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有两个字的人。

古代人名字有名和字。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自己称呼用名,外面称人用字。

不止《三国演义》,大家仔细注意下历史,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们所熟知的名字也大都是单字。

李耳、孔丘、孟轲、墨翟、韩非、孙武、吴起、孙膑、苏秦、张仪

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乐毅、田单、项燕

李斯、蒙恬、蒙毅、章邯

陈胜、吴广、项羽、范增、龙且、季布、钟离眛

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英布、彭越、樊哙、曹参

刘彻、陈汤、李广、李陵、卫青、东方朔、主父偃

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全部单字

在这时候单字的人简直是太多了,找个双字的竟然是不好找。而这个单字的这个字应该叫名,像张良,字是子房。两个字的名字就没有后面这个字了,像霍去病、董仲舒。

《三国演义》里面人物大多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一样的情况,都说王莽规定的,或许有这个原因吧,但是以前也是这个情况。

三国中,我们最熟悉的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人,和以前也是一样的,别人称呼时也是孟德、仲谋、玄德、云长、翼德、子龙、孟起。

当然,三国中还是有一些两个字的人的,只是都不太出名。

零陵上将邢道荣,不就是两个字,怒骂诸葛亮,再挑战张飞,力拼赵云。

吕伯奢,曹操杀他一家,还说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严白虎,其实真实的原名“严虎”,别号“白虎”,《三国演义》直接“严白虎”为名。

裴元绍,黄巾起义失败后,与周仓一同落草当山贼,被赵云刺死。

程远志,黄巾军将领,被关羽砍死。

黄承彦,黄月英之父,诸葛亮的岳父,曾在八阵图中救出了陆逊。

黄月英,诸葛亮的老婆。

孙尚香,刘备老婆。

李春香,侍郎黄奎之妾。

庞德公,是名士司马徽的朋友,与庞统是叔侄。

戏志才,曹操的谋士。

吴子兰,参与了董承衣带诏杀曹操,被曹操发现后处死。

王子服,参与了董承衣带诏杀曹操,被曹操发现后处死。

胡车儿,盗走典韦的双戟。

曹安民,曹操侄子。

蒋义渠,袁绍部下将军。

傅士仁,刘备手下将领。

董荼那,南蛮王孟获的属下,南蛮五溪洞人,第二洞元帅。

沙摩柯,五溪蛮首领。

吕威璜,袁绍部属。

眭元进,袁绍的部将。

杨大将,袁术手下谋士。

尹大目,魏殿中校尉。

张世平,中山商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资助刘备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

秦庆童,董承家奴。

马元义,黄巾军首领。

郭攸之,蜀国侍郎。

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两个字的名字,当然真实的历史上他们可能也是单字。可能有人说上层单字的多,下层双字的也会有很多,难道关羽、张飞、郭嘉那么一大批人出身都比较好吗,很多人不还是贫苦出身。

这种现象到南北朝时有些改变,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陈庆之,这一大批之字名人,并且名是两个字照样还有字。但是还是有着大批单字名人,高洋、桓温、祖逖、刘裕、宇文邕。

隋唐时期两个字的名字就比较多了,贺若弼、史万岁、韩擒虎、李世民、李隆基、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侯君集;单字也是很多,杨坚、杨广、李渊、秦琼、尉迟恭、李靖、李白、杜甫、李贺、孟郊、王维。

再往后也是差不多现象,单字的还是很多,岳飞、岳云、徐达、朱棣、杨涟、沈炼、海瑞、于谦等等。

越往后,两个字的名字越来越多,有些也是因为称呼的原因,像刘伯温就是叫刘基。不过总体来说三国时期和往前时期单字比较多。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简单来说,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数。

因为《三国演义》的火爆,三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也是因为这本小说,人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一个人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单字名,跟今天双字名为多的情况不同。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却有其历史基础,书中背景和人物多取材于史籍,只有少数是虚构,书中的现象其实也反映了正史记载中的人名特点。

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是王莽下令禁止取双字名。

《汉书·王莽传上》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

《汉书·王莽传下》载:莽曰:“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根据《王莽传》的记载,在汉平帝继位后不久,再度掌权的王莽下令禁止双字名,一大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单于囊知牙斯和王莽长孙王会宗。后来王会宗有谋反企图,事发后自杀,王莽下令将其复名会宗,以示贬损。

王莽是个复古派儒生,他认为西汉末年的社会乱象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圣人礼治导致的,要想“重建”上古大同社会,必须进行改革,所以他掌权后对各项制度都进行了改革,即“王莽改制”。可惜越改越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王莽自己也身死族灭。

王莽覆灭后,华夏大地陷入军阀割据的乱世之中,最终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重新统一。

王莽死后,他生前颁布的种种措施都被推翻,双名禁令理应一同被废,而且此令从颁布到废除不过二十余年,最多只有一代人,怎么能够影响东汉两百余年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呢?

