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蜀汉灭亡时已经没有多少有名的将领了,只有姜维、张翼、廖化等少数几人了,王平等人早已去世了。

《三国演义》中最知名的猛将就是蜀汉五虎将了。只是随着五虎将去世,魏延陨落,关平、关兴、张苞等年轻一代也去世,蜀汉人才大衰。后期的蜀汉除了姜维,就要数王平、马忠、廖化、张翼、张嶷了,有着蜀汉小五虎之称,还有就是马岱傅佥以及曹魏投靠过来的夏侯霸

到蜀汉灭亡之时,更是已经没有多少将领了。张嶷在跟随姜维北伐时,掩护姜维撤退战死;傅佥在司马昭征讨蜀汉时被包围,奋力死战,自刎而死;夏侯霸虽然是夏侯渊之子,投蜀后却是姜维北伐的重要将领,只是在洮阳之战中了邓艾伏击被射杀。马岱、王平、马忠没有明确交代,不过根据正史来看王平、马忠在蜀汉灭亡之时早已去世了;马岱则是个失踪人物,斩杀魏延后就不见出场了。所以,蜀汉灭亡之时,名将只有姜维、廖化、张翼了。

姜维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蜀汉灭亡之后,姜维带领张翼、廖化、董厥等人投降钟会,实际上是假投降,他劝钟会拥兵造反意欲趁此复兴蜀汉。只是,最终计谋失败,魏军将姜维团团围住,姜维持剑往来冲突,却突然心疼交加,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言毕,姜维自刎而死。魏军深恨姜维,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只见他胆大如鸡卵。就算这样,魏军依然不解恨,又将姜维的家属家属全部杀了。

张翼原是刘璋麾下的部将,投靠蜀汉后成为重要将领。刘备攻打汉中,东征伐吴,张翼都有参加;诸葛亮南征、姜维北伐,张翼也都是重要将领。蜀汉灭亡后,张翼跟随姜维一起投降了钟会,在钟会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在正史之中,张翼也是死于钟会之乱。

廖化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时间特别长,出场于27回,死于119回。最初之时廖化是黄巾军,其后先后跟随关羽、刘备、诸葛亮、姜维,屡有战功。民间有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并不是廖化没有能力,而是蜀汉没有年轻的将领,只能让年迈的老将廖化当先锋,这就是当时蜀汉人才缺乏的局面。蜀汉灭亡之后,廖化也跟随姜维投降了钟会。钟会之乱后,刘禅被迁到洛阳,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人跟随。廖化、董厥托病不起,后来伤忧而死。这个结局是和正史有出入的,廖化是在去洛阳的路上病逝的,而董厥后来还成为了西晋大臣。

其实,蜀汉后期还有霍弋、罗宪,也是蜀汉后期优秀将领。成都失守后,霍弋大哭三天,诸将劝他投降。霍弋不知道刘禅的状况,派人去探听消息,如果魏国以礼相待就举城投降,如果皇帝受辱宁死不降。等听说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以礼相待,霍弋才率部下来降,这个和正史也是一样的。《三国演义》中没有罗宪,他在蜀汉灭亡后降魏,曾成功抵御孙吴的入侵。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其实在蜀军大帅姜维最后在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的时候,他手下就没几个可用之将了。

邓艾奇袭阴平,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消息传到前线姜维军中,全军震动。姜维设下翻天之计,假降钟会,激起魏军内乱,导致钟会、邓艾双双殒命。但天不佑汉,关键时刻,姜维突然心绞痛发作,战死于宫中,蜀汉复国大计终成泡影。

在《三国演义》第109回中,延熙十六年秋,姜维挥师北进,开始继先师诸葛孔明遗志征伐曹魏时,书中记载,他手下可用的将领有夏侯霸(担任参谋),廖化(担任左先锋)张翼(担任右先锋),张嶷(担任运粮使),率二十万大兵出阳平关征伐曹魏。

那么王平哪里去了呢?在《三国演义》中王平最后一次亮相是在魏延作乱时,王平奉杨仪之命,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到阳谷口截住魏延的追兵,王平(书中称为“何平”,其实就是王平)出阵搦战,魏延挺刀相迎。两军阵前,王平一阵忽悠,魏延手下众兵一哄而散,魏延大怒,来战王平,王平挺枪相迎,“战不数合”,王平诈败而走。

