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前后看起来很矛盾的事情,其实稍稍分开,就很简单了。

先说说日俄战争。日军在此战的最大优势,就是前期准备充分。而俄国除了准备不足,更重要的,是指挥不当。

日俄爆发此次战争,最主要的矛盾就在我们熟悉的“三国干涉还辽”上。在俄国联合德、法干涉日本谋取辽东半岛后,日本就开始开展对俄战争的准备。日本不仅把通过《马关条约》获得的赔款大量用于军费开支,还在国内形成了需要尽快对俄开战的统一认识。

而俄国这段时间,因为欧洲局势暂时稳定,就把目光投向了远东,盯上了东三省。而这一地区恰好也是日本想要拿下的。于是双方矛盾加剧,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可俄国国内对开战意见并不统一,俄国内部形成了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首的“缓战派”和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和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等人为首的“”急战派‘’。并且后者过份低估日本实力,认为“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

所以俄国在远东最初配备兵力主要包括正规陆军约9.8万人,炮148门,机枪8挺,作战舰船60余艘(排水量约19.2万吨)。在后勤上,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尚未竣工,从欧洲出发的列车需要约六星期才能到达中国东北。有线电报、电话也只配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通信全靠马匹或人力徒步,信息传递十分低效。

俄国不仅硬件物资准备不当,将领安排也欠妥。俄国在东北战场的陆军统帅缺乏实战经验,做事优柔寡断。之后前来支援的海军统帅也没有铁甲战舰时代的作战经验。而且俄国高级将领内部作战计划不统一,矛盾重重。

所以俄国先是在准备不足和盲目自大情况的下采取消极保守的作战计划,即使日军第一次进攻旅顺的炮击结束,俄国都不知道是日军已经开展了攻击。还以为是一般的实弹射击。

而在之后双方的交手中,俄国绝大多数时候都采取消极计划。在辽阳会战中,俄国马尔丁诺夫上校组织的一次白刃战就是为数不多的主动进攻之一。

日俄战争,最终在俄国的一再龟缩之中,以俄的惨败告终。但日本也为此扶持了巨大代价。在奉天会战结束后,日本都还深感自己面对俄国大军其实很难获胜,便在俄支援部队到来前加紧修筑防御工事。

而让日本一败涂地的二战,日本面临的对手再也不是当初的俄国。日苏战争爆发在二战后期,那时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还要面对士气正盛的苏联军队。以北苏联进攻,东部美国紧逼,西部中国抗日进入反攻,日本国力不足以支撑,所有的不利这时候都一股脑向日本袭来,败,就是自然而然。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日俄战争前夕双方的实力对比为: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约有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那么为什么最后反倒是看起来处于劣势的日本战胜了沙俄呢?事实上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获胜极其侥幸:从总体上而言沙俄无论疆域、兵力、武器装备几乎样样不输日本,真正击败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当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矛盾实现了自己的胜利,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缺陷战胜沙俄的:

沙俄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为沙俄带来了宽广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沙俄可以供养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当然疆域的辽阔也为沙俄对边远领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战,由于沙俄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位于欧洲,与此同时沙俄面临的主要战略威胁也在欧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远东地区是不存在任何战略威胁的,正因为如此俄军在远东的军事部署极其薄弱。尽管在整体实力上日本远逊于俄国,但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日军事实上形成了优势兵力,事实上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兵力上,也表现在后方相对较近、补给线短、对实际作战的中国东北的情况较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军方面却对此视而不见,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战前的俄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日军方面则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已偷袭旅顺的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在整个日俄战争过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战费筹措、情报搜集等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天壤之别——当时俄军的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修通,以致于从欧洲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昼夜却只能开2-3列军车,这就使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极其低下。事实上俄军的后勤补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当混乱: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前期拿破仑战争时代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战。自负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向前线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员干预前线的军事指挥,结果前线将领和来自圣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员之间的矛盾极大阻碍了俄军的作战效率。日军充分利用来俄军缺乏战争准备的有利条件以偷袭的方式消除旅顺方面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在夺取制海权之后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援兵到达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战中携带有重机枪和火炮的日军骑兵打败了三倍于己的哥萨克骑兵。黑沟台会战日军骑兵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再次打败俄军。当前线日、俄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日本驻英国财务官高桥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为日本募集战争经费,仅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就募集到一亿日元,这不仅为日本筹措到了战争经费,同时将英、法、美、德等国的资本财团拉拢到日本一边,从而切断了俄国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可以说这是日俄战争中在经济战线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

