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我一直认为,成功不妨用外部指标来衡量,比如拥有权力地位,掌握百万雄兵,而彻底的失败往往发生在人心之中,当一个英雄丧失了卷土重来的勇气和信念时,失败才真正到来。

哀莫大于心死,然而,谁也不知道李自成的心最后是不是死了,就连人是不是死了也存在争论。他在1645年之后的人生经历,简直可以拍个悬疑片――《闯王迷踪》,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死是怎么死的,活着又干了些什么?一切仍是悬案。

据《明史》载,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清兵攻破潼关,李自成弃西安南奔,在清军的两路追击下,士卒大量逃散,经武冈、襄阳、武昌、通城,最后进入了湖北九宫山。

九月的一天,李自成让侄子李过把守营寨,自己带着20余骑去山沟里抢粮食,结果被当地村民围困。下面的事就稀奇了,一说闯王眼见不能逃脱,想不开上吊自杀了,一说某位村民抡起一锄头,开了闯王的瓢。

笔者压根不相信这两种说法。

李自成干了十几年专业抢劫的活,怎么会糊涂到带20余骑抢粮食?就算他对这支小分队的抢劫能力很自信,但20匹马的运输能力有多大,李自成不至于看不出来吧?要知道当时营寨还有不少人呢。后来,他侄子李过去投奔前明总督何腾蛟,参与抗清时,是领着十万人马去的。再说,被村民围困,多大点事,至于吓得上吊吗?且闯王骑射功夫突出,一辈子就爱骑马射箭,哪位农夫有那么好的功夫,能一锄头打中闯王的脑袋?

其实,清政府自己也不相信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村民之手,《明史》接着就说,清兵闻讯前去辨认尸体,但已“朽不可辨”,换言之,这尸体是不是李自成的,谁也说不准。

后来,清朝又给出另一种说法:李自成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了(参见《鹿鼎记》)。大家知道,清朝是信佛的,你看官员们所穿的朝服,胸前一串佛珠可是标配。出家就是槛外人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可以不必去追究了,也算是一种最终结果。

从此以后,江湖上就再也没有李自成的消息了,这实在令人费解。

抗清争天下的戏码怎么能少了李自成呢?当时他还不到40岁,起义十几年,什么苦没吃过?什么仗没打过?什么挫折没经历过?怎么说消失就消失了呢?

看来,完整的李自成大约已经不存在了,要么人死了,要么心死了。

下面这首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风云突变及九州,天下苍茫尽已丢。

暂辞京城别帝位,摆脱围追苦寻路。

携眷今走创坪过,夜深子时将身宿。

曾经此地无人敌,悲今军败不成伍。

望月静思光复计,不知天明军何处。

此庄环山皆险峻,困龙暂固此滩舟。

越过苦竹湖广地,驻军通城且安舒。

整军有待赴京日,重振朝纲江山固。

――《七古·永昌二年三月》明·李自成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自成并未灰心丧气,他跑到九宫山考察形势,准备再放手一搏。但多年的戎马生涯让他的健康状况出了问题,伤病加据,最终壮志未酬。

在众多农民起义领袖中,我对李自成情有独钟,因此,主观上我很乐意接受最后这种说法,但我要补充一句:

健康问题仍是次要的,如果李自成认真考察了清初形势,深刻反省了这些年的事业历程,那么,他应该能够得出结论:凭自己这两把刷子,争夺天下,毫无胜算,不如归去。

(欢迎网友在评论区参与讨论!敬请关注笔者头条号“南宫寂岚品历史”!)

