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游说朝夕至,辩士自纵横。
战国末期,秦国一家独大,各国贵族为了抗衡强秦,纷纷网罗天下人才。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以养士著称,被称为“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有地位有能力,又礼贤下士,门下食客数千,是当时很大的势力。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率军攻打齐国,齐国不战而降,天下一统。在秦国统一天下时,战国四公子早已去世多年。
信陵君魏无忌在战国初期,魏文侯首先实行变法,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子夏、翟璜等能臣良将,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魏国有着天下最精锐的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令天下震慑。但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差,四面都是强敌,魏国又留不住人才,吴起、孙膑、商鞅、范雎、公孙衍这些最优秀的人才全都跑到了其他国家。经过马陵之战的重创,魏国精锐尽损,再也没有称霸的实力,沦落为二流国家。
魏国有八位君主,魏无忌是第5任君主魏昭王的小儿子,第六任君主魏安釐王的弟弟。魏安釐王即位后,封魏无忌到信陵,因此被称为“信陵君”。如果战国四公子排名的话,信陵君一定是第一,信陵君礼贤下士,天下扬名,门客最多时有三千人,刘邦年轻时就非常仰慕信陵君。由于信陵君的贤名,诸侯十多年不敢攻伐魏国。
信陵君不耻下交,天下士人纷纷归附,手下有着众多的人才。有一次信陵君和魏王下棋,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魏王非常紧张,信陵君劝说只是赵王打猎。最终证实确实是赵王打猎,因为信陵君有个门客能深入探查赵王的秘密。信陵君的能力让魏王非常惧怕,因此不敢重用他。
长平之战,秦国大败赵国,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又围攻赵国邯郸。赵国请求魏国支援,魏王派大将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却被秦昭王威胁只得让晋鄙驻扎观望形势。平原君多次派人催信陵君,奈何魏王惧怕秦国不肯出兵。信陵君为人高义,他的姐姐又是平原君的妻子,他宁死也不会独自偷生看着赵国灭亡。信陵君请来手下宾客,凑齐一百辆战车,就要赶赴前线与赵国一起赴死。公子敬仰的上客侯嬴却不建议他赴死,献出了窃符救赵的谋略,并向他推荐了朋友屠夫朱亥。信陵君假称魏王的命令代替晋鄙为将,兵符无误,晋鄙却怀疑这是魏王的命令,被朱亥击杀。信陵君取得兵权后,成功解了赵国之围。
信陵君盗兵符,击杀晋鄙,不敢返回魏国,就留在了赵国。在赵国时,信陵君结交有贤名的赌徒毛公、酒店伙计薛公被平原君看轻。信陵君非常气愤,以他的身份结交两人还怕两人不肯见他,平原君却以为与两人结交是耻辱,平原君不是个值得结交的人,就要离开。平原君知道后非常惭愧,前去谢罪留下信陵君,经过这件事信陵君名声更大,平原君的门客一半都跑到了信陵君门下,天下士人也是纷纷前来依附。
信陵君在赵国待了十几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派人请回了他。信陵君回到魏国担任上将军后,派门客去请诸侯援兵,诸侯纷纷知道信陵君是将军纷纷派人支援。信陵君带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将蒙骜,乘胜攻到函谷关,威震天下。秦王非常惧怕,派人携带万金找到晋鄙门客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魏王非常忌惮信陵君的威望,派人替代了信陵君的兵权,合纵攻秦失败。
信陵君失去兵权后,彻底心灰意冷了,天天饮酒作乐。前243年,信陵君因为饮酒过多去世,魏王也在同年去世。信陵君死后,魏国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蒙骜再次攻魏,一举攻下二十城。十八年后,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平原君赵胜平原君赵胜是赵国贵族,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他还娶了信陵君的姐姐。
平原君赵胜的封地在东武城,好客养士,门客最多时达数千人。平原君手下最有名的门客就是毛遂了,有毛遂自荐的典故。长平之战后,秦国围攻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派人去向楚国、魏国求援,找二十门客去楚国游说,竟然只找到十九个,最后毛遂自荐跟着去了楚国。在楚国,十九个人完全束手无策,不被看好的毛遂凭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嘴成功说服楚王出兵。
秦国大军围邯郸,形势十分危急。邯郸传舍吏子李同建议平原君散家财给士兵,平原君接受了他的建议,招募了三千死士,李同带领死士击退秦军三十里。其时,又逢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带军赶到,成功解了邯郸之围。
平原君这个翩翩浊世之佳公子,却远不如浪荡于酒肆赌坊的信陵君。司马迁对信陵君的评价是,“名冠诸侯,不虚耳”,对平原君的评价是“未睹大体,‘利令智昏’”,长平之战的爆发就是因为平原君贪便宜接受了韩国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割让上党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要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无疑是承受了秦国的怒火。
在养士上,信陵君不耻下交屠夫、酒徒、赌徒,平原君也是逊色不少。毛公、薛公的事让平原君声望大损,手下门客一半都跑到了信陵君门下,平原君估计也很郁闷。
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他的子孙承袭了他的爵位。前228年,秦将王翦攻陷了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的贵族逃到代地,拥立赵嘉为王,前222年,王贲率军攻灭了代地,俘虏代王赵嘉,赵国彻底灭亡。赵国灭亡后,平原君的后嗣也彻底断绝了。
