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上世纪70年代时,本文作者曾经接触过抗战老兵,当时,日本人背着刺刀枪进村时,村里的狗都不敢叫。老年人说日本人是有威光的,狗在外来人进村时,都是毫不客气地汪汪乱叫,但日本人来了,村里的狗就是不敢叫。
他所在的连队,与日军大大小小打过几仗,但真的都未看清楚日军的脸,双方都是在数百米开外就相互“乒乒乓乓”地开枪了。
日军炮火轰炸、轻重机枪侧翼掩护射击,装上军刺的步枪冲锋,一般很难守住阵地,有时还未打光弹仓内的子弹,拔腿就跑,跑了越快越好,日本人的步枪不仅打得远,而且打得准,跑慢了肯定性命不保。
据老兵讲日本人枪法很准,400米内跪姿射击,都能击中胸肚,百米内爆头是常态,在与日本人对射时,基本上都不是对手,除了被日本人的“小钢炮”炸死的,要算被日本人步枪打死的人多。
除了38式、99式步枪,日军的96/99式轻机枪和92式重机枪也打得远打得准,最让士兵头痛和害怕的却是日军的“小钢炮”(原话如此),一炸一个准,倒下一大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时,《兵器知识》、《轻兵器》等军事类科普杂志还未创刊,也没有什么网络,军事哪有现在这样的热度,本文作者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小钢炮”。
现在,判断抗战老兵所说的“小钢炮”,不是89式掷弹筒,就是92式步兵炮;或是94式70mm迫击炮,抑或是97式90mm迫击炮。
当时,侵华日军装备的不是38式6.5mm步枪,就是99式7.7mm步枪,都是5发弹仓供弹拉大栓的手动步枪,尽管发射速度不如美军装备的8发漏夹弹仓供弹的M-1加兰德7.62mm半自动步枪快,但有效射程远,射击精度非常高。
日军经过刻苦训练,个个枪法都很准,有些作战分队中装备有1支带瞄准镜的由38式步枪改装的97式狙击铳,发射6.5×50mm步枪弹,或是由99式短步枪改装的99式短狙击铳,发射7.7×58mm步枪弹,极大提高了日军步兵分队的远程打击能力。
由于日军装备冲锋枪数量少,也没装备半自动步枪,都是以手动步枪兵为主,射击水平都不差,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狙击手。
使用97/99狙击铳的日军,不是作为狙击手使用的,而是枪法好的步枪兵,各分队中挑出射击出色的步枪手,才配备使用97/99狙击铳。
日军97/99狙击铳手,随步兵分队作战,或是单独作战,是作为步枪手使用的,不是专业的狙击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袭击干扰战术为主;而是盯死在战位上,强硬阻止美军的进攻,打到自身战死为止。
在一个阵位,开枪即暴露目标的背景下,日军持97/99狙击铳的士兵,很难大量击杀美军,能打死数个美军,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战绩了。
美军不仅枪械火力猛,装备有M-1半自动步枪、M-1卡宾枪和M-1/3冲锋枪,而且炮火也非常猛烈,有时能呼唤战机来投弹,因此,日军优秀的步枪兵,很难创造出狙杀美军数十上百人的佳绩,大概率出不了西方军队有名的狙击手。
另外,实际的侵华战场上,很少有配备97/99狙击铳的日本军人,日军装备的将近3万把97/99狙击铳,绝大多数被投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用来狙杀美英澳等国的军人。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日本鬼子在二战时期那战斗力没说的,一般国家难以对付。它们国家从小对儿童就开始进行武士道教育,一生基本上崇尚武士道精神,所以它们的军队在二战时期战斗力特别强。
我们在抗战影视剧中不断能看到,日军在战斗中的站姿、卧姿、跪姿射击动作特别利索,弹无虚发。它们手中的武器是三八大盖步枪,其杀伤力在1000米以内,只要让它们发现目标,就不会轻易跑掉,几乎都会死在它们枪下。
日军在与美军交战时,美军因贪生怕死总是战斗中扎堆冲锋或者是扎堆阻击。所以日军在与美军作战时很少用子弹消灭美军,而是利用他们爱扎堆打仗,常用枪榴弹和迫击炮杀伤美军,然后再用狙击手杀伤美军的军官和机枪手。所以日本在战斗中就显示出了子弹用的很少,但消灭美军很多的战绩。
日军在二战中军人素质是过硬的,一是刺杀本领过硬,二是枪法准确。但是它们当时也没有专业的狙击手队伍,只是它们国内重视舞枪弄棒,因此日军刚入伍就会拼刺刀和枪法。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准度高,射程远,穿透力强,但杀伤力底,打倒胸部以下几乎不至命。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日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狙击手,日军只是挑选出了一些精锐士兵,让他们以黑枪战术作战罢了。