沙皇俄国一直以来就有各民族的监狱牢笼之称,尤其是在沙皇政权统治末期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相当尖锐,与此同时俄国同其他列强也存在诸多纠纷:长期以来沙俄南进以获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国策令英、美等国极为警惕:在日俄战争前从1813年起英、俄就围绕中亚展开了大博弈;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日本利用俄国同英、美的矛盾与英国缔结英日同盟,与美国形成事实上的盟友关系,而针对同俄国有盟约的法国则利用德国的力量加以牵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战争过程中获得大量资金来源同掌控国际经济命脉的英、美财团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俄国在战争后期从欧洲于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则被当时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国到处驱逐,当他们到达日本海时已然是一支疲惫之师,经过充分准备的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以逸待劳恭候良久。日本不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强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除了列强和俄国反对派,甚至连当时看起来并不强大的中国也成为了日本拉拢争取的对象。当然必须说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样对中国坏有野心,只是当时的日本做得更为巧妙——他们将日俄战争塑造成为亚洲黄种人对欧美白人的战争,打着解放中国东北的名义以争取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支持,尽管这是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当时仍取得了一定效果:众所周知日俄战争是一场在中国东北的领土上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然而由于清政府的积贫积弱不得不尴尬地扮演起一个局外中立的角色。尽管对外宣布中立,可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在日、俄两国之间还是倾向于日本,甚至连在甲午战争中血战日军的马玉昆也曾收容过落败的日军士兵,让他们打扮成清军的模样躲过俄军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这些日军拿起武器就又和俄军作战了。

事实上尽管日军取胜,但也赢得极其勉强:俄国的整体国力仍强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沙俄最终还是有条件地地与日本谈和并坚守不割地不赔款的底线。也许有人会说南库页岛,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国,自然不太心疼。

继承了沙俄的领土的苏联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战略矛盾:1918年协约国武装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1920年绝大多数协约国成员都从俄国撤出,而日军则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1922年在苏俄的军事压力下撤出。此后日本关东军同苏军曾先后交锋三次——分别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张鼓峰战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诺门罕战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发起的远东战役,三次交锋的结局都是日本战败。为什么当初能战胜沙俄的日军会败在苏军手中呢?这个问题当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没想明白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苏联本身继承的是沙俄的国土和国民,而且还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而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按说比沙俄处于更不利的地位。问题在于:日本人从一开始就错误估计了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事实上日俄战争沙俄的实力远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战胜沙俄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尽管沙俄整体国力强于日本,但在远东的军力部署是弱于日本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然而苏联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大体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这点在诺门坎战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苏军的兵力和物资补给都是通过铁路线完成的,而日军还在使用原始的骡马进行运输。而事实上无论是沙俄或是苏联只要解决了兵力和物资调度的问题,那么以其庞大的体量基本可以碾压日本。其二日俄战争时期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已日常尖锐,日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在俄国内部开辟了敌后战线——通过间谍渗透的模式支持俄国内部的反对派牵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战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没尝试真正去了解苏联的实力,他们自以为苏联还像当年的沙俄一样腐朽,事实上如果没有俄国内部的问题日本也未必干得过沙俄,但这点却被日本高层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忽视了。其三沙俄在国际社会上几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苏联却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国的支持。正是对这几点的误判使日本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能战胜苏联,可结果却是被苏联一再胖揍。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首先是,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近代第一代重臣们还活着,他们知道目标是什么,而二战日本那些军部暴走族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

就因为有了以上原因,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就知道,战场控制多大范围,谁是对手,必须与谁结盟,需要投入多少军力,什么时候结束。在日俄战争,日军在主战场一次投入所有海陆军主力。

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经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斡旋,日俄在美国扑茨茅斯举行媾和谈判并达成了协议:俄国把辽东半岛(大连、旅顺)的租借权、南满铁路(长春到大连)及其附属地区让与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地区,滨海州的捕鱼权让给日本。

在日本人眼里,遏制了沙俄对东北和朝鲜的军事企图,稳定了日本在这一地区的地位。而在二战,日本则没有战略,侵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战线到哪里结束,实际上日本大本营也不知道。

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线在哪里?日本大本营也不知道,结果,日军前锋已经到了澳大利亚附近。而实际上,日本的海运实力,最大程度,只能保障到菲律宾一线的后勤保障。突然改变进军目标和方向,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护航制度和装备,结果就是没两年,运输船就损失殆尽。

一边想着与苏联打仗,70万关东军一直据守东北,无所事事。另一方面又在太平洋与美军激战,包括瓜岛等等战场,陆军兵力匮乏。等1944年,再调集关东军南下,战局已经失败。只能把关东军主力弄到本土,搞本土防御。

海军本来一直以渐击战术训练和组建,结果突然就搞了一个珍珠港事件。从内线作战一下子变成外线作战,最终导致中途岛战役惨败。最后到了1944年,日本才开始进行总动员,时间已经太晚了。

