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中国上空的杀人魔机:日本零式战机的肆虐

本文作者为烦恼的爱,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1940年9月13日,在中国璧山上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大空战。是日,日军派出56架战机轰炸重庆,我空军第3、第4大队出动25架伊—152和9架伊—16—10战机进行拦截。然而我军在璧山上空遭到了日军一种新型战机的高空伏击。当时伊—152编队中的飞行员王广英看见高空中窜下一群白点,以可怕的速度冲向伊—16—10战机编队。眨眼之间,伊—16—10领队杨梦青的座机就爆发出火焰,向地面坠去。

我机编队顿时大乱,散成单机或双机编队仓促应战。我军在以往与96舰战和97式战斗机的作战中,通常采用伊—16—10战机的高速优势冲散敌机编队,然后再用伊—152的转弯灵活进行格斗,这在双方战机性能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今天的情况不太一样,这种从未见过的日机速度奇快,而且机动性能丝毫不受损失。一旦被其咬住,伊式飞机就很难摆脱,只能不断的作左右急转弯。但即便这样也常常被猛烈的炮火击中。

王广英乘一架日机追击之时,切入它的内圈,扣动扳机射击。在此瞬间,一股猛烈的弹流却从后方灌进他的座舱。仪表盘顿时被炸的稀烂,他的腿部和腹部也中了弹片,血流成柱,左机翼也被打断。他只得忍痛跳伞,这时,那架新型战机竟冲过来对他开枪射击,幸亏他装作被击毙的样子才逃过一劫。

第4大队的徐吉骧(后改名徐华江)也发现自己的座机无论是爬升、滚转、下降还是加速均不如这种新型的日机,唯有盘旋半径可以勉强较量。虽然他多次占位咬住了敌机,但是由于射击装置维护不当,导致每次射击总是慢半拍,错过了击落敌机的机会。反到被日机抓住机会,十几次击中他的座机,最后被打的迫降落地。

天空中剩余的中国战机仍然在坚持,按照以往的经验,日机的油料最多支持20分钟,他们在等日机油尽返航的机会再予以打击。但是今天的这种新型日机在空中和我军打了半个多小时也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反倒是我军机油料耗尽,只得撤离战斗。第3大队28中队的雷炎均中队长着陆后曾含泪叹息:“飞机差的太多,根本还不了手…”

此战,我军空中损失11架战机,迫降损失13架战机,合计损失24架,牺牲飞行员10人,受伤8人。日军则是0损失,并宣称击落我机27架,这与我军实际损失相差并不大。而造成我军如此大损失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日军尚处于试验状态下,并首次投入实战的零式战机。

零式战机是由三菱重工的著名设计师堀越二郎于1937年开始设计,1939年4月首次试飞,1940年装备部队。由于该年是日本神武纪年2600年,因此也被称作零式战斗机,首批飞机的正式名称为“A6M1零式舰上战斗机11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零式11型。该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先进的设计理念:由于零式战机出众的性能,让我们常常忽略了它其实是一款舰载战斗机。

由于上舰的需要,导致同时期的舰载机性能普遍不如陆基战斗机。而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发现舰载战斗机常常要和对方的陆基战斗机作战,这导致了零式战机在研制时就明确提出了要超过敌方陆基战斗机的水准,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世界舰载战斗机制造业中是独一无二的。第二个是先进的航空材料: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生产了一种超级铝合金,这种铝合金比钢更硬,而且非常轻。这种材料的采用,极大的减轻了飞机的重量。同时该机采用了多种新设备,在飞机设计史上实现了多个第一,如第一个采取全封闭可收放起落架、电热飞行服,同时装备两门20毫米机炮,恒速螺旋桨、超硬铝承力构造、大视野座舱,以及可抛弃的大型副油箱等。这一切让零式战机具备了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火力猛、航程远、速度快等世界上优秀战机所能具备的几乎一切优点。

