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作为双料车主,即开过传统的油车,也开过电车,发现纯电动车相比汽油车有无法掩饰的缺点。如果这些缺点无法接受,那么从油车换到电车会很不习惯,后悔是难免的。如果能接受,那么买电动车肯定不会后悔。下面,我从多角度给大家分析一下,跟油车比起来,电动车有哪些缺点。

纯电车有哪些缺点?

纯电动车的优点我就不说了,各大新能源车企已经宣称的够多。诸如出行成本低,一公里低至6分钱;保养周期长,保养便宜;可以上绿牌,不受限行;没有尾气,能够保护环境;放心开空调,不怕一氧化碳中毒;驾驶感受好,起步快,丝滑,动力足;隔音好,静谧性堪比豪车等等优点,都是为了推行新能源车的专用话术。但是,车企宣传新能源都是捡好的说,缺点却只字不提。买车的时候,光盯着新能源车去买,等到新能源车潜在的缺点爆出来时,后悔就晚了。所以,只要了解新能源车的优缺点,再根据自己的需求,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当前的纯电动车有哪些缺点呢?

纯电动车的第一个缺点,是极度依赖私人充电桩,且充电时间过长。

以车企宣传的话术来说,开纯电动车一公里低至六分钱,想要实现,必须有自己的私家充电桩,还必须在谷电价的时候充电。

比如我家那台大众朗逸纯电版,最理想的电耗是14.7kwh/100km。用家用电充,一度电0.58元,14.7×0.58≈8.52元,即百公里8.52元,一公里8分钱,达不到车企宣传的“一公里低至0.06元”。想要达到,就得用晚上的谷电,谷电的时间段是0点~8点,价格低至0.38元,这时候充电,才能做到“一公里低至0.06元”。

充电的时候,有慢充跟快充二种接口。慢充5.5小时,快充30%~80%30分钟左右,完全充满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有自己私人充电桩的情况下,下班把电插上,设置好定时充电,睡一觉电就充满了,很方便, 很舒服。

若是没有私人充电桩,那就比较麻烦了。只能绕路去商业充电桩充电。商业充电桩比私人充电桩贵多了,要收服务费,电费,电价也高得多。最贵的时候,一度电1.73元,是家用电的三倍。再加上服务费,大概是家用电的4~5倍。4-5倍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0.08×5≈0.4元,即一公里4毛钱,已经跟油车差不多了。

充电的时候,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去给车充电,还要等至少半小时,充满得等一个多小时。充电的时候,禁止呆在车里,只能在车外蹲,体验并不好。

所以,若是没有私人充电桩,买了电动车后,充电的体验并不好,出行成本并不低。如果不能接受,最好不要买纯电动车。

纯电动车的第二个缺点:车价过高,性价比较低。

5-7万,可以买一台宝骏510。7-10万,紧凑级suv随便选,家用足够。10~15万,可以买到精品suv,各方面全面升级,家用有余。但是同样的价格,3-5万只能买到五菱宏光mini ev,只能跑170km,能坐二人,挤成粥能塞四个人,活脱脱老头乐。8-9万,能买奇瑞冰淇淋,一台微型车,能跑300㎞,勉强塞的下五个人。10~12万,能买比亚迪海豚,一台小型车,家用足够。

由于纯电动车的电池价格居高不下,还越来越高,纯电动车的车价也居高不下,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在以前,8-15万的主流价位,就能买到一台既能跑市区,也能跑高速,空间,配置,颜值各方面综合性能很好的家用车。若是买纯电动车,至少得加3-5万块钱。

比如长安逸动plus,一台紧凑级国产轿车,价格7-9万,轴距2700mm,各方面都不错。同级的纯电动车比亚迪秦plus ev,价格11~17万,轴距2718mm,性价比极高,却还是比同级别的汽油车贵多了。

