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保险公司是一个很神奇的公司,据说有一个公司一年收入几百亿,赔偿了几千万,这公司只赚不亏。
平安保险当初几十个人,一年收入几百万元,现在富可敌国。
保险公司是属业绩提成,底薪不够车票钱,刚进去的人完不成任务就自己买,有的人进去工作一年多自己买20多万元来冲业绩,老公非常不满。
因为刚进保险公司有一个熟悉过程,告诉周围朋友我在保险公司上班啦,有买保险的照顾一下,没有三年两载混不到一个脸熟。
有的人天生会做保险业务,充分利用自己和朋友资源,把保险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很多人放不下身段,不去迎合买方要求,业务肯定是难以为继,自己的钱买完了,亲戚六转买光了,没有买的人了,混不下去了,只有离开保险公司,自己落下的一堆保单。
保险公司除了业务骨干,大多是一波新人换旧人,因为提成诱惑太大,每年都招新人是完全必要的。
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在保险公司,只有内勤才是公司的正式员工。而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部分都是业务员,我们国家保险行业的业务员并非是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而是保险业务代理。
这些业务员没有底薪,但有高额的提成,高者可以达到保费的40%。业务员还可以带团队,团队的业务员有产出团队LEADER可以分到佣金。因此,无论是基层业务员还是带团队的业务员,他们都有动力去卖出更多的保险以拿到更多的佣金。
因此业务员人数等同于保险销售金额,自然是多多益善。
业务员在上岗卖保险之前都要接受保险产品的培训,一方面是让业务员了解保险产品怎么卖,另一方面也是讲保险对于人生的种种好处,比如人生风险处处,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你应该如何管理风险,培训完之后,业务员自然对自己公司的保险产品比较认同,加上身边一些资历更深的业务代理的影响,一般都会先给自己和家人买上保险,然后再把亲戚朋友作为业务拓展对象售卖保险。
中国人对保险的认知是很粗浅的,基于人情关系肯定会优先购买亲戚朋友推荐的保险产品,基本上所有的保险业务员开始的单子都是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圈子贡献的。
6-8个月之后,业务员熟人圈的保险卖完了,公司会要求业务员持续拓展业务,亲戚朋友之外的业务其实是不好做的,因此很多业务代理会因此而离开保险行业。
能坚持下来的业务员要么真的有做业务的天分,要么就会走上招聘新的业务员自己做团队长的路,这样源源不断的业务员招聘循环开始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以保险公司的名义招聘自己的业务员团队。
因此,保险公司招人其实是在找客户,每个应聘的业务员都是潜在的客户,每个新业务员的家人、朋友、亲戚圈子都是客户,所以我们会看到保险公司永远在各个渠道招聘新人。
说句题外话,好的保险对于保障意外管理风险非常重要,保险行业也是朝阳产业,保险代理虽然门槛低,但是做得好的保险业务人员的收入非常可观的,也愿大家能够认识清楚自己的特长和短板,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找工作,然后把自己的简历放到招聘网站上,过后的一段时间,你就会接到很多个这样的电话。是XX保险公司或者XX综合金融集团的人事专员给你打来的,然后邀请你去公司面试。
有朋友就有疑惑了,保险公司真的这么缺人吗?为什么要一直招人呢?作为一名曾经的代理人,我正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给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来看,保险公司缺人吗?其实保险公司并不缺人。他们不缺员工,缺的是客户!你以为保险公司招聘的是员工?错了,其实他招聘的是客户!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娓娓道来:由于我们国家理财基础教育的缺乏,很多人对于保险是不了解的。因此,想要人主动去买保险,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人们进行教育,也是就是要让大家明白保险的意义和功用。
去到保险公司,前面几个月都是培训。讲的就是保险的各种好处,人生处处是风险,管理风险是多么重要,人人都需要买保险什么的。培训完了之后,基本上大家都会对保险比较认同(也有不认同的,就自然离开了)。再加上身边一些老的代理人的“影响”,新人很容易首先就给自己买保险。这还不算,自己买了家人还要买。我们都有三亲六故的,很多亲戚朋友也是会看在人情的面上,在你这里买保险的,就当是支持你的工作吗!
