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午海战是武器差距最小的一仗却输的丢人现眼?

北洋官兵已经尽力了,罪不在他们。之前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一直上书要求添舰购买速射炮以及更换锅炉,但是,朝廷一直以经费紧张为由搪塞。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军官,要么战死,要么自杀以谢天下,还要他们怎么样?

事实上,大东沟海战中日双方武器的差距“并不小”,而大清朝方面败的也并不“丢人现眼”。大东沟海战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争准备来看,北洋文武集团对于日本的作战决心没有深刻了解,导致临战准备不足;从任务性质来看,北洋舰队的全面出动主要承担的任务是护航而非舰队决战,导致弹药基数也不足;从作战指导来看,北洋舰队根据利萨海战的“经验”贸然选择雁行阵迎敌,在开火时机、战斗指挥与火力控制方面都有缺陷;从武器性能来看,北洋舰队的弹药投送量甚至还不如日本联合舰队的十分之一。

尽管如此,北洋海军依然发挥出了极高的炮术水准,而日军的战果也实在有限——中方主力舰无一损伤,战沉或搁浅的均为穹甲巡洋舰或撞击巡洋舰。

如果仅从唯武器论的角度出发,甲午海战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武器差距最小的战役之一,但也落后于对方整整一个时代。

但是甲午海战的1894年,海军技术出现了重大的变革,速射炮这一革命性的武器出现了出现了。速射炮的出现催生了海军战法的新学派,这一学派强调高航速的军舰和高射速火炮的重要性,以便于己方使用密集的火力击溃敌人。在甲午海战前,这一学派被不少国家的海军奉为圭泉,日本联合舰队就是在这一学派的影响下构建的。而自从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后再未添一船一炮,刚好错过了海军技术的这一重大变革。

综上,甲午海战,罪不在北洋官兵。后来由陆军镇守的威海卫炮台失守,日军利用炮台上的大炮轰击北洋舰队,才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朝鲜战场上,叶志超一退千里。辽宁与山东战场上,清朝陆军往往一触即溃。相比之下,北洋舰队在弱势的情况下,依然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并坚持到最后。在日军与清朝陆军作战时,北洋舰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了清朝陆军炮火支援。清朝甲午战争中,海军能战,而陆军不能战,要怪只能怪陆军。

为什么甲午海战是武器差距最小的一仗却输的丢人现眼?

其实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还是英勇对敌的,面对比自己实力强的日本海军,依然顽强应战,只是统治者无能清政府腐败,最终输掉了战争!

甲午海战日本海军针对如何击沉北洋水师的军舰作了多年的推演和准备,而清政府却不重视日本海军带来的威胁,多年没有增加一艘军舰了,有心算无心,别人做好充分准备,你却停步不前,打起来自然吃亏了!当时北洋水师吨位上比日本海军差一些,好在还有定远,镇远号这两艘战列舰撑场面,有一战的能力!就武器来说,北洋水师还是吃了一点亏,日军火炮射速快,弹药比你多,北洋水师用的还是黑火药,威力不够强,日本用的是苦味酸火药,这火药很不人道,威力强之余还会引起大火,铁板都能被烧融了,就是北洋水师军舰被击中后引起的大火烧伤了船员,让你失去了战斗力,这也是北洋水师被击败的原因!武器别人强一些,可北洋水师不畏惧,依然顽强应战,战争的结果,日本也没有占到绝对的胜利,北洋水师5艘船被重创,2艘才是主力舰,定远和镇远没事!日本被重创了5艘战舰,也没有占到大的便宜,日本军舰没有大炮能击沉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战列舰!

