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的杨业究竟怎么死的?

杨业被辽军困于两狼山陈家谷狼牙寨,正如同“羊”入“狼”口,最终苦等七郎不来,更不愿被辽军俘虏,一头撞死在了李陵碑。

老令公杨继业,原名杨业,手中一口金刀有无敌之名。自归宋之后,老令公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有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

当时也是杨家将最盛之时,有着七郎八虎,一杆金刀八杆枪威震辽国。只是因杨七郎打擂力劈潘豹,引出了潘杨两家之仇恨,致使七郎八虎血战金沙滩,七郎惨被乱箭射杀,老令公杨业也是撞死在了李陵碑。

老令公杨业之死

宋太宗时期,辽国聚集大军征伐宋朝,来势汹汹。

宋太宗赵光义连忙召集群臣,要选出良将带兵去抵御辽军。只是众将相互看看,一时谦虚,竟然没有人站出。宋太宗大怒,斥责众将不能为国效力。就在这时潘仁美站出来了,他并没安好心,想要借机独揽兵权,联合辽军推翻宋朝,自己当皇帝。宋太宗并不知道他不安好心,反而很是高兴,还是自己老丈人靠得住,当即就要封他为元帅。

关键时刻,八贤王赵德芳拦下了。赵德芳询问潘仁美这么大岁数能征战吗,任谁为先锋。潘仁美也不客气,直接推举了自己的三儿子潘豹为先锋。说完,还让潘豹上殿练了一趟拳脚。不得不说潘豹有两下子,但还是太嫩了,上战场就是送死的。八王爷一看众将不屑的眼光,请旨要潘豹在天齐庙立擂一个月,能打败天下好汉就可以成为先锋。宋太宗合计合计,就同意了。潘仁美心说不好,他知道潘豹的本事,绝对不是将门之后的对手,就请旨不让朝中大臣的儿子上擂台,以免内斗。宋太宗也是偏向老丈人,当即下旨朝中大臣不能打擂,违者全家抄斩。

就这样,潘豹打擂连胜了二十九天。在最后一天,杨七郎跑了出来,听说潘豹打擂仗着自己是国舅打死很多人,当即上台三两下劈了他。这可惹下了大祸,潘仁美当即就把杨家给告了一状。好在有八王以及呼家、高家、郑家、曹家几家老王爷出面力保,宋太宗也不敢一意斩杀杨家父子。潘仁美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杨家父子杀不得了,也为杨家求上了情,但话锋一转,就让宋太宗把杨家父子都贬出了京城。

潘豹死了,杨家将也出了京城,但仗还是得打。潘仁美是元帅,心眼也坏,拉上了几家老王爷一起去前线。八王爷一看这形势,也拉上了宋太宗一起去前线。别看皇帝御驾亲征,又有众家王爷保驾,第一战还没打,就中了辽国的计谋,被他们引入幽州困在了其中。想要突围,出战的四个老王爷当场被打死三个。

无奈之下,只能去请杨家将了。杨家父子听闻皇帝被困,自是义不容辞,尤其是杨七郎,当即就单骑飞奔幽州救驾。不过,潘仁美深恨七郎杀了他儿子,也不给他开城门,让他力杀四门,想要活活累死他。就这样,七郎杀了一场又一场,气力不足,差点战死于沙场,幸亏关键时刻老令公带着几个赶来,闯幽州大破辽军。

对于潘仁美的陷害,七郎深恨,当场就要摔死他。不过,老令公拦下了七郎,想要让皇帝作主。皇帝也不满潘仁美的所作所为,当即就要斩了他。又是老令公拦下了,他知道皇帝不舍得杀他的老丈人,杀了他潘贵妃也不会善罢甘休,再者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如化解这段恩怨。不过,潘仁美可不这么认为。

就在杨家将到来没多久,辽国派出使者请宋太宗去金沙滩赴双龙会,辽国愿意认罪服输。但凡是个正常人也能看出这是个诡计,老令公更是力劝。潘仁美却说不去惹人耻笑,莫非你们杨家怕了,你们留在幽州就行了,我去保驾就行。话说到此,老令公只得同意,带着七郎八虎去幽州保驾。宋太宗也是被迷昏了头,听了潘仁美的一番话就同意了。