孟尝君田文孟尝君田文是齐国贵族,齐威王的孙子,他父亲田婴的封地在薛地。田婴有儿子四十多人,田文是小妾生的,出生时差点被扔了,幸亏他母亲偷偷把他养大了。长大的田文很有才能,田婴由不喜欢渐渐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田文名扬诸侯,在田婴去世后他成功继承了爵位。
孟尝君广罗宾客,诸侯的宾客,亡命的罪犯,鸡鸣狗盗之徒,不分贵贱,全部招揽于门下。对于门下的食客,孟尝君一律同等对待,自己的饭食和他们都一样,因此天下士人都愿意去他门下,多达数千人。因为孟尝君交友极广,后世演义演义小说中会有“小孟尝”这样的绰号。
孟尝君贤能闻名诸侯,出使秦国时被秦昭王留下担任了秦相。后来有人劝说秦王,孟尝君是齐王同宗,做事肯定先考虑齐国,秦王就撤了他的职务,还囚禁了他,准备杀掉他。幸亏孟尝君手下有个门客擅于装狗偷盗,钻入秦宫偷出狐白裘又献给秦王的宠妾,说情放了孟尝君。孟尝君抓紧逃跑,秦王又后悔了,发现他逃跑立即派人追赶。孟尝君跑到函谷关城门不开,幸亏又有一个门客擅长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才成功逃回齐国。当初,孟尝君手下门客都为与这两人同列丢人,现在却被这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救了性命,深深佩服孟尝君不分贵贱对待门客的做法。路过赵国时,平原君招待孟尝君,赵国人纷纷前来观看大名鼎鼎的孟尝君,没想到孟尝君是个矮子,议论了几句。不想惹怒了孟尝君,带领门客砍杀数百人,毁了一个县扬长而去,孟尝君为人也是够狠的了。
孟尝君回到齐国后,担任了齐国相国。孟尝君非常怨恨秦国,曾率齐、韩、魏三国之兵,攻入秦国的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孟尝君的威望越来越高,天下只知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湣王非常不满设计陷害他,致使孟尝君跑到魏国,又担任了魏国的相国。孟尝君是个有仇报仇的人,在魏国联合秦、赵、燕共同伐齐,致使齐湣王出逃莒地,死在了那里。齐襄王即位后,孟尝君的封地薛地保持中立,不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单独的小国家,齐襄王非常惧怕他,只能与他交好。
孟尝君死后儿子争夺爵位内乱,封地被齐、魏两国攻灭。孟尝君的具体死亡时间不详,但他去世时,齐国、魏国依然存在,并且齐国是前221年被灭的,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孟尝君早已去世多年了。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都是贵族,春申君的身世不详。楚考烈王时期,黄歇担任楚国最高官衔令尹,有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被称为春申君。
黄歇年轻时四处游学,以辩才出众闻名。秦国大举进攻楚国,白起攻占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顷襄王迁都。华阳之战后,韩国和魏国臣服秦国,秦昭王让白起联合韩魏一起攻打楚国。当时,楚顷襄王急于求和,派黄歇前去求和,黄歇成功说服秦昭王,让秦楚联盟。两国结盟后,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被秦国扣留了十年。
楚顷襄王病危时,太子熊完想要回国争位,秦国却不同意。黄歇找到秦国相国范雎,劝说道熊完不回去其他人继承王位,他们在这里就没有意义了。范雎向秦昭王转告了他的意思,秦昭王没有立刻同意,派遣熊完的师父去楚国看看具体情况。黄歇使用偷梁换柱之计,让熊完当了车夫,跑回楚国。熊完跑后,秦昭王本想杀了黄歇,被范雎劝阻,熊完即位后必然重用黄歇,不如放他回去显示亲善,他才被放回。
楚顷襄王去世后,熊完成功即位为王,就是楚考烈王。楚考烈王期间,黄歇成为令尹,招揽天下贤士,最高时门客三千人。长平之战后,春申君带兵援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带兵灭鲁国,威望大增,楚国再一次中兴起来。
秦灭西周、东周后,诸侯再一次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合纵,以楚考烈王为合纵从长,春申君领导六国兵力,结果却被秦军大败。楚王把战败的责任归于春申君,开始冷落他。
战国四公子中结局最惨的要数春申君了。楚考烈王没有子嗣,春申君非常发愁,进献了很多美女都没有结果。赵国的李园把他的妹妹进献给了春申君,等有身孕后又劝说春申君进献给了楚王,进宫后成功生下了一个儿子。高兴的楚考烈王立李园的妹妹被为王后,儿子被立为太子,李园也受到楚王的器重,开始参与朝政。李园非常害怕春申君泄露秘密,暗中豢养刺客打算刺杀春申君,天下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只有春申君不自知。楚考烈王病重时,春申君门客朱英劝说他,楚王死后,李园必然先入宫,我为你杀掉李园。春申君以李园软弱,与自己交好拒绝了他,他却不知李园的狼子野心。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如朱英所说,李园抢先进入宫中,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被刺客刺杀,头颅被砍下扔出棘门,全家也被抄斩。
春申君去世后楚国走向了没落,一蹶不振。前223年,王翦率六十万秦军精锐大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战国四公子都是战国末年的风流人物,有权有势有才能,手下又有门客数千人,威震诸侯。可惜,最后他们因为各样的原因没能挽救自己的国家,也没能见证秦朝的大一统。
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君子,人们对于“四”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譬如说有什么“四大美女”、“四大名著”、“四大发明”、“民国四公子”、“京城四少”等等诸如此类的,而“战国四君子”则是一个无比尊崇的称号,像什么“民国四公子”都弱爆了。