把亲戚朋友的保险都卖完了之后,差不多也就半年左右过去了。当你发现销售遇到瓶颈的时候,保险公司就会给你说了:其实卖保险不赚钱!你看公司的某某总监,是卖保险做出来的吗?不是!他们都是做团队,让团队来帮助你赚钱。做保险,真正赚钱的是发展自己代理人团队。然后再是各个总监和经理,来给你分享个人成功经验。让你觉得,好像只要去做了,就可以像他们一样走上人生巅峰似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让你去做增员!去招聘更多像你一样的人,进入到保险公司。然后再让他们自己买保险,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推销保险。如此,循环往复。
那为什么保险公司要一直招人呢?其实,是不得不招人。因为,在这样的代理人制度下,很多人是无法留存下来的。把身边朋友的保险卖完,没有了新的获客渠道,自然就离开了。这也是保险行业流动性很大的原因。如果保险公司停止招人的话,这个代理人制度,很快就运行不下去了。所以,保险公司才会不断的招人,给自己招聘到大量的用户。以新的用户的产出,来供给整个老团队的运营。
另外,我知道有些朋友是比较反感,保险代理人朋友的。不过在我看来,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是比较单纯和善良的。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单纯又善良的心,也不会被这样的制度给利用。虽然,保险代理人的一些做事方法,会比较偏激。但就现阶段来说,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的。
只是,我建议各位保险代理人朋友,要不断的学习。不是去学习那些销售技能(术),而是要去学习产品本身。好好研究保险合同条款,学习关于整个家庭理财的知识。这样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保险公司和安利等机构,是典型的员工即用户,用户即员工型的模式,产品永远需要消费者,也就永远需要员工。
保险公司永远招不满人,它聪明得很,对外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可以赚钱的模式,这是一个大度的、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富机会。
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不赚钱,没有不成功的。你是不是对这样的话很熟悉。
1、招不满的是业务员,业务员基本无底薪,这就是它永远招不满的秘密。
业务员要开展业务,首先自己要是公司产品是使用者,也就是说,找到一个员工,就卖出一份产品。一般保险公司的就业流程,都会让你买保险,还会让你把家人的保险也买了,逐渐扩展开去。
2、它是极好的宣传方式。
我们身边一定不缺乏做保险的朋友、亲戚或旧同事,这些人除了卖保险产品之外,他还要发展下线。美其名曰,组建团队,共同奔向发财大道。他们不说永远要招人,他们说你是最棒的人才,你最适合做保险,你要是能做的话,以你的才干,你的人脉,一定能造福多少人,也能顺便实现财富自由什么的。
3、没有离开的员工,只有暂时不前进的同事。
保险公司一直在招人,它还不会主动让人走。如果做了一段时间后,你觉得业绩不理想,不努力去开拓客户了,你也用不着办理什么离职手续。
你的团队成员会跟你说,只是暂时休息一下,如果碰巧又遇到合适的人呢,你还是可以向他推荐产品的。但其实,绝大多数人到这一步,就不再能重新崛起了。
只要你认可保险的模式,总有不同的保险产品适合你,于是你也永远在保险的道路上。
保险公司不会除名,这样让自己的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形成各自的非常稳固的势力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很少保险公司会关闭的原因,也很少有新保险公司成立,它必须背靠各类大树,它有某种垄断性,一做就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延续。
钱不那么容易赚;产品不可能完美;用自己所在公司的产品,不会像信仰那么牢固;这是常识,也是每个保险人会不断加深的认识。
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我曾经在保险公司工作了三年,我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保险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员工流动性大。
