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朱棣弱?如果说朱棣弱的话,那么明朝各路藩王就白设了!因为压根就挡不住北方骑兵的骚扰,还设了干嘛?

朱元璋之所以把儿子们分封到边境当塞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他的子孙后代,可以替大明朝镇守边疆,所以说,这些诸侯王一个都不弱,个个手里都手握重兵。

最初分封的时候,每个塞王手里,都有3镇兵马,每一镇兵马大概有1.2万人左右。所以说保守估计,朱棣手里也有3.6万大军。

作为燕王,朱棣又是防范北患的重要人物,其实力自然要比一般诸侯王强。因此我们只能说,相对于朝廷,朱棣的实力比较弱,而朱棣本身,完全具备了创业的资本。

那么朱棣是如何凭借几万人马,从朱允炆手里夺取江山的呢?

一、朱棣从宁王朱权那儿夺走了8万雄兵。

要说藩王里,比朱棣实力还强的,恐怕就是宁王朱权了。因为朱权所处的位置比朱棣还要靠北,在如今的内蒙境内。

朱权手里有8万雄兵,还有6千辆战车,他麾下的朵颜三卫,清一色都是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有点儿特种部队的意思。

这也是朱权常常召集各路诸侯王,一起出塞讨伐北元的重要原因。当时朱权俨然成了各路藩王们的老大,就连朱棣也得看他的眼色行事。

如果朱棣起兵,朱权在背后使绊子,那这事儿根本就办不成。因此朱棣要想成功,首先得解决后顾之忧。而且如果能够得到朱权的那8万人马,尤其是得到朵颜三卫的话,那朱棣的胜算可就更大了!

因此,朱棣起兵以后,首先跑到宁王朱权那儿哭诉,假装自己是迫不得已,希望朱权能够向建文帝解释一下,自己没有反叛的意思。

结果朱权还真的相信了,在送朱棣回去的路上,朱权就被朱棣给扣押了。朱权那数万兵马群龙无首,只能跟着朱棣混了。

这么一来,朱棣手里就有十多万人马了,再加上他在两地招兵买马,这些人马加起来,足以支撑朱棣和建文帝好好较量一番了。

二、朱棣在朝中有内应,知道一堆建文帝的战略部署。

朱棣的妻子是徐达的女儿,这事儿就很关键了。徐达作为开国元勋,本身在朝中就有若干部下,这些人都可以成为朱棣的内应。

当然了,如果说这些人级别比较低的话,那徐达的第四个儿子徐增寿,可就是个大人物了。徐增寿本身有徐达之子的光芒,除此以外,徐增寿在朱元璋晚年,便担任了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的官职,这可是正一品的高官,而且在京城手握重兵,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可以说,建文帝在进行一系列战略部署的时候,徐增寿绝对有机会拿到第一手情报。很不巧的是,徐增寿站在了他姐夫朱棣那一边,建文帝彻底被徐增寿出卖了。

说起这事儿,其实老徐家的几个儿子还是很聪明的。

老大徐辉祖,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建文帝朱允炆这边。老二徐膺绪,是个中间派,哪边也不站,就是个墙头草。老三早逝,老四徐增寿,便站在了朱棣这一边。

因此,无论是朱允炆获胜还是朱棣获胜,他们老徐家都有人可以延续家族的未来。把鸡蛋分几个笼子放,这可真是个好主意。

在徐增寿的帮助下,朱棣常常能事先得知建文帝的战略部署,因此总能第一时间调兵遣将,应对朝廷的大军,这种仗也太好打了吧!