因此,连日军自己都没有以“狙击手”的身份来收纳士兵们的战果,也就不存在什么“传奇狙击手”了。
不过,日军的特射手在战场上相当厉害,比如太平洋战场的美国人就留下了一句名言:“日本军队谁都像狙击手”。
日军的中队会对一些“古年兵”,也就是一等兵、上等兵、兵长等老兵进行筛选,将其中的射击高手(射撃の上手)挑出来,称为“特射手”。
这些特射手相当于日军小队、中队的战术尖子。非战时,他们会在在射击训练时充当教官的助教,或者充任教官。
战时,特射手们便成为中队的特殊兵种,与步枪手们分开使用,地位等同轻机枪、掷弹筒,与今天的前线狙击手差不多。
因为特射手的标准要求相当高,日军的射击技术又普遍厉害,故而每个特射手的素质都相当变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日军也不是每个中队都有特射手。
日军极为强调“一枪毙一敌”,坚信“一枪毙一敌胜过十枪毙一敌”,因此一手好枪法在日军的甲等部队中极为常见,利用神枪手杀敌也一点不稀罕。
实际上,日本军队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狙击战术思维,也没有把狙击手单独的划分出来。所以许多“特射手”尽管拥有变态的技术和很不错的战果,却声名不彰。
换句话说,尽管日军有许许多多厉害的射手,但他们哪怕完成再多的冷枪毙敌任务,也只是被当做普通的步兵记功,不会被当成狙击手宣扬。
在中国战场上之时,火力和技战术占优的日军便很喜欢组织特射手应对中国军队,专门消灭基层军官和火力点,屡屡打得国军胆寒。
日军特射手在中国战场最出名的一次袭击,当属李仙洲将军的遇袭。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李仙洲在忻口西北某高地的山腰观察敌情,一同的还有第9军军长郝梦玲和64团团长庄村夫。
当时众人还在谈话,突然李仙洲晃了一下,他本人甚至还未察觉。郝梦玲看到李仙洲身上有血,大喊:“李师长你受伤了!”李仙洲随即倒下,渐渐不省人事。
事后在医院经过救治,李仙洲捡回了一条命。按医生的说法,子弹从左胸前射入,从肺叶间穿过,从后背穿出,差点就要了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军狙击手也拿走了不少美军高官的生命。
由于物资不足和补给中断,日军经常在防御中采用黑枪战术,以“树冠狙击手”、“峭壁狙击手”、“岩洞狙击手”等方式击杀美军,以赢取战果。
如美第25步兵师副师长詹姆斯·李奥·道尔顿准将(James Leo Dalton),他1945年5月16日在菲律宾吕宋岛巴莱特山口战役中被日本狙击手击毙,享年34岁。
还有,美国二战首席战地记者,拍摄了《沃斯科上尉之死》的厄尼·派尔,他1945年4月18日在冲绳战场被日军子弹打爆了脑壳。子弹从左侧太阳穴进入,开始被认为是机枪扫射造成的,后来被美联社确定为狙击手打死。
此外,美军太平洋战场上丧生的最高将领巴克纳中将,尽管被认定为炮火炸死,却也有个“小野一等兵狙击杀死巴克纳”的说法。
据说,巴克纳当时穿着普通美军的服装,乘坐吉普车在冲绳的“真荣里地域”视察。冲绳战役已经进入了结束时间,所以美军们大意了。
日军32联队一部散兵游勇躲在附近搞“持续游击战”,小野一等兵和松田定男两人看到了吉普车旁的美国人,两人遂决定“做掉那个被众人围着看起来很了不起的家伙”。
于是,小野一枪就把美军的最高指挥官给崩了。
事后美军的说法是“遭遇到炮击,弹片击穿将军的胸膛”,而日本则咬定是“小野一等兵”击毙。
(注:尽管许多日本人认为存在“小野一等兵”,但战后并未真正找到这个人,一说他在第二天战死了)
总而言之,日本能打冷枪的不少,能执行前线战术狙击的更是人才济济,他们创造的战果一点也不少。
日军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对现代狙击战术的不理解上。狙击是冷枪毙敌,但并非冷枪毙敌这么简单,一个名副其实的狙击手绝不会把自己绑在树上当一次性用品。
实际上,日本狙击手尽管有狙击枪,有专用的伪装服,甚至有爬树钉,但他们通常只接受过射击方面的专门训练,其它理论一片空白。
这让日军狙击手变成了一种奇特的“交换比工具”,如“树冠狙击手”,他们让同伴把自己绑在茂密的树冠上,一连几天吃喝拉撒都在上面,只求靠偷袭换3到5个美军的命。
战争后期,吃了亏的美军变精了,这种做法连1:1的交换比都不一定打得出,美军遇袭后会迅速呼叫炮火清场,或者拿霰弹枪和自动武器把树冠整个撕碎,有时候还会提前清理那些有“疑似目标”的树冠。
马来的英军倒是遇到过不同的战法,一些日军狙击手会穿着当地人的服装狙杀他们,事后很容易就混进老百姓中逃跑。
就连盟军都不认同日本这些神枪手是“狙击手”,他们并非专门被训练成狙击手的人,只是依靠黑枪战术获取更多战果的日本游击步兵。
何况日本战败了,输得彻彻底底,谁还会帮他们宣传?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关于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的这个说法我没能找到出处,所以无法做出评价。但是日军士兵的射击素质好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战争初期,每个日军士兵在新兵训练的时候就要发射1200发子弹。而在新兵训练结束进行考核的时候,则规定要在400米距离上发射10发子弹达到80环才算合格。