日本的结果就与很多暴发户一样,突然发了几笔横财。就膨胀的不得了,感觉自己已经是大无敌了。开始投资金融,投资地产,投资零售,而且必须是全国布局,起码要开设1万家店…..最后资金断裂,倒闭完事。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在“日俄战争”中,沙俄投入兵力120万,日方则为109万。沙俄方面战死1.2万(死亡1.4万)、伤15万、被俘7万,损失舰船98艘,这一损失不可谓不大。日方战死3.5万(死亡8.3万)、伤15万、被俘0.2万。相对来说,日本死伤更大但最终获得胜利。

(1)日方的胜利并非我们理解中的那么大

其实,“日俄战争”的战争时间越长越对日本不利。例如日本可调用的兵力严重不足,日军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对首相桂太郎言写信汇报战争情况时就说:“敌在其本国尚有强大兵力,与此相反,我已用尽一切兵力……自开战以来已损失大批将校,今后不能轻易得到补充”。

山县有朋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将针对国际争霸形势、中国利益而爆发的“狗咬狗”战争。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2)“日俄战争”中沙俄是被群殴,“二战”中日本被群殴。日本是在英国、美国全力支持下获胜,从某种意义上日本的支持者实力更强大,相反“二战”时期,日本是被群殴;沙俄是在德国支持下失败,加速了“俄德法”联盟的破碎速度

“俄德法”之间,因为沙俄的实力比较强大。法国希望利用“法俄”联盟制衡德国,德国也是如此。因此,这个联盟之间本来就不稳固。

首先:英国彻底打败沙俄,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但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敌人。

其次:以英国为首的“国际联盟”日益强大,法国因不再信任“法俄同盟”,在“日俄战争”中就确定了与英国保持一致的国际外交战略。

同时,“俄法德”同盟中的德法矛盾日渐尖锐,沙俄再战败,已经失去了“盟主”地位。德国与沙俄之间的矛盾因为盟友关系消失,而日渐加重,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形成更稳固的同盟关系。

(3)“日俄战争”中,中方受日本花言巧语欺骗,更倾向于日本暗中相助;“二战”中中国人民对日本进行“生死一战”,整个亚洲对日本侵略都进行反抗。小小国家与世界为敌自不量力。

最后,某种程度上在日本和沙俄之间,因为沙俄借助“八国联军”占领东三省且有吞并之心,并无恶不作。因此,清廷和地方百姓都在某种程度上倾向日本。

因此,“日俄战争”中,沙俄是与多方角力,沙俄属于被群殴的一方。

“二战”则不痛,日本和德国与全世界为敌,日本属于区域性列强,德国属于世界性列强。

在非洲、拉美地区因为英美殖民拉丁、非洲,许多国家都对英美殖民痛恨不已。所以,某种程度倾向德国。日本则不同,在亚洲地区到处侵略,虽然你打着“大东亚共荣圈”,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欺骗。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日俄战争时的日本有英国和美国支持。且沙俄内部有革命。

1939时的日本没有英美支持,而且苏联内部没有革命。

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还涉及到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跳出单纯的军事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先来日俄战争为什么赢

当时的日本还没陷入集体疯狂之中,国家还掌握在一些对国家实力、世界局势有清醒认识的政治家手中。

日清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也招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满,因此导致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发生。并且同样地处东北亚的沙俄势力借此深入中国东北与刚吞并朝鲜势力准备向东北延伸的日本形成了正面对抗。

日本当时政府的幕后元老山县有朋、桂太郎等政治家清楚的知道当时的形势,因此提拔主张与英国结盟的小村寿太郎出任外相。当时的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虽然在二次革命中落后,但还是当时世界霸主、经济的中心。有英日同盟做保护,日本就有了与俄国作战而不重蹈日清战争覆辙的把握,同时还有了强有力的外援。

同样借助英国是金融中心的缘故日本可以很容易筹集到军费。应知道当时的战争还没有进入到总体战时期,军费的来源除了国库盈余,就只有发现国债了。尤其是这样全面的战争只有通过大规模发现国债来支撑战争,当然当时日本出了个厉害的金融家高桥是清,他不仅通过手段将日本的国债快速卖出,同时也借机打压了沙俄发行的战争国债。赢得了金融战场上的胜利。

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战上的压倒性胜利,日本只剩在没有军事代差出现的日俄战争尽情战斗去获取胜利了,当然日本最后做到了。(战争局势日本积极进攻,沙俄被动应战)

反观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会输

军事技术、军事思想上已经严重落后于西方,战争思维虽然出现了总体战思想但奈何国内经济与西方的差距过大。

同时二战中的中央决策者像一个没有理智的莽夫一样。外交上为侵略退出国联直接与世界秩序相对抗,与两个还没有站在世界中心却想站在世界顶端的国家相联合却不能相互支持。

最终与苏联战争的结果是,小大打不赢,大打没有国力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日本有北进想法,却因为英美的经济制裁连侵华战争都进行不下去,为继续战争而被迫南进与英美开战)。直到二战结束前国力耗尽的日本最终被苏联无情碾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