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水浒传》梁山108人,没个都有自己的独特绰号,武松的绰号叫作“行者”,这个绰号似乎和武松的壮举不太相符。看看别人的绰号玉麒麟,小李广,小温侯,塞仁贵,混世魔王.……都是比较威武霸气的,连卖肉的郑屠都有响当当的“镇关西”名号,而作为水浒里名气最大的好汉之一,武松的绰号“行者”,简直是最低调的绰号。

武松是《水浒传》中着重描写的好汉,经典事迹有,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这其中景阳冈打虎更是让武松威名远播,都知道他是打虎好汉。这也是武松平生最得意的事,经常自提“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闪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汉!” 甚至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督监全家也是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这个打虎将给武松也算实至名归,但是“打虎将”李忠已经把这个绰号占了,李忠这个人能不能打虎不知道,反正挺吝啬的。不过李忠出场比较早,有打虎将了,武松肯定不能再叫了。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亏的夜叉能说法,从此行者显神通。

水浒中梁山好汉出场没有外号的一共两个,一个是武松,另一个是鲁智深,其他的都是自带绰号出场的。鲁智深刚出场是提辖,没有绰号,因为打死镇关西后,出家当了和尚,因他脊梁上有花绣,江湖上都呼他做花和尚鲁智深。

武松出场就比较落魄了,在柴进家住了一年多,柴进都不愿意理他,生病了自己在那生火,听宋江所说江湖上有武二郎的名号,但那时候肯定没什么名气,不然柴进不可能那么对他。也是从柴进府上走了之后,才有的景阳冈打虎,这之后名气才大了,也当了阳谷县都头。之后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之后,在十字坡也是因为景阳冈打虎武都头的名头折服张青、孙二娘,但是到此时武松依然没有绰号。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这期间也都是以打虎好汉受人尊敬或自称。血溅鸳鸯楼之后,又遇见张青、孙二娘,为掩人耳目,使武松不被官府捉拿,便把武松乔装打扮为一个行者的模样,头戴金箍,披发遮刺字,挂一串 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浑身道人装束,持一双戒刀,身带度牒文书,从此武松一直用这装束形象替天行道,也形成了行者的绰号。

行者是一个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

武松是深受作者喜爱的好汉,他的绰号绝对不会是敷衍了事,他和鲁智深一样,都是当了和尚和行者才有了绰号,或许也是这才真正的以前的生活完全断绝,开始了新的不一样的生活。

再说,武松是出场比较早的好汉,作者词穷也应该在后面的好汉身上,后面的还有其他好汉,还有方腊手下等等都有绰号,作者怎么也不可能一开始词穷啊。

一切用行动来充分证明,本事大的人,也不需要什么唬人的称号,像“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他们不需要在绰号上面设计的太花哨,就会被人所记住。

而那些绰号看起来花里胡哨的绝大多数都是些戏份不多,作者没有为他们浪费什么太多的笔墨,没有个好听的绰号人都记不住。

而外号凡是带虎的好汉,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并且死的都挺惨。

“打虎将”李忠,“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被乱箭射死;“中箭虎”丁得孙被毒蛇咬死;“插翅虎”雷横便被司行方砍死;“锦毛虎”燕顺被石宝用流星锤打死;“矮脚虎”王英被郑彪一枪戳下马去,落马而死;“青眼虎”李云被王寅纵马踏死;“笑面虎”朱富更惨,因为朱贵等人感染瘟疫,留下来照看,结果朱富也被传染了,哥俩一起病死杭州城。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答:是的是的,施耐庵对武松的外号是有些漫不经心了,给人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要我说,武松绝对是水浒世界里一等一的英雄人物,神力盖世,遇强愈强,战必胜,攻必克,最后断了一臂,也是断在妖道包天师淬炼过的玄天混元剑之下,虽败不辱。

像武松这样一尊凛然如天神的好汉,无论起什么惊世骇俗、震耳欲聋的绰号,都不过分。

我们看小霸王周通、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等等,绰号都是以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人来比拟,实际上,他们的实力弱爆了,根本不值一提。

打虎将李忠的绰号更是白瞎了,他不过一个靠玩杂耍卖膏药为生的江湖郎中,什么时候打过虎了?也敢吊起“打虎将”这样的招牌。

也幸亏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青眼虎李云、跳涧虎达、花颈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这一票绰号带“虎”的猛人没找李忠的晦气,否则,这些人,基本任何一个都可以辗压李忠。

想想看,《三侠五义》里的锦毛鼠白玉堂就因为展昭的绰号叫御猫,就跟展昭没完没了,互相斗法,互相掐架,险些闹出人命。

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也有个响亮的绰号——镇关西。

鲁达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他说,我当是哪儿来的大神,原来是个卖肉的屠夫,狗一般的人物,也配叫镇关西?!