宴无好宴,双龙会分明是一场鸿门宴。宋太宗去了就吓蒙了,是杨大郎假扮他去送了死,老令公趁乱带着他冲出了重围。其后,二郎、三郎惨死于战场,四郎、八郎被辽军俘虏,五郎失踪不见踪迹,只有六郎、七郎杀出了重围。至此,杨家将大殇。

经过这一战,宋太宗也害怕了,与八贤王一同跑回了京城。老令公也担心潘仁美公报私仇,皇帝临走前任命了呼延赞为监军,让他监督两家。不过,等皇帝一走,潘仁美就出了坏主意,先用计把呼延赞调去催粮草,又把六郎和七郎调到了卢沟桥驻守。几人一走,潘仁美提前升帐以误卯打了老令公三十大板,又给他派了五百老弱残兵让他出城去战辽军元帅韩昌。

老令公受了重伤,又怎么能是韩昌的对手。就在性命难保之时,不放心父亲的六郎和七郎赶来,以双枪战退了韩昌。韩昌不是对手,就诈败要把他们引入两狼山。兄弟两人想要拿韩昌为父亲将功折罪,也是跟了上去。老令公看见后知道不好,两人要中计,他已经死了六个儿子,六郎和七郎再也不能有失,就急忙带人追了过去。

韩昌确实有计谋,他在两狼山陈家谷布下了伏兵。老令公、六郎、七郎进入谷中就被困入了其中,要不是萧太后下令要捉活的,父子三人早被韩昌放火烧死了。不过,老令公一行人退守到狼牙寨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能让七郎闯出去找潘仁美搬救兵。

在七郎离去之时,老令公千叮咛万嘱咐,让他小心。只是七郎走了三天,都毫无消息,老令公后悔万分,悔恨不该让七郎回去,他杀了潘豹,潘仁美费尽心机的报仇,又怎么会帮他。

当天晚上,老令公梦见七郎浑身是血地回来了,只是冲他笑不说话。老令公知道七郎怕是回不来了,叫来六郎,告诉他自己有三件放心不下的事,一是辽国侵占疆土,二是七郎下落不明,三是潘仁美居心叵测,他如果能活命要进京状告潘仁美,又嘱咐他不要忘记君恩,要领兵北征,退辽寇、雪国耻民恨。同时,老令公又嘱咐六郎回家要多尽孝道,好好关照成了寡妇的嫂嫂和弟妹。最后,老令公又把当年父亲火山王传的龙泉宝剑传给了六郎,要他多立战功,不负祖先。

正在这时,辽军又攻了上来。老令公带人做了最后的冲杀,弓弦断了,又拨马前冲。刀伤八员辽将后,老令公也被砍了两刀,战马也累死了,才算打退了辽军的一波进攻。这就是一场绝望之战,老令公让六郎守好,自己去看看有没有别的出路。

走出不远,老令公看到了一座苏武庙。想起当年苏武坚贞不屈的事迹,老令公赞叹不已,看到庙前的李陵碑,他又是皱眉不已,这等投降之人还会有人立碑。此时,番军又开始了进攻,高喊降者免死,高官厚禄。老令公望望苏武庙,瞧瞧李陵碑,仰天大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学苏武,莫仿李陵。” 说完之后,他紧跑几步,一头碰死在李陵碑前。

老令公杨业就这样惨烈而死,到死也没能等到最疼爱的七郎。其实,七郎确实死了,他去搬救兵时被潘仁美暗算,吊在旗杆之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根穿胸而过,死得凄惨无比。

这是演义中的杨业之死,也是较为人熟知的。

历史上的杨业之死

杨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北汉之时就有无敌之名。更难的是,杨业为人极其忠义,宋太宗灭北汉之后,他仍据城苦守。后经投降的北汉末帝刘继元劝降,杨业面北而拜,解甲投降。宋太宗十分高兴,任杨业为代州知州,赏赐十分封侯。

980年,辽景宗发兵十万大举进犯雁门关。杨业率军从小路迂回至雁门北口,大破辽军。自此,辽军深深忌惮于杨业,看见他的旗帜就望风而逃。也是因此,边将很是嫉妒杨业,常常上书诽谤于他。不过,宋太宗极其信任杨业,奏章阅完后就封好交给他,以示对他的信任。