中国的保险公司引进了国外的管理机制和竞争方式,但是没有引进国外的保障机制,员工缺乏保障,尤其是业务人员。公司在合法的制度下晃悠员工,员工在利益的驱使下忽悠客户,致使卖保险的员工没有保障,买保险的客户得不到合适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为什么业务人员流动性大,做业务不长久,辞职率居高不下呢?业务人员刚入司在保护期(学习期)内有极低的底薪,然后过后就没有底薪了,旱涝不保收,如果没有业绩,就没有收入,但是你的衣食住行都有开销,只能自己往里面贴钱。没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要继续,一个月挣不到钱可以忍,两个月挣不到钱可以咬咬牙坚持下去,时间再长点熬不下去就辞职了。保险公司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员工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公司就拿出利润的其中一部分作为员工的提成收入;员工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公司也不给员工任何回报,所以对保险公司而言人海战术也是最好的选择。
我刚入职一个保险公司时,同一期参加培训的总共84人,第一个人走了一半,第二个月后剩百分之二十多,三个月后剩十个人左右。这样的新人培训班几乎每个月一期,但是真正留下来干够一年以上的屈指可数。那会我刚毕业不久,没有任何客户来源渠道,就是陌生拜访,三个月总共做一单,提成1600元,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够,还借了外债两千,最后为了有口饭吃,和另一个同事到一个酒店里当服务员端盘子去了,两个大学毕业生去酒店端盘子与酒店里的环境气氛也是格格不入。
!
二、员工是保险公司的客户,而且是优质的客户
你去面试以后,保险公司会想尽办法让你参加培训,告诉你保险行业的培训是最出名的,而且也是免费的,你经过一次这样培训可以学到好多东西,对你的人生改变也非常大,也会彻底改变你自己,如果你参加培训后感觉不合适,可以再走,对你来说什么都不损失,就只是浪费了你几天时间而已。很多人一想反正又没有一点儿损失,不行了再走,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参加培训。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客户,尤其是刚入职的员工更是保险公司的准客户,经过几天的深入培训以后,让那些血与泪的事故场面摧残你的心灵,让你感觉事故无处不在,所以培训没结束很多员工已经成为了保险公司的客户,继而发展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去购买保险。平常又有谁能抽出半天时间去保险公司主动了解保险产品的?少之又少。现在这些新人花十天半月来参加培训,真是求之不得,于是一个个高层轮番上阵,势必让新员工缴械投降,几天之后你会感觉到保险产品真好,特别好,恨不得给家里的所有人立即都买上保险,包括家里的那只狗!
三、金字塔型的提成模式,促使野心勃勃的人疯狂的扩展团队。
类似于直销组织模式,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从下面的员工处抽提成,队伍足够庞大时,顶端的人不用直接跑业务就可以拿很高的收入。所以他们美其名曰叫创业,不需要投入成本的创业,公司为你提供平台和产品,你只要好好干就可以了,即使你自己业绩不好,如果你能善于招人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很多员工人都在创业,很多人都在招人,你要是打算求职保险类的工作,只要在网上注册的有简历,你会每天收到好多个电话。只要下面员工人数够了,就可以升为主管。作为刚入职的员工,只要我的下面有五个员工,我就可以成为主管。大概下面有三十个人就可以成为部门经理。这对很多想带团队的人很有吸引力。所以一直在疯狂的招人,没进去之前不理解他们的激情和热情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激活了他们的激情与活力,最后才知道是还是金钱和地位。
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吧,我的高中同学兼闺中好友2015年的时候入职中国平安做业务员。2017年11月份的时候,她升主任增员人数不够多次联系我让我去给她凑人头。那个时候我的本职工作已经进入淡季,加上她几次三番的软磨硬泡,我又不想丢了她这个多年好友就答应了下来。