而且王莽颁布禁令的理由就有问题,他收买匈奴单于上书提到改名原因是“闻中国讥二名”,这一说法出自《公羊传》。

《公羊传·定公六年》载: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由于孔子作的《春秋》非常简略,一字含褒贬,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后人非常难懂,于是就有了《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春秋三传”。

三传的作者再怎么能体会圣人之意,他们也并不是孔子,难免会有解释不出来的地方,《左传》还好,它其实算是《春秋》的扩充版,史料较为详尽,对《春秋》的解释尚属次要,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就有点“为解释而解释”的味道了,比如这处“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就难以服众。

《公羊传》认为“二名”就是双字名,于礼不合,所以孔子将“仲孙何忌”写作“仲孙忌”,但其实孔子从没有发表过双字名不符合礼的言论。他所推崇的上古贤君中,帝尧名放勋,帝舜名文命,都是双字名。

《礼记·曲礼》载:“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这是周礼避讳的准则,“嫌名”是指跟名同音的字,也就是说同音字不用避讳,双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讳。可见在周礼里面,双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讳制度都特意作了规定,完全看不到非礼的影子。

不过这一说法在汉朝还是很有市场,原因很简单,建议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董仲舒,那就是学《公羊传》出身的啊,这一学派流行起来几乎是必然的事。随着儒家思想的流行,“二名非礼”逐渐成为上层公认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士族在取名上的倾向,王莽的禁令不过是这一意识的体现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上层逐渐走向全体单名化,基数更为庞大的下层民众取名又是如何?

很遗憾,在正史是基本找不到这个答案的,因为正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只记载对王朝兴衰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大多为上层,下层百姓的身影大多被淹没了。

翻看《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其实上层出身也是有双字名的,比如大儒郑玄的孙子就叫郑小同,不过这类人很少,至于下层,我们只能从零星记载中窥伺一二。

《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英雄记曰: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灌婴之属以譬也。

算命师、小贩和商人无疑是当时社会的底层,而这三人均为双字名,大胆想象一下,在汉末三国时期,会不会是上层单字名为多,下层反而是双字名为多呢?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有两个字的,至少还有五个人。

看三国演义,大家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小说里面出名的人物,大多是单个字,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到底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事实上,东汉末年的上层人士,大多都信奉这么一个概念,那就是“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也就是说,名字里面要是有两个字,是于礼不和,所以大多数有识之士,都是选择在姓后面跟一个字就行了。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名字虽然看起来是两个字,但其实他是复姓诸葛,本质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单字!这一点,就类似于司马懿的名字,复姓司马,单字懿!那么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到底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事实上,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两个字于礼不和,但是还是有不少人都取两个字的,至少此五人的名字是两个字。

一、黄月英

黄月英就是典型的名字里面有两个字,他老爹叫黄承彦,可见她并非是复姓黄月,而是单姓黄!黄月英非常出名,他老爹和荆州刘表是连襟,地位非常高,而且他老爹本来在荆州就比较出名,连带着黄月英也非常出名了。黄月英这个人长得并不是非常漂亮,但是她知书达理,非常聪明,是个典型的贤内助,所以最终她和诸葛亮结为了一对,成为了一段佳话!

二、邢道荣

荆州名将邢道荣也是个典型的两个字之人!邢道荣在三国演义中非常出名,当然了,他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武功有多高,而是因为他敢于挑战赵云和张飞,结果最终被轻松解决!

邢道荣乃是零陵郡,当时诸葛亮率张飞赵云进攻零陵郡,可谓是声势浩大,要知道张飞曾一百回合打平吕布,还曾据水断桥,吓得曹营众将不敢追击,其强悍之名早已响彻天下!而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杀得曹军尸山血海,令天下为之动容,就连东吴众将,听说赵云之名都要竖起大拇指,可见这两人的名声有多大,天下人是多么的佩服他们!然而在邢道荣看来,张飞赵云虽勇,但他邢道荣也不差,人家也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所以面对诸葛亮的挑衅,他直接就杀了过去,勇气可嘉!

原文:用扇招邢道荣曰:“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我今来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荣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谋也,干汝何事,敢来诳语!”轮大斧竟奔孔明。

不得不说,邢道荣真是一个猛人,竟然敢直接反驳诸葛亮,而且还向诸葛亮冲杀了过去,不过他虽然勇气可嘉,但实力确实不怎么样,最终被几个回合就被张飞给击败了,投降后的邢道荣又再次反叛,结果被赵云一枪击杀,结束了他不自量力的一生,给江湖中留下了一个传说!