三、朱棣的对手李景隆,为朱棣送了不少给养。

建文帝朱允炆,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小,那就是李景隆。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儿子,由于李文忠战功赫赫,得封曹国公,因此李景隆也世袭了该职位。

建文帝天真地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因此认定了李景隆是个带兵的奇才,便将朝廷的数十万大军,都交给了李景隆指挥。

第一次,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北征,将朱棣的老巢围了个水泄不通。朱棣当时正在夺取朱权的兵马,因此压根没工夫搭理李景隆。换句话说,朱棣压根瞧不上李景隆。

等到朱棣收编了宁王朱权的人马以后,立马杀了回来。双方只打了一仗,李景隆的50万大军就溃不成军了。这哥们直接带着残余兵马跑路了,把50万所需的装备物资,都留给了朱棣。

第二次,建文帝觉得李景隆只是运气不好,权力太小,所以又给了李景隆60万大军,而且给了他专断之权。结果这位老兄在白沟河又被朱棣揍了一顿,他又把60万人所需要的粮草辎重都留给了朱棣。

这可把朱棣的嘴给笑歪了,还没怎么动手,就白得了这么多后勤补给。真怀疑李景隆这家伙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高级卧底!

第三次,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要求划江而治,却不被允许。由于南京城墙高城坚,很难攻克,朱棣的大军也折腾了好一阵子。

这个时候李景隆又来送神助攻了,他直接打开了他所镇守的金川门,放朱棣的大军进了城。这下建文帝彻底懵圈了,李景隆你这货在干啥?

由于李景隆为朱棣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朱棣称帝以后,一度将李景隆立为左柱国、太子太师,位列百官之首。好家伙,这简直就是对李景隆神助攻的讽刺。

总结:朱棣自身各方面都很优秀。

虽然有这么多外部助攻,可朱棣本人的军事能力也是无法忽略不计的。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一直身先士卒,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战斗,而且多数都能取得胜利,这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朱棣足智多谋,无论情商、智商都能完胜朱允炆,这也是他取胜的关键。反观朱允炆,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会用人,败给朱棣也就不奇怪了。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之所以能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主要原因有两点:

1,永乐皇帝是一代人杰,具有杰出的个人能力。永乐帝的文治武功都要高出建文帝朱允炆一大截,因此建文帝才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失败。

2,建文帝朱允炆,是在他祖父洪武帝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作为太平天子,建文帝缺乏人生阅历,没经历过永乐帝那样的打磨。这是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俗话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洪武帝护雏心切,没注意对孙子的打磨。虽然洪武帝一直对他的乖孙认真教导,为其布好局,但是有些道理,没有经过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建文帝就是栽在这个方面。

②由于建文帝缺少阅历,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做事不周全,漏洞百出。

如果建文帝不该急着削藩,而是礼遇皇族成员,保持一团和气。那么永乐帝起兵时就无法向明朝皇族,作出什么承诺,而且还会让明朝皇族,感到惊恐。惊恐之余,明朝皇族就会团结在建文帝周围,一同对抗永乐帝。也许永乐帝就没机会上位了,也许永乐帝也不会有起兵之念了。

总而言之,从靖难之役,可以看出建文帝并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痛失好局。永乐帝起兵,一方面是永乐帝有心,另一面是建文帝无能。

从建文帝的能力来看,即便没有靖难之役,即便永乐帝不起兵,建文帝也不见得能善终。身居高处,能力不足,一般不会有好结果。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朱棣起兵的时候,其实一直都不顺利,要是按照当时的兵力对比,朱棣的胜算其实是不大的,这一点,在建文帝的心里也是确定的。要不然建文再傻也不会在明显弱势的时候去削藩。

至于朱棣为什么会以弱胜强?

原因有几个。

第一,朱棣是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有一定的军队基础。

第二,朱棣长时间驻守北方,和蒙古一直处于对峙交战的状态,手下的军队战斗力较强,拥护朱棣,眼中只有朱棣。

第三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是正统的朱家人!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山东吃瘪,快撑不住的时候,最后敢孤注一掷绕过山东,直扑南京。最终打下了南京,他就坐了皇帝,天下传檄而定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天下看来,这是老朱家内部打架,不管谁赢了,天下还是姓朱,所以靖难之役的时候,很多其他地方的军队都没有动,有看形势的意思。因为不站队,问题不大,一旦站队,站对人了,那是荣华富贵,站错了,那就是抄家灭族。