所以,若是预算不够,以买油车的预算去买纯电动车,会发现买到的车,在空间,配置,续航,内外型设计等方面,都不符合预期,以后用起来会很痛苦。

纯电动的第三个缺点,不适合出远门。

在新能源车企的宣传里,电动车已经可以跑500~700㎞,有的还能一次性跑1000km。但是宣传不能当真,现阶段的纯电动车在市区跑绝对没问题,很好用,强烈推荐。但是一旦要出远门,就不大适合了。

之所以这样说,第一个原因是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不够。虽然比亚迪汉,小鹏p7,蔚来es6等车续航500km起步,顶配已经超过了700㎞,但是太贵,20万起步。请问有多少钱买得起?普通人买得起的,都是十来万的秦plus,海豚等车,续航350~450km之间。

这点续航,跟油车一箱油跑500-700㎞比起来,有些不够看。而且,车企宣传的续航里程,从来只会少,不会多。这就是第二个原因,纯电动车续航虚标。

纯电动车的续航跟工信部油耗一样,是在最佳工况下测出来的成绩,宣传好看,实际不要信。参考懂车帝40款主流纯电动车的续航达成率成绩,开空调,开音响,开车机等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中位数是65~70%左右。这样一来,一台十来万的纯电动车,续航450㎞,实际能跑450×70%≈320km左右,也就相当于油车半箱油的水平。这么点续航,跑高速怎么可能不虚,没有里程焦虑。而且,电动车跑高速可不省电,这就是第三个原因,纯电动车高速电耗暴增。

纯电动车由于没有变速箱,跑高速的时候电动车转速在一万转左右,转速越高就越耗电。普通的紧凑级纯电车,跑市区的时候百公里电耗在12~17之间。上了高速,电耗就变成了20~25kwh/100km。在电动车本身续航虚标的情况下,跑高速还这么耗电,很多标称可以跑500km的电动车,可能跑不到300km就要充电了。如果充电方便,倒也不怕。关键是现在的充电桩建设还没跟上,再加上充电时间长,纯电动车跑高速使用体验并不好,时刻关心电量,不敢开太快,不敢大脚电门超车,开起来有些小心翼翼。进了服务区充电,还要祈祷充电桩正常,不要充不了电,里程焦虑无处不在。

电动车的第四个缺点是冬季驾驶体验极差。

电动车冬季体验差的主要原因是电池在冬天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出现严重的衰减。标称400km的纯电车,到了冬季还能跑200km就不错了。温度越低,续航越差。

在冬天开电车的时候,续航表是不准的,开着开着,电量突然掉了一大截,看的人心里一咯噔,没有丝毫的安全感,生怕开着开着,车子没电抛锚了。为了省电,冬天开电车暖风能不开就不开,因为暖风实在太费电了,一个小时耗电3~6kwh,电池包小的车,开几个小时就没电趴窝了。所以冬天开电车出门一定要穿厚一点,以防没电不敢开空调被冻出感冒。

若是生活在南方地区,纯电动车无需担心冬季续航的问题。若是北方地区,那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纯电动车的第五个缺点,自燃自爆风险大。

汽车安全性是重中之重,跟汽油车比起来,纯电动车自燃自爆的风险更大,且不可预估,反应时间极短。

纯电车底盘上的电池,以锂电池为主。这类电池,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会产生树枝状的锂枝,轻则导致电池性能下降,重则直接刺破电池包,导致电池包短路,从而自燃。电池一旦自燃,由于电池内的电解液极度易燃,是最佳的阻燃物,电池在几十秒内就会爆燃,吞噬整车,留给司乘人员的反应时间极短。

若是对安全性看的重,现在买纯电车并不是很好的时间点,可以先观望一下,等待技术进步。

纯电动车的第六个缺点,是保值率差,出手困难。

纯电动车的电池,占据整车成本的30%左右。这块电池,由于物理特性,在不断的使用下会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为此,国家要求车企对电池实行8年或15万公里的强制质保,远超汽油车的三年或5万公里质保,就是为了电池自然衰减后出现大范围的售后纠纷。

这样一来,一台纯电动车开5~8年卖掉,电池的性能已经大不如前,会导致续航缩短,动力下降等问题。一旦电池买来后坏掉,换一块新电池价格不菲,愿意买二手纯电动车的人非常少,二手车贩子都不愿意收,保值率非常低。