这个“君子”是一种很高大的道德形象,充满闪耀的光芒,孔子老人家对君子提出了四点要求,分别是: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所以,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这四点,基本上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那么君子好不好做呢?今天我就来拔一拔这个“战国四君子”的真面目。
“君子坦荡荡”之孟尝君孟尝君小时候过的不算好,他是五月出生的,他的父亲田婴觉得五月出生的孩子将来会祸害父母,所以孟尝君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被他父亲要求把这个孩子给扔掉,但是伟大的母爱战胜了迷信,孟尝君的母亲还是偷偷的把他养了下来。
我们如今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损害,也许是因为孟尝君的母亲对他关爱有加,总之孟尝君没有走上叛逆少年或者性格扭曲的道路,孟尝君长大后,他的母亲就带着他去见自己的父亲,骨肉相见,田婴却异常生气这个孩子没有被扔掉,反正他有四十多个儿子。
这时候的孟尝君展现出惊人的聪慧,以出色的辩论让他的父亲哑口无言,孟尝君又进一步劝解他的父亲礼贤下士,广收门客,田婴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孟尝君主持家务,于是这个孟尝君就开始了他广收3000门客的高光时刻。
孟尝君是怎么招揽门客的呢?
他偷偷派人躲起来窃听门客们的谈话,以便了解门客们有什么不满或者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另一面派人把门客需要的钱财或者其它物资悄悄送到门客家中,等这些门客回到家中自然深受感动;如果门客嫌饭菜不好,孟尝君就会把自己的食物送给门客——总之孟尝君就像一位古代版的雷锋一样很无私的对待他的门客,这让他很快就吸引了很多门客。
而孟尝君收的这些人也很有趣,他不管你什么来历,什么出身,哪怕是罪犯他也收,所以这时候孟尝君的行动就变质了,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这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而且你还包庇犯人。而从孟尝君对待门客们的那一套也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很腹黑的人。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既然做人做事要求坦荡荡,你又怎么能够在暗地里耍小聪明呢?所以,他的门客并不是因为他的品德有多么高尚才来投奔他,只是因为他会做人,而且到了他那里又有好酒好菜招待,那么谁不愿意去呢?
史记记载说“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孟尝君很大方,就像《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一样,谁来跟他要钱他都给,最后把自己数十万两家产都施舍给了天下人,所以尽管很多人说杜少卿傻乎乎的,但人家也收获了一个豪杰的称号。
这个孟尝君我觉得肯定也有人说他傻,但人家也打造出了自己的个人品牌,位列“战国四君子”之一,为了维持这个响亮的招牌,孟尝君也散尽家产,最后钱不够了,就派冯谖去收欠债,但是冯谖却一把火把那些欠条给烧了,孟尝君很生气,就是因为供养宾客的钱不够了,所以才叫你去收钱,你怎么反而把它给烧了?
冯谖说这是为你的名声着想啊,反正有些人也还不上钱,不如把它烧掉,还能赢得名声呢,孟尝君听了很开心,后来孟尝君落难了,他的宾客们也纷纷离开了他,正可谓是“真情难留不义之朋,金银能唤远方之客”。
孟尝君很愤怒,后来他东山再起准备好好羞辱这些人,冯谖却劝他说,这就是人性啊,为了你自己的名声,你不仅不应该计较,反而应该像从前一样对待他们,孟尝君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冯谖的建议,你看,这就展露了孟尝君的虚伪,同时也凭借着这些厚黑的手段,孟尝君终于稳住了自己的君子形象。
而孟尝君死于前279年,与秦国统一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最成功最名副其实的信陵君信陵君无疑是“战国四君子”里最成功的一位,他养的门客有数千人,高峰时期也有个三千人,这三千人不仅造就了他的“君子”形象,而且还成为他重要的政治势力。《史记·魏公子》记载说“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你看,信陵君养的这三千人质量就比孟尝君的高,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以至于让各诸侯国都不敢侵犯魏国,而且人家信陵君还玩政治渗透,“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信陵君很厉害,不仅让外面的国家忌惮,让自己的君主也害怕,这也为他后来埋下了祸端。而信陵君是怎么对待他的门客的呢?有一个叫侯赢的隐士素来有贤名,信陵君听说后,他这必须得去请到府上来养起啊,但是侯赢推辞不受。
于是信陵君又大摆宴席,请了很多宾客,然后又亲自去请侯赢,侯赢一看没有办法,只好跟着去了,这侯赢决心考验一下信陵君,就坐在他的位置上,让信陵君执鞭驱马,然后又让信陵君赶着马车去见自己的一个朋友朱亥,也就是后来在“窃符救赵”中登场的大力士。
侯赢见到朱亥就忘情的和他拉家常,把信陵君给晾在一旁,但是信陵君面不改色的静等着他,这让侯赢很佩服,两人于是回到府中,信陵君又把侯赢给奉为上宾,这让侯赢很感动,于是就成为了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的人生污点是很少的,至少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上,所以这让信陵君成为“战国四君子”当中最符合“君子”形象的一个人,也让他成为名气最大的一位,他名气有多大呢?“窃符救赵”以后,信陵君害怕魏王责怪,就一直待在赵国。
后来魏国有难,信陵君不得已回去担任统帅,又向各诸侯求救,各诸侯一听信陵君回来了,于是纷纷出兵解救魏国,可以说面子很大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但是信陵君又因为自己的名气太大,最终在秦国的反间计下引起了魏王的猜忌,话说这个秦国是真的非常喜欢用反间计,在长平之战中它就用了反间计,后来又用反间计离间了李牧和赵王的关系,关键是秦国的这招百试不爽。