所以,朱棣能以弱胜强。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明朝靖难之役实在建文帝时期发生的由于统治阶级争夺皇位而产生的内战,这场战争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建文帝不知所踪,明成祖朱棣反叛成功。

对于朱棣的最终成功首先要说的第一点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是朱元璋亲手给孙子铺好的路,否则依建文帝朱允炆的能力根本撑不起这个皇位,所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本身就够一些人不赞成,因此,清君侧这个旗号会让许多人纷纷响应,对于朱棣来说,就是如虎添翼。

第二点,燕王朱棣本身有勇有谋,能文能武,又多年带领军队和敌人作战,经验丰富,军队里都是热血男儿,自然是谁有能力就推崇谁,这就使得燕王朱棣本身就有了对军队得天独厚的掌控力,加之身边更是不乏有谋略的心腹。

第三点,建文帝朱允炆本身缺乏谋略,从小身边各种保护,说是涉世未深也不为过,身边可用之人甚少,耿炳文虽为元老级别的人物,但其年事已高,领兵作战更是善守不善攻,后来的李景隆也是中看不中用,对上老谋深算的朱棣,最终的结果是必然的。

最后一点,建文帝朱允炆从性格来讲就没有朱棣的狠辣,朱允炆自始至终没想过害朱棣的姓名,生于皇室,却没有一颗皇室子孙该有的性格和谋略,最终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第一、朱棣本人性格刚毅用忍,有雄才大略。朱棣从少年时期就跟着李文忠一起在军营长大,参加过很多的战争,本身的才略加上风霜雨剑的刀砍斧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理论加实践的磨砺,一代名将李文忠的指点,无疑使朱棣成为那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名将。

第二、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后果。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了朱允炆江山稳固,开始杀功臣。等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朝中已经没有什么可用之人,唯一能用的耿炳文,是因为只会防守才被朱元璋留下,看看朱元璋这心眼。所以最后朝廷没办法,用了一个貌似不错的饭桶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却一点也没继承他父亲的军事天赋,几乎败光了朱允炆的家底。最无耻的是,战败的李景隆,在紧要关头,打开南京城门当了叛徒。

第三、造反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得不说朱棣运气太好了。在朱棣起兵之后,朱允炆对三军将士下旨:大家打仗归打仗,不得伤害我的皇叔。双方交战,擒贼先擒王,你居然说不能杀敌人头领?士兵射箭的时候还得思考几秒不能射到他,然后就被别人砍死了,佩服佩服,这个命令,无疑给朱棣了一个护身符。除此之外朱允炆还做了一件蠢事,就是朱棣曾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京城当人质证,而朱允炆 竟然把他们又放回去了。朱棣差点被朱允炆的愚蠢感动哭了。后来朱棣这两个儿子在战争中都建立大功。

第四、就是宦官的因素了。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太监地位低下,严旨宦官不得干政。朱允炆也严格遵循他爷爷的思想,对宦官打压很深,这些人后天缺陷,入宫导致内心严重变态。在造反之后,朱棣极力拉拢宦官,很多太监就投奔了朱棣,给朱棣通风报信。内忧外患,这样的情况下朱允炆怎能不输!

第五、朱棣的谋士姚广孝。这个人还是不得不提,姚广孝可以说一点也不比刘伯温逊色,甚至在阴谋领域,更胜刘伯温一筹。姚广孝精通谋略,对社会现实和人心,无比精通,朱允炆这边和姚广孝一个身份的黄子澄,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对手。黄子澄就是一个书呆子,胸中既无半点韬略,也无识人之明,让他和姚广孝做对手,姚广孝都太亏了。如果换一个对手,至少像项羽身边范增这样的对手,没准还能给中国历史留下更绚烂的一笔。

绝对原创,请不要抄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朱允文不是帝王之才,没有杀伐决断的手腕。隐患也是他爷爷留下的。

藩王分封制在大汉王朝就已被验证是颠覆中央集权的最大威胁。

建文帝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没有燕王朱棣的智慧和谋略,丢掉江山也是很顺理成章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