不过,随着电动车的逐步推进,已经电动车的保值率必然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来说,一台纯电动车落地打六折,开五年打四折,这时候买保值率确实不行。

第七:零整比高,修车贵。

买车容易养车难这句话以前用在豪华车上,但是现在用在纯电动车上面也很合适。豪华车养车难是因为修车贵,随便一台易损件换下来要花不少钱。纯电动车修车也贵,因为纯电动车的集成度太高了,像电机,电控,电池这些东西,体积小,集成度高,很多4S店没有修的水平,只能以换代修。就拿电池来说,电池报故障后,大概率是其中一块电芯出了问题,换出来即可。但是换电芯4S干不了,现在大多数电芯(如特斯拉TCT底盘)都是牢牢固定在模组内的,有的直接固定在底盘上,完全没考虑后期单独换电芯的可能性,都是整体换新。

这样一来,以换代修在汽油车时代可能是修车的没良心。但是到了电动车时代,以换代修可能会成为常态。好在电动车的质量比起汽油车好很多,不需要太担心。

总结起来,纯电动车有依赖充电桩,续航虚标,不适合跑长途,跑高速费电,冬季使用体验差,自燃自爆风险较大,修车比较贵等缺点。这些缺点就注定了,并不是什么人都是买电动车。也注定了,有的人就比较适合买电动车。

不适合买纯电动车的人,是家里没私人充电桩的人,是买车开不了多久就卖车的人,是经常需要跑高速出远门的人,是地处北方等寒冷的人,是开车暴躁,经常把车搞坏需要修车的人。

适合买纯电动车的人,是喜欢新潮时尚的人,是家里有油车后增购电车高低搭配的人,是有充电桩的人,是地处南方气候温暖的人,是限牌拍不到油车牌照的人,是每年开车里程很长的人。

想知道自己买车会不会后悔,对照一下即可。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有些人说到保值问题,我想说,新能源,或电动车确实不保值。!!

但是家庭有一辆燃油车了,第二辆车,建议买一个六万左右的电车,不要太贵的,八年电池组质保,有人说换电瓶花不少钱,那就算八年就卖或报废不要了,不换电池了。那六万块的汽油车八年后能值多少?一万顶天了吧。但按八年,八万公里算,汽油车按6个油算,也得近4万油钱,但电车百公里最多十块钱,八万公里只需要八千块电钱。六万的燃油车八年后最多卖一万。汽油车用4万的油,卖1万,电车用1万的电,报废不要了,(4万油钱减1万电钱减1万卖车钱),燃油车还是多花了2万多。

或者换个算法,同样六万的燃油车办齐七万多,开八年八万公里,油钱四万,卖一万,7+4—1=10万。也就是用车总花费10万。电车六万无购置税,加上保险也就6.4万,开八年八万公里,电钱0.8万,最后不卖或报废。6.4+0.8=7.2。也就是用车总花费7.2万。。同价位,同八年八万公里,燃油车多花10-7.2=2.8万。。

所以,第一,如果家庭第二辆车,可以考虑换电车。出远门开汽车。第二,只有上下班,接送孩子,买菜代步,也可以考虑。但不要买太贵的,七万以内的。

家庭第一辆车或经常跑长途就算了,虽然省了不少油钱,但续航和充电问题确实太麻烦。

我媳妇有辆四年的别克英朗百公里6.3油,开了四万公里。我又买了个欧拉351的,6万多,开了五个月,满电正常绝对能开300公里以上。对于冬天续航差,开暖风也能跑到250公里。上下班,接送孩子,买菜,一周充一次电,足够了。。还有,六万多的电车,绝对比同价位的汽油车行驶质感好。最起码六万的汽车自动挡大多是AMT或4AT,顿挫太厉害,电车没档位,提速好,我开过朋友的哈弗H1,真心没欧拉好开,同是长城的车,没有恶意批评别的车的意思。我的欧拉我媳妇抢着开,加上车小,好停,女人又喜欢那个超萌外形。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选择纯电动汽车是否会后悔?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寻找

分析基础:

  1. 充电成本与便利性
  2. 续航里程实际需求

选择电动汽车对于“老司机”而言总会有很多顾虑,顾虑的问题无非是上述两点。燃油汽车定期加油很方便,共计十万座左右的加油站几乎是无死角覆盖;而且加油的速度也很快,不用像电动汽车一样需要等待。

而电动汽车不仅充电慢而且需要固定的充电桩,这个问题能解决吗?