所以在秦国的离间下,信陵君失去了信任,最终只好以沉迷酒色来消解魏王的猜忌,但话又说回来,信陵君能够获得这么高的成就和名气,也许和他宽仁宅厚的性格以及善于审视夺度的脑袋有关,反观孟尝君倒是有一种讨好型人格的嫌疑。
你看他对每个食客都很好,而且不管是什么食客他都收,倾尽家产也要供养他们,而且还派人偷听,以便了解他们的需求,可以说孟尝君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卑微的位置上,结果是尽管他对自己的门客很好,但是却没有赢得他们的拥戴,更没有赢得像信陵君如此高的成就和名声。
这与他的食客质量低下,鱼龙混杂不无关系,而反观信陵君则很会挑选自己的门客,除非是有贤名、或有能力他才会去拜访人家,譬如他在赵国的时候就不忘去拜访素有贤名的毛薛两公,为此还招来平原君的讥笑,但是人家信陵君就很理直气壮的说,我拜访他们是因为他们贤明,所以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
就这么一句话,顿时就让信陵君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以至于许多年后,成为了刘邦的偶像,而信陵君死于前243年,与秦国统一没有什么关系,恰恰相反的是,秦国听说信陵君去世后,就立马派蒙骜(ao)进攻魏国。
浪得虚名之平原君平原君是“战国四君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也是水分最大的一位,尽管《史记·平原君》记载说“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其实我觉得这纯粹属于“矮子里面拔高个”,平原君究竟贤不贤,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
第一件事就是鼎鼎有名的“毛遂自荐”,邯郸之围中赵王派遣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于是打算凑齐二十个人一起去,但是最后竟然只凑出十几个人,话说着平原君可是养了数千人的门客,结果连个二十人的智囊团都凑不出来。
好不容易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平原君就问他来了几年,毛遂说三年,平原君觉得你来了三年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算了你还是别去了,毛遂反驳说那是因为没有一个给我展示才能的舞台,不然你早就听说我了。
平原君也没办法,反正也在找不出什么有能力的人了,就拿他凑数吧,结果到了楚国其余十九人也没什么出色的表现,谈了一早上也没什么结果,这毛遂急了,提着剑上去就对着楚王一顿游说,把楚王说的心服口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平原君和孟尝君一样收养的门客质量都很差,估计都是为了赶一赶“养士”的时代潮流,反正这几位主都是王室后代,又不差钱,因为养的多,动不动就是上千人,大家觉得这人不错,于是“君子”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
不过要说“养士”还是人家信陵君最成功,在援救魏国的时候,人家派出几个使者说我信陵君回来了,你们救不救看着办吧,各诸侯一听,纷纷出马解救,这面子多大,可见这和信陵君养的门客质量有根本关系。
第二件事情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待在赵国和平原君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个信陵君在魏国的时候就素闻赵国有两个很有才能但却不做官的隐士,现在他身在赵国,于是就想着借这个机会去见见。
但是刚开始这个叫毛公和薛公的隐士还不愿见信陵君,信陵君也不气馁,废了一番功夫找到两个人,三人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平原君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就对自己的老婆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什么意思呢?平原君觉得这两个人都是赌徒和卖酒的人,没有什么才能,身份卑微,而信陵君却和这样的人来往,所以很看不起信陵君,可见这个平原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后来魏国被攻打,信陵君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是这个毛公,薛公给信陵君出主意,信陵君才回到魏国。
可见信陵君识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而且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不论身份,而平原君的老婆又把这番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一听于是告辞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早就因为他们贤明渴望来拜访他们,今天平原君却觉得这是很羞耻的事情,看来我和平原君不是一路人。平原君听说这番话后惭愧不已,而且也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平原君门下的很多门客都跑到信陵君的门下,可见信陵君和平原君的人格形象顿时高下立判,而平原君到底还是暴露了自己徒有虚名的本色。
而平原君死于前253年,与秦国统一已经没有关系。
超级厚黑之春申君这个春申君是“战国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后代的人,但是春申君却是养门客最多的一位,其数量一度突破三千大关,春申君本人其实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家,譬如他在和楚考烈王熊完被当做人质扣押在秦国的时候就表现出有胆有谋的一面。
所以他并没有必要养这么多的门客,但是为了赶一赶“养士”的潮流,春申君于是和其它三位搞起了“养士”竞赛,战国时代的“养士”规则就是这样,谁养的越多,说明谁最有实力,谁的名声就越大。
以至于春申君一度养了超过三千人的门客,春申君哪里来这么多钱呢?别忘了人家春申君在楚国当宰相当了二十年,可以说深受楚考烈王的信任。春申君有钱到什么地步呢?