我进入了平安之后就开始了无休止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无非都是让新人快速的出单。在培训课程上,老师除了教一些保险知识之外,给新人们讲的最多的就是通过保险怎么挣钱,怎么给客户做方案能够达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些培训讲师真的是一个比一个鸡贼。
在培训的同时,拉你进入保险公司的上线领导会不断地催你出单,如果你实在销售不出去保单,他们会要求你买自保件。说拿着你自己的保单出去销售才会更容易引起客户的信任,每招进来一个新人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招进来的新人开发成客户,保险公司的新人很多为了活下去都是先拿自己开刀,然后给再慢慢地让你自己、亲朋好友都在他们这里买保险。这时候我才发现保险公司招聘的根本不是员工,而是在招客户,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用的就是人海战术,用他们的话说这叫“收割新人。”
还有就是保险公司的升迁机制也是靠人海战术,要想升职,必须得发展多少人力,左右人力有多少业绩才能升上去。升上去才意味着拿管理津贴和高薪,所以对保险公司来说,招人是他们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并且招的是越多越多,并且永远都招不够。
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我来给你们说个真实的事情,让大家都了解一下保险公司的套路。
我家里的一个婶婶,去年也不知道在哪里认识了一个保险公司的人,然后两人就成了好闺蜜。 然后这个婶婶就着了魔一样,每天什么事都不做了,天天跑去保险公司听讲座。
半个月以后,这个婶婶成功的入职了保险公司。只要见到人,婶婶开口说话三句有两句离不开保险。
第一个月,这个婶婶给自己买了一单重疾险,每年交四千多块钱,然后要交二十年的。
第二个月,婶婶给自己的小孩也买了一单重疾险,每年交三千多块钱,也是交二十年的。
第三个月,婶婶给她老公买了一单重疾险,也是每年交四千多,也是要交二十年。
到了第四个月,家里人都买遍了,没人可买了,怎么办呢?婶婶开始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推销保险。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婶婶在她部经理的帮助下,终于是又销售出去一单。
第五个月,婶婶开始着急了,保险卖不出去啊!卖不出去就没有提成,就没有底薪收入。于是,她把所有的酬金都拿了出来,又向身边的朋友销售出去一单。
到了第六个月,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推销过了,没有人再愿意买了。 婶婶就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向陌生客户推销?这个婶婶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他
第七个月,还是没有开单。
第八个月,依然是没有开单。
然后保险公司就以业务员三个月没有开单,违法工资基本法为由,把婶婶开除了。于是,我这个婶婶,保险经纪人的梦想,就这样被无情的结束了。
婶婶是不再卖保险了,可是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叔叔觉得,婶婶卖保险什么,又都不懂,就是在坑别人。 婶婶觉得,叔叔一点都不支持她的梦想,她没有开单的原因就是叔叔在整天的反对。一家人就因为这个事情,闹的鸡犬不宁。
我今年回家的时候,知道了这个事情,就特意去婶婶家一趟,看了下她给自己一家人卖的保险。 然后我发现,婶婶对保险是一窍不通,很多保险名词都不懂是什么意思。 就连“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有啥区别也不知道。这份保单,是保谁的,也不知道。就整个是一问三不知,啥也不知道。
而且她给自己一家买的保险也不合理,重疾险倒是可以买,但是哪有只裸卖主险的啊!重疾险必须搭配附加险,像百万医疗,小病住院之类的,这样才能发挥作用。
可婶婶倒好,卖出去的保险全部都是裸卖重疾险。这要是以后出问题了,别人来找她,两家人还不得打架。
我说的这个是保险里面的个险渠道,它们现在是怎样的一个套路呢?整个就是一个割韭菜的模式。
保险公司不是招业务员,是在招客户。你自己买了,身边亲戚朋友买了,然后等你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时候,再一脚踹开。
基本上这种模式招的业务员,就没有能存活时间超出一年的。
