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如题

在影视剧作品中,为了渲染一种无奈而悲壮的意境,有时会对一些历史细节做文学化处理。在描绘甲午海战的作品当中,炮弹填沙子就是其中一个戏剧化的桥段。由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甲午风云》中就有这么一个场景:当致远舰正在向日军实施炮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然后邓世昌的部下对他说:“炮弹里有沙子”。

但是从史实上来讲,当时的世界各国的海军舰队所常用的穿甲弹就是一种实体穿甲弹。这种炮弹作用是击穿敌军船体的薄弱位置、使敌舰船舱进水进而沉没海中。这种总被描绘为装满沙子的炮弹是一种“帕里斯尔”穿甲弹。

▲北洋水师所用的近似型号“帕里斯尔”穿甲弹

这种炮弹缘起于美国南北战争的作战经验。当时,在南北战争期间应用了多种新式武器;铁甲舰便是其中之一。在铁甲战舰第一次登场交锋中,美国人发现传统的球形穿甲弹无法有效击穿战舰装甲。因而当时出现了双方交战多时,但最终却是0:0的战果。

鉴于美国内战的经验,英国人改进出一种锥形的实体穿甲弹。因为进入工业时代后,钢铁战舰之间对拼的经验可谓少之又少。所以,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清廷官员便依照同期美国内战期间的汉普顿海战为例,主要采购实体穿甲弹和开花弹。因洋务运动操办不久,当时的中国的技术也就只能先行生产这种炮弹;另一种开花弹就依赖进口。并且当时有官员向清政府提出要向外国采购更多的武器和炮弹,可惜遭拒,以至于后期户部下令停止在外洋购买弹药。

▲描述美国内战期间海战的油画

因而那会北洋海军的弹药,只能依靠国内工厂制造生产。加之当时的技术又不足以研发开花弹,这就导致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所以到甲午海战时,北洋舰队使用储备数量最多的炮弹就是穿甲弹。这就出现了定远舰将仅有的开花弹打光之后,只能发实心穿甲弹的情形。

此外,那会即便是英、法海军也会在实心弹中装入沙子以保持重心。加之当时技术有限,发射出去的穿甲弹有时会因引信的问题提引爆,而无法造成杀伤。

▲被鱼雷舰击中,后自爆弹药舱的定远舰

至今,这种依靠全动能杀伤的“铁陀”实心弹,仍就会作为主战坦克穿甲弹的备选弹药。反观另一边,当时的日本海军在弹药上用上了最新式的“苦味酸”火药。比之黑火药,这种火药有更强的爆炸性。而且苦味酸容易腐蚀金属,所以其对战舰的装甲破坏性远高于当时的穿甲弹。此外,当时的日本游击队的航速非常快,以松岛舰为例,其最高航速为16节。而镇远、定远均在15节上下。根据英国海军记载,当时日军的速射炮是原本后装炮的六倍。这种情况下,日本舰队无论是火力亦或是部署速度,均优于清廷的北洋水师。

▲定远号旧照

从战术上说,黄海海战是一次大口径火炮射速的胜利,亦是工业革命后各国海军技战术优化的先导。回到题目中,所谓的北洋水师用的是填沙子的、打不出去的弹药完全是夸张的表现手法。但也不可否认,在相对落后的技战术理念中,北洋将士们还是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护卫着华夏的海疆。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可以参考下萨苏对甲午海战做的研究。实际上当时还没有穿甲爆破弹,那个时代的穿甲弹就是实心弹,打过去只能穿个洞,原因是当时没有时间引信和惯性引信(也就是穿甲弹常用的弹底引信),但从威力来看,当时的开花弹"(爆破弹)威力足以,无论是清朝海军仅有的四发,还是日本海军采用下濑火药的,都发挥了应有的效果。但是,为什么清军仅有四发,在萨苏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清朝已经订购了大量开花弹,但在北洋水师离岗次日才运到,另一方面,北洋水师装船的很多是训练弹,就是填入沙土的那些,训练弹比穿甲弹还要糟糕,完全无杀伤力。由此可见,北洋水师主要输在后勤上。这是北洋水师只重视引进技术和武器,而忽视引入制度的最典型体现和最大的教训。