他的门客和平原君的门客相互炫富,平原君的上等门客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带着镶嵌有宝石的宝剑,炫耀赵国的富有;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也不甘示弱,穿着用珠宝美玉打造的鞋子。
而这个春申君后来干了一件非常腹黑的事情,楚考烈王由于没有后代,春申君也很着急,就找了很多漂亮美女给楚考烈王,希望能够怀上后代。
但是统统都没有效果,这时恰好赵国有个叫李园的人带着自己的妹妹李环来准备进献给楚考烈王,但是听说楚王无法生育,他就转投做了春申君的侍从,并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了春申君,没过多久,这个女人就怀孕了。
在李园的指使下,李园的妹妹李嫣嫣向春申君说,趁自己怀孕赶快把她进献给楚王,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长保富贵,春申君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就把刚怀孕没多久的李嫣嫣送进了王宫,没多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蒙在鼓里的楚考烈王很高兴,就把这个男孩册立为太子。
楚考烈王死后,这个孩子继位为楚幽王,实际上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让楚国换了主人,熊氏王族退出,楚国又成为了他春申君黄歇的国家。不过李嫣嫣还产下了另外一个男婴,即后来的楚哀王,史书上说是与楚考烈王的孩子。
但是楚考烈王并没有生育能力,估计也是李嫣嫣和其他人私通的结晶,楚幽王死后,这个孩子就即位为楚哀王,但是楚哀王的生父原本就有一个儿子,就是他的庶兄负刍,这个负刍就揭发了这段混乱的宫闱秘事,打着楚哀王不是楚考烈王的后代这面旗子把楚哀王给杀了,自己登上了王位。
而李嫣嫣因为不是他的母亲,李园和他更没有关系,结果统统都被杀了,而春申君自己也早在楚考烈王死后没多久就被李园设计杀死,楚国兜兜转转最后终于落到了一个外姓人家。
不过目前历史学界针对这一段混乱的关系尚还有争议,但是楚国也没有多少好日子,负刍上台后,秦国已经加快了统一战争,没过多久楚国即灭亡。而春申君死于前238年,也和秦国统一没有什么缘分了。
小评这个“战国四君子”或称“战国四公子”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时战国时代十分流行的“养士”之风,大家谁养的最多,就证明谁越有实力,名声也就越大,“战国四君子”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家族背景。
在战国时代因为养了大量的门客而声名显赫,而“君子”之称也不过是一种盛名难却,是众人得其惠利而口吐蜜蜡罢了,而论起“养士”最成功的自然是信陵君,可以说既赢得了“名声”,又为自己积攒了政治资本,而后者本身就是“养士”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战国时代公卿士大夫力量崛起的象征。
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秦始皇一统六国是在哪一年啊?那是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的时间灭了其他六个国家,那么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都是在啥时期活动于世呢?不懂,就给你脑补一下:
1~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少子,公元前276年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食客三千,后遭魏王猜忌,四年来整天花天酒地,公元前243年郁郁而终。
2~齐国孟尝君~田文,田婴之子,齐威王之孙,齐宣王之侄子,食客三千,于薛承袭其父的宰相之位,公元前279年正常死亡。
3~赵国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受封于平原县(今山东武城),食客数千人,公元前251年正常死亡。
4~楚国春申君~黄歇,楚考烈王之弟,楚考烈王元年就拜为相,封为春申君,并赐淮北地12县。生前为了自身利益把自己暗结珠胎的小老婆(李园之妹)送给哥哥楚考烈王做王后,想让自己孩子继位。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奔丧时被李园宫内伏击,杀人灭口,黄歇的头颅都被李园割下丢之宫门外,李园还把黄歇的家人全杀了。春申君是死得罪惨的一个公子,不过,他的儿子到是继位了,就是不知道黄歇就是他的亲爹。
这四个人都在秦始皇意欲吞并六国之前就死翘翘了,还提出秦统一六国后,四公子都怎么样了?无语!
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据说,曾经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收视夺冠,剧中芈月性情直爽,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感非常纯粹。
为了黄歇,芈月甚至可以陪他一起去死。
懵懂之际,居然可以私订终身,在电视剧里,他们度过了美好的初恋时期。
历史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这样,黄歇与芈月的初恋纯属虚构。
但可以看出春申君黄歇确实非常厉害!
春申君黄歇与芈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芈月是秦昭王的母亲,是秦始皇的曾祖母,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经60多年,他不可能活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在黄公涧附近的老百姓传说,黄公涧是春申君黄歇的饮马处,故又名春申涧。
黄歇是楚国贵族,封为春申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楚顷襄王时,担任左徒,曾经出使秦国,上书秦昭王,游说秦军退兵。
又曾护楚太子去秦国当人质十年。
楚顷襄王病重,他还设巧计和太子逃归楚国。
楚顷襄王死后,他拥立太子为楚考烈王。
电视剧也不是空穴来风,起码咱们知道春申君黄歇与芈月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芈月是秦昭王的母亲,是秦始皇的曾祖母,离秦始皇一统天下已经60多年,他不可能活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
历史上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他们都以养“士”著称,因四人都是王公贵族,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为了纪念天龙,人们把一个小岛起名为藏龙岛:黄家湖之于武汉,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它历史悠久,相传和2000多年前楚围著名政治家春申君黄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传,历史上曾有黄国,国民以黄为姓,但为楚所灭。
黄歇当上楚国令尹,被封为春申君后,原来逃散的黄国子孙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向楚国靠拢,并聚居在如今的江夏一带!