两个标准

「自建充电桩」可以解决所有顾虑。

充电桩包括专用电表和充电盒(带有充电枪),充电的操作方式再简单不过,与手机充电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有了固定的充电位置,在夜间休息的时候充电又没有“时间成本”,日常用车也不会受到影响。这样的用车方式就很科学了,而且用车成本很低。

因为新能源汽车的专用电表费用很低,谷电仅为0.3元多一些,峰电也只是0.61元;只在夜间充电则每公里行驶成本不过几分钱,以峰谷平均电价充电也只是不足五毛一度。以15kwh/100km的平均电耗计算,即使是0.5¥/1kwh也只是0.075元一公里;用车成本非常低,充电又不占用时间,便利性略差也能以绝对成本优势抵消。

不过关于充电桩还有两个问题比较头疼,首先是居住的位置没有产权车位,也就是车位既不是买的也不是能租,车辆是随意的停放;那么这样的车位就能安装专用电表了,因为装新能源电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 车位产权或租赁证明
  • 物业许可
  • 行驶证

这样的车位会很无奈,使用的只能是共用电表,电价会在0.7-1.0元一度区间。那么这个标准还算节省吗?按照平均0.8元一度计算的话,百公里的开支是12元,每公里开支0.12元——比专用代表高了半毛钱左右。然而这也只是相当于1.5L/100km左右的耗油量而已,在燃油车里能找到油耗这么低的汽车吗?所以用车成本还是有绝对优势的。

至于快充桩的使用概率其实并不高,一般只有长途出行的时候才会使用,或者是连共用电表都没有的车辆才会使用;费用一般为1.5元一度,但是也有1.0元一度的桩且相当的多。以平均1.25元一度计算的话,每公里的开支为0.19元左右;相当于百公里耗油量达到2.7L上下,这仍旧是很低的标准了。

充电桩在没有用车之前总会感觉比较少,因为使用燃油汽车的阶段不会关注;但从导航或车辆专用APP里查询的话,总会发现周边≤2公里的范围内都会有快充和慢充桩。

快充桩的标准为每半小时充满80%的电能,充满也不过是一个小时左右;慢充桩也是7kw上下,实际充电效率会在6.5kw左右,这每小时能充六度多电的概念,还算慢吗?其实插电混动汽车用慢充桩充电,一般也是2.5小时左右充满。合理规划时间,综合极低的用车成本,似乎没有什么好挑剔了。

续航里程够用吗

电动汽车最大的关注点是续航里程,不论有没有长期使用过、甚至有没有开过的司机,都会认为电动汽车续航“不行”。然而真正驾驶汽车高频率的跑长途的有几个?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只用于城市道路的中短途代步通勤,每天的续航里程能超过100km的车辆怕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因为平均每天100公里则每年为36500公里!大部分家用代步汽车只是10000公里左右,平均每天的行驶里程还不足30公里。对于纯电动汽车而言几乎是半个月才要充电一次,插电混动汽车最多两天充电一次;而第一节已经说明了充电的便利性本就不是问题,那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只有长途通勤了。

按照实际续航500公里的车辆为标准计算,高速公路的车速控制在120km/h的范围内;计算正常加减速的波动,平均车速也只是100km/h上下而已。

汽车连续驾驶3~4个小时需不需要休息了?相信大多数司机都会休息一会,客货车是连续驾驶四小时后必须休息超过20分钟;那么按照休息半小时计算,半小时充电可以恢复电池组80%的电能,以500公里为标准计算——连续四小时行驶400公里左右,500×80%=400km,也就是说连续驾驶400公里后,只需要半小时充电就能恢复标准续航。如果停车的频率较高的话,停车后充个十来分钟电,连续行驶就几乎没有什么续航变化了。