当年拿破仑说过,不专业的军人总是沾沾自喜于作战计划,而职业军人则首先考虑后勤。估计大部分写关于甲午文章,把战败因素归咎于技术落后就要挨打的人都是十足的文科生吧,战争失败的因素几乎都可以在后勤上体现。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甲午海战中不是清军故意将炮弹内装满沙子,而是当时所属海军火炮的炮弹是有类别之分的,一种就是我们在电影电视剧中经常能看见的,打到敌方舰艇上会自生爆炸的开花弹,也就是增添了火药的炮弹。而这种装满沙子等其他填充物的则称为穿甲弹,顾名思义,这种穿甲弹是专门用来打击敌方军舰最为薄弱也是最致命的地方,例如敌方军舰装甲防护较弱的地方以及敌方军舰的吃水线附近。穿甲弹的目的就是为了击穿敌方军舰吃水线附近的装甲,从而让敌方军舰因为船舱进水达到沉没的用处。

在黄海海战中,由于北洋舰队所拥有的进口开花弹不足以用来支撑一场完整的海战战役,所以在整个 海战中作为实心弹的穿甲弹经常被各军舰用来装填发射。但由于穿甲弹只是能穿透装甲却不会产生爆炸的炮弹,以至于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有多艘军舰都被北洋海军的装满沙子并且无火药的纯穿甲弹击中,不但无济于事反而还能安然无恙的撤出战斗回到船坞进行修理。

例如在黄海海战中遭受了重创的日本旗舰松岛号,也只是被北洋海军在用完了榴弹后所使用的穿甲弹,倘若该弹是榴弹而且装满了炸药的话,那么松岛中炮后即使不沉没的话,受创程度必将更为严重。

所以说,并不是清军把炮弹里填沙子,只不过是炮弹的种类不一样,穿甲弹就是为了填充沙子等配重物来达到穿透钢甲的效果。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甲午海战中,炮弹内装沙子,是因为清军使用的是穿甲弹,当时的穿甲弹跟现在的不同,不会穿透装甲再爆炸,当时的穿甲弹是在弹头处装的沙子和水泥,依靠弹头的动能打击敌方舰艇的水线处,使上述部位进水,进而沉没。电影《甲午风云》对事情的真相描述有失偏颇,造成近百年来我们对当时清军装备的误解。当时世界上主流炮弹主要有开花弹和穿甲弹两种,由于户部尚书翁同龢同李鸿章矛盾尖锐,北洋舰队军费多次被扣押,多年未添置新军舰,炮弹供应也跟不上。早在开战前几年,李鸿章就曾上书清廷,要求添置安装速射炮的新军舰,欧洲造船厂也多次向清朝外交官员游说,但是由于派系斗争,朝廷最终没有拨款。北洋水师失去了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而日本则抓住这个机会,天皇带头捐款,最终将新式军舰买到了手,反观北洋水师,当年风光一时的北洋舰队,如今充充门面还可以,如果真要同日本动起手来,未必能占上风。1891年日本发明了新式火药,并在1893年快速将最新式的炮弹配备给各军舰。而北洋海军,仍然用着填充着黑火药的炮弹,差距可想而知。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中国海军运兵船高升号,中日正式宣战。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中日两国海军开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顽强抗击,多次命中日舰,由于战术错误,提督丁汝昌受伤后,舰队指挥变乱,定远、镇远成了日舰集中攻击的目标,其他舰只并未形成有效阻击,致使被日军逐个击破,另外日军大规模装备的速射炮比北洋舰队要高出数倍,最终导致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多艘军舰沉没,自此,中国军队彻底丧失了制海权,最终被围困刘公岛,全军覆没。北洋舰队的覆没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必然的结果,在一个只知道结党营私,毫无国家大局观的封建官僚机构领导下不可能会打胜仗,这是国家的悲哀,一个昔日强大的令西方列强都不敢小看的远东第一海军,在李鸿章不能出港迎战的命令下灰飞烟灭了。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甲午海战的当天是慈禧的生日,整个大清国都紧缩银根为了给她过大寿,当时,甲午海战定远舰和镇远舰是在整个亚洲最大吨位的强大战舰,而且,当时整个清朝的士气也是低迷,还有士兵想要把丁汝昌绑了给日军投降,最后丁汝昌带着船撞向日军舰队殉国,后整个清政府把甲午战争的失败归到丁汝昌头上,不得不说英雄被冤枉的厉害啊。

甲午海战炮弹为什么填沙子?

肯定是有理由的,最大可能是增加炮弹的威力,更易击伤或击沉敌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