如果春申君黄歇能够活下来,可能就会在这里急流勇退吧!
事实上,荀子曾被春申君两次聘为兰陵令,前后达18年之久。在任期间,荀子勤于政务,实惠于民,政平民安。
后来,春申君被害,荀子遭到罢免。
但荀子并没有离开兰陵,而是定居在兰陵,从事讲学,著书立说,著名的韩非、李斯等都是他的弟子。
可见,这个春申君黄歇间接培养了一个楚国的“掘墓人”,如果他不任命荀子这个兰陵令,李斯可能就不能完成学业,更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宰相。
孟尝君被封在薛国,人们称他为“薛公”,孟尝君的后代,也有的姓薛事实上,他的门人,其中有的人相当有才能,可以专门为他出谋献策,有的则没多大能耐,只是来混饭吃。
孟尝君为了得到能真正帮助他的门客,不惜花费钱财。
他从不因为门客的地位低,而歧视他们,都一律平等相待。
一次孟尝君陪客人们吃饭,有人遮住了灯光,以致大家看不见他桌上的菜是什么。
有位客人误以为孟尝君比大家吃的好,一生气扔下筷子就走。
孟尝君连忙起身,拿自己的菜给这个门客送去,门客发现,与自己的菜一模一样!从此他赢得了门客的忠诚!
想当年,孟尝君回国。
他怕出意外,于是连夜逃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恰巧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他的一声啼叫立刻引来其他的鸡叫声。
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便打开了关门,于是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才逃回了齐国。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就以养“士”著称于世。
事实上,薛姓人的祖先奚仲因为造车有功,被封在了薛国。
这个小诸侯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滕州市,薛国历经了夏、商、周朝,直到周朝末年被楚国吞灭。
奚仲的后代就用薛作为姓。
孟尝君被封在薛国,也就是奚仲曾经受封的地方,人们称他为“薛公”。
孟尝君的后代也有的姓薛。可见,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
平原君赵胜,也是以善“养士”著称,他的宾客达数千人之多,曾三次出任赵相平原君名叫赵胜,是赵国赵惠文王的弟弟。
他素以贤能出名,尤其喜欢招纳宾客,手下有门客几千人。
由于他对待门客公平讲礼,因此,深受门客的称赞。
一些有才干的人,甚至从千里之外步行来投奔他。
有个成语叫“毛遂自荐”说的就是平原君不以貌取人,重用他而完成大业的事。
公元前259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去请救兵,并推举楚王为盟主,联合抗秦。
平原君当时是赵国的丞相,他决定从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双全者跟他去楚国。
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就是自己举荐自己,结果他立了大功!
平原君身为宰相,却有着一般封建官员中不多见的优良品质。
比如:从不以权势欺人,勇于接受批评,能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有自知之明等,因此被后世人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赵国的平原君劝人喝酒时总是说:以前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尧和舜能喝一千钟酒,孔子能喝一百觚酒,就连那么能言善辩的孔子弟子子路也能喝十杯酒。
古代杰出的人物都有相当的酒量,你们就不要推辞了,痛快地喝吧!
平原君赵胜就是这样,他以善“养士”著称,宾客达数千人之多,曾三次出任赵相。
他多次在赵国危急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尤其是秦国围攻邯郸之时,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出使楚国,在毛遂的努力下说动楚王,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同意联兵抗秦。
平原君回国时,秦军的攻势还是相当猛烈。
他又将家人及奴婢全部送上战场!结果终于战胜了秦军。
以德才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以德才论,信陵君第一,春申君次之。
王安石论孟尝君,谓鸡鸣狗盗,不足以言得士。看来王安石还是瞧不起鸡鸣狗盗之徒呀!
事实上,着四个人,他们都是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
信陵君公子留赵十余年不归
后来,虽然魏王出面请信陵君回国。
但终因位高权重,成为魏国君主之患而失势,他最后还是郁郁寡欢而死。
这其中,固然存在秦国之馋毁、魏王之猜忌等因素,然而也不排除信陵君门客过多、擅权专断,而招致魏王刻意打压的可能。
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的声誉居首位,他尚且如此,其余更存在诸多缺陷。
在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平原、信陵3人都是出身于王室贵族的名符其实的公子,只有春申君原本是一般的平民。
他是靠着自己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才智、显著的功劳才登上相位,受封为君的。春申君最大的特点是能言善辩。
总而言之,战国时期,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十分宽松的教书育人的人才成长环境。
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临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被称为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之地。
战国末期,经过上百年激烈的兼并战,战国七雄中的秦国终于取得了绝对优势,国力越来越强大,统一中国的态势初露端倪。
这引起了其他六国的强烈恐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所谓“士”就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可惜!六国的人才青黄不接!