说起来可怜,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是少数出场还没有绰号的梁山好汉。

史进还好,因为做了个纹身,纹了九条龙,就浪得了一个“九纹龙”的称号。

鲁达呢?也有纹身,但要到做了和尚,这纹身才和和尚这个职业结合到一起,成了“花和尚”。

但无论是“九纹龙”还是“花和尚”,一听还是有些高大上的感觉,颇堪玩味。

唯独武松,因为当了行者,就挂上了一个“行者”的绰号。

实际上,行者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或者是一种身份,都算不上什么绰号!

只能说,鲁达、武松和史进这几个,出道太晚了,不像其他好汉,早早就在江湖上闯荡出了名气。

武松绝对属于大器晚成类。

他去投奔柴进时,在江湖上还没有任何战绩,仅仅是在清河县老家和乡人斗殴,失手打伤(注意,不是打死)过人。

我们看,林冲、宋江、朱仝、雷横、石勇、李逵等人到了柴进庄园,哪一个不得到热情洋溢的高规格接待?

只有武松,被当成了个蹭白食的闲汉,冷落了一年多。

出道迟了,在其他好汉的人设已定的前提下,武松只被冠以平淡无奇的“行者”之称,这,也算作是另一种方式的大言至简罢?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孙悟空上不怕玉皇,下不怕阎王,何等厉害,被喻孙大圣,他也有另外一个绰号,孙行者,行者,僧人也,厉害的僧人,武松,景阳岗大虎,厉害,斗杀拳脚上善于神出鬼没,变化无穷的西门庆,厉害,拳打拳朮强人蒋门神,厉害,杀力气强人李二僧,厉害,总归,单打独斗武松最厉害,武松装扮头陀成真,施耐庵只有送他行者绰号,让他和孙行者齐名,怎么能说施公词穷敷衍呢?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江湖上的绰号也就是一个包装,就像艺人的艺名一样。人在江湖混,哪能没绰号,只要有绰号,就有了行走江湖的资本。

梁山作为北宋时期北方的大型黑帮,更是需要包装的,所以梁山上黑帮头目都有一个很雷人的绰号。

黑老大宋江的绰号最为讲究,先前有个雅致的绰号叫呼保义,那是用来对大宋朝廷和官员展示的。是告诉领导们,俺宋江打家劫舍不是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接受诏安、替天行道。

宋江还有个外号叫及时雨,是对民间进行形象宣传的。作为耍笔杆子的老手,宋江的文案是可圈可点的。百姓水深火热,宋江就像久旱的甘霖,能给大家带来想要的幸福。

有人说宋江还有个外号,叫黑三郎,那可是宋江的小三给起的,虽然挺亲民,但的确不在宋江的自我包装计划之内。

梁山上的大小头目,也都有一个很不错的包装。

比如梁山上的前领导人晁盖——托塔天王,像天神李靖一样威风。

梁山老二卢俊义——玉麒麟,外表英俊,才华出众,像麒麟那样是稀缺资源。

一丈青扈三娘——身材修长,有涵养、有品位的气质女。

母大虫孙二娘——听名字就是个胆大不要命的娘们。

菜园子张青——职业菜农。

浪子燕青——一个浪字就尽在不言中。

仔细琢磨,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人人都有外号,可就是武松没有。

是施耐庵老先生江郎才尽,想象力枯竭吗?

施耐庵的文字功夫天下一流、有口皆碑,要不然《水浒》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是大意疏忽、忘了起绰号吗?