第一阶段北洋水师主力还是存在的,只是第二阶段,满清当权者居然怂了,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躲在威海卫不出去,采取而保船不攻击,这就愚蠢了,你躲在威海卫不出来,日军就布雷困着你,围着你打,不输才怪呢!结果李鸿章说要保船又要突围,这是不可能的事,突围就保不了船,结果北洋水师拼死一击,战到最后,为了不让军舰被俘虏,把军舰凿沉全体人员自杀殉国,何其英勇壮烈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可是慈禧不管,她怕的要死,想的不是抵抗到底,而是赶紧投降签订条约,割地赔款都行,只要日本不打下去,这样无能软蛋的清政府,还能有指望吗,军人的牺牲都白费了,《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满清彻底输的屈辱无比!武器差一些无所谓,决定胜负的是人啊,只是满清当权者腐败无能,自私自利,没有坚决开战的意志,一失败就投降,不输才怪啊!抗美援朝时,我们的武器比对手差,可依然赢了,因为我们有睿智的政府和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啊,满清政府实在不能相比!

为什么甲午海战是武器差距最小的一仗却输的丢人现眼?

甲午战争,揭露了大清王朝纸老虎的形象

1879年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从德国购买了两艘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7000吨,1885年定远号正式成为北洋舰队旗舰,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是鸦片战争后自强成果的集中体现,此时北洋水师势力雄厚,称为亚洲第一,但是在六年后败给日本。

1889年光绪帝大婚,花费了50万两白银,相当于购买三艘铁甲舰的经费,由于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理应还政,为了预备养老的地方,决定重修北京城西北的颐和园,修缮款是以在颐和园开办昆明湖水师学堂的名义挪用,这笔钱原来是用于海军建设的,为了给颐和园筹款,国防成了敛财的招牌,但是钱还是不够,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上书,以节约财政为借口,奏请两年内停止南北洋购买军舰和枪炮,这对于正在发展的海军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从1885年购买了定远和镇远到1890年,东亚海疆真正做到了海不扬波,风平浪静,大臣认为这样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就暂停购买洋枪洋炮,而暂停的时间点,西方海军正在大变革,日本趁机加速侵华阴谋,大力发展海军,提高海军装备,而此时的清政府没有新增一枚炮弹。1894年5月北洋海军正在大连湾进行大阅兵,正在此时日本派兵前往朝鲜的电报送到李鸿章手里(朝鲜东学党发动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平息事态,清朝军队进驻朝鲜,日本认为这是挑起战争的最佳时机,借口派兵保护使馆和侨民,进入汉城,但是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没有退兵,反倒增加兵力,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示驻朝大使大鸟圭介,不择手段促成中日矛盾)。6月日本组成了战时大本营,制定作战方案,总目标是把陆军送上渤海湾,然后兵临北京城,迫成城下之盟,这一作战方案最主要的就是海军,日本海军牵制朝鲜清军,在海上和北洋水师决战,争夺制海权(中国的一个地区和整个日本国家打,缺乏完整的军事系统)。

此时的大清朝面对近代化战争不知所措,大部分大臣认为日本是小国,不堪一击,但是又没有应对的战略,李鸿章试图让俄国和英国出面干涉,但是没有得到两国的支持,形势危机之下,李鸿章租用英国汽船,向朝鲜增兵,但是遭到日本海军袭击,英国商船被击沉,八月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英国商船被击沉后,英国国内舆论声讨日本不遵守国际公约,军方也愿意报复日本,但是日本人恶人先告状,找了英国几个国际法专家,颠覆了事实真相,说中国士兵绑架英国商船,然后英国船长也配合日本人的证词,这件事被法院宣判日本无罪,清政府要赔偿英国损失(当时所有国家都同情中国,但是没有一个愿意出来帮助中国)。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在黄海和日本海军相遇,由于战舰燃烧劣质煤炭冒出黑烟,很快被日军发现,双方进行了战斗,由于航速、炮弹落后,清军大败,朝鲜被日本占领,日本一路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登陆大连港,而此时慈禧太后正在举办60大寿,宣布赏赐大臣听戏三天,一切军国大事一概放下停办。两周后日军占领旅顺,进行了大屠杀四天,杀了两万多人。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包围了刘公岛,清军誓死抵抗,由于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