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这战国的四公子也是人,不是神仙。
他们也有生老病死,几十年后,他们都老的老,死的死,没有一个人能够有幸活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那一天。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中国古人给人物归类的时候,喜欢把四个归成一组。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四大美女、四大帅哥、四大名著、四大名楼、四大丑女。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也有不少“四大”,比如有四大名将、四大刺客,还有四大公子。题目中所问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四人合在一起统称为战国四公子或者战国四君子。战国四公子都是各个国家的贵族,其中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三人更是王室。战国四公子都供养了大量的“士”,他们在七国范围内广泛搜罗人才,礼贤下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求对付秦国或者壮大本国的力量。战国四公子名噪一时,成为当时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他们风头甚至一时盖过本国国君。
其实这个题目并不严谨,战国四公子没有一个人活到了秦国统一六国。秦始皇着手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30年,战国四公子最后一位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238年,所以他们没有一个见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孟尝君田文:孟尝君应该是战国四公子最为年长的一位,也是出名最早的一位。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辈,曾经供养门客三千多人。孟尝君在战国期间的名气非常响亮,因此受到了战国各国国君的礼遇。孟尝君受约出任秦国的丞相,后来由于秦国大臣的排挤而离开秦国。孟尝君离开秦国之后,又被齐愍王任为齐国丞相。公元前298年,孟尝君曾经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逼迫秦国归还韩国和魏国的土地。由于孟尝君在齐国的盛名越来越强,齐愍王感受到了压力。齐愍王甚至要诛杀孟尝君,孟尝君逃到了魏国,又担任魏国丞相。孟尝君担任魏国丞相期间曾经配合五国联军攻齐。公元前279年,孟尝君去世,谥号为“孟尝”。李宗吾曾经这样评价道:“孟尝君一生的成就,说到底就是得益于他善于挂着仁义道德的招牌来网织人才,然后再借助这些人才的力量来实现他的抱负。实际上,越伟大的抱负越需要别人的帮忙,此即唯有善于借梯者才能登高望远。”
平原君赵胜: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国著名的贤能公子。赵胜门下也曾经供养食客几千人,不仅供养“士”,也注意和老百姓处理好关系。有人认为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门下的“士”的整体水平最高,出了像毛遂、公孙龙这样的人才。赵胜在赵惠文王时期就担任赵国丞相,赵孝成王时期继续担任丞相。平原君虽然非常有才华,对赵国只能说功过参半。平原君的主要功过都在赵孝成王时期。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时候,平原君力主接受此郡。结果遭来秦国的报复,秦赵之间爆发了长平之战。三年长平之战彻底将赵国拖垮,赵国四十五万精锐部队被歼灭,赵国彻底衰落成秦国砧板上的肉。赵国败于长平之战,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邯郸被围困期间,平原君散尽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平原君赵胜还带着门客前往楚国和魏国求救,最终赵国军民坚持到了楚军和魏军前来救赵。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去世。黄震曾经评价道:“平原君斩笑躄者美人头一事,虽然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但也稍微过分了。邯郸被围,用毛遂、李同等人解了邯郸之危虽然是平原君的功绩,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
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应该是战国四公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弟弟,被封在信陵,因而被称为信陵君。信陵君除了充满才华之外,还非常宽厚仁德、礼贤下士,信陵君门下的食客一度达到了三千多人,侯赢、朱亥是其中的代表。我个人认为信陵君门下的食客水平仅次于平原君。长平之战之后,平原君向魏国求救。魏安厘王不敢救赵,最终在信陵君的策划下成就了“窃符救赵”的千古佳话。信陵君获得兵符之后率领军队与赵军一起成功击退了秦军。信陵君救赵之后,便呆在了赵国。此后,秦国不再攻赵国,转为进攻魏国。魏安厘王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便想到了信陵君。信陵君回到魏国之后,担任魏国上将军,其他各国也因为信陵君的威名而救魏。魏国军民在信陵君的领导之下成功击退了秦军的进攻。信陵君还率领五国联军击败了秦国将军蒙骜,一直攻到函谷关。信陵君借助这次胜利而名扬天下,也引起了秦国的嫉恨。秦国派出间谍离间魏安厘王和信陵君的关系,魏安厘王开始猜忌信陵君。魏安厘王解除了魏国的兵权,直接导致五国攻秦计划失败。从此以后,信陵君心灰意冷、沉迷于酒色,不再过问政事。信陵君在魏国的十几年时间,列国不敢进攻魏国,还编写了《魏公子兵法》。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郁郁而终。信陵君去世之后,魏国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李晚芳曾经如此评价信陵君:“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春申君黄歇:春申君在楚考烈王时期担任楚国的丞相,被封为春申君。春申君本人非常具有才华,为人忠厚、爱人,春申君礼贤下士、招揽宾客,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楚襄王时期,春申君曾经出使秦国,成功说服秦昭襄王退兵,帮助楚国度过了灭国难关。楚襄王病重期间,春申君又设计帮助太子熊完逃回楚国,继位为楚考烈王。秦军围困邯郸之时,春申君带着军队救援赵国,成功击败了秦军。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派春申君征讨鲁国,并且成功灭掉鲁国。灭鲁之后,春申君名声大震,出现甚至一度出现“回光返照”。后来黄歇因为牵扯到了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的事件中,赵国人李园逐渐掌握了权力,并且蓄养死士,准备刺杀春申君。楚考烈王病死之后,李园派人刺杀了春申君,接着将春申君满门抄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这样评价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