这是王平最后一次出现,后来就没有记载了。姜维九伐中原,王平并未随军出征,应该是老病而亡了。

马岱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三国演义》的109回,魏延作乱,马岱假意相随,潜伏在他身边。魏延率部直取南郑,阵前耀武扬威,与杨仪赌赛,不防马岱从背后下手,一刀斩杀。回到成都后,马岱因斩杀作乱的魏延,“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随后马岱也销声匿迹了,再无有关他的任何记录。

张嶷的情况大家都了解。在《三国演义》的111回中,姜维率兵出祁山,欲奇袭魏军囤粮重地――上邽,兵至段谷之时,遭到魏军的三路伏击,姜维大败,率兵撤退,半途又遇到魏将陈泰的截杀,张嶷闻姜维被困,率领部下数百骑精锐杀入重围,救出姜维。张嶷奋勇断后,“被魏兵乱箭射死”。

张嶷之死是蜀军的巨大损失,姜维回朝后上表自贬,把自己的军衔降为后将军。

夏侯霸是在《三国演义》的115回中壮烈战死的。他奉命率兵径取魏城洮阳,看到洮阳城四门大开,城外百姓向北而逃,以为城中没有防御,率兵直进,却遭到埋伏,城上万箭齐发,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壮大牺牲。

所以说,在姜维事败,蜀汉灭亡之前,王平、马岱、张嶷、夏侯霸就都已经离世了。姜维后来出兵北伐,手下可用的将领还有张翼、廖化、董厥。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以图反覆。在《三国演义》的119回中,姜维设谋,钟会、邓艾父子都被杀身死,姜维突发心梗,当场战死,复仇梦破,蜀汉彻底覆灭。

书中记载,“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可以推断出,张翼是参加了姜维的复国计划,并在最后关头还引军战斗,最终战死。

书中又记载,司马昭派贾充“乃迁后主赴洛阳”,随行的有投降派光禄大夫谯周、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而廖化和董厥则“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其实蜀汉也真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将领们都是非常优秀,他们对蜀汉忠心耿耿,对得起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得起诸葛丞相的悉心栽培,对得起大将军姜维的寄托,对得起后主刘禅的善待,也对得起自己作为军人的尊严和理想。

只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相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题主这个问题有些小错误,《三国演义》中在刘禅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以后,还活着的将领有名有姓的只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这几个,王平等人都已经去世,或者战死。

姜维在刘禅投降以后,并不甘心,于是和廖化、张翼、董厥商议要设计想复兴蜀汉。随后姜维故意向钟会投降,诱使钟会割据蜀地自立,并挑拨钟会和邓艾的关系。钟会果然中计,决定率自己所部魏军造反,在元宵时召集众将,伪造郭太后遗诏造反。

众将虽然畏惧钟会不得不签字表示顺从,但是钟会并不放心,还是将众将囚禁,打算把不肯服从自己的全部杀死。然而最后消息泄漏,监军卫瓘和各军约定,一起围攻钟会,钟会中箭后被杀死。姜维往来冲突,最后因心疼发作,难以作战,自杀而死。

钟会死后,监军卫瓘又派人杀死了邓艾,魏军失去主帅,各部在成都打开杀戒,张翼在乱军之中被杀。张翼和董厥虽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但是因为无法复兴蜀汉而心灰意冷,于是在刘禅前往洛阳时告病在家没有跟随,最后两人因为抑郁而死。

而王平最后一次在演义中登场,是魏延起兵作乱,他奉命前去拦截,喝散了魏延手下士卒,此后再未出场,应该是年老自然去世了。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三国演义自孔明六出祁山后,死于五丈源,可说他是呕心历血,精忠为国,死而后己的一生。他的精神确实可贵,值得人民去探索,去学习,但结果还是一江春水付东流。书看到此,就确得后面无意思了。也就再无勇气往下看了。至于后面的将领怎么样了,明人不说暗话,书都没看完,那知后面怎样了……谢谢!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

原属曹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所以得以投降刘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与马谡一同守街亭,之后深受诸葛亮的器重,率领蜀汉的王牌军队无当飞军,多次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曹爽率领十万大军攻汉中时,被王平所击退,累封安汉侯。

延熙十一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了爵位。

《三国演义》小说,蜀国灭亡后王平等将领都怎么样了?有何依据呢?