三、武安国

武安国应该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第一个两个字的名将,而且他还是第一个从吕布手下生还的名将!诸侯讨董时期,吕布战斗力爆表,敢于同他交手的人,几乎都死于他的方天画戟之下了,直到北海猛将武安国上场,才勉强和吕布打了个十多回合,而且只是被吕布斩断手臂了,并未伤及性命,可见这武安国还是比较厉害的,只不过他比较倒霉,遇到了吕布这么个天下第一猛将!

四、裴元绍

裴元绍也是那种名字里有两个字的人,他原本是周仓的手下,曾想跟着周仓一同投奔关羽,不过最终被关羽拒绝了。按理说,裴元绍也算是勉强和关羽搭上线了,他的前途应该是比较好的,不过他这人比较倒霉,竟然去抢劫赵云,偏偏当时的赵云又无处可去,面对抢劫,赵云自然是非常愤怒的,于是裴元绍也就比较倒霉的死在了赵云手中,令人遗憾!

五、胡车儿

胡车儿也是那种名字里有两个字的人,估计没人见过有胡车这个复姓的吧?胡车儿是三国演义中的大力士,能力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非常强悍!他原本是张绣的手下,在宛城之战中,他奉命偷取了典韦的双戟,导致典韦没有趁手兵器,最终在张绣军的围攻下身亡!不过典韦身死后,胡车儿也消失了,估计他也怕曹操找他算账吧!

结语

综合来看,虽然三国演义中大多数人的名字里都是单字,但是也有不少人有两个字的,比如上面说到了武安国、裴元绍、黄月英、邢道荣、胡车儿五人,除了这五人,你还知道哪些人名字里有两个字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继承了古代文化传统。

名、字并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单个字做名字也与王莽改制有关。

《三国演义》中有名字是两个字的人。

一、《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继承了古代文化传统。

魏蜀吴三国时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名字是单个字的人物。

孔丘、孟轲、李耳、荀况、韩非、刘邦、项羽、韩信、萧何… …无数人都是单个字的名字,再在名字的前面冠以不同的姓。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以单个字作为名字,无非是继承传统,习惯使然。确实几乎所有人物都是单个字做名字。

比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张辽、许褚、典韦 、孙权、周瑜、鲁肃、陆逊… …

外国,比如俄国人的名字很复杂,一般分为三部分,前面是名字,中间是父亲的名字,最后是姓。比如列宁的全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这种取名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传统。

二、中国人名、字并行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所谓名、字并行。是指一个人有名又有字,名和字都指的是同一个人。

比如《三国演义》里,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

现代人物比如毛泽东字润之,蒋中正字介石。

人的名与字一般意思上紧密关联。

曹操名和字里面的“操”和“德”意思相近,“德操”常常组成一个词。孟仲季是表示顺序的,曹操有可能是家里的老大。

孙权名和字里面的“权”和“谋”也是意思相近,“权谋”常常组成一个词。孙权就是家里的老二,他的哥哥叫孙策。

毛泽东的“泽东”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恩泽惠及东方,“润之”,“润”字与“泽”字意思相近,“之”代指东方。名字相得益彰。

蒋中正的“中正”,源于《易经》,是不偏不倚,正直、中直的意思。“介石”也是源于《易经》“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形容坚定不拔,操守坚贞。名和字也是意思相近。

有名有字,名字意思紧密相关,相互补充,相互说明,这是一种意蕴很深的文化现象。

但是当代人户口簿上名字合而为一,不允许有名又字。

三、《三国演义》中,单个字做名字也与王莽改制有关。

王莽篡政后,实行改制,其中一项就是改地名、人名。

王莽废除“二名”,所谓二名,就是两个字的名字,只允许人的名字是一个字。

王莽有一个孙子,本来的名字叫会宗,按照王莽“去二名”的召令,改名叫王宗。这个王宗企图篡位自己当皇帝,但他的反叛被王莽扑灭了。王莽很是生气,下令把他的名字改回去,还是叫王会宗。