而反观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伊—152、伊—16—10、伊—16—18战机,在性能上则完全不是零式的对手,即便后来的P40战机,在性能上也略逊零式。零式战机530公里的时速远超当时我军速度最快的伊—16系列战机,只有P40战机比它略快,达到了563公里。零式战机的垂直爬升速度更是碾压所有对手,其一分钟可爬升936米,6分钟即可爬升到6000米,反观P40一分钟只有600米,伊—152、伊—16战机则要15分钟才能爬到6000米。这个优点让零式在空战中占尽了优势。同时由于重量轻,使得零式战机获得了超远的航程,让日军第一次有了可深入我大后方进行轰炸护航的战斗机。

由于零式战机强大的性能,我空军为保存实力采取了避战的方式,来保存为数不多的战机。但即便如此,到1940年底,我空军也仅存65架战机。为了对抗零式战机,1941年,空军从苏联引进了伊—153战机,并对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然而,3.14空战的惨况很快就无情的打破了这种希望。1941年3月14日,日军在获悉我军换装新式战机后,派出12架零战护航10架97式舰攻前往成都。我军为检验这种苏制新机的战斗力,派出第5大队所有战机,会同第3大队28中队,共计31架伊—153战机迎敌。

双方在双流上空展开激烈空战,一开始由于我军占据高度优势,又是奇袭,占据了上风,但日机利用其优秀的格斗性能,很快就从不利局面中摆脱出来。混战中,日机击落我机8架,迫降损失8架,合计损失16架,日机则无损失。第5大队大队长黄新瑞迫降后因伤势过重,不幸身亡;副大队长岑泽鎏被击落在双流机场附近,人机同殉;第3大队28中队中队长周灵虚也在空战中牺牲,共计牺牲了8名具有丰富对日作战经验的英雄,其中的黄新瑞和岑泽鎏还是我军少有的王牌飞行员。至此,我空军主力飞行员已损失85%以上,中国空军的血已经快要流光了。

3.14空战后,我军不得不承认新换装的战机无法与零战相抗衡,更坚决的采取了“避战”政策。日军最早装备零战的第12航空队妄言“重庆空军已无丝毫抵抗之力,我旭日旗尽可飘扬于支那上空”。这段时间,日军在我空中如入无人之境,1941年5月20日,一架日机迫降后被我军队缴获,运至成都凤凰山机场停放。一架零战竟乘守军不备突降机场,将那架日机浇上汽油烧掉后驾机离开。

同年10月4日,日军驾驶零战在成都太平寺机场着陆,飞行员跳下飞机,将我地面用于报警、指示部队等级转进的警报旗拔起再起飞带走,这对中国空军来说是从未有过的莫大耻辱。在1942年之前,中国军队仅依靠地面高炮击落了两架零战。在苏联停止援助,美国还没卷入太平洋战争的1941年,我们毫无外援,又不能自己制造可力敌敌人的战机,那么唯一保存自己的途径,就只有逃警报了,这也是中国空军最黑暗的时刻。

当时的空军飞行学员张义声见证了那段逃警报的屈辱:张义声与机场地勤人员、飞行教官和航校的同学们,在我军机起飞避敌后最后跑出机场,旁边的空军军官子弟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撤出了教室。机场附近的村民们也扶老携幼,逃出村庄,躲进树林。常年住在机场边的他们,凭经验知道日本人的飞机就要到了,可以比城里人先逃生。

他们还知道,我军飞机全部起飞,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尽快逃得远远的,躲到日机续航能力以外的地方去。这时一个村民对张义声喊道:“飞将军,日本鬼子来了,龟儿子的你们应该上天空,怎么也和我们一块儿跑。”听到这话,此时的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是空军战士,可空袭跑警报竟然还要先于普通百姓,军人逃跑在前,莫大的耻辱!