感谢题主提问,不过问得有误,因为蜀汉亡时,王平、马忠、张嶷、吴懿等一班同时代将领,己亡故多年了,根本不可能怎么样了。

下面我们从正史中来认识一下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

王平,巴西宕渠(今渠县营山一带)人。幼孤,与外家(外婆家)居安汉县(今南充市)。先跟外家(外婆家)姓何,叫何平,后恢复本姓,姓王名平,字子均。长大后,到洛阳从军,任汉军校尉(注1),随曹操征汉中,兵败后转投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注2)。

王平是个文盲。《三国志·王平传》载:

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

这是说王平一生都在军旅之中,但没文化,写不来字,仅认得十来个字,但是经他口授的文书,内容和文理皆通。不识字,便让人读《史记》、《汉书》给他听,听了后,不但知其主要的意思,评议时还能指出其中的要义、宗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盲将军,却有过人的军事才能。而且是在关键之时显露出来。

王平成名于街亭(今甘肃庄浪县之东)之战。《三国志》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文字不多,和《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大致不差。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仗,非常关键。这从祁山的战略位置便可尽知:

祁山位于陇南礼县祁山堡,为蜀、陇、陕三地之要冲。当时魏国防御战略为:“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对魏国来说,东边防线摆在合肥,南边则要守住襄阳,在西边只要祁山稳固,即可保魏国无虞。对蜀汉来说,占领了祁山则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夺取长安。而街亭在祁山之北,为祁山咽喉,夺取了街亭,也就是占领了祁山。因此,选将异常重要,稍有不慎将满盘皆输。此时诸葛亮全然忘了刘备在临死时的告诫:“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偏偏就选了马谡作为此战的主将。王平在此战中任马谡的先锋。结果,一战下来,街亭失守,马谡全军覆灭,不仅使诸葛亮所率十万大军不得不仓皇退守阳平关,而且让一生不曾弄险的诸葛亮,在西城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

第一次北伐就以惨败而告终。

街亭失败之后,诸葛亮一怒之下,不仅挥泪斩了马谡,而且还斩了张休、李盛等将军,夺了黄袭的兵权,同时还处理了一大批人,就连《三国志》著者陈寿的父亲,当时仅是个参军,也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剃光头)。但是,诸葛亮却破格加拜王平为参军,升任讨冠将军,封亭侯。

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王平在此战中显示出过人智慧和独特的军事才能。当时,他在苦劝马谡当道下寨抵抗魏军不听的情况下,坚决要求分兵阻敌。当魏大军来时,王平鸣鼓自持,设疑兵令对方不敢进攻,结果不但全师而还,还两次于乱军之中救了魏延和高翔。这在街亭之战几乎全军覆灭的败局中,算是奇迹了,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

此后王平的军事才能进一步体现: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又一次伐魏,将魏军围困在祁山,王平分兵镇守南围,张郃率大军攻南围,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王平以静制动,坚守抵抗,等待外援,竟使魏大将张郃不能攻克,后诸葛亮回兵与王平共攻张郃,大败魏军。

《三国志·王平传》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但却常常被人忽略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

这段记载说明此次平叛,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诸葛亮见魏延脑后长有反骨,临死前授予长史杨仪锦囊妙计,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也杀我?!”尔后,蜇伏于魏延军中的马岱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真实情况是:当王平率军退到南谷之时,对杨仪不满的魏延引兵阻挡,王平阵前叱责魏延说:“丞相新亡,尸骨未寒,汝焉也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大声说:“汝等都是西川之人,川中多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日不可助反贼,宜各自回乡,听候赏赐。”众军闻言,“哄”的一声,散去大半。王平趁机率兵将魏延杀败,马岱于乱军之中,追杀了魏延。这一仗显示出王平高超的政治瓦解作用,使局势转危为安。不然,陈寿不会说“平之功也”这句话的。由此而看,《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虚构太多,历史的真实还在《三国志》里。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官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镇守汉中,独挡曹魏。当时,邓芝在东(江州),马忠在南(南中),王平在北(汉中),三位大将军互为掎角,拱卫蜀国,确保了蜀汉政权的长久平安。

其后,王平病逝于延熙十一年(248),此时离蜀汉灭亡(263年)还有15年。

王平死后,葬于宕渠,后迁葬于安汉(今南充县永安乡临江村),至今墓茔犹在

一一一一一一(图片来自网络)

(注1)校尉,汉代禁卫军军官衔。

(注2)牙门将、裨将军,汉代杂牌将军,位居将军之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