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体有以下几个版本。

第一,被打死说。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主武装团练程九伯等人发现有几个面目狰狞的人去一个山间小庙。他们认为这是来抢劫的土匪,随即集中20多人发动突然袭击。

仓猝之间,这几个人拍马就跑。但遇山间滂沱大雨,坐骑陷于泥中走不动,他只好下马牵坐骑深一脚浅一脚前行。程九伯他们二十多人,用农具将他们全部打死。程九伯他们并不知道打死的是什么人,但缴获了一个金印。过了几天,周边传说李自成死了,程九伯他们才惊慌起来,知道杀的就是李自成。当时李自成是大顺皇帝,杀人不眨眼,部下一定要来报复。程九伯他们就吓跑了。后来清军占领九宫山,挖出李自成尸体,但已经不能辨认。就根据服饰和金印判断这就是梓里程。

但因为关键的金印上面的字并不是李自成的名字(一说是他的本名),所以史学界还有一定疑惑。

第二,自杀说。

这是大顺军内部的流传,说是李自成在4月江西九江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农民军大败,数万人被杀,李自成的两个堂叔以及大将刘宗敏皆被俘后剐杀。李自成身边仅剩下万把人。五月初四这天,农民军大队人马行至湖北通山县境。李自成见周边都是敌人,心灰意冷,自缢身亡。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但缺乏证据。

第三,逃避为僧说。

自乾隆以后,也有一些记载说,李自成兵败后,并没有牺牲,而是在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号奉天玉和尚,隐迹遁形,在幕后指挥大顺军抗清。

1980年,湖南石门县文物和考古工作者,以及一些明史学者,在当地挖掘了奉天玉和尚墓。

不过,这个和尚显然不是李自成。根据史料记载,和尚同当地清朝官员关系很好,经常来往。如果他是李自成,躲还来不及,哪里敢来往。任何一个官员知道这是李自成,一定上报,最少也会官升三级。