在这段时间,零式战机似乎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投下了一缕无法抹去的阴影。一次川东监哨所传来有日军零式战机一架西飞,重庆防空指挥部询问确定几架,监视哨回答:“是1架。”指挥所人回应说:“11架吗?”监视哨回答:“不是11架,只是1架。”指挥所人再回应说:“是71架吗?”监视哨颇不耐烦地回答:“不是71架,就是1架。”指挥所人回应说:“91架!知道了。”于是对话终止,市区随即发出日军零式战机护航轰炸机约91架来袭的空袭警报。(监视哨的回答请各位读者用四川话自行脑补。)这起空袭警报误传固然有各地口音不同的缘故造成的,但更多的仍然是我军对零式战机那恐怖性能的无奈。

1941年8月,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俗称“飞虎队”)成立,该大队成立之初装备有中国提供的100架用45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的P40B战机(这批飞机是英国使用过的二手战机,移交中国时改称P40C) ,这是中国上空第一次出现能勉强抗衡零战的飞机。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开始逐步减少了在中国的海军航空兵力,但仍有部分零战继续留在中国。由于缺乏零战的具体性能参数,陈纳德根据此前零战的作战情况分析,结合P40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爬高站位、俯冲攻击、得手即撤、速战速决的战法,特别强调要以多打一,不要做一对一,单方面的格斗。

这套战法很有效果,飞虎队在战场上也凭此击落了多架零战,初步扭转了零式横行的局面。1942年初中国空军第4大队也首次获得27架P40E战机,该机速度比零战略快,装备有6挺12.7毫米机枪,火力强大,机体坚固,抗毁能力强,综合作战性能已经无限接近于零战。1942年年底,通过此前俘获的多架零战,中美空军发现了其存在的弱点:高空机动性能差、俯冲速度慢、20毫米机炮弹道严重弯曲,同时由于强调减重而导致严重缺乏装甲保护,即便是驾驶舱和油箱都缺乏装甲,而且油箱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一旦被击中很容易起火,因此也被戏称为“空中打火机”。

中国空军不久后,更是装备了P43、P47等战机,完全具备了与零战抗衡的实力。自1943年后,零式再也没能在中国成什么气候。而等到P51的列装更是碾压各型零战,无论是后期装备的A6M3式还是A6M5式,统统不是其对手。由于零战设计之初采用的小型机体,导致改装潜力低下,它在中国战场的地位逐步被更先进的中岛2型“钟馗”和中岛4型“疾风”所取代,自己在战争末期甚至沦落为自杀式飞机。

平心而论,零式战机在问世之初,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同时代的英美各型战机,无论是舰载战斗机还是陆基战斗机都没有全面超越它的存在。即便是在问世一年多后的太平洋战争初期,也能将同时代的美国P39陆基战斗机和格鲁曼F4F舰载战斗机打得找不到北。而中国空军落后其整整一代的苏制伊式战斗机在面对零式战机时,更是被完全压制。当然,武器装备的落后并不是战败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当时中国空军落后的战术理念、训练水平、情报预警以及装备维护,让将士们空有一腔报国热诚,却无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璧山空战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召开了紧急会议,他认为空军“太不中用了”,要派大机群去复仇。这时第4大队刘宗武副大队长曾起立说了以下一段话:“我是航校3期,您的学生,今天为了救国家,救同胞,我万死不辞,心甘情愿,勇往直前。但是也要让日本人付出一点代价才好。我们的飞机,本来在数量上质量上都不如他们,如今他们又拿出今年新出的飞机,来打我们10年前的旧货。我们连还手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牺牲有什么意义?我报告您以后,为服从命令,我必定战死给您看!”当天,空军特别选出了9名飞行员,由刘宗武带队,驾驶着遂宁基地全部勉强还能飞行的9架伊—152向重庆方向飞去,去执行这一几乎无法生还的悲壮任务……中国空军就是用这样的行动,兑现了誓死报国不生还的诺言。

分类: 选择文章文类

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一提到二战日军航空兵战机,很多人想到的便是著名的零式战斗机。确实,零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几乎独霸太平洋地区,甚至让很多盟军飞行员患上了“零式恐惧症”。