不少业务员想着的是干一票,立即辞职就走现在保险公司招人,条件很宽松。只要你是个人,能说话,就都可以来干保险。于是,就进来了很多居心不良的人。
有些人干保险,根本就没想着长远的打算,他们想着的就是干一票,立即就走,然后再换家公司。
夸大收益,长险短卖,只要能把保险卖出去,无所不用其极。更有过分的人,卖保险从来不按照条款来,完全就是针对客户下菜。
客户觉得收益低?没事,再加。一直加到客户满意的收益为止。 这份保险有多大的收益,不是由保险本身决定的,全部都是由客户决定的。客户想要多大的收益,那这份保险就有多大的收益。
客户觉得时间长?没关系,任意取。客户觉得二十年太长,那就当十年卖。觉得十年也长,那就当五年卖。觉得五年也长,那就今年交费以后,明年随便取。
这些人把销售保险干成了路边卖菜的模式,什么都可以讨价还价。
然后到了第二年,这些人要溜了。再不走,就要出事了。于是就会出现,很多人做保险,就一年的时间,到了一年准时消失。
保险待遇太低,辛苦累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卖保险都是存在误导销售,还是有很多人真心喜欢这个职业的。
但是做保险本来就是一件特别费心费力的事情,而且很多的保险公司都是无底薪制度,或者是有责任底薪。
没有销售业绩就没有底薪,就没有工资。或者,业务没有达标,底薪只能拿一部分。
这就导致很多人做保险,身心俱疲。累不说,还拿不到钱。那这样的工作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很多刚进保险公司的新人,没有经验,对业务不熟,业绩就会很惨淡。 招一批100人,最后能留下来10个人,都算是成活率很高了。
保险公司人员流失率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样高的人员流失率,也就导致了更多的保险售后。 不断的加强监管,同时提高福利,保险才能减少问题,才能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你有没有发现,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永远也招不够?为什么?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投简历,第一个收到的电话就是保险公司打来的“招人电话”,当时刚毕业没什么社会经验,就真的去面试了。
还记得那会面试的主管跟我讲了很多公司高大上的成绩,也有提到我入职以后会月入几十万,另外给了一张问卷,上面让我填家里的情况,但是我发现上面是让填写很多亲戚的信息。我就拒绝填写,之后草草面试完就离开了。
现在想起来,才知道保险公司名义上招的是员工,实际是在招客户。等于招到一个人,就相当于搞定一个家族的保险。
另外,保险公司永远在招人,似乎永远招不够的感觉,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一、保险公司靠业务员的关系吃饭入职的新员工通常都是业务员,而真正挣钱的只有团队的主任、总监级别的人物,又或者保险企业。
之前我们家一个大姐进了保险公司,她们是怎么靠这位大姐开拓事业的疆土呢?
大姐一家上了保险,大姐的亲戚们也上了一圈保险,邻居也买了大姐的保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突破口就是大姐,然后才是大姐身边的亲朋好友。就是这样推荐着买保险,最后收益最大的是保险公司》大姐的上级》大姐本人。
所以,一家保险公司的存活在于业务员,新的业务员越多,证明潜在客户越多。
二、吃完了“人脉”生意,遇见“瓶颈”开始建团队新员工的关系网攻破以后,这位员工该如何得到更多的收入呢?就是搭建自己的团队!
比如某保险公司,介绍新员工入团队,介绍的这个人成功了可以拿到几百块的推荐费,其实就是谢谢你推荐员工给他们。然后这个员工被纳入团队以后,开始加油开单做销售卖保险,慢慢的就形成了团队关系网。
想要升级拿高薪一定需要建团队,基本招纳4~5个人就可以建立小组了,团队的老大只负责管理,就算不去跑业务,只要小组的业绩达标他自己就可以躺赢拿奖金。
这就是保险公司为什么总是招人的原因,需要团队新血液作战,员工越多团队老大奖金越多。
三、卖保险压力大,人员流失速度快之前有个同学在香港做友邦的保险,开始还不错,后来业务开拓完了,就回来继续在企业上班了。他和我说,卖保险是真的挣钱,但是同时压力也很大,如果做不到业绩,淘汰机会高,经常导致人员流失速度快,一旦缺人,保险公司就需要储备新员工人才。
另外,新员工辞职了,业绩就归公司经理,这就是为什么保险公司经理都那么有钱的原因了。
所以,保险公司只有不断招新人,才能更有活力和业绩。
不管最后新员工是不是能留在公司,公司都能获得巨大利益,所以笑到最后的赢家还是保险公司啊!
以上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