,全军覆没。

这次北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

至于北伐的同时,清军在南京附近建立两个大营,和南京近在咫尺。

这时候,显然应该集中兵力,先将自己地盘稳固。

结果折腾了3年,这才打垮周边清军,差点逼死了曾国藩。

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应该继续向外扩张,稳固自己的地盘,建立割据政权。

这种关键时候,太平天国却自己搞内讧,杀的南京血流成河,石达开带着20万主力跑路了,差点自己就搞垮了。

清军趁机卷土重来,太平天国再次陷入围攻下,只能勉强自保。

万幸的是,几年后洋鬼子来搞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把北京都占领了。太平军再次打垮南京周边的清军。

此时应该借助好机会继续扩充地盘,扩大军队。

但又是战略失误,一会向西打,一会向东打,自己重镇安庆都丢了。安庆一丢,长江南北水运就断了,影响重大。

这时候,又发昏去打上海,危及了列强的利益,招致报复,雪上加霜。

之后就是一溃千里,最终失败。

总体来说,土包子们压根没有远大的主张,作战和治国基本都是头疼医头,只顾眼前一点利益。

相反,无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是深谋远虑,比洪秀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样,怎么能不败呢?

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在战争中要有效借势,这里的势既指形势也指士气。

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乘热打铁,一鼓作气扩大胜利成果,最大化的获取胜利果实。不能停步不前,安于现状,否则既给了敌人喘息之机,也会泄了己方士气。

太平天国初期喊出了“薄赋税,均平富”的口号,一下击中了天下占绝大多数的人口的穷苦老百姓的痛点,纷纷响应追随,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种热血与激情的大势下,清廷一时乱了章法,于是太平军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扫平了东南半壁江山。

这个时候,太平军的文武中枢洪秀全和杨秀清没有利用这个大好形势,渡江北上,一鼓作气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而是匆忙定都南京,并享受起帝王生活来。其荒淫腐朽,远远超过了满清皇室。所谓共苦容易同甘难,两人在饱暖淫欲之后开始争权夺利,并进行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最后杨秀清被杀,并株连三万于人。

在诛杀杨秀清的过程中,洪秀全借的韦昌辉这个刀已经不听使唤了,很多太平天国主要将领在南京的家属都受到株连,包括太平天国一股清流的石达开家属也全部被杀。而且韦昌辉的野心也被激发,开始围攻天王府造反,洪秀全机关算尽,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虽然石达开率军勤王,诛杀了韦昌辉,太平天国却也元气大伤,人心尽失,走向了分裂。一支失去民心的军队哪里还有开始激情高涨时的战斗力?即便以前战无不胜的石达开,也从此没落,屡战屡败,最后兵败于金沙江被活捉。

这也是伟人毛泽东经常提起的历史教训,所以在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的过程中坚决反对,一鼓作气渡江扫平整个国家,干净彻底的消灭了整个腐朽统治集团。并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莫沽虚名学霸王”的名句。

太平天国初期攻无不克占领东南半壁江山,为何后期功败垂成?

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领袖洪秀全的器局跟李自成一样,只能成一代人雄,而帝王的器局包括个人的很多因素比如性格视野等。其次太平天国以教派为凝聚力,小有成就尚可,如果要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则需要改变转化,要能成为各个阶层都能认可的拥护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