综上所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并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问题只是不同价格的电动汽车的续航存在差异;目前是10万以内的选项主要用于城市短途通勤,因为续航只有三四百公里,高速通勤的充电频率会高一些但也不是不能开。15万左右已经是四五百公里的标准,20万以上基本都是500公里以上的水平。

但是10万以内的燃油汽车也能有500公里左右的续航,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电动汽车呢?因为电动汽车日常代步的费用很低,相信不用再赘述了;其次则是驾乘感受远超燃油车,因为电机运行中没有振动与噪音,同时不需要机油润滑——车辆的保养成本也会很低。

最后还有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电动汽车应当选择提供电芯终身质保或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品牌。电芯就是电池包里的储能电池,随着用车时间的积累,电池的容量是会下降的;提供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车辆,在平均容量减少20%之后,都可以无成本更换新的电池,车辆的续航里程当然会更高了。

至此选择电动汽车也就没有什么好纠结了,这种汽车只有用过才会感觉到有趣,一般用过一段时间的用户都会失去对燃油汽车的兴趣。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转发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我虽然没有开过电动车,但是我隔壁车位的大哥刚换了辆model3,在平时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电动汽车不是不能买,而且我个人推荐不要做为家中第一辆车购买,或者说是不要做为主要通勤工具来购买,因为相比传统内燃机的汽油车,电动汽车现在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充电时间过长、维修保养贵(不要说电动车不需要保养,车辆易损件和电池达到一定公里数也需要维修保养)、保值差等问题。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优势,比如相对于汽油车重心更低便于操控,峰值扭矩可以瞬间输出不需要等待转速,样子更富有科技感迎合当代购买人群的喜好、没有了传统汽油车的很多部件可以更好的分配比重,提高操控、没有了传统三大件节约下的成本可以更多的投入其他部件中提高了车辆品控性能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现在的锂电池也好还是模块化电池布局也好都还需要继续发展,至少现在我不会去买纯电动或混动车型(我所谓的混动只是指丰田旗下的混动技术,对于其他厂家的插电式混动和现在主流的48v轻混我个人十分鄙视,不伦不类、不知所谓)。我还是很看好电动车的未来的,相信在这个大市场的刺激下,不出几年很快电动车的春天就会到来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本人今年7月份买了比亚迪宋pro纯电动车,现在行驶了一万公里左右,车没什么不好的,百公里14度电,用车成本很便宜,感觉很不错👍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

非常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祝你生活愉快!

想买纯电动汽车,结果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是这个样子吗?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观点:

第一:买过纯电动车的人说好,因为他有亲身体验过,没有买过电动车的人说不好,因为他只是从资料看到的一些片面信息。到底买纯电动车好还是不好,这个只能从你的角度来看,看你的用途是什么。如果你没有跑长途,只是在市区溜达溜达,一般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能满足你一天,充电也是很方便的,在外面和家里都能充电,现在很多小区都汽车充电桩,电比汽油是便宜很多,从经济角度来看,你适合买纯电动汽车。

第二: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大于200公里里程,建议不要买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油车方便,省心省力,在高速充电桩少,充电时间又长,可能耽误你的路程时间。充电续航里程长的纯电动汽车可能价格又贵,例如特斯拉,最低也要30多万吧。

第三:朋友说千万别买,买了后悔,可能是担心电池的问题,汽车用久了,会有衰退,电池续航里程就没有那么长了,需要更换电池,电池的维修和更换是比较贵的,能承诺终身更换电池的汽车生产商,应该不多,只是帮你维修而已。

综合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充电桩的分布,电池的更换和维修成本,所以买纯电动汽车的人还是有点顾虑,虽然电比汽车便宜,会省点钱,但是纯电动汽车的一些弊端没有解决,还是带来不少不便。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