这说明,王莽时期,两个字的名字反而变成了贬义的称呼。

王莽篡政改制,是西汉末年,三国是东汉末年。相隔仅两百年。王莽改名余波延续到这个时期,也是说得通的。

四、《三国演义》中有名字是两个字的人。

《三国演义》名字是两个字的还是不少。这点无须展开说明。

比如受衣带诏共同谋杀曹操的王子服,投降吴国导致关羽兵败的傅仕仁,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武安国,零陵太守刘度手下武将刑道荣等人都是。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很多的。比如崔州平,庞德公,曹安民,石广元,孙尚香,胡车儿!黄月英,黄承彦,傅士任等等!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豹眼认为几乎没有,虽然有些人物是三个字,但你说不清它是名还是字,大概率而言,是名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是字。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名字是三个字(复姓除外),我们误以为是他的名,其实是他的字。

题主是个有心人,这看似是一个很随意的小问题,其实很有文化内涵,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清楚地了解,因为中国人名姓是个大问题,里面有大学问。

走在大街上,经常看到一些地摊或者门店,都有一些专门起名的人。国人给孩子起名也很讲究,除了对一个新生命的喜爱之外,还寄托无限的期望,这是很好的事情。

今天起名,一般是先取个小名,叫着亲切,再取个学名,寄托志向。

民族要复兴,文化要自信,远不是建几座祠庙,修几座帝王古迹,把关公像搞得多高,就可以了。不仅要完善硬件,更应该注重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就说题主提到的问题,现在许多年轻人几乎不懂得何为姓,何为氏,何为名,何为字,为何还有号?

连自己的名字都搞不清楚,何来的文化自信,何来的民族复兴?

豹眼学识浅薄,不能给出一些具体的答案,但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交流思考。

因为这是文化,是历史,是我们的根。

名姓那些事儿?

茶余饭后,拉呱聊天,一开始总喜欢说我讲一个有名有姓的故事,以表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如果你讲的故事无名无姓的话,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听众的感受就大不一样。

其实,直接说有名有姓是不对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习惯的,人名是不可以随便称呼的。

阅读史书,一般传记的习惯是,魏武帝,姓曹名操字孟德、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之后就很难再看到直呼其名的情况,一般只称呼其字,大多称官衔和爵位。只有自己谦称时才自称其名,别人不能叫,否则就是大不敬,而且显得自己特没有教养。

当然了,如果是对手、是敌人,直呼其名的时候有,也是蔑视、贬低的意思。

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曹操多么谦虚哦。

《关张马黄赵传》记载,马超临死之前,给刘备上疏说:

“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从这里看,曹操把马超一家杀了二百多口,马超也没有直呼曹贼或曹操,而是称呼孟德。

这里不方便称呼曹公或者丞相,但也不合适称曹操,不是马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马超毕竟是懂礼仪的人,直呼曹操其名是他自己没有修养。

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直呼其名的时候。

《先主传》记载:

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

这里,刘备就直呼曹操为操。

刘备要自立为汉中王,在给献帝上表时提到了曹操。跟帝王说起臣子,就不能提字,只能直呼其名,这是对帝王的敬重,因为刘备与曹操都是献帝的臣子之故。

之所以马超不直呼曹操其名,是因为曹操不是刘备的臣子,就资格、威望而言,曹操比刘备要牛逼的多。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了,马超不敢把曹操看作是同僚或刘备的臣子。

无论是《三国志》等史书还是《三国演义》,基本都遵循这个准则。

历史问题的逻辑思维

据《汉书·王莽传下》记载:

莽曰:“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王莽称帝以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改名字,改人名、改地名、改物名,弄得面目皆非。

特别是把人名全部改为单字,禁止使用两个字的人名。

王莽长孙王会宗,改制后叫王宗。后来因为有谋反企图,事发后自杀,王莽下令将其复名为会宗,以示贬损。

这就是说,在王莽之前,是同时存在单字和双字人名的,也不存在贵贱尊卑的不同。王莽禁止使用双字后,双字就有了贬损的意思。不是没有了双字的人名,而是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因为有这个说法,家长谁还会给自己孩子取一个找损的名字,一般不会取双字。

王莽称帝失败,许多地名、物名都改了回来,人名也绝对不会没有双字的情况。

但王莽折腾了一二十年,这个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东汉建立以后,就很少出现双字的情况了。

从王莽弄得这一出来看,在其之前双字人名较多,之后较少。

但不能随便直呼其名的习惯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

《三国演义》里那些人名的事

按照古人不直呼其名的礼制,以及王莽之后多为单字名的习惯,演义中出现的三个字的姓名,豹眼推测,很可能那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

夏侯惇、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因为是复姓,不在其列。

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上将有两位,一是上将潘凤,一是上将邢道荣。

这二位神仙都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是否真有其人,史书没有交代。这与本题无关,不去探讨。