施耐庵忘了别人,也不会忘记武松,武松是梁山上的主要人物,施耐庵用在武松身上的笔墨恐怕是一百单八将里最多的,不可能忘记的。

是武松工夫不行吗?武松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手刃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诏安后干掉贼首方腊,哪一次不是气壮河山、可圈可点。

是武松不需要绰号吗?似乎也不是。

因为武松没有绰号,开始投奔到柴大官人门下的时候,因为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被柴进疏忽,怠慢,坐了很久很久的冷板凳。

而那个从来没有什么亮点,什么正能量也没有,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江湖骗子李忠,却因为欺世盗名弄了个打虎将的绰号,在江湖上左右逢源,威风八面。

从头到尾,没有见到李忠打死过老虎,甚至连老虎屁股也不敢摸,但人家就是大言不惭,自称打虎将。

而那个石勇更是武艺稀松平常,但人家就敢起个石将军的绰号到外面蒙事。靠着"将军"的绰号,同样是在柴进庄上,人家成为座上客,成为焦点人物。而武松却因为没有绰号,被柴进遗忘在角落里。

说到这里,有朋友就会抬杠了,武松有绰号啊,行者武松,行者不是绰号吗?

首先行者是个职业名称,是没有剃度的出家人。不能作为绰号。比如说,安道全是医生,你要是给他起个医生的绰号,是没有人会记住的,因为没有个性,必须要在前面加个"神"字才会叫人牢牢记住。同样的道理,押司宋江、教头林冲、提辖鲁智深,这里的前缀押司、教头、提辖,都不能算作外号或绰号。

再说了,武松并没有当过一天行者,只是在十字坡为了躲避追捕,临时弄了身头陀的衣裳穿上,客串了一次行者而已。所以说行者不能算武松的外号,行者这个词跟武松的人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也没有关系。

那么施耐庵为什么没有给自己笔下的好汉武松起绰号呢?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我们知道,施耐庵起绰号是为了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你看,黑旋风,一听就知道此人是个黑莽汉,又性格粗鲁,风风火火。再跟其名字李逵组合在一起,别说是女人,男人听了也毛骨悚然。

但武松始终没有绰号,也是为了描述人物的需要。

首先武松是比较传统的山东人,山东人都耿直,不喜欢华而不实。

武松也具备了山东大汉的这个特点,庄重、低调、矜持,不爱卖弄。即使是在如花似玉、温存体贴的嫂子潘金莲跟前,武松这个打虎英雄也像个大姑娘一样腼腆。

武松平生不喜欢炫耀自己,唯一的一次炫耀,还是在怒发冲冠在快活林铲除大恶霸蒋门神之后,他用衣襟碎片蘸着鲜血在白色的墙壁写下:杀人者武松也。

所以说,低调的武松不喜欢包装,也就没有什么绰号。

但是武松没有绰号,更容易让人记住,更像是施耐庵利用这种表述向他致敬。这就像大家走在大街上都留着莫西干发型,人群中出现一个正常人的发型,就会让人过目不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无外号胜有外号。

梁山上众头领都有绰号,就武松没有,大家一下子就记住了,要不然我们还会想起武松,还会提出这个问题吗?

再说,武松一生中闪光点太多了,随便拿出一件是都是妇孺皆知的。

武松的本名就已经如雷贯耳,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还用起绰号吗?最大的炫耀就是不炫耀,武松也不需要绰号,到武松这里,绰号就是累赘。

这就好比一提起泰森,我们就想起拳王;一提起马云,就想起阿里。一提起东哥,就想起明尼苏达,在他们的名字面前加个绰号,完全是画蛇添足、浪费脑细胞。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如果觉得“行者”这个绰号是敷衍了事,那您也太小瞧《水浒传》的作者了。

这根本就不是词穷,而是意义深邃!

行者,这个词既是泛指也是特指。泛指佛门中尚未剃度带发修行的头陀,特指是指释迦摩尼的弟子之一,摩诃迦叶,也叫迦叶尊者!

武松在十字坡与张青孙二娘第一次相遇,张青就向武松提起曾经的一桩憾事:

张青道:“只可惜了一个头陀,长七八尺一条大汉,也把来麻坏了。小人归得迟了些个,已把他卸下四足。如今只留得一个箍头的铁界尺,一领皂直裰,一张度牒在此。别的都不打紧,有两件物最难得:一件是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做成的数珠,一件是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想这个头陀也自杀人不少。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里啸响。小人只恨道不曾救得这个人,心里常常忆念他。