986年,宋朝兵分三路北伐,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西路军主将为潘美,杨业为副将,王侁为监军,刘文裕为护军,率军一路前进。三路大军前期攻势很是顺利,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不过,随着东路曹彬的惨败,朝廷下诏大军回撤,并让潘美的大军把百姓迁徙到内地。

当时辽军已重新占据寰州,兵锋正锐。杨业建议潘美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自己带人一千强弩手埋伏在石竭谷口阻击辽军,让老百姓安全南撤。

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监军王侁不同意。王侁仗着有几万精兵,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前进,还嘲笑杨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本就是降将又被如此讥讽,明知必死仍请令带兵去前方迎敌。在此过程中,主帅潘美没有表态,但他是个名将应该能出谁对谁错。临走之时,杨业又让潘美带大军在陈家谷口布阵,他会转战到这里。

辽朝早已视杨业为心腹大患,听说他出兵就要生擒于他。辽军的主将是耶律斜轸,他让萧挞凛设下埋伏,与杨业交战之时,假装败退引诱他至伏兵圈。陈家谷口观望的王侁看见辽军败退,立即下令前去想要争功,潘美制止也没能拦下。只是王侁前进没多久又听说了杨业战败,又带军一窝蜂地跑了。

杨业奋力死战,终于杀到陈家谷口。只是陈家谷口已经空无一人,悲愤莫名的杨业只得率残部继续死战。连杀数百人后,杨业马重伤不能前进,藏于树林之中,却被耶律奚低射了一箭,落马被生擒。其时,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手下也全部战死。杨业感念宋太宗的恩情,又慨叹被奸臣所胁迫,导致军队被打败,有什么脸面活着呢!最终,杨业绝食三天而死。正是因杨业的气节,才有了杨家将的故事。

关于杨业的死,潘美确实是有责任的,身为主帅而不能制止军队。不过,要负最大责任的是监军王侁,不懂又瞎指挥,致使杨业战死。最终,潘美被削秩三级,王侁被流放于金州,刘文裕被流放于登州。不过,潘美毕竟功劳赫赫,他去世后被屡屡追赠,后世对他评价也颇高。但是,在民间潘美却成了人尽皆知的奸臣,成了陷害杨家将的元凶,也是背了黑锅。

杨家将中的杨业究竟怎么死的?

杨家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百年来杨氏一门满是忠烈的故事被编成了戏曲或是电视剧在人群中流传。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或许是穆桂英53岁再挂帅,又或许是杨家五世请缨齐出征。然而上述的挂帅与出征两件事情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杨家故事里只有杨继业战死沙场较为符合历史。那么历史上的北宋名将、雁门关一战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为何会死在战场上?

杨继业本名叫做杨业,继业是戏文中的称呼。他的父亲杨信是后汉高官,拥有一身好武艺,身为长子的杨业也学有所成并誓死为后汉效忠。北宋建立之后杨业曾经劝汉主投降大宋,但他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反对。虽一心向往大宋但他并没有因此背叛后汉,而是一如既往的为北汉王朝效忠。太宗征讨太原的时候曾派人去招降杨业,此时的他深知后汉已经无路可走而后痛哭一场归宋。

归宋之后他得到了重用,太宗不仅任命他军卫大将军还让他负责边疆地区的守卫安全。太平兴国年间契丹派遣十万人马攻打大宋的雁门关,而此时的杨业手底下只有几千精兵,根本没有与契丹军队抗衡的能力。但他知道此战契丹军必定戒备松懈,于是他带领一队人马偷袭了契丹的后方。此战杨业带领士兵以一敌百,不久打的敌军溃不成军还俘虏了一个敌军贵族。

雁门关大捷后杨业声名在外,契丹军只要一看到“杨”的旗帜就吓得不敢进军。这时有一些奸佞小人嫉妒他被皇帝新人便上书构陷于他,但太宗看到这样的奏折权当没看见一样,他不仅不相信奸佞的话还将这些奏折交给杨业看,意在表示自己十分信任他。几年后契丹老国王逝世,新即位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太宗觉得此时最适合攻打契丹便任命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让二人带领数万大军北征。