其实,李自成无论死也好还说活也好,在当时已经不成气候。此人志大才疏,好好地局面被他搞得一败涂地,失败之极。

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个人认为以下说法更符合历史逻辑,并有大量史料跟发现的文物佐证。虽然现在教科书中讲到是通山死的,相信一定会还历史一个真相。 解开李自成归宿之谜的重大发现——大顺军碑刻 李自成归宿何地?300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殉难、禅隐等数种说法,但《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数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于通城九宫山。 1955年,通城县人民委员会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一公里的九宫山北面原李自成墓址上培修了李自成之墓。墓成后,有位通山县高湖乡的民办小学教师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函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在通山县高湖牛迹岭被程九伯打死的李延就是李自成。当时这些被函请的专家接触史料非常有限,也没有到通城和通山实地进行考察调研,草率回函附和《历史教学》编辑部的考证。郭沫若同志看了《历史教学》编辑部和少数专家的论证后信以为真,于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声明,宣布注销他为通城李自成墓的题词并将《甲申三百年祭》中的“通城”更正为“通山”。从此在国内,李自成殉难于通山说取代了通城说,编进了教科书。1979年通山县为开发旅游资源,在高湖乡小月山下新建闯王陵,并派人到通城县李自成墓前拓取郭沫若同志所题的李自成墓志铭和“李自成之墓”碑石,并将其中通城县的“城”改成通山县的“山”,重新錾刻碑石,分别立在新建的闯王陵内和一个无主坟旁充作李自成墓 。1988年这个新建的闯王陵被国家文物局报送到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而通城县的李自成墓因得不到有效保护于1992年遭山洪冲毁。 李自成归宿之谜引起笔者浓厚兴趣,为了澄清史实,近十年来笔者自费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同时,注重大顺文物的发现与征集,通过不懈的努力,近年来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调查中发现,李自成殉难后,其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和不少大顺军老营家属隐居在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笔者在其后裔发现各类大顺文物300余件,其中李自成玺印13颗,高桂英玺印8颗,还有30多位各级大顺军官员的印章40多颗以及高一功担任通城县官的“通城县符”1颗,特别是两套大顺军碑刻的发现为解开这一迷团提供了有力证据,结合史料谈两点看法: 一,通山县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通山高湖《程氏宗谱》记载:程“九伯,……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清康熙庚午通山高湖举人谢廷树诗中有“天剿李延贼,凶魂乃帝催”;通城县《彭城堂金氏宗谱》康熙丙申谱序记载“……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其烧毁居民也不殊秦火之虐焰”。从这些史料记载看确有李延其人在通城、通山一带活动,但李延是不是李自成?目前还没有发现史料记载李自成一名李延。 我们再从新发现的文物证据中看看李延是不是李自成?据光绪壬午通山《九宫山志》记载:“至今传贼佩剑尚藏山下民家”。此剑曾被通山高湖朱家大屋朱型淼先生收藏(见图1)。该剑长75厘米,剑鞘为普通木制作,鞘上包鞘箍,制作工艺简单、朴素,虽剑身锈蚀较重,但篆体“米脂李延” 铭文仍依稀可见,这把普通、低档的佩剑不可能是李自成的,与崇阳县发现的李自成豪华佩剑相距甚远。该剑长1米,羚羊角柄,红木剑鞘,剑身包铜处均錾刻精美的五爪龙纹及緾枝花纹,剑从与剑格处有镶金“除暴安良”四字。 与通山县相邻的阳新县洋港和江西武宁县大洞的牛金星后裔收藏有“永昌元年”款“李延记”阴阳刻印章各一颗(见图2):一颗为田黄石,高5.6厘米,宽3.8厘米;另一颗为寿山石,高6.8厘米,宽2.8厘米。据《明季北略》等史料记载和馆藏大顺官印证实,大顺官员三品以上印章用“符”、“印”字;三品以下印章用“信”、“契”、“记”等字,由此可见,这两颗“李延记”印显然不是李自成的。 再说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地点与李自成殉难的时间、地点显然不符。程九伯打死李延的地点属通山大仰山系中的牛迹岭,此地距离通山九宫山有20多公里,中间还隔了一座比九宫山还高的太阳山。程九伯打死李延的时间是顺治二年七月十五日清朝武昌总督佟养和上任以后。清初部分史料记载李自成殉难地点的是九宫山,而时间则是顺治二年五月中上旬。史料和所发现大顺文物有力证明程九伯打死的李延不是李自成。 二、李自成殉难地应是通城九宫山。李自成殉难地是哪个县的九宫山?《明史》和清初的《绥寇纪略》、《见闻随笔》、《罪惟录》、《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所知录》、《明末纪事补遗》、《明亡述略》记载通城九宫山;《思文大纪》、《野史无文》、《三湘从事录》、《永历实录》以及南明总督何腾蛟《逆闯伏诛疏》和清英王阿济格奏疏记载九宫山;《荒书》、《烈皇小识》记载通山九宫山。