从行文上看,这里提到头陀,是为了之后给武松装扮成他的模样埋设伏笔,但更深 一层的含义,则是说这个头陀实际上就是武松的前身或者化身。

按照佛教因果轮回转世的思想,武松虽然在人世中遭受种种苦毒,还曾屡犯杀戒,但他却与佛性有着夙世因缘,终将回归佛门正途。

之后,武松在血溅鸳鸯楼后再次来到十字坡黑店,这次由孙二娘出面,给他装扮成了原来那个头陀的样子。此时,作者不吝笔墨,又借孙二娘之口再次讲述了这套头陀装束的来历:

孙二娘道:“有个头陀打从这里过,吃我放翻了,把来做了几日馒头馅。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穗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叔叔前番也曾看见。今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张青拍手道:“二娘说得是,我倒忘了这一着。”

这里借孙二娘之口,直接点出武松与死去的头陀之间有着前缘前世,而他借头陀的铁界箍正好遮住头上金印,就是一种象征:解脱凡世因缘恶果,入佛门修行再度为人。

果然,武松一旦得到这些与自己有夙缘之物,就立刻不愿与之分开,他考虑得不再是乔装改扮逃亡,而是身心俱入于头陀之行。

例如,当他被孔明孔亮和家丁擒获后,这身行套被剥夺了,后来误会解除,他第一关心的就是这身行套。

武行者道:“既然二位相觑武松时,却是与我烘焙度牒书信,并行李衣服,不可失落那两口戒刀,这串数珠。”

更何况度牒上应该有当初那个被杀死的头陀的法名,武松既然全套接收过来,自然也就要冒用他的姓名或者法名。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见《高僧传》‘名籍限局,必有凭由。’凭由,即今祠部牒也。”

可是作者偏偏含糊带过,不提头陀姓名法号,故而武松也只能叫做行者了。

有了这行者的绰号,那可就一下厉害了许多。前面已说,如果只说行者,就相当于他是所有行者的代表,也就相当于头陀行的代表人物——迦叶尊者。

迦叶尊者又是谁?

佛教经论中单称迦叶是指摩诃迦叶波 ,他年高德劭,称为大迦叶 。 释迦殁后佛教结集三藏时,他是召集人兼首座。 中国禅宗又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 李善注:“ 大迦叶比丘,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

《佛说十二头陀经》中,以佛祖告知迦叶的形式,讲述了头陀行的十二种具体苦修行为:

“阿兰若比丘,远离二著,形心清净,行头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著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武松在成为行者之后,就要按照佛门戒律履行“头陀行”了。

那么,武松的绰号不直接叫“迦叶尊者”呢?因为还不够格。在情节中他还在尘世,处在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中,迦叶尊者的修为是他的终极目标。

——不知道看了这些,你还觉得施耐庵(姑且把他看做《水浒传》的作者)给武松起的绰号还是敷衍了事吗?

施耐庵也词穷了吗,起了100多个经典外号,为何对武松却敷衍了事?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绰号,或觉得威风凛凛,或觉得名如其人。

比方说:宋江扶危济苦、仗义疏财,绰号就号“及时雨"、“呼保义"。吴用博览群书、足智多谋。就号“智多星"。李逵一身黑膘、杀气腾腾,就号“黑旋风"。纵使在江湖上卖狗皮膏药,从未打过老虎的李忠也号“打虎将"。

而真正赤手空拳,打死过老虎而名扬天下的武松之绰号,却毫不起眼,唤做“行者"。

“行者"何许人也?说穿了就是个带发修行的和尚,世上这样的人千千万万,似乎毫不起眼。与打虎英雄的身份相去甚远。

有人要问了,是不是施大爷词穷了,以至于对武松的绰号起得有些草草了事呢?

其实非也,水浒传中武松绝对是个无比英雄的人物,施大爷对其作墨颇多。将武松的英雄壮举描写得既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可以说是到了无敌的存在。

施耐庵如此大费周章,为武松竖碑立传。却只给武松一个普通的绰号。我认为施大爷留了埋伏,其实高人何止一筹?

首先施大爷为“行者"正名:所谓蒿草之中或有芝兰,带发修行者中亦不泛英雄人物。请世上善男信女好自为之,莫要轻慢了出家人。

再则:起个普通的绰号,确有非凡的本事,一经出场即非同凡响。真正起到了于无声处闻惊雷的效果。一个强者从来不屑用名号去唬人,一个强者更不须用响亮的名号为其添彩。

因此给强者起个弱弱的绰号,给后人留下了些许的疑惑,产生无穷的想象、并加以热烈讨论。就一切尽在施大爷盘算之中,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而又顺理成章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