北征刚开始的时候宋军势如破竹,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云、应、寰、朔四州,但不久后有一路宋军受到了阻挠,他们不得不返回代州听从安排。没多久太宗让杨业等人把上述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趁着这个空当契丹军又收回了寰州。宋朝将领商量对策时杨业主张先转移百姓而后再掉过头对付契丹军队。但先锋官王侁不以为意,他觉得大宋富国强兵怎会怕小小的契丹,他主张先打契丹再撤百姓,主将潘美也同意了他的意见。

面对主将与先锋的决策杨业苦苦哀求,他觉得此番行动必定会损兵折将便不同意他们的做法。然而其他人觉得杨业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贪生怕死他请求在诸将前面领军作战。果不出杨业所料,此战主将潘美以及先锋王侁低估了契丹的实力,没多久杨业带领的军队就被斩杀干净,他也被契丹军俘虏了过去。三日后杨业在契丹军中绝食而死,从此大宋再无神将。

杨业的一生在契丹军营中画上了句号,开篇提出的有关杨业为何战死沙场的问题我们也能解决了。他之所以战死沙场一是因为主将与先锋过分轻敌,二则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不过笔者以为致使他战死沙场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个先锋官王侁,如果不是他过分轻敌又说服了主将,杨业怎么会年纪轻轻的就战死沙场并且尸存异地不能魂归故里?

杨家将中的杨业究竟怎么死的?

在戏剧《杨家将》中,杨老令公,也就是杨业战死之事可谓流传广泛,而潘美也被形容为一个大奸臣,嫉贤妒能,害死了杨业,那么杨家将中的杨业战死真的是因为潘美吗?

图/杨业像

战役的发生

此战在宋辽战争史上名为陈家谷之战。本年(986年),宋太宗北伐辽国,初期节节胜利,但后来兵败岐沟关。导致士卒伤亡惨重。辽军发动反攻,是时,云州、寰州、应州、朔州四州之地仍在宋朝手中,不过辽军大军压境,不守只是时间问题。于是宋太宗下令迁徙四州居民,并令潘美和杨业引军护送,这是陈家谷战役发生的背景。

图/宋太宗雍熙北伐示意图

不过此时,宋太宗已令潘美和杨业的主力部队撤回代州。战略形势不容乐观。可以说中央决策层先令主力撤回宋境内,又令潘美等掩护四州居民这一模棱两可犹疑不定的决策要为陈家谷的战败负很大责任。

杨业的对策

要完成如此风险的战略任务,势必需要一个在战术上完善的计划。杨业的计划是,趁着辽军在攻打寰州之时,自己引兵攻击应州,也就是辽军的后路,辽军为了防止后路被断,必然回军迎击。于是他就可以成功的吸引辽军注意力,给潘美等将领迁徙四州居民提供时间。杨业的建议考虑到了宋军新败,与辽主力部队决战似乎没有胜算,虽然欺骗战术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是另一将领监军王侁则认为应该正面进击,以一次战役胜利完成四州居民的撤退工作,主将潘美支持了他的建议。杨业无奈,只能接受此项计划,不过临行前他要求潘美在陈家谷驻兵以接应。

兵败陈家谷

杨业进兵不久,因为战术的空间实在狭窄,中辽军伏兵而败。而此时潘美与王侁,已经先行撤退,杨业遂反身力战,中箭被擒,绝食而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杨业遗言云:“反令奸臣所嫉,逼令赴死。”指责潘美等人为奸臣。

图/陈家谷之战示意图

不过,潘美和王侁纵然嫉妒杨业,但同为一军之将,战胜可以同受赏,战败却要同担责想必他们是很清楚的。而且对于潘美而言,杨业是他的头号勇将,假设他要靠杨业为自己博取战功,他要害死杨业就更没有理由了。

实际上,潘美和王侁的退走很可能只是因为惧敌。因为在杨业中伏前,王侁听到消息说杨业进展顺利,就主张立即出兵协助(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抢夺战功)。刚刚出发没多久就听到杨业军溃败。吓得立即撤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本次战役,潘美作为全军主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一个从战略层面就胜算不大的战役,似乎也未必可以说杨业是因为潘美而死。

参考资料

1、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