从清康熙初年的《武昌府志》、《大冶县志》、《兴国州志》、《蒲圻县志》、《崇阳县志》、《通山县志》、《通城县志》等地方志记载来看,大顺军自武昌战败后,李自成的主力50余万人撤退到鄂东南山区,但李自成究竟殉难通山县的九宫山、还是通城县的九宫山?最近新发现的两套大顺军碑刻为解开这一谜团提供了有力证据,现分别介绍如下: 1、大顺军端石碑刻六块(见图3)。这套碑刻发现于江西修水县与铜鼓县交界的练兵场(据传大顺军在此练兵而得名)附近的三位村民家。碑石每块之间大小、厚薄、轻重不一,高在40—45 cm之间,宽在28—40cm之间,厚在2—3cm之间,碑石每块均为四句诗文,落款均署“大顺军”,共186字,诗文如下: 明季三秦多苦难,辽东八旗妄称天。群雄并起共逐鹿,洪卢挥刀困好汉。大顺军 明公举剑起银川,挥洒英豪震九边。闯王迎祥恨就义,当仁不让军心安。大顺军 既占关中议远谋,称王建祚复改元。挥军北上捣京师,所向披靡无敢战。大顺军 一日北京龙椅坐,正当奋力安天下,不幸汉奸引虎狼,神州变色辱皇汉。大顺军 三军既颓返关中,一战满清败潼关。皇天不佑势难起,亡我闯王九宫山。大顺军 一身戎马携刀剑,救世安民志自远。时不我济身先死,青史载名百代传。大顺军 这套碑刻记载了李自成的兴衰和功德,但其中的“亡我闯王九宫山”只能排除李自成殉难九宫山以外的所有说法,还不能肯定这个九宫山在通山或在通城,还需要相关的文物和史料作佐证。 2、永昌二年汉白玉碑刻1块(见图4)。这块碑刻发现于江西武宁县与湖北阳新县交界的大洞牛金星后裔所在地。碑石长97cm,宽39 cm,厚12 cm,正面篆书“山高水长”;背面8句诗文,落款为“永昌二年”,共60字,诗文如下: 亡吾闯王九宫山,血海深仇恨不消。灭绝通城县贼人,岂能还吾闯王魂? 天大地大不留人,何处去寻吾王回?顺军将士寸肠断,跪泣狂呼吾王归! 永昌二年 这块碑文表达了大顺军对打死闯王的通城人的深仇大恨和对闯王的深切怀念。如果是通山程九伯打死了闯王,这里应写“灭绝通山县贼人”才是。而“灭绝通城县贼人”这句诗稍有文化的人都会理解为通城人打死了闯王。这里的“亡吾闯王九宫山”与前一套碑刻中的“亡我闯王九宫山”互为证据,有力证明李自成确实殉难通城九宫山,大顺军方面的记载与《明史》和清初的大多数可信史料的记载完全相符。 可信史料和新发现的大顺文物有力证明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排除了此外的所有说法。1645年4月中下旬。大顺军与英王阿济格所率清军在武昌战败,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等重要将领被杀被俘,李自成随主力南下撤退到鄂南通城县。五月上旬,李自成率二十八骑到距离县城仅一公里的九宫山求神拜佛,因通城九宫山曾是唐代著名道仙罗公远修炼之地,李自成为表示虔诚,不使道教圣地有刀光剑影,于是令二十八骑在九宫山下警戒,自己则微服入元帝庙,谒拜元帝像时,突遭庙内避兵的姜姓村民误杀。李自成殉难后,大顺军群龙无首,有的降清,有的与南明联合抗清,而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丞相牛金星以及大顺军老营家属大多隐居于幕阜山一带的深山老林,以图东山再起,这就是大批大顺文物得以长期保存的历史背景。 李自成殉难地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笔者希望有关权威的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到通城县和通山县实地进行考察调研,并对所发现大顺文物进行科学鉴定,澄清这一史实,对这个重大历史问题作出公平、公正的结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只有一种,通山九官山战死,別的隐居和出家之说都是天稽之谈,清政府及地主武装恨他入骨,不见他尸骨定然挖地三尺,生怕李自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战败天下再也沒他容身之处,还不如学当年西楚霸王,落个英雄的美名。別的地方无非借史辉,耀一方水土,

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通山战死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走投无路被当地游民武装杀害;一种是“夹山禅隐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到湖南石门夹山,遁入山门削发为僧并在此坐化升天。然而在许多人看来,前一种说法具有权威性,其依据不仅是官方文档和史书早有定论,而且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专家也一致认同。  不过,由于“通山战死说”所依据的史料前后矛盾,经不起真正的历史检验,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强烈质疑。而“夹山禅隐说”目前所依据的史料也确实不够充足完整,难以成为定论。

李自成死亡之谜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李自成死之谜,应该只有一个版本,因为人只能死一次。至于对李自成之死的说法不一致,就代表了历史记载不确。虽然我们相信史记,因为司马迁说的谎话少!从这一点看,我们人类应该是爱说谎话的。李自成距今不远,却不能确定他的死!所以我认为,文王根本不懂易经,而且他也没有编写过易经,其原因是我们愿意说谎话。借此说明一下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对古文化探讨的议论,让大家去批评指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