战国四公子都是各自国家的重要支柱,都在本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国四公子在掌权期间,基本上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够保卫自己的国家。但是由于他们四个的能力强而且名声非常高,都或多或少引起了君主或者权臣的嫉恨。战国四公子中除了平原君之外,基本上都算晚景凄凉,春申君更是死于非命。
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在秦统一后都怎么样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下却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以至于百家争鸣,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他们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外交上、经济上等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战国时期,还有四位活跃在政坛上的明星为世人所瞩目,他们就是战国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养门客三千,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存在,深刻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局势。
战国四公子中,最为特别的大约就是信陵君魏无忌了,他应该算是四公子之首,甚至被太史公尊称一声“魏公子”,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其哥哥正是魏安釐王。信陵君被哥哥封在了信陵,因此有了信陵君这个称呼,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在他们的帮助下,信陵君成为赵国的大功臣,当然也被哥哥所猜忌。
信陵君做的最著名的一件事大约就是在长平之战后窃符救赵,虽然最终救赵成功,但是兄弟俩的隔阂却已经很深,毕竟信陵君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挑战了魏安釐王的王权,而且窃符后还擅自杀死了不愿意出兵的魏国大将晋鄙。此战后,信陵君躲在赵国十年不肯回到魏国。
直到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安釐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他才回到了魏国,帮助哥哥解除了危机,并一度领五国之兵攻到了函谷关。信陵君就是魏国的长城,一日不倒,魏国就一日不能攻下来,秦国出于这样的认知离间这兄弟俩的关系,最终两人决裂,信陵君在此后的四年里饮酒作乐,郁郁而终。信陵君去世不久,魏安釐王也死了,而魏国也没有存在多久就被秦国灭了,至于信陵君有没有后代我们不得而知。
四公子中孟尝君是名声最显的一个,所谓的“鸡鸣狗盗”之辈正是孟尝君所养的食客。孟尝君田文是齐国贵族田婴的儿子,田文的童年很不好,因为出生在五月初五,又是小妾所生,因此刚生下来就被父亲要求丢掉,原因是怕他给家族带来灾难,但是他的生母却偷偷将其抚养长大。田文长大后能言善辩,硬是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封地和爵位,成为薛公。
田文在薛地招揽门客,各个诸侯国通缉的罪犯都跑来找田文庇护,他对这些门客一视同仁,还吃一样的饭菜,而这些门客也在关键时期帮助孟尝君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比如他曾被秦昭襄王弄到秦国去当相国,去了之后又被软禁起来,正是鸡鸣狗盗之辈帮助他逃回了齐国。
孟尝君的军事才能不错,他曾带领联军攻进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但是孟尝君并没有什么家国意识,在齐国惹怒他之后,他跑到魏国做相国,然后出兵攻打齐国,差点灭亡了齐国。后来孟尝君的薛地自立出来,成为不隶属于任何诸侯国的存在,而孟尝君也算是善终,但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势,反而被齐国和魏国联合起来灭掉了薛邑。“孟尝绝嗣无后也。”
但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的记载,孟尝君的孙子田陵和田国在汉初还活着,只是后来孟尝君的后代改姓薛。
四公子中唯一不是本国宗室的就是春申君黄歇,黄歇是黄国人,后来学习了纵横术跑到了楚国,在楚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候,陪着他在秦国做人质做了十年。楚顷襄王病重之际,两人想要回到楚国遭到了拒绝,黄歇拼着自己的命将楚考烈王送回了楚国而自己留在了秦国,好在秦国后来没有杀黄歇而是将他放回了楚国,从此成为楚国的相国。
黄歇门客众多,但是多是迎来装点门面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很少会听。后来楚考烈王一直没有生育,李园看到机会靠近黄歇,将自己的妹妹送到了黄歇的家中,并且怀了孕,而黄歇后来竟听从兄妹俩的撺掇让李园的妹妹带球成了楚考烈王的女人,等生下那个儿子后,她成了王后,李园也得到重用。
后来李园养了死士,在楚考烈王去世后伏击了黄歇,“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只有黄歇与李园之妹的儿子活了下来做了楚幽王。楚幽王去世于228年,是否有子嗣,我们不得而知。
四公子中名气最小也最平庸的就是平原君赵胜,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胜在历史上的痕迹主要集中在长平之战前后。在最开始,冯亭献上党郡的时候,赵胜主张接受上党郡,后来因为赵国得到了上党郡,而引发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邯郸,想直接灭了赵国,这个时候赵胜开始奔走,他先是给信陵君写信寻求支援,又亲自带着门客到楚国说服楚国出兵救赵,毛遂自荐就发生在这个地方,赵胜的门客中有一个叫做毛遂的自荐跟随赵胜到楚国,又是他说服了楚国出兵。
后来赵胜在赵国拿出自己的钱财来组织敢死队,将夫人以下的人都编进队伍中,为国出力,与信陵君等人内外夹击,最终成功保卫了邯郸。公元前251年,赵胜去世,“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战国四公子注定是属于战国的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四公子或许还有后人流传下去,但都已经是籍籍无名之辈,再也没有建立起什么功勋,战国四公子的传奇永远留在了战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