零式战机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机,和陆军的飞机有些截然不同的设计思想,那就是大航程,高机动性,以及几乎没有的防护。这些都铸就了其在二战早期的鼎鼎大名,也最终让其在二战后期沦为自杀机。零式的机动能力极强,在转弯半径,灵敏度等方面都非常强悍,在战争早期一度让盟军的战机无力应对,因为无论是在速度还是机动性方面都不是零式的对手,只能沦为活靶子。

其实零式之所以能够打败当时的大多数盟军战机的原因就在于其领先了一代,当时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部署的航空兵武器装备并不是很先进,基本都是二线部队,飞机也都是一些早期产品。比如美军的F2水牛战机,无论是火力,机动性还是速度都和零式不是一个级别。

零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火力。其使用的是2门20毫米99式机炮和2挺7.7毫米机枪,在二战早期属于比较强的火力搭配了,虽然99式机炮又初速过慢,弹道弯曲等缺点,但是毕竟是一门航炮,在面对战争早期的盟军战机时有着明显的优势。此外就是大航程,虽然远距离飞行会让飞行员较为疲惫,但是远距离打击形成的突然性往往能形成强大的打击。

而零战的致命缺陷就是其防护薄弱,几乎就是裸奔,而且其机体为了减重大量镂空,导致机体结构不够坚固。而且其发动机性能有限,在战争中后期已经无法和美军R2800等发动机相比。

美军更是专门因为零式防护薄弱大量使用燃烧弹,只要被击中,零战便会迅速燃烧起来,最终沦为一团火球。而零战在战争中后期,已经难以面对F6F,F4U,P38等盟军战机。最终在战争后期沦为神风特攻队的自杀机。

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众所周知,零式战斗机是日军在二战早期研制出的一款新式战斗机,它的设计非常成功,选用的是超级铝合金,这种金属即能保证战机的强度,又能减轻机身的重量,所以零式战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轻巧,它可以在七分钟之内爬升6000米的高度,这样的速度在当时的空战中可谓是占尽上风,除此之外,零式的续航能力也很强,它的最大航程可达3350千米,这个距离在当时算是很远了。

在中国战场,日军本身就占据空中优势,而中国空军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式战机,如苏制伊-15和伊-16战斗机等,这些战机本身设计上就存在缺陷,即便中国空军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但在日军零式战斗机的面前也是无能为力。从1940年日军的零式参战开始,中国空军就一直处于下风,短短半年的时间,中国空军就损失了六十多架战机。

日军的零式战斗机不仅在中国战场耀武扬威,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更是凭借着零式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当时美军的飞机虽然综合性能要比零式好,但是单项性能不及零式,而且当时日军驾驶零式的飞行员全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他们往往凭着零式的高速度及高续航给美军致命打击,美军航空队在面对日本零式时居然束手无策。

最后盟军终于缴获了一架被击落的零式战斗机,通过研究发现日本零式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是零式的机翼机体由铝合金制成,厚度仅1毫米,根本不便高空作战,其次是零式的油箱,零式为了减重,居然不用自封闭式油箱,这些都成为了日军零式致命的缺陷。美军为了对付日军的零式,也研制出了各种新式战机,如F6F地狱猫等,再加上美军对零式缺点的了解,也制定了一些对付零式的战术,所以二战中后期日军的零式在美军面前就成了“自杀式”战机了。

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零式战机的出名,是它的优点,零式战机败落,已是它的缺点,它的优点就是,战机轻,机动性好,空战中优势明显,刚开始的时候打得美军毫无还手之力,但是后来美军发现了它的缺点,飞行员没有保护装甲,油箱已没有保护,所以后来美军飞行员专门打击这两个地方,而美国飞行员有装甲保护,二个飞行员对射,死的肯定是日本飞行员,零式铁皮油箱,已是至命,一但被击中,就会爆炸起火,燃烧坠落,零式最惨的一次,零式被击落300百多架,美国只损失了几架飞机,美国戏称是射火机表演。日本人轻视生命,所付出代价。