但说到人名,一是单字,一是双字。混在一起,难以分辨究竟。潘凤的“凤”是个单名,没有问题,但邢道荣这个“道荣”,是名还是字并不好说。

罗贯中在讲述三国故事时,就像今天我们随便称呼人家曹操、刘备一样,不很严谨、很不礼貌。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时候,冀州牧韩馥大喊“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这是从老罗嘴里喊出来的,韩馥未必会如此不懂事。

看一下邢道荣的出场情况吧:

却说零陵太守刘度,闻玄德军马到来,乃与其子刘贤商议。贤曰:“父亲放心。他虽有张飞、赵云之勇,我本州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刘度遂命刘贤与邢道荣引兵万余,离城三十里,依山靠水下寨。

演义第五十二回说到,刘备进攻零陵,太守刘度与其子刘贤商议,刘贤说:“我们有上将邢道荣,力敌万人,可以抵对。”

这就好比是关羽斩颜良。

有人对曹操说:“袁本初十分厉害,有上将颜良、文丑。”

曹操说:“木事木事,吾有文远、云长。”

从刘度爷俩的话语来看,直呼张飞、赵云,因为他们是敌人,对上将邢道荣直呼其名的可能性不大,否则,非常不礼貌。

再说,豹眼的感觉,道荣二字更像是字,不太像名。看看云长、翼德、子龙等人的字,

是不是很相像哦。

因为邢道荣是罗贯中塑造的人物,查不到他的具体情况,只能是推测。

再说一下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另一个人物武安国。

武安国是北海太守孔融手下战将,与吕布战了十几个回合,被一戟斩断了手臂后被救走。

武安国究竟姓武“”还是姓“武安”存有争议,就演义而言,不论是嘉靖本还是毛本都简称其为“安国”。以此,他应该是姓武,不姓武安,否则应该简称为“国”。

据汉末野史记载,武安国,复姓武安,名国字霸侯,是武安君白起的后人。战国白起,被封为武安君,其后人改用复姓为“武安”。

这就是说,武安国,姓武安单名国,并非姓武双名“安国”。

就算武安国姓武,“安国”二字也很像是字而不是名,并不一定是名不可。

如东晋史学家孙盛,姓孙名盛字安国,感觉是不是很合常理哦?!

史书中那些双字的人物

罗贯中老先生虚构的一些人物,不好做具体的解读,看一下《演义》提到的、在史料中能找到的一些人物的情况吧。

与董承一起参与“衣带诏事件”的王子服、吴子兰的情况。

王子服,字子由,东汉偏将军。

《三国志·先主传》称他为王子服,但《后汉书》改称他为王服,《后出师表》则称他为李服。

吴子兰,史料记载很少,不清楚是名还是字,就不能绝对认为是名,更可能是字。

与糜芳一起投降孙吴,迫使关羽战败被杀的傅士仁,字君义,幽州广阳人。在史书上一般记载其姓名为士仁,《三国演义》及《资治通鉴》记载其姓名为傅士仁。

如《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

陈寿称糜芳为糜芳,不太可能称傅士仁为士仁,这不合规矩哦。士仁,姓士名仁字君义,是否很合常理哦?

王子服、傅士仁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其名字在说法上有出入,这就说明以两字为名的情况都有些特殊,也反证了单字才是正常的取名准则。

再如曹操著名的谋士戏志才,“志才”二字不清楚是名还是字。虽然他是寒门士族出身,但也不至于有名无字或有字无名。恐怕是因为较早去世,史料记载不全之故。也由于不方便直呼其名,只称其字,也就留下这个悬念了。

王粲《英雄记》记载:

“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

这说得是公孙瓒与算卦的刘纬台、卖布的李移子、商人乐何当等人结为弟兄,公孙瓒自为老大,自称为伯,称他们三人为仲叔季,也就是老二老三老四。

公孙瓒,姓公孙名瓒,字伯珪(一说圭),这没啥说得,但其他三人不见有仲叔季的字样。

但并不说明这三人地位低下就取双字为名,或许他们这是未结拜之前的字。

像刘备是贩鞋的、关羽是贩枣的、张飞是杀猪的,不一样有名有字吗?尽管关羽、张飞的身份存有争议,但刘备织席贩履一事,是没有争议的。

也正因为他们社会地位较低,史料不会太重视他们;朋友之间又多称呼其字,不方便直呼其名,因而他们这两个字更可能是字而不是名,这跟戏志才的情况类似。

今天,无论姓还是名,仅仅是一个符号称谓而已,但古代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称呼的。想改姓那是相当困难的事,同样,取个名和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题主所言,就《三国演义》来说,豹眼认为几乎没有双字的名。

豹眼见识浅薄,如果友友们发现了两个字的人名,敬请不吝赐教。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