按常理来说,在受过这么严格射击训练的士兵中涌现一些著名的狙击手是理所应当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日军的狙击手也曾经击伤过中国21师师长李仙洲这样的高级军官。却始终没有出现过传奇的狙击手。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狙击手排名榜上根本就看不到日本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说武器。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生产了大约34000支狙击步枪装备部队。但是这些狙击步枪要落后于欧洲的同类型武器。例如日本的97式狙击步枪,尽管射击时的烟雾小,很适合隐蔽,但是由于配发的瞄准镜只有2.5倍,导致其精确射击距离通常不超过400米。无形中限制了日本士兵射击水平的发挥。
其次,日本人在狙击手训练上也不能和欧洲国家相提并论。因为日本人更喜欢正面的交锋,对狙击手这种“打黑枪”的兵种兴趣不大。最主要的是,日本人使用狙击步枪的士兵在战斗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喜欢在同一个地点长时间射击。这样就很容易被对方发现,从而导致日军那些业余的狙击手在还没有获得足够战绩的时候就被消灭掉了。
日军师团人均100发子弹毙伤美军15000人,为何却没出现传奇狙击手?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二战中日本军队更强调精神,不强调数据二战时,不只是日本没出现有名的狙击手。这主要是因为在二战时,东西方军队在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的军队往往更强调精神,并不太重视数据。
举个例子,二战中日本第一战斗机王牌是谁?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现在一般认为岩本彻三为日本击落最多敌机的驾驶员,但岩本彻三具体击落了多少敌机至今还理不清楚。而且岩本彻三,日本第一战斗机王牌的地位也存在疑问,因为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是西泽广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日本军队对于个人击落记录体系的不明确,至今很难找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而与默默无闻的第一战斗机王牌相比,关行男这位“神风特攻第一人”的各种记录详实,知名度也远远高过岩本彻三和西泽广义这两位战斗机王牌飞行员。
其实二战中,中国也有这样的现象,十四年的抗战中,绝大部分战斗英雄都是以战斗精神闻名,如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等;而“兵王”式的战斗英雄可谓凤毛麟角,极为稀少。
二战中日本狙击手战术无异于自杀日军狙击手最常用的战术有两种,一种是爬树,另一种是钻洞。
爬树。日军狙击手为了获得良好的视野,杀伤更多的敌人,会爬到树冠上,并把自己跟树捆在一起,这样即使被子弹打中也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可以继续作战。可这种打法虽然给美军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是这对于狙击手来说却是一条死路,最后肯定会被敌人发现,等待狙击手的只有死路一条。
钻洞。日军狙击手先找个隐蔽且视野良好的灌木丛或者地表,挖一个坑,爬进去,身上进行伪装。然后一动不动等待目标的出现。可因为长久一动不动,士兵几乎没机会爬起来站稳,美军抓获过土洞里鼹鼠一样的俘虏,双眼泛红,骨瘦如柴,全身打摆子,站不起来,却顽固做着射击的姿势。
日军狙击手采用的战术,使得他们基本上没有活着走下战场的可能。一场战斗过后全都挂了,而他们生前的一切也随之尘归尘,土归土,泯灭在世间。
等级森严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日本军队更是其中的代表。狙击手说白了还是士兵,在等级森严的日军内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即使日军的狙击手使取得了出彩的战绩,也没有人会在意,更没有会为狙击手请功。因为在等级森严的日军的认知里,士兵永远是士兵,是不能够和军官相提并论的。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