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零式是日本三菱重工于1937年开始研发的一种全新战斗机。其火力十分凶悍,拥有2门20毫米机关炮和2挺机枪并搭载有1600发炮弹和机枪子弹。零式战机以牺牲机体强度和防护为代价,并换用了全新的航空铝材,极其轻盈,配合新式发动机,其航速和机动性在二战前中期是极其优秀的,完全凌驾于老式飞机之上。此外,零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航程特别长,其最大航程超过2000公里,作战半径接近1000公里,特别适合长途奔袭任务。在美军1943年的F6F地狱猫和F4U海盗出现以前,零战在亚洲战场是无敌的。

1940年初,早期的零战11型战斗机开始装备部队。日本海军希望这种飞机首先用在中国战场上,掩护从武汉起飞,对我国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轰炸的日本轰炸机部队,并消灭中国空军的抵抗。而这时,随着苏联志愿队逐步撤离回国,中国天空中的局势开始向日军倾斜。

在1940年9月13日璧山空战中,日军零式战斗机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因为性能相差悬殊,苦苦鏖战的中国空军先后被击落13架,重伤11架。更严重的是此战有10名宝贵的飞行员战死,负伤8人,而日军只有一架飞机受轻伤。

令人难以忘记的是中国空军28中队中队长雷炎均中尉突出重围,落地后痛哭失声:“长官!不要再派人上去了!飞机差别得太多!!根本没有机会还手!!!”这位抗日英雄此刻决不是怕死,只是不愿意同袍白白送死。

首次与日零式遭遇空战大败而归后,直到1941年12月,美国“飞虎队”到达中国战场之前,中国空军能够作战的飞机不足百架,所仅存的伊-152、伊-153、伊-16-10、伊-16-18等只有一听到防空警报便起飞逃离机场。这是中国空军最黑暗的日子,也是所有中国人最为耻辱的时代。

二战中,不光中国拿零式战机无可奈何,它也对盟军飞行部队造成了空前的灾难,给予了盟军最大的震撼。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仅凭着250架零式,日军在开战后几个月内就把盟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机部队消灭了2/3。当时盟军飞行员架机起飞迎击零式时,无论飞行员还是指挥官都明白,战机飞出去以后八成是回不来了。但到战争中期,美军使用新型战斗机并捕获零式后,其被研究出弱点,慢慢零式优势丢失。到了战争后期,沦落为神风突击队的自杀爆炸攻击的主要机种。

可以说中国空军在抗日期间为了保卫祖国的天空付出了惨重代价,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少量而破旧的飞机在抵挡日军疯狂的进攻。《中苏美空军抗日空战纪实》中录有822名中国飞行员的名字,他们中大部分为国献身,而平均年龄不到30岁。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前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至少有数千名来自美苏的飞行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落后就要被挨打,没有强大的空军就等于没有国防。为此新中国高度重视空军的发展和航空工业的建设,但无奈于底子太薄,基础太差。不说和美苏完全没法比,同二战后的日本、法国、英国也相距甚远。因此,我国只能更加奋发图强,力争做到世界航空强国的行列中。

日本的零式战机有多厉害?

 零式战斗机最开始雄霸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原因就是轻量化,在发动机输出功率相同的前提下,比美国的同级别战斗机轻了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重量轻了,反之就等于发动机的功率提升,速度、机动性与巡航距离都得到了提升。一方占据了速度与机动性的优势,哪一方就注定会获胜,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零式才会那么厉害。

  但是到了战争中后期,美国的航空技术快速提升,航空引擎的动力显著提升,机体重量哪怕比零式大一倍,在大功率引擎的推动下,也可以获得与零战相同甚至更优越的机动性,而且载重量大,就可以装备更强的火力与更厚的装甲,就像太平洋战争后期的美式战机,装备六到八门12.7mm或20mm航空机枪,而装甲厚到零式射出的子弹打上去会被弹开,而零式在初期研制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续的改造,所以发展空间极小,并且过度的轻量化,致使火力偏弱,牺牲大量装甲生存能力差,甚至连自密封油箱都没有,获盟军赐称号“飞行打火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